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晓笔记
先立下一个FLAG,中科院院士的头衔怎么配得上颜宁女神,我们应该用生物学的诺贝尔奖来挽留颜宁!
然后,先点一下颜宁离开的原因:施一公出走西湖大学,和颜宁的转型追求。
“美女科学家”,“中国居里夫人”,“下一个屠呦呦”,这就是颜宁身上最引人注目的标签,从她30岁成为清华教授,到后来的“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她一直是中国生物分子领域的弄潮儿,况且,她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女科学家,比女博士还要稀有宝贵的多。
以前,颜宁曾经提过科学家的三种境界:职业、兴趣、永生。从清华到普林斯顿,从海归到再次归海,颜宁正在职业和兴趣的基础上,在明星科学家的光环下,向着“永生”的境界,大踏步前进。离开清华,远走美国,是她生命中的重要一步。
其影响和意义,等同于十三年前施一公对她的录取,也等同于她从普林斯顿学成归来之后,在施一公的主持和布局下,借用“冷冻电镜”这样的黑科技,一篇又一篇的在CNS上的几十篇paper。可是,在2017年,她还是离开了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的共同起点——清华。
回到问题本身,颜宁离开清华,再次去普林斯顿,和中科院院士的头衔有无,并没有多少关系。她选择生物这一领域,选择膜蛋白这一分支,能够成为CNS的PAPER狂人,离不开三个因素:导师施一公;设备冷冻电镜;还有清华这个高端平台。
正是施一公的录取,颜宁从清华本科毕业去了普林斯顿攻读硕博;正是施一公的回国,来到清华,并且在2015年成为清华副校长,促成了颜宁博士一毕业,就来得了清华任教,并且职称之路,顺风顺水。也正是施一公的高瞻远瞩,清华投入一亿的资金,前后购买了三台冷冻电镜,为颜宁的科研之路,打开了突破口。
可以说,除了父母,施一公就是颜宁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像菩提老祖之于孙悟空。只是,缘分再好,际遇再强,总有离开的时候,这个节点,发生在杭州,起缘于一所当代史上逼格最高的大学的成立——西湖大学。嗯,这个词,也是杭州当年的十大流行语。
从时间节点上看,2015年3月11日,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王坚七位院士,倡议西湖大学筹建。2015年6月25日,西湖大学选址西湖区云栖小镇。2016年12月10日,由施一公担任首任西湖高研院院长。2017年9月2日,西湖高研院暨西湖大学举行首届博士研究生开学典礼。
2018年1月9日,施一公请求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筹建西湖大学。2018年4月16日,施一公当选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综合施一公和颜宁的活动时间线来看,施一公筹建、出走西湖大学和颜宁出走普林斯顿,就是同时,这不是巧合,是必然;和中科院的评选,倒是一种偶然。
一叶浮萍归大海,机遇来时各西东。颜宁在清华的成就已经到了瓶颈,没有了施一公这位老师加副校长的坐镇和筹谋,颜宁能否保持住目前的研发力度,都是一个问题。
况且,颜宁是结构生物学家,以发现为主,离诺贝尔奖所要求的原创性,还有很远的距离,她需要一个更好的环境、更高的平台,继续当前的道路,需要用一个应用型的转身,来达到“永生境界”的科学追求,那诺贝尔奖就是一个标配。
最后,综论观点:颜宁离开清华,再度归海,和落选中科院院士,没有多少关系,颜宁也不CARE这个头衔;真正促使她离开的,外因是西湖大学的成立和施一公的出走,毕竟老师也是一个追求进步的人;内因是她需要一个转型,在40岁的不惑之年,她需要一个更大的追求,而普林斯顿就是适合她的最好平台,美科院外籍院士的身份,是一个顶配的礼遇。
最后,祝颜宁女神求成得成,求仁得仁。
教育练真堂
我们先看一下颜宁的人物经历:
1996年-2000年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士;2000年-200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博士;
2005年-2007年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后;
2007年-至今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5月7日从清华大学证实,颜宁已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该校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
颜宁是1977年出生。通过计算年龄得知,颜宁在30岁已经是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了,这么年轻,这么厉害。
试问如果颜宁教授当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她还会出走清华吗?
美国的发展,得益于拉拢世界各地的科技精英为其效力;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教育大国,经济大国,综合国力全球首位,也吸纳了各方的学子来美留学,各国的科学家被美国挖走。当年我们中国日益壮大的发展成果,现在也是在世界的前列,我们靠的是在西方实施严密的技术与人才封锁的现状下,经无数有保国之志的科技人员自立自强、艰苦钻研得来的!每一份成就的取得都来之不易。
两者相比,孰轻孰重,显而易见。如果我们的用人之策有问题,我们能取得今日之成就吗?我们会一步步地实现赶超西方国家之夙愿吗?
颜宁2019年4月30日,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这跟她走出清华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主要是她的研究对象或许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颜宁今天的成果,如果没有美国支持(对科研方面的),她可能也没有这么大的收获!
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都代表着学术界的最高荣誉,代表着各个领域中最顶尖的人才,当然也需要承担着更大的责任。颜宁,这位不到30岁就受聘成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可想而知,她的能力定然是超群的,也许当时她的年龄显得过于年轻,一些条件不符合。
颜宁微博回复非常的清楚:称自己本身出国任教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跟什么“负气出走”没有任何的关联。
科学无国界,谁不愿意去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的地方?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如果颜宁教授当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我个人认为她会留在国内,因为当选为科学院院士,很多资源都会为之倾斜,颜宁的科研就会得到更多的支持,也许这样她就不会出国。当然,也许美国的科学水平更高,便于颜宁的科研也说不准,毕竟颜宁从事的是尖端生物研究,国内的各方面的条件要逊色于美国,到美国搞科研,服务全球,等研究更加成熟,也可以回国效力!
一师者
颜宁可是我心目中的女神。做梦都喜欢她。这次她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其实是众望所归,并不稀奇。她早就有了当选美国院士的资格。其实,颜宁在国内也早就有了做中科院院士的资格?以颜宁的学术水平和她发表的科学论文,早就够上做中国科学院院士了,但就是一直评不上。即便她有施一公那样的后台,也不行!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呢?到底为什么呢?太年轻?推荐人的数量不够?还是其他不可见人的原因?
在国内始终就评选不上,但是颜宁一旦从清华大学离开,出走美国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很快就评上了美国科学院的院士,这又结结实实地打了中国院士系统的脸。
虽然美国科学院不是政府机构,属于民间性质,但是其具备的超权威性早就超过了其他国家,全世界都承认。颜宁评选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充分证明了她的超强实力。
这会不会让颜宁因此感受到,只有美国才对她的工作更加重视呢?这会不会坚定她长期留在美国工作的决心呢?这会不会让她加深对国内的失望呢?据传说,颜宁在国内是受到排挤的,与某些人关系很紧张。但是国外环境就比较纯粹,她可以一心一意做科研工作,不需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去跑人事关系,跑科研经费。
最后,希望颜宁姐姐,我的女神,早一点嫁了吧。真心不希望一个这样美丽的女人一辈子单身,那真是太可惜了。工作不能取代家庭。
怀疑探索者
看着大家这么热闹。我也来凑个热闹。。
咱们先来讲故事。。。我最爱讲故事。。。别人讲过的,我不想再讲。
我也是河南人,施一公也是河南人。因此早在十年前我就开始关注他了。
看了我这个文章。你基本对施一公就了解个八九不离十。。同样颜宁也顺带。。。
先说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先看2017年院士候选人公布时间:
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共157人,那最后能多少人中奖呢?在6人左右,也就是说一大半也被刷掉。
那颜宁什么时候出走呢,其实在这个初选名单(不是最终名单)出来之前,她就要走了。。。
而院士最终公布时间是那一天<strong>?
最终公布时间是2017年11月28日,显然,她是否当选院士和出走毫无关系。。。
因为最终他出走半年以后,才有当选这一说。。。那为何会出走啊,。。。。
这个说来话长,
先从他的老板施一公讲起。。。。。。
因为颜宁的一切发达来之施一公。。。她是施一公的学生。
没有施一公的推荐,她去不了普林斯顿。因为施一公就是从普林斯顿过来的。。。。
施一公已经是世界结构生物的头号学阀。国内外通吃。。
所以刷论文。。。
顶级期刊的审稿人,编辑都是他朋友,学生,同事,,甚至他自己。。
施一公
施一公这个人,出身名门贵族。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不要光看他父母,
他爷爷是学校当委书记,副校长。所以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人家人脉厚着呢。。。
他爷爷是谁呢?
施一公的爷爷叫施平施,
42岁任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67岁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72岁任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
1985年7月,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离休。
现在来说也是副部级干部啊。。。。
扯远了。继续回来说施一公,施一公当年很厉害,毕业于河南实验中学,体育特别厉害。
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河南实验中学,大家都知道郑州的三大高中之一,非常霸气。
施一公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不用说,跳进了大坑。因为生物这个专业特别烂。
施一公大四的时候就知道这个生物专业是个大坑,因为生物和文科没啥差别,就是背背背,凭着当年数学保送的天赋又去读了一个数学双学士。
施一公的确厉害。数学专业那课程,学着让人自杀啊。尤其清华的数学,所以施一公的确非浪得虚名。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清华大学生物学和数学双学位
而去是清华大学长跑第一名,保持了四年。
可惜只能以生物名义出国,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
虽然这个大学是美国最顶级的大学,医学尤其美国第一,当然也算世界第一
但是施一公学的是生物,不是医学。在学生物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个专业毕业就失业,找不到工作,所以他又读了计算机硕士。。。。
生物不好就业,计算机好就业,30年前就这样,现在仍然这样,大家要记住啊
本来他想计算机弄个博士学位。可惜他导师说他智商不行,不适合搞计算机研究,(实际背景:读博的前两年,他总是想转到计算机系,学校甚至一度想停止为他提供奖学金),结果他硬着头皮,把生物博士读下来,比较生物博士不需要智商,只需要体力(生物博士们别砍我啊,,,我说的是对不对?)
毫无疑问,毕业果然找不到工作。
其他他也不想干生物这没前途的工作,而不是和另外两个生物大牛一快拼搏:饶毅、王晓东(王晓东也是河南人)
他想经商,和几个哥们成立了公司,那时候天天忙活到大半夜,很辛苦。结果忙了半年,业务也做得不错,最终却分文未获。
1996年1月,我到了纽约的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师从尼克拉·帕乌利奇(Nicola Pavletich)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那一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最拼命的时间段之一。当时我的课题是TGF-B信号通路中重要蛋白及蛋白复合体研究。为了尽快出成绩,我那时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每两周休息一天。其实,休息就是睡觉,因为我当时睡眠严重不足。幸好我以前坚持锻炼,有一个好身体,否则那两年根本撑不住。 功夫不负苦心人,那两年我出东西很快。不到两年,我就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这样,我就比较容易在美国一流的大学里找到教职。所以,在1998年我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系聘为助理教授。只能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千年博士后,学生物的都知道。。。。
1998年—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
后来觉得在普林斯顿干的不开心,刚好和饶意一鼓动就回国了。
结果一个北大教授,一个清教授,但是没有自己的地盘,这个领域内的科研都被瓜分完了,怎么办?
开炮,联合饶毅在science炮灰中国科研,说钱都被某些学阀分了,,,,
2010年,施一公与饶毅曾经联名在《科学》杂志上联合署名发表《中国的科研文化》,后者同样系海归科学家,回国后在北大生命学院任院长。文章指出中国科研文化种种弊端:文章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并没有对中国的科研起到应有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文章中还提及了与个别官员和科学家的人际关系,对科研项目的侵蚀。
直接震惊全世界。。。
炮轰结果,两人第一次参评院士,光荣落榜。
两人大骂国内院士都是混子。。。<strong>
不过施一公以后再也不炮轰了,而饶毅放了狠话:以后不参评了。
结果2014年,施一公终于当上了中科院院士,而饶毅现在还不是院士。。
也许饶毅会后悔。。。。。。当年的二愣子精神。
然后施一公就当了清华大学副校长。把生物科研当成了富士康生产线,全员加班。不是996,是6/12-7
施一公很快大量资金购买电竞设备大量的电镜设备上,nsc论文刷的漂漂亮亮。
清华大学的nsc高端论文,施一公团队占了一多半。。。就是拍照,分析发文。
拍照,分析,发文。。。
但是研究生们,想的是毕业后工作。。。。比较上亿的电镜,一般学校买不起。。
一大半都想跑,本科生都跑。。。
看清华大学转系情况
最惨的是生物,最好的是计算机软件。。。
施一公一看自己本科生源都没人了,都去学计算机软件了,大怒,又炮轰了
他可能忘了,当年他找不到工作也读个计算机硕士的情况。。。。
好了说完了,施一公,该说颜宁了,有啥说呢。?
颜宁是一路跟着施一公混的,一路读的博士。。教授 ,,没有施一公,颜宁恐怕长江,院士提名。。。
结构生物,施一公已经是老大了。施一公人脉又不好,颜宁下次当选院士概率不高。。
也不可能,你结构生物刚上一个院士,你清华再来一个。。。不知道生物领域几百种,总得照顾其他领域吧
而且施一公也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
很快就去跟马云混了
当然,走的时候,应该有所安排。
颜宁大美女,40了还不婚。。。。。。。
然后。
施一公就推荐过去了。。。。。施一公人脉还是有的。。。
放心,说不定过几年就回来了。。。。。。
就这么简单。。。
祝福颜宁大美女,早日结婚生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科学不是伴侣。
高校专业那些事
首先对于科学家们来说,最苦恼的事情就是经费问题,没有经费就无法进行科学研究,那么颜宁教授在清华任职的时候,实际上得到了清华大学的大力支持,无论是经费的问题,还是各种软硬件的支持,都让颜宁教授如鱼得水,毫无后顾之忧,所以一些关于排挤的说法,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其次对于为什么离开清华,颜宁教授也已经做出解释了,对于科学研究者来说,如果长期处于一个固定的环境当中,很有可能会陷入故步自封的程度,那么为了寻求突破,很多科学家都会选择换个环境,而颜宁教授从2007年留学回国之后,在清华任职已经有10年的时间了,所以她离开清华就和当年选择回国一样,希望换个环境寻求新的科学突破。
当然了,我国目前的科学评选体系,可能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之前很多获得过重要奖项的科学家,往往都是一些年龄较大的科学家,但实际上某些奖项的评选标准,不应该过于侧重于人的生理年龄,而应该取决于这个人的能力,以及他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最后关于颜宁教授离开清华,以及她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个事,我们以平常心看待就好了,因为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说,美国确实要领先我国,否则就不会有科学家老往美国跑,这些科学家虽然人在美国,但和国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他们在美国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反过来又会推动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
种植恒星
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时代,我们所处这个时代,某些著名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尊重,远不及建国之后,那时对人才可以用求贤若渴来形容。只要国家建设需要高端人才,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招募人才,并给予相当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而现在呢?恐怕还真不是那么回事了。
再从牺牲奉献精神来讲,现在一些中青年高端人才,对名誉和社会地位的追求超越一切,只要不尽自己的心意,抬腿就走,大有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的那种“豪迈”。如此把对人才的尊重和给予社会地位放在首位,像颜宁教授这样的高端人才,恐怕还真舍不得走。因为从情感深处来讲,哪个人不爱国,只是有些时候,爱国会受很多环境因素所影响,实在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时,只能先找适合自己的地方去落脚。
正如题主问:如果颜宁教授当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她还会出走清华吗?我的观点是,有可能,也亦无可能。这要看颜宁自己对这个所谓的院士看的有多重了。如果她的眼里认为一个院士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要选择的是能让我实现自己理想抱负,如果不能为我提供这样的环境,我肯定会一走了之。
若从爱国情怀来讲,颜宁这一步,会让很多人骂她,你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爱,还算是一个中国人吗?不过话又说回来,国家允许人才流动,不管是在国内发展,还是去国外发展,谁骂又能如何?该走的终究会走,该留的你赶也赶不走。只是将来颜宁还会回来吗?这恐怕是一个未知数。如果将来她仍能回来为祖国效力,说明她心系祖国,只是眼下不得不走。
寒石冷月
大家好,我是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关注高校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就在前两天,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最新一批院士名单,这其中,中科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家高福;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教授锁志刚和洛克菲勒大学教授陈珏两位华人科学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可以说,这4位都足以令国人自豪,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却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就是颜宁。
颜宁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为国人给她贴了几个标签:“年轻”“美女”“海归”“学霸”“女神”“非主流”。前面几个好理解,“非主流”则是因为颜宁从美国回到清华,在清华做出成绩之后又回到美国,这在中国目前的主流文化下是不多见的。而大多数国人对颜宁的了解也仅限于此,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她在研究什么,不知道她取得过什么成果,甚至也不知道颜宁本人的性格特点,但很多人却能下定结论,说颜宁离开清华是负气出走,是因为清华对她不够好,是因为国家没有给颜宁中科院院士。我想,这个结论下得过于草率了吧。
当然,我也并不认识颜宁,听学校几个老师说他们见过或接触过颜宁,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所以,我没法直接分析和评价颜宁本人,我仅高校人才管理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清华大学对颜宁是否不够好?
对于颜宁这样堪称“绝世”的优秀青年科学家,相信无论是谁当清华校长,都不可能怠慢她,就算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才评价理念,她取得这些突出成绩,也足以引起学校从上到下的高度重视。如果说十年前按资排辈图的是越老越吃香,那现在,学术圈妥妥的是年轻人的天下,所有的评价导向都是偏向年轻人的。高校在“捧”年轻人才时也是不余遗力。想一想,如果不是清华大学经常报道颜宁,大多数人根本不可能认识她。因此,站在清华大学的角度,只要能给的,就一定会倾囊以授。而所谓“负气出走”,在我们这些长年在高校工作的人看来,根本就是不攻自破的谣言。颜宁本人也曾说过,清华大学给她的条件和她在清华大学取得的成绩都超出了她的预期,她在清华有最先进的仪器,也不需要为经费操心,她在清华大学”像个公主一样“。而她离开清华大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她在清华感觉太顺利,害怕浪费自己的才智。
第二个问题,颜宁是否应该入选中科院院士?
正如我上面所说,除了相关学科的专家,其余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颜宁的研究成果价值有多大,如果仅从19篇CNS论文就说她具备中科院院士资格,那我们的评价是否又陷入“唯论文主义”了呢?所以,颜宁是否具有院士资格,还必须由业内专家来评价。我们只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院士评审是否合理,二是颜宁本人是否是院士竞争的牺牲者。
在高校做人才工作多年,也参与组织了多次人才计划的申报工作(包括院士),我可以肯定地说,高校学术评价中确实存在很重的圈子文化,这种圈子一方面是学术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学术观点的认同。前者多是基于人情关系,严格说是属于学术不端的范畴,但由于高层次人才之间学术业绩差距本身就不大,所以其中到底有多少人情成分实际上很难判断;而后者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如果两个圈子在同一个科学问题上有不同观点,那两个圈子之间就会产生排挤,一旦一方占优,另一方除非取得实质性成果,否则就很难翻身。以上两种圈子文化确实影响了高层次人才评价的公正性,但这个问题并不只存在于中国,在全世界每一个学术圈子里都存在,尤其是后一种。而且,我认为颜宁并没有这方面的麻烦,因为她此前已经顺利入选长江学者,获批杰出青年基金,基本上半条腿已经跨进院士门槛了,这说明她在学术圈子方面至少是没有硬伤的,只要她在清华大学再呆了2年,院士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更重要的是,颜宁本人对院士的头衔兴趣并不大,她的观点是“不论是否当选,我还是我,既没有更高明,也没有变差劲”。
第三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待颜宁
把上面两个问题说清楚以后,我认为没有必要再去解释颜宁为什么要离开清华,回到普林斯顿,因为抛开这两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想法后,其他原因都是颜宁个人的原因了。颜宁今年才40岁,正是当打之年,将来一定还有更加瞩目的成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颜宁及她将来的发展呢?我认为,这很重要,我们怎么看颜宁,就是我们怎么看待科学事业。我是这样看的:
第一、科学家也是凡人,我们要用凡人的眼光去看他们。比如颜宁,据说喜欢微博,闲时也关心八卦,和一个普通女孩别无二致。不仅是颜宁,此前还有很多人喜欢拿女博士说事,其实,她们和我们一般人一样,甚至比我们更简单单纯一些。不神化不丑化,这是对她们最起码的尊重。
第二、科学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越顶尖的越是如此。我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但一到科学家那里,我们就有了民粹意识。当然,从政治立场上,科学家是有国家有民族的,但从科学本身来说,科学家应该是世界的。而颜宁就是世界级的科学家,她去普林斯顿是被请过去的,是受人尊敬的,这应该让我们感到骄傲,而不是嫉妒。
第三、我们不仅要继续追捧颜宁,还要不断培养更多的颜宁。在中国的学术界,确实有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把荣誉往一个人身上堆。实际上,颜宁已经足够有名了,其学术地位已经不需要用头衔来定义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像接力赛一样,把中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向前推。
谢谢大家的阅读。
高校人才真经
无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那都是一种巨大的荣誉,代表的是各领域的顶尖人才,也有相应的权利和待遇。而原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在取得很高成就的情况下,依然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但出走美国后任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并评上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不得不让人对中国的院士评审方法与美国评审方法做对比,也对国内的教科研环境及留学生回国效力做出思考。我个人认为,如果颜宁教授早日评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且有相应的科研条件的话,她估计应该不会出走清华。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你们觉得是这样吗?认可的请点个赞,也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良心老师
题:科学无国界是个伪命题
中国年轻女科学家颜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我们祝贺颜宁博士的同时,有人说清华大学是为美国培养人才的摇篮,实际的情况也确实如此。\r
我们不妨先看看以下这些人和他们的毕业院校: 马云,杭州师范大学;马化腾,深圳大学;雷军,武汉大学;任正非,重庆大学;李书福,哈尔滨工业大学;董明珠,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李东升,华南理工大学;王健林,辽宁大学;杨伟(歼20总师),西北工业大学;孙聪(歼31总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伟仁(嫦娥探月工程总师),中国科技大学。
以上这些改变当代中国人民生活的科技领域和商业领域的大咖们,这些倾尽全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毕生精力的人,并没有一个是清华大学毕业的。而中国人却一直把清华大学当做中国大学和人才的标杆,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那么,我们的那些高考状元和天才们毕业后都在做什么呢?\r
清华的学生大多数毕业后都出国了,这确实是实情。在清华,毕业不出国,不去美国是被人认为没本事的事情,这就是清华多年来的现状。有人常以所谓科学无国界来自我安慰和找借口,其实都是自欺欺人的鬼话。美国人手里的尖端技术何时对我们开放过?他们不是天天在讲这个偷那个窃的吗?不都是当做最高国家机密的吗?所以科学和人都是有国界的,我们要正视这个现实。\r
分析清华学子争着出国的原因,一是中国社会给与清华大学过高的地位,让清华的学生感觉自己高高在上,这种极度的优越感,让很多学生逐渐看不起国内的学位和身份,所谓的中国高知精英群体偏偏承袭了极端崇洋媚外的劣根;二是与当代社会的家国情怀渐淡,个人利益为主的价值观分不开,追逐个人名利大于奉献家国天下。三是与国家教育体制和科研环境有直接关系。比如我们的国家级科学技术大奖,一个科研人员要穷尽一生的精力,干到耄耋之年才有可能得这个奖。而这个奖金过去不过区区500万人民币,去年开始虽然提高了,也不过区区800万人民币,还不够在北京买个像样的房子。加上国内教育科研的相关管理体制问题,比如年轻人基本没资格选院士;比如科研项目的申请与获得程序复杂,人际关系社会的各种隐形的掣肘等等,相比美国的科学研究环境和科研人员的待遇,确实差距较大。
很多人不懂,当年的那些不顾国家贫弱,待遇低薄而纷纷回国的老一代科学家们,为何能有为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而奋斗终身的爱国情怀。如今的情况让国人情何以堪?国家已经相对富有了,强大了,但是爱国情怀却淡了,这很值得我们反思。
我们虽然有大国风范和胸怀,有向世界先进科技学习的态度,但是也不能漠视这种人才外流的现状长期持续下去。无论是国家相关部门还是清华大学本身,也要思考如何从正面加以引导并从教育科研体制上进行更大的改变,让国内大学的学子,以留在国内和留学后归国报效祖国为荣,让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清华真正成为中国自己科学家的摇篮。
环球围观
感谢提问!对于这件事,我是今天中午休息的时候偶然间看到某湃的一篇推文《颜宁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她今早的微博亮了》才知道的,不过当时没多想就在评论区留了一句“通篇看完,没见表达什么意思的请举爪”,我真是后知后觉啊!
一边是关于互联网大佬李彦宏候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事,一边又是弹出来的颜宁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消息,这无疑都为老百姓茶余饭后增添谈资。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地时间4月30日(纽约时间比北京慢12小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公布的最新一批院士名单中,普林斯顿大学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消息一经传出,便引来吃瓜群众的围观,其中缘由多说无益各位自己脑补。
颜宁于1977年11月出生在山东省莱芜市(现属于济南市莱芜区), 1996年成为了清华大学一名新生,毕业后于2000年到美国深造,在普林斯顿大学完成了博士生涯后继续攻读博士后,师从施一公教授,2007年颜宁学成而归回到自己的母校清华大学任教,成为了当时清华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时年年仅30岁。
回国后,颜宁教授无论是在获得的奖项方面,还是在学术论文发表方面一直保持着“高产”,先后获得了贝时璋奖、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2年度科技创新人物等众多奖项,其相关学术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杂志如《科学》、《自然》、《细胞》等多有发表,就连颜宁被确定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今天,她还不满42岁(11月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