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北宋军队在朝气蓬勃的开国时代就已打不过辽国?

cles


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之后,北宋太祖和太宗用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终于消灭了环列于南方和北方的诸多割据政权,完成了中原地区的基本统一。此时是宋朝的国运上升期,中原地区在经过了近百年的战乱之后终于再次迎来了蓬勃发展。但是,在南方所向披靡的宋朝却几乎始终打不过北方强大的辽国,后来甚至出现了“谈辽色变”的情况,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对辽军事对峙出现“终宋不振”的情况,应该与宋朝初年的几次大战有关。

后周世宗及宋太祖北伐

契丹辽早在唐朝末期就已经建国,并且趁着中原地区四分五裂之际在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在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八部之后契丹的军事力量更是空前强大。自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后世中原王朝始终以收复这片土地为己任,毕竟“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但是后周世宗柴荣以及北宋太祖赵匡胤在挑起战端之后都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完成夙愿,而宋太祖建国之后不久又指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从此将重点转移到南方。他在北方设置重兵防御的同时,开始设置“封桩库”,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做准备。

太平兴国北伐

但是雄才大略的宋太祖赵匡胤的突然驾崩稍微打乱了节奏,继任的宋太宗赵光义在使用政治压力迫使清源军和吴越国纳土归降之后,再次将矛头对准北方。他首先需要消灭的就是北方的蕞尔小国北汉,北汉倚靠契丹的势力曾经频繁骚扰北宋边境,在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赵光义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终于消灭了北汉,部队没有经过休整,随即继续北伐契丹。但是在这次亲征契丹的过程中,北宋军队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赵光义本人也受重伤,不得不班师回朝。

雍熙北伐

辽乾亨四年(公元982年)辽景宗耶律贤驾崩,年仅十二岁的梁王耶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承天萧太后垂帘听政。此时宋朝已经经过了七年的休养生息,并且认为辽国主少国疑(契丹主少,母后专政,宠幸用事,请乘其衅,以取幽蓟),所以赵光义调动了几乎全国最精锐的二十万大军分三路再次挥师北伐。这次北伐初期依然是非常顺利,但是随着米信和曹斌的失利,北宋部队再次惨败。从此之后,宋朝调整了对辽的策略,从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御,宋朝军队也开始对辽国产生深深的恐惧。

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北伐与辽国正式确立战争状态后,两国四十多年间几乎没有停止过交战,而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则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灭国级大战,承天萧太后和辽圣宗同时亲征,北宋部队对此几乎没有什么抵抗能力,辽国部队一路长驱直入打到了黄河边。身在汴京的宋真宗赵恒听说之后就要“南巡”,可以说,如果没有寇准的坚持,“靖康之变”就会提前百年发生了。

宋朝建立初期的北宋是相对尚武且有着很强的战斗力的,但可惜宋太宗没有耐心等待时机,急于求成,且过多的干预出征在外的将士。北宋将士们既要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又要掣肘与皇帝预先画好的阵图,还怎么能再打胜仗呢?


国史通论


这个问题,以往多有老生常谈般的诸多理由,例如,宋朝“重文轻武”啦、自五代以来,辽就屡次入侵中原,宋军一贯畏惧辽军等等。其实,都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辽自太宗仓皇北归、暴死于途后,世宗、穆宗相继因内讧被杀,辽国的实力曾一度大为削弱,在宋太宗初次北伐时,宋强辽弱的格局是存在的。我们从曾瑞龙先生遗作《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一书中可知,在宋辽初次大规模交锋的高粱河战役中,是因偶然因素才导致了宋军大败的结局。

公元979年夏,北宋王朝刚刚攻灭北汉割据势力后,宋太宗决意利用宋军刚刚在石岭关击破辽国援军、士气正旺的优势,迅速发起夺回幽燕诸州的战役。六月十九日,宋军前锋刘仁蕴、孔守正部,依靠夜袭,迫降岐沟关守将刘禹,其后,孔守正部马不停歇,与主将高怀德部合击涿州,一战克敌夺城,势不可挡。到二十三日临晨,宋军及抵达幽州城下,此时辽国似乎才反应过来,其派出的第一支援军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和统军使萧讨古部接近幽州,但在城北被宋太宗亲自指挥的北宋禁军邀击而败。二十五日,又有几支辽军前来援助,但除了耶律学古率少量兵马趁虚进城外,其它耶律斜轸、耶律沙等部,皆被宋军截住,无法进城,并在宋军高怀德、孔守正、刘廷翰、马仁瑀等部的进逼下,纷纷撤往外围,而辽东易州刺史刘宇、幽州铁林都指挥使李札存卢等更是携军归降。宋太宗在派人游说正束手无策的幽州守将韩德让无果后,下令由宋偓、崔彦、刘遇、孟玄喆四将负责攻打幽州四门,自己率禁军来回督战,此时可以说整个战场局面对宋军来说是非常有利。

7月6日,因前线战况不利,而焦灼愤怒的辽景宗在怒斥了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后,派出了最后的精兵:由耶律休哥率领的五院军、耶律抹只率领的奚族军前往战场,并让前者替换耶律奚底成为节制诸军的主将。而当辽军再次逼近时,宋太宗依然亲临前线,并且驻扎于幽州西北外围,这就给战争进程带来了极大的变数。

当天会战开始,宋太宗自诩宋军势力,在没有撤回围城诸军的情况下,竟以外围宋军诸部与辽几路援军交锋,辽将耶律沙部直接与宋太宗亲领的禁军作战,禁军大将郭进、钱守俊、高琼等奋勇向前,耶律沙部不敌,逐次后撤,就在宋军节节胜利之际,战场风云突变。耶律休哥率辽五院军穿越西山,切入宋军后方,由南向北扫荡过来;另一路耶律斜轸部也从侧翼发起攻击,北宋禁军被侧后突然出现的攻击,给打得猝不及防,血战中,宋太宗中了箭伤,只得让高琼冒充自己指挥败军,自己在钱守俊护卫下,轻车而逃,(受伤连马都不能骑了),无独有偶,耶律休哥在激战中也三处负伤,同样不能骑马,只能坐车组织进攻。。。。这时,耶律抹只、耶律奚底、萧讨古等军也与宋军高怀德、孔守正等部接战,本来宋军布置有曹翰、米信部作为预备队,但宋太宗为增强攻城力量,却将他们投入了攻城部队之中,这导致了禁军在溃退过程中,没有接应力量,伤亡惨重。

宋太宗负伤溃逃、生死未卜的消息传开后,宋朝攻城诸军士气动摇,纷纷撤围,而城中韩德让、耶律学古也派军出城追杀,但恪于主将耶律休哥受伤,辽军的追击并没有持久,围城宋军的主力安然无恙地徐徐南撤,作为北宋王朝初次北伐的高粱河会战至此降下帷幕。

可以说,宋军在这次战役输的很冤,如果不是宋太宗亲身犯险、受伤而逃,宋军绝不会一战而溃,即使到了最后,宋军依然有再度作战、甚至反败为胜的实力。所以说,历史进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不是绝对的,更多的则是充满着偶然性。


史海悠游闾春晖


这个要从多方面分析,并不是所谓的北宋重文轻武这一个原因所导致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1北宋在开国时代虽然取得的名义上的统一。但是仍有北汉,西蜀 ,南唐 ,百越等割据政权。北宋初年 ,一直在消灭这些割据政权,无暇顾及契丹这个大患。

2北宋重文轻武的思想,赵匡胤陈桥兵变以后,深感唐朝就是因为藩镇割据而造成的灭亡,他担心武将权力过大,他建立的宋朝也会重蹈覆辙。于是他杯酒释兵权,从此以后重视文官建设,把地方上的所有事都给文官管,导致武将权力低下,士兵们没有战斗力,自然无法战胜辽国。



3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统治者对辽国的惧怕,五代十国时期辽国就多次入侵中原,左右中原政权。所以说北宋统治者对辽国非常害怕。害怕到什么地步了,就是北宋打过了辽国,还签下了澶渊之盟,对辽国俯首称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