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意思?

光明心相隨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為何能給人強大力量?一文秒懂心學!

王陽明是中國文化中的儒家大師,而且是屬於那種站在頂峰上的大師,可以稱之為全能型的思想家。相比於王陽明取得的赫赫戰績,王陽明為中華文化做出最大的貢獻,是他創造了心學,在他的有生之年和今後的歷史中,心學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人文化心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王陽明的心學,也成為中華民族對外文化輸出的一個重要的產品,他的心學思想,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影響深遠。

王陽明的思想精髓是心學,他的思想其實來源於儒家的亞聖孟子的思想。孟子認為,人人有良知良能,這個良知良能就像是我們的四肢一樣,先天地存在我們的內心。在宋程朱理學之後,王陽明在陸九淵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理論影響下,王陽明在歷經人間的無數的艱難險阻之後,在茫茫大荒的貴州龍場悟道,開創了他的心學理論。

王陽明的心學體系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這構成了王陽明心學大廈的三個基柱,但最為核心的還是他的致良知的思想。

王陽明的心學,不同於儒家的其他的思想,強調心的作用。王陽明認為,萬事萬物都不在心外,而是在我們的內心之中。萬事萬物都是依靠人的認識而存在的。王陽明說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王陽明舉了個例子告訴學生, “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有人說這是唯心主義,其實不然,王陽明的意思是說,人認識了這個事物,這個事物對於我而言,才發生價值,否則這個事物對於我而言,是沒有價值的,因為他沒有被我所感知。就相當於一個風姿綽約的美女,她漂亮的像天仙一樣,但是我沒有看見她,她就不在我的心裡,這個美女於我而言,是沒有意義的,一旦我看到這個美女了,她美麗的倩影在我的心裡投下了層層漣漪,她的美對我產生了價值和意義。所以,王陽明的心外無物的哲學內涵並非是心產生了萬物,而是心認識了萬物,萬物對於我才產生了價值。

王陽明的心學的獨特價值在於,強調心的作用,強調人的生命灑脫活潑的靈明的體驗。因為,對於一個人來說,心境澄澈,則心無掛礙,才能達到大境界。

心學就是心即理。王陽明的心學,是對朱熹等人的理學的一種撥亂反正。王陽明認為,天理就存在於人的心中,所以,你要格物致知,你不應該騎驢找驢,不要到別處尋找了,你只要到自己的內心深處去找就行了。因為,理就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也就是說,我們總是通過心來認識外界萬事萬物的。因此所謂的心即理,其實就是自己所認同的價值觀,一種價值觀不被自己的本心所認同,那也不是理,所以,心即理其實就是人內心深處的本心,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

知行合一。知行的問題,一直是哲學家們思考的問題。它不僅是哲學問題,更是和我們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關的問題。換句話說,知行合一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人的生活態度和心靈的修行。傳統的儒家認為,知是行的開始,知的善惡關乎行的善惡,所以儒家最為強調的是致良知。你得學好,不能學壞,一旦學壞了,你的行為也就是壞的了。王陽明在傳統儒家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開創了中國儒家學說的新天地。王陽明的基本主張是知行合一,大概的意思是說,不管是人的知和行,本源自於自我內心的道德律令,都是心的本體,知行是同一個功夫,不可脫離,也不存在誰先誰後的問題。也就是說,你有良知,就要按照這個去做,不去做算不上知。所以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就是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

但是這裡面就存在一個問題,要是我想做一件壞事,那就立即去做嗎?王陽明很顯然已經考慮到這個邏輯的黑洞。其實,儒家學說是建立的人性本善的理論基礎上的,所謂良知良能,就是人類在內心深處的善念。當然,人是社會的動物,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是會有惡念產生的。所以王陽明明確提出,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最根本的宗旨是要去惡念,因為要是把知行分成兩半,心裡有了惡念,但是我還沒有去做,那就不是惡,我們就不知道去禁止,其實這恰恰是惡的開始。現在我們提倡知行合一,有了惡念的知就是行了,所以,必須去除惡念。這就是知行合一的作用。

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王陽明繼承了孟子的思想,認為良知人人都有,不需要外求,它是我們的本性。所以,致良知就是要把人的良知,推廣到萬事萬物。一個人只有首先認識到自己的良知,並且能夠把這種良知推廣擴展出去,才能達到天地一體的通曉天理的境界。致良知不僅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也是中國儒家道德修養論的核心。在致良知的基礎上,王陽明還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養惡方法,比如克己省察,比如靜坐,比如萬事要在事情上磨練和自信立志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心擦得更亮,不讓自己的良知被私人的慾望所汙染所遮蔽,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良知。


陽明心學立足於人的內心,這是一種讓人內心強大的哲學,也是襄助人走向成功走向聖境的力量。人為什麼會焦慮,這來源於人的慾望和外在環境的不確定性。只有收拾好內心,安定自己的內心,你才能達到蘇東坡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境界,才能夠在狼奔豕突的慾望中,在混亂複雜的社會中,找到一處安靜、安然、淡然的精神家園!


好玩的國學


心學說的心,不是撲撲跳動的心臟,不是能思能想的大腦,不是有形存在的身體器官。

王陽明說:“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如今死人的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又說:“這個便是汝之真己,這個真己是軀殼的主宰。”

人皆有心,心就是無影無形卻能讓人思考、視聽、言動的精神主體。

不僅僅如此,在心學裡,心的概念還被無限制地放大,從個人放大到了整個宇宙,成為惟一的實在,或者我們可稱之為宇宙精神。

心學實際上是對程朱理學的反動。程朱構建了一個儒學的哲學體系,引入“天理”的概念,天理成為類似宗教中“神”或“上帝”之類的最高信仰。“存天理去人慾”也成為新儒學的基本主張。所以理學強調“窮理”,就是要研究透天理。怎麼研究呢?就是要“格物致知”,對各種事物,要一個個分析,搞透其中的“理”。

陸王心學,走的不是程朱一路,不是向外求天理。心學的基礎來自孟子的心性說,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只是明瞭自己的內心,就能明瞭天理。孟子還有一句非常有內涵的話:“萬物皆備於我。”

心學並不是起源於王陽明,而是起於南宋的哲學家陸九淵。陸九淵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又說:“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到了王陽明,索性說:“心外無物。”心就成為惟一的實在。

王陽明寫過一首哲理詩: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這說的是心學的宗旨,心學不但是一門哲學,也是一門人的學問。我們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取決於我們內心有著怎麼樣的想法。過去種種心念織成的因,造就了今日現實境遇的果。所以,王陽明說,“萬化根緣總在心。”


君山話史


心學用來練心的,其他都是誤入歧途!

1

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陽明心學?

心學當然是用來練心的!具體就是用良知讓內心強大、讓心有大智慧。

練心的路徑:事上磨鍊、知行合一。

練心的目標:誠敬專注、一心不亂,直至吾心光明。

2

這裡有兩個天大的疑問:

一是良知為什麼能讓內心強大?

二是良知為什麼能讓心有大智慧?

這兩個疑問似乎與我們普通人的常識有很大的矛盾。

3

其實,王陽明心學的邏輯是這樣的:

(1)人人可以成為聖人,這讓每個人思想解放,建立自信,這就是立志;

(2)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渴望被善待,良知是人際交往的最大公約數,致人良知實是提高情商的大智慧;

(3)良知讓人心安理得、大義凜然,所謂身正不怕影子斜、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4)勇於事上練,說到做到,在幹中學、在學中幹,這非常契合唯物主義的觀點,非常有利於提高實踐智慧;

(5)做事的目的主要聚集在修心,養成誠敬專注的氣質,這比那些只會埋頭苦幹的人強一萬倍。

4

然而,陽明心學的最高境界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每一件事都摸著良知、不忘初心,回到原點原問,更容易洞察事物的本質規律。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了了分明,如如不動。王陽明和慧能一樣,都練就了一種大道至簡至易的大智慧,所以能以不變應萬變,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5

所以,陽明心學完整的邏輯是:

一個人既需要用良知堅強意志,又需要勇於在事上練中增長知識才幹,並洞察事物的本質規律。在致人良知方面,則無所不用其極,包括各種厚黑術。

良知往往是無能的代名詞,僅有良知是不夠的。所以,陽明心學對普通人而言,最多隻是打打雞血,並不能從根本上提升你的智慧。


原問者


要最簡練了解心學,一句話:

從心出發認知事物,以良知為根本對待事物,知行合一處理事物。

心學這個名字的來由是相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理學而來的,理學講究格物求理,認為萬事萬物都蘊含其理,而人可以通過對物詳細深入分析可以從中求得為人處事之理,理學在認知事物上,一方面從物本身出發,另一方面在認知上仍然是建立在自己的認知水平之上的,因此用今天的話說,就叫主觀唯物主義,不像今天科學的方法純客觀解析事物。

心學對比理學,認為世間理都存在於自己心中,不管你自覺與否,因此學理不從外求,而從心上求,人世間事物的優劣好壞,理全在心中,花美不美,美,可是如果在足球場的草地上呢?你也許覺得很點綴,可是花的存在場地就不合標準了,這時候花不是美好地存在了,心學從心出發客觀地認知事物,不像佛家那麼極端明明番在被風吹著動卻要說是心動,心學用今天話說有點客觀唯心主義。(番動心動這種意境上的認知理念,於現實生活裡追求平淡生活還是有好處的,這裡用極端兩字沒有貶義意思)

把事物理建立在心上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從良知出發對待心裡的理,理在心不是自己想怎樣就是怎樣地胡來,還得用良知作為指導,就比如今天競爭這麼激烈,大家都覺得物慾橫流的社會環境下,心裡對財富有強烈的慾望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不能用坑蒙拐騙的手段,要有良知賺正道財富。

第三步知行合一,認知基礎建設好了(實際上這個認知基礎也是在行與學融合過程裡才能建立的),具體實施是不能少的,想要坐在寶馬裡面哭,得有一輛寶馬,用心學的理念來分析:追求即使哭也要是在寶馬裡哭的生活,原則上沒有問題,那是個人的心修行程度問題,那怎麼擁有寶馬呢,首先得去賺錢吧,靠自己合法合良知的勞動獲得是心學的正義,靠出賣美色就屬於不是在良知指導下的實踐所得。

心學三步缺一就非心學了,今天的人喜歡講科學思維,其實人世間的最最主要組成部分是人心,任何一個群體社會運行的根基都是那個群體人心人性意識,而這種人心人性現實主要受物質精神環境影響,不是依靠教育一個方法可以統一的,因此認知人心人性對於在人世間處事是最重要因素之一,而心學的以我心為本,全局觀相對論地分析事物,以良知為指導(今天社會的良知第一法律,第二社會群體基本公共道德),用實際行動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心學的理念可以大大降低心態的浮躁,可以有一顆更平靜卻強大的心態追求自我認知價值的成功。

心學非片言可道得清的,尤其需要個人沉靜下來悟,比如對四句教的認知,悟懂能悟透心學一半功夫,心學於今天社會環境下,特別有現實指導意義,尤其如何在現實生活裡實現對自我行為的指導。


帥八叔


就是研究,“如何最大化的開發心理能量”的學問!屬於生命學的範疇。

王陽明“心學”,就是傳統的《大學》的“大人之學”,使人成聖的“聖學”,如何彰顯“心性之力”的功夫,通俗的說就是“怎樣以心之力成為一個大人物?”

這與《易經》宗旨完全相同。屬於儒學心性論這個系統。也是讓人迴歸先天本真的學問,所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用李贄的話說,就是找回“絕假純真的童心”,樂活自在!

王陽明自幼飽讀詩書,自然其思想源頭紮根文脈道統,是與孟子的“良知良能說”一脈相承,推崇天地萬物一體的聖王氣象,立志高遠。後來吸收張載的“民胞物與”、“大其心”的思想,最後認同陸九淵的心學體系,“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倡導“發明本心”,注重“德性”修養。

王陽明心學,就是站在前賢的肩膀,集其大成,此心即是“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不同於程朱理學哪類“腐儒”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儒學!

現在,本來心學對西學是有一種超越性的,可對症其溺於“物慾”的弊端,只可惜我們近代的中華民族經歷“三千年未有之畸變”,許多人陷溺於西方機械唯物質論的垃圾坑,迷戀於名利貪食睡,超越不了消費主義的腐蝕,如同在“香糞山”玩推“糞球”上山的“西西弗斯”神話,根本忘記了優秀的華夏文明傳統,不懂“聖學”為何物。物慾克服不了,心學難以發揮其聖學的超越功能!

現在我們必須立足當代人的生活實際,從生命學的角度重新闡釋心學,使傳統文化精華“活起來”,彰顯應有的價值!

問道王陽明,是華夏文明振興的開始!

樂活一家之言!共勉吧!

關注樂活,聊聊哲學,一起吃茶去!


樂活光陰


先生問弟子:你來看這個茫茫天地中間,什麼是天地的心?

弟子:我聽說,人是天地的心。

先生又問:那人又拿什麼作心?

弟子:只是那一點靈明。

先生點頭讚許:所以啊,充天塞地,中間只有這一片靈明,人,卻是被自己形體誤導所執,以為阻隔了。其實,我的這一點靈明,便是天地鬼神萬物的主宰。天地鬼神萬物,離卻了我的靈明,哪來存在的意義?我的靈明,離卻了天地鬼神萬物,又如何存在?原本就是一氣流通的,怎麼能夠阻隔得了?

弟子:先生常說,天下無心外之物,那您看這朵花,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相干?

先生微笑閉眼:你沒看這花時,這花與你看花的心同處於無有寂滅之境。你來看這花時,眼見這花迎面綻開,亮麗多彩。你說,這花在你的心內還是心外?

弟子:先生說心即理,心外無物。但是朱先生說的卻是心世界理世界截然兩界,天地鬼神萬物存在之前便有理的存在,形而上為理,形而下為氣,稟氣而生萬物之形。心只能探尋認知理,卻不能對理增一分或減一分。那麼先生和朱先生到底誰說錯了呢?

先生:都對,只是角度不同。

弟子:不是很懂,先生可否詳細解釋下?

先生:大學三綱為何?

弟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先生:嗯,朱子之說,想必都你們學的很充分了。前面和你說了這麼多心學,你便從心學角度,來解釋下三綱。

弟子:是!所謂明德,天地間一個靈明,乃根於天地之性,自然靈昭不昧者,是為明德。得明德者為大人,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所用為一體之仁。苟人有私慾,蔽隔明德,猶小人矣。明明德,惟去私慾之蔽,復我靈明而已矣。

先生:不錯,接著說。

弟子:明明德者,復天地萬物一體之心也。心之所用,則為親民。親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父。君臣、夫婦、朋友,以至於山川神鬼鳥獸草木,莫不以一體之仁而親之,是為親民。

先生:好,那麼至善呢?

弟子:明德親民之極,則為至善。天命之性,粹然至善,靈昭不昧。先一念之所發,無一毫之所加,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輕重厚薄,隨感隨應,變動不居,亦無有損益。但有私意小智損益其間,則非至善矣。

先生:那你看天下間小人多麼?

弟子:熙熙攘攘,為欲往來,茫茫多啊。

先生:那大人多嗎?

弟子:行走世間,個個皆是大人。

先生:那如何去小人而成大人呢?

弟子:跟隨先生多年,學得一理,惟從本心下功夫。

弟子接著說:弟子替天下人有一請。世間有能力讀書通理的不多,有機會如弟子般追隨先生學習的更是極少,那如何向天下人簡單明白的說通先生的道理呢?

先生拈鬚良久道:我便與你二字,雖販夫走卒,一聽便懂,就是“良知”!



老老的月光


關於王陽明的“心學”,簡單作答如下:

一、王陽明心學的淵源。王陽明的“心學”淵源於孟子和宋代哲學家陸九淵的“心學”思想。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這是“心學”的萌始階段,也是較早的提法。到了宋代,哲學家陸九淵,繼承和發展了孟子的觀點,提出“心即理也”、“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心學”命題,但並未形成完整、系統的“心學”體系,這個任務是由王陽明完成的。

二、王陽明“心學”體系的建立。王陽明發展孟子和陸九淵的“心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提出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事”的重要觀點,“心學”在王陽明這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心學”體系。

王陽明“心學”的“心”,大至有兩層含義,一是“心”代表一種最高的認識,即“心即道,道即天”;二是“心”是指個人的主觀意識,即“心一而已,以其全體側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這兩層含義是交積在一起的。在王陽明這裡,“心”這一概念是較為複雜的。這比陸九淵的“心學”含義要豐富得多。王陽明所說的“心外無物”,就是心與物同為一體,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心不能離開物而存在。一方面,“心”是萬物的主宰;另一方面,“心”本無體,以萬物感應的是非為體。萬物沒有被“心”感應,就處於虛寂的狀態。一棵松樹,如果沒被人感知(看見),則與“心”同歸於虛寂。若被感知(看見),則松樹的形態就會在“心”裡明朗起來。

三、王陽明“心學”的實質。王陽明的“心學”,並不是說萬物的存在是由“心”決定的,不是說人的主觀意識決定客觀存在。而是說萬物的存在離開人的“心”(主觀)的體驗是沒有意義的,是虛寂的(包括“心”在內)。王陽明所說的“心”,並非宇宙本源,而是意識與存在的關係問題。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實質。

王陽明的“心學”雖然是唯心主義的,但是,他提倡的用“心”去感知萬物,做到“知行合一”,卻是有積極意義的。



布衣閒人10




前言寫在前面的話:社會上無論什麼事都是人跟人在打交到,人又是慣性思維,與原始本性的奴隸,當你能駕馭自己的行動不受思想本能的控制,只在於根據具體的規矩去辦事,則你很有可能成功。打個比方,當人遇到生死大事的時候,本能會恐懼逃避,但是當你的理智(王陽明叫知)強大到能克服恐懼,按照具體規矩去辦(王陽明叫行)。,這就叫(知行合一),所謂的知行合一就是理智的按照事物具體的規矩去辦事。在(遙遠的救世主中,這就叫強勢文化屬性,有強勢文化屬性的人才能成為開創者,才容易成功。)有人說一切的成功都是反人性的,這點沒錯,比如股票,和現在的房市。人性的趨利會買漲不買跌,然而抄底,高賣才賺錢,一般人心理沒那素質,所以大部分人叫肉雞,不是沒有道理的。社會上,無論士農工商,成功的在少數,不是沒有道理的,古言,享千金者,必是千金人物,享萬金者必是萬金人物。

要學習心學,就要看王陽明語句集《傳習錄》曾經的儒家,佛家,道家,的修心理論,儒家偏重於一切向內求的廣白理論修習,佛家,道家,偏重於出離於世的修習,都有不足之處,尤其王陽明由儒入,覺得儒家理論浮而不實,沒有遇事具體的致用之法。



當他被髮配到貴陽龍場,經歷生死浮沉後,發現了人事的本質是心,心外無物,心外無法,但又提出心需要在具體的事在磨,方能立得住,又提出知行合一。

當日本得到這套理論大量實踐發現,將理論帶入實際,能得到迅速的發展壯大。

具體當他在剿匪時,有遠中近三夥土匪,近的最強,中的最弱,遠的不弱不強,若是按遠近當剿滅第一夥,按難易,當剿滅第二夥,但是他帶兵直驅最遠的一夥,為什麼,應為大家都覺得不會去最遠的一夥,所以出其不意,一舉成功。



成功的關鍵在於不要相信慣性思維,本性思想,要學習事物的規律,人性的弱點,應為大部分人都是受眾,他們只能被操控,而按照具體規矩辦事,就可以操控事物,人,外在的一切。所以修心,有多重要?


天涯半痴


心即理,仁義禮智信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心學所闡述了存天理,去人慾的思想,此處的去不是去除的意思,而是退而求和,中庸的思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王陽明的思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教會我們心之本體是無善無惡的,若有善惡便是意念在動搖,知道了善念也知道了惡念且除去惡念保留善念乃格物。說明此時的人已經學到了知識,並且知道了它的重要性以及內外原理。王陽明教會我們的便是格物,而在中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屬於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屬於外。王陽明正是教會我們內聖外王,正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愛初涉


王陽明的心學是相對於他之前的天人合一取象比類來說的,王之前的古人認為天地萬物都暗含天道,觀察琢磨就能悟道。王陽明在觀察竹子時始終沒有靈感,於是他就改變了“格物致知”這種傳統的悟道方式,他首開心學理論。他認為人本身就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員,道就在人自己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