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从来没有带兵指挥打仗的经验,为什么却能一战必胜?

观复27


历史上有一个少年,出身挺惨的。少年的父亲和良家姑娘私通,不久姑娘发现自己有了身孕,没成想孩子父亲听说之后竟然脚底抹油开溜了,姑娘:……后来姑娘生下少年独自抚养,在成长的过程中,嘲笑谩骂是家常便饭,即便后来姨妈在宫中颇受皇帝恩宠,少年也没摆脱“私生子”“没爹的野种”的标签。

年少参军,封狼居胥灭匈奴,开挂的人生不解释

少年是霍去病,姨妈卫子夫得宠后将他接到京城,在舅舅大将军卫青的影响下从军。彼时,在汉武帝“寇可往,我亦可往”的雄心壮志下,大汉与匈奴攻守异形,一扫高祖时期的萎靡颓唐之势。而十八岁的霍去病正是意气风发、豪云壮志之时,汉武帝对眼前这个少年寄予无限厚望。

初次上战场,大漠的风沙没有迷了少年的眼,匈奴的铁骑也没有吓退少年的心。尽管卫青一再叮嘱霍去病不可轻举妄动,一定要跟好自己,不要在茫茫沙漠迷了路,不要一时大意落入匈奴圈套……话嘱咐了很多,霍去病一句也没听进去。

右将军与前将军的兵马损失殆尽,二人一逃一降,卫青亲帅大军迎战匈奴右贤王。霍去病带着八百士兵,循着兵马痕迹竟找到了匈奴大营!此时匈奴大营防备正松懈,霍去病提枪纵马,带兵长驱直入,不仅以八百兵力立破两千匈奴军队,而且砍死了单于祖父,俘虏了匈奴相国、叔父。

这仅仅是个开始,汉武帝接连委以重任,在李家父子还身陷迷路无法自拔时,霍去病屡战屡胜,孤军深入仍旧势如破竹,大漠黄沙从未阻挡得了他的步伐!一年之内,斩敌四万,尽收河西大地。

匈奴早已不复汉高祖时期的气势,“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次轮到匈奴哭了吧!霍去病二十岁那年,更是封狼居胥,端了左贤王的老窝不说,还在人家的地盘儿搞了个封禅大典,这实在是把匈奴的脸摁在地上摩擦!

英年早逝,勇冠三军双子星,征战的脚步永存史

封狼居胥仅三年之后,霍去病突然逝世,年仅二十三岁。《史记》中对他的死因没有过多记载,只有简单的一个字,“卒”……数千年来,后人对霍去病的死因猜测不断,其中“汉武帝下毒”这个说法被传得神乎其神,部分人甚至言之凿凿,仿佛真的确有其事。

其实这个说法漏洞百出,且不说司马迁此人有多耿直,单就他敢为项羽立本纪、给陈涉写世家,如果霍去病的死真的是汉武帝下的毒手,司马迁不会也不可能替他遮掩。而通读《史记》会发现,对于非正常死亡,司马迁多半会费些笔墨交代出人物的死因,而对于简单的“卒”或“薨”则可以理解为正常病死或老死了。

再说汉武帝在霍去病生前可以说是极尽宠幸,官拜骠骑将军大司马,因不满李敢打伤卫青,在狩猎中一箭射杀李敢,事后汉武帝不仅没有追究,还给出了“李敢不小心被鹿撞死”的说辞,真不知道李家人看着李敢身上的箭伤作何感想……

霍去病突然逝世后的葬礼极尽哀荣,汉武帝不仅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而且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像祁连山的样子,封狼居胥的荣耀永远围绕在他安息的地方,以安其心,以定其魂。更值得一提的是,汉武帝追谥霍去病为景桓侯,双字谥号,这可以说是很高的哀荣了。

所以霍去病大概率是病死的,在那种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就连皇帝都有好多二三十岁就年纪轻轻病死的,一个常年征战的将军,伤痕累累自不必多说,从名字来看可能霍去病本人从小身体也不是特别好,所以病死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漫天黄沙飞扬,试图遮掩历史的痕迹。但所幸历史并不是由文字记录笔墨留存的,英雄的魂灵会留在后人的记忆中代代传承!霍去病的形象定格在他二十岁纵马高呼那一刻,始终那么年轻,他永远都是那个飞扬的少年,这对他而言又是何等幸运。


刀墓手札


霍去病的战术很简单,一个战士配好几匹战马高速机动,袭击匈奴的弱点(而不是直接找匈奴主力决战)。

看起来,这是霍去病的功绩,其实我们还要看清楚他背后站着的是汉武帝。

霍去病的舅舅是名将卫青,很显然按照常理推测,他会特别疼爱这个没有父亲的外甥,而各种军事常识和武艺骑术,那是必须要从小就锻炼的,没办法,娘亲舅大,何况你还没有父亲。这就使得霍去病在同年人中军事上的造诣更深,而霍去病对于军事估计也是从小就向往的(毕竟舅舅以前就是奴隶,打仗打成的大官了,眼前的例子啊。)

卫青袭击匈奴于漠南,也带了霍去病一同前往,在战役中卫青发现了敌人的破绽,当然要把美差交给外甥。(说实话,我不会相信这个破绽是霍去病发现的,即使是他天才到第一次上战场就发现敌人的破绽,舅舅不发话,他也去不了。)

卫青要霍去病带着八百轻骑(纯骑兵。)冲进没有什么敌人战士的内部一顿爆砍,据说是砍了两千多个头,一战成名。

汉武帝是一个非常深谋远虑的皇帝,多年之前他早已经命令蓄养战马可见一斑。小伙子打了胜仗回来了,可得好好问一问。一问之下来神了,这个勇敢的小伙子带着纯骑兵的队伍攻击了敌人的弱点,屠杀的只怕不全是战士(那也没有关系)。

汉武帝是老辣的国家决策者,霍去病是一个新生代白纸一般的将领,那么这张白纸就由得汉武帝来写字了。

据推测只这般教育的:

刘彻:你舅舅打仗很厉害,只是过于妇人之仁,居然还抓那么多俘虏,还抢劫人口回来干嘛呀。

霍去病:人口和俘虏都是重要劳动力呀。

刘彻终于说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话:目前我们大汉不缺人口,你能不能用轻骑的办法给朕去屠杀匈奴,避开他们的战士,屠杀他们的平民,他们缺人,你一直狠狠杀就行了,白起当年屠杀那四十万战俘,赵国一蹶不振。只是白起以后外号叫做人屠,名声很不好听。主意是我出的,人要你去杀,万一别人问起来,你不能出卖朕。朕不愿意在历史书上面背上这个名声。给个黑锅你背一背。

霍去病:这个,那个,那么,好的。

为什么不找卫青来办这件事,原因很清楚了吧。霍去病十七岁,又是远亲,又能打。

而轻骑迂回追杀是一种战术,然而绕道敌后屠杀(甚至不是劫掠),这是一种大战略,乃至是政治了。这一点绝非十七岁的人能想得出的,只有那个老辣的汉武帝才行。

霍去病既然愿意去背黑锅,那么黑锅里面自然也要放些馍馍安慰他一下,汉武帝这人并不坏,是个好老大。

先练着,两年之后,黑锅里掉出一个馍馍。汉武帝封霍去病“骠骑将军”,出门练手,杀了四万敌人,只带回来一百多个身份高贵的战俘。(很可怕的比例了。)

又过了两年,汉武帝决定对匈奴总攻了,这时启用卫青在正面战场疑惑匈奴,霍去病迂回屠杀,战马敞开了供应,有记载霍去病部下居然有写战士一个人带着九匹战马的。

霍去病有效的利用这些战马高速迂回机动,匈奴战士追不上他,跑不过他。他一顿连环爆砍,好像是杀了七万多人,追杀至狼居胥山,兵锋直至现在的贝加尔湖。

那时候匈奴总人口不过是六七十万,霍大将军一次就杀了十分之一。这样的纯数字不能表现重点,说说对比吧。二战中国大约四亿人口,死亡1800万。这么残酷的损失了,还低于当年霍去病对匈奴造成的伤害。

匈奴只要是还能思考,就知道,这地方没法待下去了,一不留神,灭种啊。跑了。

汉武帝毫不吝惜奖赏,骠骑将军兼大司马(国防部长),可惜,又过了两年,骠骑将军病逝,史书记载汉武帝非常悲伤,我相信他是很伤心的。


李勉9


第一、霍去病虽然没有带兵指挥打仗的经验,但并不等于他没接受过军事理论及统兵打仗的训练。霍去病是大将军的外甥,其母和汉武帝的爱妃卫子夫是亲姐俩,属于皇亲国戚。接受汉武帝及卫青的军事指挥和军事训练,应是很正常的事。

第二、因为霍去病与卫青及汉武帝的亲属关系,卫青在战争中会把最有力于胜利的机会让给霍去病,而且给霍去病配备的都是精兵强将,所以才得以一战成名。这就是所谓的“培养”。

第三、霍去病因为年轻,所以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且他确实有战争的天赋,善于在战争中抓住战机,杀伐果断,在上级培养和自己的努力下,得以成名。

第四、霍去病战胜匈奴的背景,是强大的汉朝力量。汉武帝积蓄了几十年的国力,目的就是靠战争解决匈奴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卫青和霍去病只是执行层,而战略是汉武帝定的。霍去病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而已。

第五、霍去病开始只是小战,率领八百骑兵,积累了一些经验后,才率大部队袭击匈奴的,不得不说,他是个战争的天才,善于总结战争经验与教训,并勇猛善战。霍去病一生四次领兵出塞打击匈奴,官至骠骑将军大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堪称一代名将。


陆弃


第一,卫青大军吸引了匈奴主力的注意,这为霍去病长途袭击创造了条件。


其实汉匈战争,对于汉朝一方来说,最困难的不是正面决战。


早在汉景帝时期,匈奴已经没有正面与汉军作战的能力,汉景帝时期被匈奴骚扰的实在受不了,派韩安国为帅,带领步骑三十万准备从关中出发攻击匈奴,结果匈奴得知这一消息,没等韩安国大军北上就跑的没影了。


在卫青崛起之前,匈奴的战术都是“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而那时候没有无线电,汉军从今天陕西、山西乃至内蒙地区分头出击,只能按照事前约定好的时间出击,至于会不会遇到匈奴主力,只能听天由命。


以公元前129年河南之役(河套以南,不是河南省)为例,汉军分几路出击,卫青兵出上谷(今天河北张家口怀来)、公孙贺出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公孙敖兵出代(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东南)、李广出雁门(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东南)。结果公孙贺出击根本没有找到匈奴,而因为李广名气最大,所以匈奴集中对付李广,李广全军覆没,但是这也为卫青攻入龙城创造了条件。


之后多次战斗,卫青逐渐取代了李广,成为匈奴最忌惮的敌人,公元前127—125年,卫青屡次大败匈奴,俘获牲畜上百万头,男女数万人,从此威震匈奴。这种情况下卫青率十万步骑从定襄攻击单于老巢,匈奴肯定会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卫青身上,这为霍去病率少数精锐骑兵突袭创造了条件。


第二,霍去病麾下战士以匈奴降人为主,手下三个主要军官里有两个半匈奴人,骑射娴熟,熟悉地理环境


汉军出塞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熟悉地形,经常遭遇迷路的情况,而霍去病麾下骑兵以匈奴降人为主,这就完美的规避了这种情况。


关于霍去病麾下以匈奴降人为主的证据主要是第一次河西之战后汉武帝诏书里表扬霍去病时提到了霍去病麾下多匈奴人,第二个证据就是霍去病所率骑兵,在战后论功行赏,一共有三名主要军官被封侯,其中一名还是霍去病的行军司马,这三个封侯的将领,校尉高不识、校尉仆多都是匈奴小部落酋长,而司马赵破奴尽管是汉人,但是从小在匈奴长大,熟悉匈奴情况。


第三,霍去病本人武力指数很高,还是个混不吝


这从霍去病一箭射死李敢这件事情上就能体现的淋漓尽致,霍去病能一箭射死李敢,这说明霍去病箭术还是很高明的,虽然是皇亲国戚,但是看得出在武艺上没有放松。


其次,霍去病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尽管霍去病和汉武帝有特殊关系,但是汉武帝是什么人?狠起来连自己亲儿子都杀,临死还要把长安监狱犯人杀光,差点没杀了自己亲孙子的主儿,汉武帝这种人骨子里异常冷血的,不会对谁动真感情,所以霍去病当着汉武帝面杀李敢还是冒了很大风险,但是霍去病就敢去做,就不在乎后果。


这种混不吝的劲儿,让他敢于带领少数精锐骑兵突袭匈奴后方,正所谓将乃兵之胆,主将天不怕地不怕,手下士兵自然也就无所畏惧。


第四,就是运气了


不管再怎么总结原因,但是如果霍去病第一次出击就遭遇匈奴主力,那他就算比项羽还能打也多半凉了,但是霍去病就是运气很好没有遇到这种糟糕的情况,很顺利的赢得了自己第一次战斗的胜利。


兰台


霍去病并不是一被武帝发现就派去打仗,其中有个过程,史书虽没有明文记载,但我们可以从中推敲出端倪。霍去病舅父卫青,掀开反击匈奴战争并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的人,也应是经过历练后才出征。卫子夫入宫,家人水涨船高,卫青也进皇宫当差,初在建章宫当卫士,陈皇后的母亲馆陶公主恨屋及乌,派人杀卫青,幸被公孙敖所救,因这一次暗杀,卫青进入武帝法眼,在他前后当差十年,也并不是立即派去打击匈奴。霍去病据说在襁褓时便与武帝有因缘,连名字还是武帝起的,可见很早进入武帝的视野。所以,这二人在出征前,都经过武帝集中人力财力调教的。


武帝有一位宠臣韩嫣,是韩王信的曾孙,祖辈先在匈奴后归汉,韩嫣看到武帝一心在筹备讨伐匈奴,便投其所好,便搜集家里记载的一此匈奴故事,讲解传授匈奴的一些兵器和阵法,得到武帝的激赏“而嫣先习胡兵,以故益尊贵”。(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可知刘彻在未亲政之前,是有一套人马在用心揣摩匈奴战法的。卫霍必然学习过这些人亲自或留下的经验。回看霍去病的历程,也不是一下子就单挑重担,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出征,两次参加在漠南的战争,这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实践效果相当好,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因功封侯。


那么,这些人出征前仅仅停留在口头书面上的理论学习吗?却也未必,这不得不说起一件史书有载却易为人所忽略的事,窦太皇太后在武帝登基做皇帝后还干政六年,六年后才死亡,在此前,刘彻曾雄心勃勃想推行儒家思想治国,马上被窦太后打回原形,知道祖母的厉害后,武帝自觉了,大事多请示,小事大臣管,自己无所事事,终日游玩打猎。(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前138年,汉武发现在长安北面,有一处秦朝废弃的宫苑,面积广大,荒无人烟,觉得非常可惜,便对它进行整修扩建,命太中大夫吾丘寿王在现在的三桥镇以南、终南山以北、周至以东、曲江池以西的范围内扩建上林苑,并征收附近耕地和草地,用以修建苑内的各种景观。

秦朝废宫苑就此成了一座专门供皇帝君臣打猎的场所。据载,上林苑周长三百四十公里,里面有离宫七十所,跨越长安区、鄠邑区、咸阳、周至县、蓝田县五区县境,可以容纳千军万马。汉书说里面“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百兽自然有狼虎等猛兽在内,参照卫青出征打匈奴前,至少在武帝身边待了十年,这段时间,文武双习,一出征自是犁庭扫穴。霍去病也是这个道理,先练习,再出战,天份不同,成绩不同,如霍去病的天赋异禀,才能每战必胜,功盖满朝。


南方鹏


准确的来说,霍去病是没有独自统兵的经验,但他不是没有作战经验,因为他有个大将军舅舅卫青啊,卫青时常带着这个小外甥行军,可以说,霍去病那时候已经是作战经验相当丰富了,当然他一战必胜有很多原因,我分为以下两点给大家试分析之。

一.大汉强盛的国力作保障。

汉武帝时期,为了对匈奴作战,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养马,而霍去病的骁骑就是从军中千挑万选出来的,就算没有赤兔那样“日行千里,跨山川大河如履平地的本事”,肯定也是能满足长途奔袭的需要。

说到国力,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二战时期,侵华日军基本上都已经高中毕业了,而我军,包括八路军和新四军,除了少数军官外,基本都是文盲,战争时期,武器更新换代异常的快,你没有一定知识,就掌握不了复杂的兵器,就像《亮剑》里面说的,“打小曹庄聚点,缴获了一门意大利炮,炮身全是洋码子”,再给大家对比一下狗日的和我们战士体格上的差距。

日军的厨房,可以看到日军士兵强壮的身体和肌肉。

中国军队阅兵时小憩的照片,90%以上的士兵低于基本营养标准。

还有一个例子,直到90年代,在我国,司机都是一个职业,抗美援朝时期,我军缴获一辆美军卡车,全连没有一个会开的,为了快速行军,只得白白炸毁,反之,如果美军将我军配属的卡车司机打死了,就会造成不小的麻烦,因为一家人没几个会开的呀。

这就是国力,国力就蕴藏在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当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史书记载,匈奴人的武器通常以弓箭为主,刀剑则只是辅助的武器,虽然匈奴士兵有很强的机动性,但是也正是这个原因他们的武器装备就相对比较简陋。而他们习惯的战法也是发挥骑兵的优势,等到了射程范围之内后,就用弓箭来对敌,因为那个时候还没马镫,骑兵近战其实还是比较吃亏的,所以对上汉朝,汉朝那时的武器装备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汉朝士兵的武器装备一般包括三类。首先就是具备远程攻击的武器,一般就是弓和弩。其次就是长兵器,使用最多的就是长枪、长矛等。还有就是近战使用的武器了,一般就是刀剑居多。最后就是护盾类的武器,战甲和盾牌等等,都是用铁制成的,而那时汉朝士兵用的弓箭同样也是以铁和铜为主要材料制成。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俩方装备的差距。

汉朝国力强盛,霍去病敢于孤军深入,很大程度凭仗着“船坚炮利”。

二.

他抱着必死的信心,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我为啥说是必死的信心呢,因为远离大后方,又加上在敌方领土作战,随时都可能被包围,以霍去病的性格,哪怕是弹尽粮绝,他也是绝不会投降的。

可能很多人会说:“他没有过弹尽粮绝啊,你咋知道他不会投降”?因为只要是想到过投降,就是想到过给自己留条后路,而有这种想法的人断不会纵横大漠几千里的!

正如麦克阿瑟将军说过的那样:“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着!”


我是啃书菌


说霍去病从来没有带兵指挥打仗的经验这是不对的,要知道他可是有个叫“卫青”的舅舅啊!



按照历史记载,霍去病是于17岁第一次随舅舅卫青出征匈奴,然后率领八百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大破匈奴,斩杀敌人超过两千人,一战成名!

这应该就是问题的依据!



没错,那是他第一次出征打匈奴,但这并不代表那就是他第一次带兵指挥打仗啊!要知道他出征的时候可是被授予的骠姚校尉,虽然这里又汉武帝开后门的缘故,但没点能力,汉武帝会让他去送死?

霍去病之前可是汉武帝手底下的羽林郎,那时汉武帝的贴身禁军,精锐中的精锐,没少训练过。



再者,当时的主将是霍去病的舅舅卫青,卫青何许人也?一代名将,对于如何用兵作战自然有着自己的安排,他敢让自己的亲外甥只带800人就深入敌境,必然是有着一定的把握,不然他会让自己的外甥去送死?



所以,当时霍去病手底下的800骑兵绝对是精锐中的精锐,很可能就是长安来的羽林军,是汉武帝拿给霍去病建功的本钱。再者,其所出击面对的匈奴,估计也不是匈奴精锐,所以,霍去病最终取得大胜。



当然了,还有一点就是霍去病自己的天赋,毕竟封狼居胥山这样的事情不是谁都能干的!

所以,霍去病首次出征便能一战必胜,那时这些原因综合所致!


白话历史君



路遥lgy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第一汉朝家底厚实


汉武帝时期之所以能对匈奴展开大规模作战,关键在于经历了前代高皇帝,吕后,文帝,景帝四代的积累,汉朝非常富有,和匈奴人作战最关键的东西,战马,在武帝初年有八十余万匹。卫青霍去病再也不需要和高帝一样带着数万步兵去打匈奴人了,卫青首战带八百人深入漠南,远离大军数百里,杀敌两千余。这八百人可不是跑步过去的,八百轻勇骑起码得有两千匹战马驮马,才能达成这种效果。

这这种手笔,在汉武帝之前想都不敢想。是汉朝厚实的家底,强大的国力才支撑起卫青霍去病数次北伐匈奴,使匈奴远迁漠北的壮举。

第二霍去病有个好舅舅

霍去病出身不好,他爹霍仲孺是一个小吏,其母卫少儿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霍仲孺不敢承认他和平阳公主府的女奴私通,因此也不敢认霍去病,霍去病就一直跟着母家生活,后来大家也知道,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上了,并成了皇后,卫青又被汉武帝重用,卫少儿,霍去病等人一下鲤鱼跃龙门,成了显贵。霍去病跟着舅舅,受其熏陶,对行军打仗,和匈奴人作战很有见解,为其后来建功立业打下基础。

还有,霍去病和匈奴人打第一仗的时候,他舅舅卫青已经和匈奴人打了四次大战了,这四次大战,除了第一次汉朝吃亏,余下三次都是大败匈奴并且夺下河套地区。可以说,是卫青李广等将领抗下了匈奴人最激烈的反扑并且扭转态势。从霍去病伐匈奴开始,形式上已经是汉朝占优了。

还有,霍去病打第一仗时,是卫青率十万骑兵北征匈奴,霍去病是随军出征,可以说是被卫青带出去见世面的,此战霍去病之所以八百人建功,除了过人的胆识和能力出众,后备补给到位外。最关键的还是卫青吸引了匈奴大部队的眼光,霍去病说是在打草谷也不为过。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仗,霍去病也进入了汉武帝的眼睛,为其后来的建功立业打下基础。

还有一点,良臣遇英主,才能有此造化啊。


守仁读仁


其实,这是上百年来汉人对匈奴作战的经验教训总结,然后以汉武帝为首针对匈奴的特点反制战术之一。当时对匈奴作战,因为匈奴都是来去无影踪的骑兵,并且是以战养战不带后勤粮草,每次匈奴来进攻时就是避开城池和正规的防御部队,然后对着汉人的平民百姓大肆杀戮一番,抢劫一些物资和牲畜啥的然后走人,或者趁汉人部队追赶时切断汉人部队的后勤供应然后打处于无后勤支持的汉人部队。汉人以步兵为主,步兵在大草原根本没办法和灵活的骑兵对垒,因为打不着它就跑了,步兵对骑兵时一般就是以弓弩和规整的阵型杀伤骑兵,但是如果突入敌镜后被匈奴围困切断粮草就完蛋了。所以每次匈奴对阵汉人时都沾光,这样逐步消耗汉人的财富和人口,所以对匈奴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其人之道对其人之身,也训练一批强悍的骑兵,这些骑兵作用就是在汉人骑兵步兵混合部队对垒匈奴兵时,趁乱深入敌镜去杀那些匈奴的平民百姓和小股散兵,给匈奴后方造成恐慌和毁灭他们的经济,毕竟游牧民族人口少,经不起这样的杀戮,像匈奴帝国都是部落社会,匈奴的嫡系部落也就30--50万人口,其他被匈奴征服的部落能有150--200万人口,只要能把匈奴嫡系部落那30--50万人杀它个10--8万的,匈奴内部自个都乱了,可能其他的被匈奴征服的部落就会造反。所以汉武帝就积聚全国之力在皇家林园挑选操练一批这样强悍的敢死队,去用骑兵快速优势去打击匈奴后方腹地。结果证明这样的策略完全奏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