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为什么要分为春秋和战国?

林县强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管是西周还是东周,春秋还是战国,都是后人为了方便区别历史阶段而称,所有的这些时期,当时的人们还是称为“周”,其中秦提前灭周王朝再灭诸侯这一段比较特殊 。下面就以纲要的形式简单解释一下。

一、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

前1046年,周武王起兵伐纣灭了商朝,周王朝开始建立,定都镐京(今西安),由于堵城地理位置在后来的洛阳在西边,所以历史上称为“西周”。周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因此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在周公旦的努力下,西周采取了很多符合当时环境特点的措施来巩固统治,包括我们熟悉的分封制、礼乐制和井田制等。

二、周武王的子孙无能误国

经过两百多年的统治,和历史上大多数朝代一样,周武王的子孙越来越无能。在公元前771年,西周被被少数民族势力犬戎攻破都城,周幽王被杀死。

三、周王朝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周幽王死后,周平王继位。为了躲避犬戎,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签迁到了洛邑(今洛阳),由于洛邑在镐京的东边,所以历史上把迁都后的周王朝成为“东周”。

四、东周在历史上被人们分为两个阶段: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一)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是东周前半期的历史阶段,时间从迁都洛阳到三家分晋。由于这段时间,鲁国史官(也有人认为是孔子所修订)编写了编年体史书《春秋》,记录了当时各国的重大事件,所以历史上把这段时期成为“春秋时代”。春秋时代是一个诸侯开始无视周王朝,相互征伐的年代。后来南边楚国、西边秦国逐渐强大,也加入了争霸,于是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的局面,史称春秋五霸。

(二)战国时期

经长期相互吞并,诸侯国越来越少。尤其是三家分晋、齐国田氏取代姜姓后,诸侯主要剩下了强大的七个国家长期争霸、连年战争,所以历史上把东周后半期的这一阶段称为“战国时代”。前256年,东周最终被秦所灭,再后来 前221年,秦国统一中国。

严格的说,周王朝应是前1046年武王伐纣到前256年秦灭周,之后到秦统一中国前的三十几年已不在周朝范围里。





戴草帽的小老鼠


一切都要剥开现象看本质,最终找到根本原因。

我们背的朝代歌开头就是,“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为什么东周要分为两段呢?这个不是认为划分的,而是根据特定历史情况划分的。

有人简单的将春秋和战国区别为,春秋争霸战,战国兼并战,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以争霸为目的,都是尊周王室而要号令天下,其实还是要维护分封制的,等到战国时期根本就不顾及周王室了,这是问题的表象而非实质。

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可以看作是的宗法分封制的社会,而战国时期则是逐渐的打破这一规则,重新建立一套符合自己行为准则的世界。

有很多人在争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分界点,到底是三家分晋还是田氏代齐,毕竟从时间上来说,三家分晋在公元前400年前后,直到公元前376年才完成,而田氏代齐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后,田氏才彻底取代齐国。

在大部分的历史阶段划分上,都有准确的时间节点来分化,然而春秋和战国的划分却不是这样,在历史教科书上采取的是以公元前475年左右为标志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划分方法,就是因为从春秋到战国时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的,他不像秦始皇统一六国,刘邦建立汉朝这样明明白白的有一个时间点。

也就是说,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划分,是以某一个事件为标志,实际上真正的变化是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昨天我还在和朋友讨论战国时期的变法,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要变法,我朋友说是第一个变法的国家变强了,其他人开始变法,这是不准确的,一种程度上来说变法是因为想要富国强兵,从根本上来说,是到了不变法就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然后在回归主题,那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和战国的不同正是由于先进生产工具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使得上层建筑不得不改变。

战国之前的经济是以井田制为核心,什么是井田制,就是一大片地中间最好的那片是贵族的,其他边边角角分给老百姓,老百姓不但要缴纳土地的税负,还要给贵族的土地耕种。

但是到了春秋后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最终将这种经济制度打破,最终形成了小农自然经济。

这就是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开始转型,以前的那些贵族逐渐没落,反而是新兴的小农逐渐成为国家最庞大的阶层,如果这个时候还不发生改变,那么就会被改变,所有战国七雄都进行了变法,没有变法的都被兼并了。

这就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差别,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只能养活八百万的人口,然而在战事更激烈的战国时期,人口却达到了三千万,说明生产力是突飞猛进的,各国经济文化也是快速发展的。

这才有了,各种表象的春秋与战国的区别,比如军事上,春秋实行的是征发制,打仗的时候才征集部队,而战国时期只要是适龄男子都有参军的义务;比如在政治上,春秋世袭完全是世卿世禄制,到了战国时期,老百姓也可以参政,很多平民通过军功或者学习参与到政治当中。

总结起来,不是东周为什么要分为春秋和战国,为什么平白无故的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些事件来区分春秋和战国,而是在一段时间内社会性质发生了变法,你不得不依照一些标志事件将两个历史阶段划分开来。


史论纵横


何南回答

很简单的,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他分封了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他在位期间没做过啥大事儿,就这一个被司马迁、司马光记下来了-----估计他刨过司马家的祖坟。

这三个人是谁啊?

这三个人是晋国三个家族的族长,晋国在这之前一直很乱,原来有六家.......还是说七家吧,公元前550年栾氏被灭了后才成为六家的,分别是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这六家又相互使绊子打来打去,最后剩下了三家,就是魏氏、赵氏、韩氏,历史上称为三家分晋。

需要着重说的是,在此之前,大家打归打,但是谁都不能不顾国主的脸面和命令,更多的是打打谈谈,谈谈打打,宋襄公的仁义之师、晋文公的退避三舍等都是那时候大家相互谦让的美谈。也就是大家还讲点儿理和礼,故此之前的阶段史学家称之为春秋,以孔子春秋经典命名也是一种认可和赞誉。

而威烈王分封的这三个族长-----也就是后来的魏国、赵国、韩国,可是分了他们君主的地盘儿立国的,晋国国君剩下极小的一个城郭,不久就被灭了。就这么几个以下犯上的家族竟然得到了最高的周天子的认可,一方面说明周王室衰微的厉害,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社会对礼乐这些东西已经不在乎了,大多数时候都是以武力说话。

这也是史学家为什么叫这段时期为战国的原因,打来打去,最后剩下七个比较牛的国家,也就是战国七雄,再打来打去,七个打成一个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战国结束、周朝结束、所有权力归集到一个人身上。

等于是恢复出厂设置了。

我是何南,一个伪史学家。


新高考何南


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这在历史界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什么算春秋,什么又算战国,很多历史学家都有自己的观点,还有就是时间的分界点也没有那么明确,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等,也都是一个过程,并没有一个确切地点,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看待,发生的事情不过是表面上的表现,深一层次的改变才是时期真正划分的原因,这就像我们都熟知的青蛙成长。小时候,青蛙就是小蝌蚪,没有四肢,还有尾巴,渐渐地,蝌蚪长出了四肢,退化了尾巴。按照两种形式青蛙分了至少两个时期。

因此,我觉得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是因为这两个时期都有各自的主题与社会形势。

春秋的主题是争霸战,随着周平王东迁,周王室衰微,没有能力再领导各诸侯国,但是各国之间仍有交往与战斗,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国家站出来主持与领导。周王室既然没有这个能力,那么有能力就要站出来了,主持会盟,商讨大家都遵循的盟约。要站出来,就不会像毛遂自荐那么简单,靠的是实力与武力,即谁的胳膊肘有力谁当老大。因此,嘴上说了不算,是骡子是马出来溜溜。说的再好,不如出来一战。于是,历史舞台一次上场了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他们之间通过实力上较量,然后成为周围小诸侯国的盟主。

同时,春秋时期的战斗还是非常有礼节的,战争开始前,彼此会商量好一个开阔的地方,然后双方摆开战势,然后双方还要互相派一辆战车进行较量,较量完之后,如果有一方不服,那么再开始互相进攻。比如在晋楚之间的最后一次大战,晋国慌乱后撤,很多车子都陷进了水里,而楚国这边的士兵竟然还帮晋国士兵从水里拉车等等。而且那个时候仅仅挣一个胜负强弱,并没有要彻底消灭对方。

战国的主题是灭国战,也就是统一战。这个时候发生最大的变化是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从当初礼节性的战斗转变成了消灭战。就是不是以打败对方为目的,而是以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为主。比如战国时赫赫有名的名将白起,据统计,仅仅他参与的战斗,其他六国的死亡人数达两百多万人,我们都知道,一个长平之战,就坑杀了赵国四十多万士兵,战争之惨烈,死伤数字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同时,各个国家都在追求变法,改变当初周朝时期定下的分封土地奖励的制度,尤其是赵魏韩等率先实行了郡县制,包括楚国也有郡县制等等。

因此,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主题,并且战争形式,规模以及目的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个人觉得,这可能是其中划分的一个主要原因。


喜欢抽雪茄的狗


并不是三家分晋,是分界点,只能说一部分史学家觉得这样分,但是我个人觉得:不对。

为什不对?这要从春秋,战国这两个名称说起。

我国历史上,只有很少几个阶段,用非朝代名称来说一个时间段,只有这这几个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三国时期,五胡乱华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其他几乎都是什么朝什么皇帝哪一年,为啥这几个时期要这样命名?

那是因为这都是乱世,天下无共主,或者有共主而不尊!

具体到春秋时期,第一个问题?春秋因何得名?为什么不叫冬夏时期呢?

因为春秋时期来源于一本书,这本书叫作:春秋,这是东周鲁国的史书,也是尚存我国最早编年体史书,这本书记录的时间段,才是春秋时期!

这样逻辑没毛病吧?

因此根据春秋这本书的起止年限,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这才是春秋时代!


东郭讲古


关于为什么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的问题,是史学界根据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中的不同阶段划分的。

一,春秋是奴隶走向崩溃的阶段

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始至公元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井田制开始瓦解,周王室逐渐衰弱,各诸侯为扩大实力,开始兼并战争,图霸、称霸。因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记载的起止年代与这段时间大体相当,所以史学家便把“春秋”作为这一时期的名称。

二,战国是封建社会确立时期。

自公元前475年三国(韓、赵、魏)分晋始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期是封建制确立。战争性质不再是称霸而是统一,确立私有制。因其间255年就发生战争230起,汉、刘向的《战国策》记录了七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史学界便把“战国”作为这段时间的名称。


齐国成语


春秋和战国,史学界一般以公元前403年为界(如司马光写资冶通鉴,即以此年为开篇)。是年,周天子分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战国正式拉开序幕。

东周之所以分为两段,主要是春秋和战国的形势截然不同,可以从社会制度、政治、军事与文化认同(周天子地位)上区分。

一、社会制度上

春秋时各国基本上以奴隶制为主,各国改革后逐步向封建制过渡,各国治国主要依赖贵族阶层(如公族,世袭卿族);而战国基本上都是封建制,平民阶层兴起,治国以"士"为主,各国人才流动频繁。

二、政治上

春秋时诸侯国众多,强国打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称伯",以打服对方为主,灭国而不绝嗣,比较讲究礼仪,是谓"春秋五霸";弱国依附于强国,尚能生存。

战国时打仗主要为了统一天下,灭国之战不绝,血腥四起,诸候国迅速减少,连礼仪之国鲁国及周天子亦被灭,后来剩下七国,是谓"战国七雄"。最终六国入秦。

三、军事上

春秋时打仗时讲究礼仪,以车战为主,贵族仪式感强,强调"不擒二毛,不二伤敌",甚至在晋楚争霸泌之战中,晋国兵败,士卒于逃跑途因车子陷入泥中而不能动,追上的楚国士兵竞停下追击,教晋卒如何弄出车子,然后等晋卒跑远后再追赶的行为。这在杀人如麻、动辄斩首数万的战国是不可想象的。

战国打仗主要目的就是杀人灭国,以步战为主,如魏武卒、秦锐士等。战争中诡计百出,不择手段,血腥残忍,毫无道义可言,甚至出现了秦将白起坑杀40多万赵国降卒的恶性事件。这种事在春秋也是绝不会出现的。

四、文化认同上

整个春秋时期强调礼仪,周天子还是各国认可的天下共主,争霸战争多在"尊王攘夷"口号下进行,争取到周天子的支持,无疑会占据道德优势,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如齐、晋,晋更是称霸中原百年之久;而楚国僭越称王,遭到了中原各国鄙视,被视为蛮夷,屡受打击,虽称霸而时间很短。

战国时周天子地位芨芨可危,强国竞相称王,不断挑衅天子,对周天子名义上的尊重也没了,最终在战国中期,秦灭周,历史进入秦王纪年。

以上就是拙见,请有识之士多加指教。




儒文墨侠


这题出的有问题呀!战国时期根本就不是东周了。


青衫客23


人类发展建设的共性共同共有建设。如汉、唐、宋、明(宋,整个与少数民族同吃同住的情况)。

美國常有失败。有什么经验教训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