喬家大院有後人嗎?

娛樂一角


2006年播出的由陳建斌、蔣勤勤主演的電視劇《喬家大院》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聽說過,裡面的男主角喬致庸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喬家第四位當家人,他創辦的喬家大院被譽為“清代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讓我們走進山西晉商這段歷史,看看喬致庸為何能脫穎而出,成為一代晉商翹楚。

圖為《喬家大院》劇照

一、喬致庸其人

喬致庸,1818年出生,1907年去世,山西祁縣人,是喬家第四位當家人,人們稱他為“亮財主”。嘉慶二十三年,喬致庸出生於一個世代經商的家庭,他在孩童時期父母去世,由他的哥哥喬致廣撫養成人。在少年時期因喬致廣去世,喬致庸不得不放棄學業投身商業,開始接受掌管喬氏家族。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喬氏家族的生意越來越興盛,成為山西家喻戶曉的富商。喬氏下屬復字號獨霸包頭,有“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的說法,中國各地商埠和碼頭還遍佈喬氏的大德通和大德恆兩大票號。19世紀末,喬致庸購買了大量的土地,修建了我們今天熟知的著名的喬家大院,至今保存的非常完整,是山西民居的代表建築。喬致庸與別人相處時非常謙遜,講究誠信最重要,以美好的德行服人,他一生做出很多的善行,比如光緒三年很長時間不下雨,民間顆粒無收,喬致庸自己出錢設置糧倉救濟百姓。

圖為喬致庸畫像

二、經商之道

“人棄我取,薄利廣銷,維護信譽,不弄虛偽”是喬致庸商業經營的主導思想,由於他是儒生出身,他經常把儒學的思想貫穿到商業經營中。喬致庸時常教導後代不管是做生意,還是為人處世,都要把誠信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要講義氣,不能欺騙別人,最後一位才是利益,千萬不能以利為先。喬致庸還把自己親手寫的對聯掛在住宅的門上,對聯是“求名求利莫求人,須求己。惜農惜食非惜財,緣惜福”,用這副對聯來教導子孫千萬不能貪戀安逸富足的生活。

圖為喬致庸家訓“六不準”

喬致庸原本是想通過參加科舉考試步入仕途光宗耀祖,卻因家庭突遭變故被迫投身商業,他把儒學仁義禮智信的思想應用於經商之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喬致庸雖然成為了一個商人,但是他仍然不忘讀書,他經常閱讀《史記》、四書五經等書籍。喬致庸還致力於社會救濟,每當出現旱災、澇災時,他都會慷慨的伸出援助之手。

圖為喬家大院俯視圖

三、用人之道

善於用人是喬致庸成為商界翹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原因。閻維藩原來是平遙蔚長厚票號福州分莊經理,因為幫年輕武官恩壽升遷墊支銀兩而被人告發,他因此喪失了對蔚長厚的感情,下定決心離開蔚長厚回到家鄉謀求新的出路。喬致庸知道閻維藩是一個非常珍貴的商業奇才,便派他的兒子準備了八抬大轎和兩班人馬在閻維藩等待在閻維藩回鄉的必經之路上。見到閻維藩後,致庸之子又讓閻維藩坐在轎子上,自己騎馬陪伴在旁邊,並說明這是家父特地囑咐的,閻維藩對此非常感動。閻氏來到喬家後受到了致庸的盛情款待,致庸聘請閻氏出任喬家大德恆票號的經理。閻氏深感喬家的恩情,當即表示願意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效犬馬之勞。閻氏自從擔任大德恆票號的經理以來,喬氏家族的生意越來越興盛,可以說沒有閻維藩,就沒有喬氏的商業帝國。

圖為大通德票號

四、結官之道

喬致庸生活在封建時代,在他身上同樣有著同做官之人建立聯繫,以此抬高身價的追求。喬家所結交的官員非常多,官位高的有皇家貴族,官位低的有縣令州府。光緒以來擔任任蒙古、新疆、陝西、甘肅的封疆大吏,喬家與其幾乎都有往來。光緒年間,當左宗棠擔任欽差大臣時,便與喬家的兩大票號交往十分密切。喬家位於的山西祁縣處在川陝去京城的必經之路上,所以左宗棠在路過祁縣時,特意去拜訪喬宅。在和喬致庸交談時,左宗棠一直強調,自己在西北取得的功績離不開喬致庸兩大票號的全力支持。北洋大臣李鴻章組建北洋艦隊時,聽說山西的商人在全國都因富裕聞名,便要求晉商出錢幫忙組建艦隊。喬致庸的票號捐了10萬兩白銀,李鴻章從此也對喬致庸刮目相看。

電視劇《喬家大院》裡的喬致庸

另人感到惋惜的是,在歷史的車輪緩緩的向前滾動時,喬氏家族也難逃衰敗的命運。清朝末年,清政府設置戶部銀行,官辦銀行開始與喬氏的票號爭搶生意,喬氏不得不把票號改為錢莊。辛亥革命時期,由於喬氏依存的清政府滅亡,喬氏也逐漸開始衰敗。1937年,日本的軍隊佔領了包頭,復字號的產業全都被日偽軍強佔。抗戰勝利後,喬氏的產業雖然有部分復興,但是也難以再現往日的輝煌。由此可見,個人的命運難逃歷史大環境的影響。

文史君說

歷史再輝煌也終究只是歷史,如今喬家的後人都已移居海內外各地,只留下富麗堂皇的喬家大院,向世人默默地展示著家族往日的輝煌,所謂是“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今日的我們透過那厚重古樸的建築,精心裝飾過的一磚一石和一草一木,依舊能感受到喬家六代人兩百年間的發展興亡,感受到晉商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的那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 武世剛:喬致庸和喬氏家族,《山西檔案》,2006年03期

[2] 殷俊玲:近二十年晉商研究述評,《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3] 張正明: 試論明清晉商文化,《史學集刊》,1997年02期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


喬家大院,始建於清乾隆年間,265年滄海桑田,代代相傳經久不衰,飽經摧殘卻又屹立不倒。


但你想過嗎?為什麼在政治變革中,在軍閥混戰中,在中日抗爭中,在解放戰爭中,它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浩劫,傳承至今完好無損?

就讓我們一起追溯歷史,一起探尋喬家大院那些事:

看喬家的大智慧,慈禧回京掌權問封賞,喬家卻只要了四個字。

想當年慈禧離京流落,十分狼狽。一路下來,各地官員和鄉紳只認為她如今落魄,再難東山再起,並沒有太多的資助。

走到山西晉中,喬致庸卻慷慨拿出10000兩白銀贈予慈禧太后,這讓慈禧大為感動。

回京掌權後,一直對喬家念念不忘。而喬家卻只要:“福種琅嬛”四字,小小舉動,卻充滿了喬家大智慧。

一者,喬家贈銀,本就未想過要收回來,只不過要的慈禧一個恩情罷了。而且喬家有錢,幾代積攢,區區萬兩白銀也看不到眼裡去。


日後這老太后會不會回到北京去,誰也不清楚。所以說贈出去的東西重來沒想過收回。而且人家本身有錢,這也正是喬家深謀遠慮的做法呀。

再者是,當時的清國是內憂外患,自身難保不說,外面還有鉅額賠款。國庫裡面根本就拿不出來這麼多銀子來償還。

要別的,慈禧根本真拿不出來,只要四個字,也算是全了老佛爺的臉面,故而說這喬家真乃大智慧。

三者,喬家有錢,並不需要什麼太多的封賞,商人嘛,要的就是地位和門楣榮光。(這可是老佛爺的廣告啊)

對慈禧要來四個字當做鎮宅之寶,從此喬家的身份再也不僅僅只是商人那麼簡單了。

不僅抬高了門楣,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混戰當中,足矣抵擋任何清軍的襲擊。早早給自己留好退路。


四者,仔細觀察這四字,琅環何意?意指慈禧太后,把老佛爺比喻成神仙。借神仙之力為後世人種下福氣,極大的抬捧了慈禧。

並且寓意美好,蒙陰子孫。故而說,喬家要著四個字實乃大智慧呀。

抗日時期,喬家大院為何沒被搶砸——意大利修女之功?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間,有義和團對此展開了頑強的抵抗,此時有七位意大利修女在中國傳教,遭到迫害,一路逃亡到山西晉中。

喬致庸見他們可憐,便收留下來並保護了他們。此事過後,又僱車將修女安全的護送走。不多日,意大利得知此事,萬分感激,便贈送給喬家一面意大利國旗。

光陰轉瞬而過,又到了日本侵華戰爭時期。而我們都知道,這日本和意大利是盟友,眼看別家大院都被破壞了,喬家也是十分著急。

最後死馬當活馬醫,直接拿出那面國旗掛在門外,日本軍一看,便也沒有痛下毒手,喬家這才免了一劫。

其實事情肯定沒有這麼簡單,一面國旗救不了一個家族。若真是一面國旗就能救整個大院,未免太簡單幼稚了一些。



細究之下,我們知道,這喬家再怎麼不濟,也還是有點積蓄的。而且日本人豈是那麼好糊弄的?一群殺人不眨眼的畜牲,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好心。

好在喬家人有魄力,為了生存,也是下了血本,該變賣的全都變賣,把錢都給了日本人。也正是這種舍臂保身的魄力,才沒讓日本人對喬家人太狠。

歷經混戰涅槃無損,可後來喬家大院為何充公?

原來是在抗日戰爭的時候,當地的人們都跑出去避難,當然喬家的人也不例外,在江南定居了,而喬家大院只留下幾個下人打理。

好不容易等到抗日結束,卻又爆發瞭解放戰爭,喬家見勢不好,依然沒有回到老宅。喬家也就成了一座空宅。

等到解放戰爭結束後,喬家人才回到了老家,卻發現自己的宅子早就變成了政府的辦公用地。

喬家人也是爽快,二話不說就充公了。因為他們知道階級和成分的劃分,這些資產早晚都要交出去的。還不如主動一點,既落了一個好名聲,也還不會遭到階級鬥爭的打壓。

喬家人爽快的原因是,除了這座老宅,他們其實還有很多產業。但是後來又碰到了我們的大改造,所有東西都要充公。


由此之後,這喬家就再也不剩下任何東西了,但是家風依然保存。

這大院產業都充公了,喬家後人怎麼樣了?

想當年喬致庸養六個孩子,十一個孫子。人丁興旺四世同堂,當然現在的喬家自然也是有很多的後人。

據第九代喬家後人喬燕和介紹,現在的喬家雖沒有當時風光,但也都是公職人員。算來這喬家家族20個子女中,也出了2個博士、3個碩士和12個大學生了。

至今為止,喬家後人還恪守著當年喬家祖輩留下來的家規:不準納妾、不準賭博、不準嫖娼、不準吸毒、不準虐僕、不準酗酒。

由於工作,零散到北京天津等地。但也是定期開家族會議的,雖產業不在,卻精神永存。

這個院落不僅是建築藝術的代表作,更是晉商的崛起奮鬥史,還是一個家族數百年的變遷興衰史。
正是由於喬家精神和喬家智慧,才能保護它不受摧殘完好至今。


史之策


喬家,曾是山西一帶有名的富賈大商,其家族曾經的院落喬家大院也成為當地著名的文物保護單位。而喬家響噹噹的人物喬致庸也成為當今人們經商所學對象。

經商學兩首:徽商胡雪巖,晉商喬致庸

《喬家大院》這部影視劇想必大家都曾看過或耳聞,對於喬致庸挽救家族生意於水火之中的劇情歷歷不忘。



就在生死存亡之時,他帶著家族挺了過去,並逐漸發揚光大。旗下的錢莊、店鋪分佈於全國各地,成為響噹噹的“連鎖品牌”。

“業大自當治宅”,這是我國曆史上的傳統。

在生意紅火的同時,他又耗費重金將原本喬家堡的家族宅院擴建、翻新,落成了六個大院、房屋三百多間、外圍高牆、佔地約六畝的喬家大院。外看霧氣沼沼、瓦窯四潲,內看金碧輝煌、錯落有致,也就是如今的模樣。



但是到了日本侵華時期,喬家為了躲避戰禍,老小就搬出了大院,到了外地。家中也只留下幾個門丁看管,原本車水馬龍的喬家也變得門楣蕭條。

如今喬家已傳至第九代,英才輩出

雖然經歷了戰亂的打擊,但其家族自身敢打敢拼、從無到有的精神註定喬家能夠再次化繭成蝶。



喬家大院的後人現多在京津地區,祖上殷德再加後輩的努力,年輕一代也大都學業有成,博碩本大有人在,而且也都是各行業中的精英。他們受到祖上家訓教化,秉承忠義、無一犯科之流。

其第七代後人巧燕更是在新世紀初與導演胡玫聯手打造了《喬家大院》這部經典影視劇,將喬家的歷史與忠義仁德呈現在了我們眼前。




如今,喬家大院已成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可以以此看到當年喬家的繁榮興盛;後人也是桃李遍佈,人丁興旺。想必其祖上看到這一幕也感欣慰。

如果您對我的回答感興趣,歡迎評論交流,查漏補缺,不甚榮幸!

老衲法號是道濟


喬家的發財之路

喬家創業的始祖名叫喬貴發。喬貴發出生在喬家堡,他自幼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備受親朋們的歧視。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喬貴發於清朝乾隆年間獨自一人走西口,經薩拉過綏遠,到內蒙的包頭。當時,包頭城地處要塞,又有黃河水利之便,經濟日趨活躍。喬貴發抓住這一時機,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意志,由小商販起家。

第二代在包頭、太原等地做起了中介生意,投資不多,但利潤可觀,到乾隆時代已成為擁有數百萬銀兩資產的鉅富。

第三代是讀書人、儒商,即電視劇《喬家大院》主角喬致庸的原型。他薄利多銷,生意越做越大,在北京、太原、包頭等地,甚至運及江南,開設了許多分號,資產累積數以千萬計。

改革開放以後:喬氏後人

改革開放以後,在海外的喬氏後人紛紛回國投資,參與國家建設,贏得了口碑。喬氏家風代代相傳,殊為難得。這種美德,反映了華夏的優良傳統。


筆筆和旅遊


喬致庸是喬家第三代人,他的理想是考取功名,走上仕途,可剛考中秀才,兄長故去,他只得棄文從商。

在他執掌喬家大印時期,喬氏家族事業日益興盛達到頂峰,他也成為走向全國的有名晉商。

19世紀末,大量白銀外流。

晚年的喬致庸一改以往不治家宅的傳統,大興土木,修建了規模龐大的宅院,即著名的“喬家大院”,至今保存完好。

那喬家大院的後人如今何在呢?有書君調查發現,喬家大院後繼有人。

下面有書君就以喬家第七代後人———著名崑曲藝術家喬燕和老師為主線,說說喬家大院後人們的大事小情。

一、喬燕和做了電視劇《喬家大院》的總顧問,把喬家的經商和處世之道傳遍大江南北。

1943年出生在天津的喬燕和,從小喜歡唱歌跳舞。

1958年讀初中的喬燕和,為了擺脫數學不好而帶來的焦慮,私自報考北方崑曲劇院並被錄取。

喬燕和學習很用功,她很快被“崑曲大王”韓世昌先生收為弟子。

後來成為北方崑曲劇院著名的崑曲演員,她是喬家第一個也是至今惟一從事文藝工作的後人。

“以前父親就想為喬家立傳,可惜1993年父親突然辭世,這個願望沒能實現。”

2003年,退休的喬燕和終於完成了父親的夙願,找機會籌拍了電視劇《喬家大院》。

45集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講述了喬致庸的經商史。

雖然其中虛構了一些人物,但歷史背景和主要故事真實可靠。

二、喬燕和的父輩離開家鄉,就讀於知名大學,把根扎向了大城市

喬致庸覺得自己的六個兒子沒有能力做喬家生意的掌門人,指定孫子喬映霞做了繼承人。

喬映霞是喬燕和的爺爺,他保持喬家“中庸仁義信用”等祖訓,銳意改革,緊跟時代。

但時運不濟,喬家生意在他手上開始走下坡路,以致最後衰敗。

有書君相信,喬致庸如果泉下知道了,他也不會怪罪孫子。

喬燕和的父親喬鐵民和大伯喬鐵漢,是在喬家大院出生並長大的最後一代喬家後人。

生意衰敗後,他們被父親帶到北京、天津等地讀書,200多年曆史的晉商喬家,從此離開了創造了顯赫歷史的家鄉,把根扎向了大城市。

喬燕和說,喬氏家族特別注重教育,她的父輩一代大多就讀於知名大學。

父親喬鐵民年輕時在天津就讀於南開中學、工商學院附中等學校。

高中畢業後,喬鐵民前往北京輔仁大學攻讀經濟學專業。

三、喬家已經有第九代後人了,喬家的後人始終恪守家風家規

喬致庸在世的最後幾年是喬家生意最輝煌的時候,他定下了嚴格的家規,有六不準:

不準吸毒,不準納妾,不準虐僕,不準賭博,不準冶遊(男女出外同遊),不準酗酒。

現在喬家已是第九代了,他們仍然遵守家規。

喬家從喬致庸開始,是正兒八經的儒商。喬家重視教育,與時俱進。

現在喬家後人中有20個子女,出了2個博士、3個碩士和12個大學生。

他們現在大多是公職人員,都是工薪階層,在平凡的崗位堅守家規。

大多數生活在北京和天津,一部分到海外發展。

他們家族成員每隔幾年會到喬家大院聚會,以寄託對前輩的懷念。

喬燕和驕傲地說:“喬家的生意終結了,可喬家的精神卻一代代傳承了下來。

我們這個家族70多口人,沒有一個‘作奸犯科’的,喬家的後人們也一直恪守著祖先留下的規矩,誠信忠義。”

喬家大院修建於同治初年,喬致庸花重金修建。

到了喬映霞的時代,喬家大院曾有兩次毀於一旦的危機,喬映霞從容應對,所以至今保存完好。

現在喬家大院早已是國家的重點保護文物,被專家學者譽為“清代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


有書共讀


喬家大院有後人,後人多為工薪階層,居住於北京,天津等地。

喬家大院解放後歸公,屬國有。

因此那麼多的後人都分佈於外地。

我們家鄉也有古老大院,如恆聖祠堂,恆聖祠碑。

但只留下記憶恆聖家,自清,民國家族生益發展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

古祠不亞於喬家大院,可惜文革中有人放火燒了前院,腰房,相房,僅留上房。

上房明柱石雕刻精細,一個柱石價值幾萬,前幾年有人競用起重機將房檁頂起,偷石柱,被驚走偷走,不知誰怕賊偷將石柱損壞。

三大石碑高近兩丈,也於文革被毀,只留下依晰的記憶。

恆聖家的後人也沒有住在僅留的大房內,因為國家規定三家以上的祠堂屬國有財產。


龍楊卯生


哈哈!年輕人現在問這個?怎麼回答你呢?我只能告訴你1949年左右間!"土改階段"誰敢承認這個"院″是我的嗎?喬姓會說:我與院已脫"五服″!遠親!大院人早跑啦!

小朋友!現代電視劇看多了!現實中"類似″多著呢?

改革開放初期就有人颳起"地主復辟"風!那合肥"包公文化園,包公祠,包公墓,香花墩″歷史上就是"包家″的!包姓人氏一直維護看管!沒見說:要回的!解放後包氏看門人"收歸為國有職工″繼續看護!

還"喬氐"後人呢?早在國外啦!


用戶黃山路老芋頭


你好,喬家大院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劇,沒有之一,它根據真實的喬家故事改編。當時被陳建斌主演的喬致庸的愛恨情仇,家國情懷,經商謀略所深深折服,被晉商的厚道變通折服。而其拍攝取景地正是山西喬家老宅。根據喬家大院劇中描述,蔣勤勤扮演的喬夫人給喬大當家生了個大胖小子,好像叫冬兒,後來陸陸續續又生了幾個。因此,喬家是有後人的。至於為何不住到院子裡去?答案很簡單,喬家大院是文物,國內找不出幾個這樣的大宅,大紅燈籠高高掛也是在這拍攝的,作為景點,能更好的帶動當地經濟。總之,它和故宮一樣,只能觀賞,不能破壞。而虎父無犬子,良好的教育家訓以及眼界格局,讓喬家的子孫能住上比喬家老宅更好的房子,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詩與文


推薦一款簡單好玩刺激的遊戲[發][發]遊戲真人真錢種類多,應有盡有掃碼!下載註冊綁定手機就送[發][紅包]6.88-88.88無需充就能玩,賺了就跑!提充快捷方便!讓您體驗不一樣的遊戲。邀請碼217377下載地址 t.cn/ESfgwM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