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穷不过三代,富富不过三代,有什么道理?

用户杨立峰圆梦


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今天再说这句话相信不少人都会嗤之以鼻,说看看今天,穷人想翻身太难了,赢在起跑线,你一辈子奋斗达到的终点还远远不如人家的起点。而富人呢,由于优越的物质条件,从小就可以享受最好的教育和资源,综合能力越来越高,更是普通人拍马难及。所以只能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表面看起来,今天的很多现象的确印证了很多人的看法,但老祖宗几千年留下的老话,肯定有他的道理,透过历史的轨迹,会发现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到了今天仍然不过时。

首先来说富不过三代。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咱们古代的士族门阀制度,它兴起于东汉,比如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门阀大族们掌握着极大的权力,比如赫赫有名的颍川士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依然十分强大,比如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王家,大才子谢灵运的谢家,士族势力十分庞大,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朝,甚至强悍的隋文帝,唐太宗皆属于当时的关陇集团,士族门阀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在这个过程里,门阀士族一直站在社会的顶端,牢牢把控着社会资源,不过这里面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家族崛起,有的家族衰亡。即便如此强悍的的士族势力,有的可能熬过了三代,却熬不了十代八代。

等到唐高宗时期,为了谋取属于自己的权力,唐高宗配合武则天给予关陇集团势力沉重打击,特别是到了武则天时期,惯用新人酷吏,大兴科举,门阀士族们从此一蹶不振。

其实可以看得出来,在这个士族兴衰存亡的过程里,某个士族本身的发展规划并不重要,重要是整个时局形势的变化。有时候短短几十年可能整个天下就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大批家族消亡了,一大批家族又崛起了。能稳稳的保住三代已经十分不易。历史上的门阀大族尚且逃脱不了衰败的命运,何况那许许多多的小富之家了,消亡有时候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穷不过三代又是怎么回事呢。咱如果自己说自己,一个最常见的说法就是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这也就是穷不过三代的主要原因。穷人怎么办呢,想方设法努力劳作的赚钱,种地也好,做点小买卖也罢,总之积累一点家资。在古代还有个说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何呢,因为如果是普通人家,只有读书才有机会当官,成为人上人。所以一旦有了点钱,就会让自己孩子读书,成为一个读书人,就算当不了官,起码考个秀才,社会地位可以大大提高。然后再逐渐的培养发展,最终达到既富且贵的效果,最好出一个当官的,那就完美了。

这样的路径,可以说是很多穷人都致力追求的,当然,能够实现这样逆袭的只是少数,但自从实施科举制度一来,这样的逆袭之路就一直在上演,无数的成功案例也就给了穷人提供了榜样和鼓励,激励着自己实现自我逆袭。许多家族就算最终不能成就功名,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品质。

而今天,真说富起来的人们顶多也就传到第二代,很多还都是停留在第一代阶段。也就是说,跟历史上相比,现在刚刚才是富裕一代刚刚兴起的阶段,机会还多着呢。前些阵子,类似“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调十分流行,似乎穷人已经丧失希望了,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今天来说,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压力巨大,房子车子等负担扑面而来。但同时也出现很多从未有过的机会,每天都在上演着逆袭的故事,每天也都有人从财富的神坛跌落。可以这么说,今天的人们努力不一定就成功,但希望还是有很多的,但是如果不搏一把,那就基本没有希望了。

当然了,我这里讲的成功是相对意义上的,是一个人的自我提升和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小富靠拼,大富靠命,像比尔盖茨、巴菲特等等的个例一般人就不要去幻想了,那是他们天生了不起再加上时局的助力才造就了他们如此大的成就。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能够实现一代比一代强就已经是不错的进步了。


一览众河小


“人穷穷不过三代,富富不过三代”,这句俗语耳熟能详,经常会听到老一辈的人念叨,以此来教育、警示年轻后生。字面上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一家人如果很穷,一般不会一直穷,到了三代人以后,总有人能打翻身仗,改变贫穷的命运;一家人如果很富有,一般也不会一直富有,到了三代人以后,很有可能就败光了家财,沦落成穷人。这是普通人听得最多的解释。

“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这句俗语,有三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认为“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这句俗语说得对。

一家人如果很穷,一般不会一直穷,到了三代人以后,总有人能打翻身仗,改变贫穷的命运;一家人如果很富有,一般也不会一直富有,到了三代人以后,很有可能就败光了家财,沦落成穷人。

但这种理解里面,含有不合理的因素:穷了三代,又有多少概率和机会能够打翻身仗呢?还能一跃彻底改变贫穷的命运,跻身富人之列?富了三代,也不一定就会败光家财,以富豪之家完全有实力培养出更优秀的子孙后代,比如李嘉诚,如今两个儿子继承家业,似乎都没有显出败相啊。所以,这种理解明显有失偏颇。

第二种理解,也认为“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这句俗语说得对。

一家人如果很穷,一般不会一直穷,到了第三代人,或许因为太穷了,连媳妇都娶不上,打一辈子光棍,又到哪里去找第四代人呢?所以,这叫“穷不过三代”;一家人如果很富有,就会人丁兴旺、子孙繁盛,这么一来再大的家业都给摊薄了,落到每个人手里已经所剩无几了,所以到了三代以后,就俨然普通人而已,这就叫“富不过三代”。

这种理解总感觉有点黑色幽默的成分,或许也是有一定的概率存在吧。“穷不过三代”里,或许的确是有人第三代时就绝后了,但这种概率还是很低的,漫漫历史长河中,贫穷的人还是占了大多数,也是繁衍发展的主力军,如果真的第三代时就绝后,只怕中国人不会繁衍到这么大的基数了。至于说富人因为子孙繁衍而稀释财富,也同样有点搞笑的成分,远的不说,就看赌王何鸿燊吧,子孙不可谓不多,又哪里看到他的家族显出败相呢?不管从哪个角度说,富有的家族在教育、培养下一代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下一代往往都不会差到哪里去,当然,除了个别纨绔子弟之外。

第三种理解,认为“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这句俗语说得不对。

“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这句俗语反映的现象只是一部分,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但不可以把这种现象绝对化,不可以把这一部分的现象当成普遍规律。

从古至今,永远都是20%的人占据了社会上80%的财富,穷人永远都是占有绝大多数,他们世世代代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还不是照样薪火相传,一代代绵延至今。一个最好的例证就是,大家不妨翻看家谱,往上追溯十代,又有几个曾经非富即贵呢?

至于富有的家族之中,绵延超过三代富有的应该是比较普遍的,看看历史上出现过多少名门望族,往往都是绵延数代的富贵。至于说十代、二十代以后,那是什么可能性都有,有可能继续富有,有可能越来越富有,也有可能穷得一无所有。

比如琅琊王氏肇端于西汉时期的琅琊临沂,发展于曹魏西晋,确立于东晋初年并达到最盛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延续至唐末五代,南朝以后走向衰弱。在七百年的时间里,琅琊王氏在政治、伦理道德、朝章国典、文学艺术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这句俗语反映的只是占一定比例的现象,不能绝对化,当成一种普遍规律、一种普遍现象,没有这样的“宿命论”,穷人能不能变成富人,更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如果足够努力就能抓住不少机会,完全有可能改写命运;如果富人能够始终努力奋斗,大概率能始终保持家族的优势,财富得以延绵,如果玩物丧志,也可能一代就玩完了。就像秦始皇一样,他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但他一死,政权就土崩瓦解,不但没有“以至万世”,二世就消亡了!


乔鞅


问题:人穷穷不过三代,富富不过三代,有什么道理?

谚语来历

“君子之泽,三世而斩”语出《战国策·触詟说赵太后》:“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语出《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二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演变为“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后人俗称“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

三代是泛指

这里的“三”不是确数,表示多,三代是多代多年的意思,讲的是一个客观规律。比如秦二世胡亥,在位仅三年即败光大一统的大秦王朝,走向灭亡仅用了两代。再比如巨星周星驰,出生于香港九龙的穷人区,祖辈是典型的穷人,但周星驰通过自身努力很快就翻了身。

体现的是辩证思维

物极必反 ,否极泰来。万物都遵从一个规律,有兴必有衰。富则骄奢无度,见异思迁,没了雄心和斗志,只会吃喝玩乐,不会生计,然而老本总有一天会吃完的,一代一代下去最终要败落变穷,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穷极必定会被激发出求生的本能,奋斗的欲望,勤勤恳恳劳作,致力于生机,终究会发达发富。

是一种警示哲学

告诉人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路是自己走出来的,穷富只在一念间。提醒人们即使穷也不能气馁,要看到希望、树立目标,制订计划,坚持奋斗,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富裕时更不能骄傲,不思进取,安享前辈遗留硕果,到头来别说三代,甚至连自己这一代都可能无法独善其身。


我就是竹韵


这句话也对也不对。

一是为什么说对呢?

人穷穷不过三代,因为三代人中很可能有人穷则思变,无论是埋头苦读金榜题名改变命运的,还是埋头苦干辛苦努力创业成功,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当然也可能长得一表人才娶个富家女靠裙带关系致富的。

而富家子弟也有许多纨绔子弟不学无术,家长也只是顾着挣钱但教育无方,或者靠拆迁一夜暴富却不知如何打理自己的财富,而且不在上班终日沉迷打麻将赌博。别说三代。估计一代两代就能玩完。想当年多少八旗子弟就是这样毁了的?

二是为什么又说是不对呢?

因为现实当中确实有很多家族扛过了所有的坎,兴旺了不止三代人。这样的人家家教很严也很好,对子女教育也比较重视,当然人家的基因也很强大,传递的很好。

穷人家有的是因为意外的,这样的人家总有翻身之日,但是有的是家长就是懒,既不动脑筋也不愿意活动筋骨,总是抱着侥幸心理等着天上掉馅饼,还有的就是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过好日子。那我只能说他们的家族基因不太好,一代代传下去的可能性很大。

虽然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子孙会打洞这个说法,但是也有沧海桑田世事变幻无常,所以凡事无绝对,所以一定要努力奋斗,切不可懈怠。


我的房子我做主


这个估计是和家风有一定的关系,富贵人家容易养成奢靡之风,家也就败光了;穷人人家容易逼人奋斗,自然可以改变命运。但我想表达,除了家风,其实选官制度的变化和血缘关系的淡化都会改变穷和富的命运的,下面我用历史上的例子来说明问题:

001选官制度的变化可以改变穷和富

在汉代,我国使用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和征辟制,举就是举孝廉,但该制度后来演变成为九品中正制,也就是按照门第来选官了,这的确是造成了一大批世家大族的壮大,成了富贵人家,有些甚至富可敌国。

但从隋唐开始,我国选官制度改为科举考试,讲求公平竞争,任何人不论出身高低贵贱,只要有真本事,都可参加考试。一大批穷人子弟的人中举,成了官员,改变了穷的命运。而原先的世家大族就没落了,所以有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

002血缘关系的淡化也会改变穷和富

拿周代来说明问题,在西周时期,我国推行宗法和分封制,两种制度互为表里,扩大了周朝的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的统治,保证了西周的强大。但到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血缘关系淡化,周王室的强盛一去不复返,反而是低下的诸侯国纷纷崛起。

003总结:靠来靠去就会发现,人最终能靠的只不过是自己

加油吧!


王小婉的思与行


穷人都没三代了。。。


竞彩吧


连富三代的都隐姓埋名了!穷到三代也就断了香火了!是这么理解的么


很努力的年轻人


我觉得阿,这句话,以前或许挺实用的,而到了现在,会不会穷或者富,还是看家庭教育阿,还有就是成长环境阿!


用户54237


对于这个话题,我觉得富不过三代很容易,但是想要穷不过三代这个很难,需要努力。


追风Asn


不能挥霍大手大脚,要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稳稳的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