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扶風——一個土老碗

一個土老碗

寶雞:扶風——一個土老碗

春節剛過,人們還洋溢在喜悅的氣氛裡,隔三差五的炮聲、人們的喜鬧聲還回蕩在村莊周圍。農村一般過完正月十五,年氣慢慢就淡了。一日無事,我上樓找一件東西,無意中發現了放在一個紙箱內的幾十個碗,那是每年春節正月裡待客用的,其中一個大土老碗吸引住我的眼球,它做工粗糙,我拿著這個土老碗,裡裡外外端詳了許久,勾起了我心酸的回憶,讓我浮想聯翩。

聽奶奶說解放前,這土老碗是爺爺用二升麥子換來的,當時二升麥子約八斤,爺爺共換了四個,奶奶最後軟磨硬泡從換碗人手中又要了一個小碗,說是和辣子水水用,屋裡其餘的碗都是過去碗邊碰成豁豁牙牙、甚至有裂縫的舊碗。

寶雞:扶風——一個土老碗

這土老碗的特點是粗糙厚重,奶奶開玩笑地說:“這個碗一般人不吃飯是端不起來的。” 奶奶據說有一次她逃荒去很遠的地方謀生,好心人給了她半碗麵條,她正吃著,突然不知從哪兒躥出一條餓狗直撲過來,奶奶打斷了手中的棍子也無濟於事,眼看狗撲上來要撕咬奶奶,她一急把老碗連同碗裡的飯一塊向狗頭砸去,飯撒在狗頭上,狗慘叫一聲嚇跑了,奶奶有驚無險,但那土老碗還完好無損。

新中國成立後,爺爺、奶奶和一大家人在山後做山莊,為的是混個飽肚子,每次吃飯,姑姑和爸爸都搶這土老碗。

五八年大躍進,吃食堂,奶奶常常領著我,端上個大老碗,總想讓人家多打一些飯,無奈打飯人多,正應了人們常說的“碗大勺有底。”

這四個土老碗,伴隨著一家人度過了一年又一年。在一次搬家中,爸爸拉著架子車不小心翻了,打碎了一個老碗,奶奶把爸爸數落了好半天,氣得一個晩上都沒睡著,這必竟是她親手用糧食換來的、跟隨她風風雨雨多少年的土老碗了。

後來分家,剩餘的三個土老碗,爸爸遵照奶奶的意見,我一個,弟弟一個,奶奶一個,每逢夏季,天氣炎熱,這大土老碗就最搶手了,因為碗壁厚隔熱、不燙手。

那年冬季奶奶病重,想吃一碗羊肉。碰巧村上三爺殺了自家的羊賣肉。我就拿了我平時三分、五分積攢下來的二毛錢,拿上大土老碗,目的是想讓三爺多打些羊肉湯,我常聽奶奶說:“吃羊肉全憑喝湯呢。”

寶雞:扶風——一個土老碗

三爺望著我端的土老碗,笑笑說道:“都像你端的這碗,幾下就把我這鍋裡羊肉湯打完了。但他聽到我給奶奶買羊肉,不但把老碗打滿了,還多加了兩三片肉,並誇我很孝順。那一碗羊肉湯,我端回家,奶奶和我共分了三碗,雖然每碗適當的兌了些開水,泡了些饃,但喝起來還是醇香醇香的,全家五口人,都嚐到了羊肉湯的香味。

我上了中學時,每天上午在學校就餐,我不用爸爸給我新買的“ 洋瓷碗。”偷偷換上了這個土老碗,奶奶知道後,笑得嘴都抿不上;其它同學看到這碗都十分稀奇,就連打飯的師傅也把這碗看了好一會。

班上有位同學,常纏住我要用他大花搪瓷碗換我的土老碗,我笑笑說:“這是我婆(祖母)買的,你給十個我都不換,這是我家的寶貝。”

有一次,天下著雨,學校放忙假了,我推著自行車和書包還有日常用品回家,不小心腳下一滑,自行車倒了,我忙扶起車子一看,老碗被自行車壓成兩半,我嚇壞了,手拿著一半的破瓷碗,在雨中足足站了十多分鐘,才慢慢走回家,停了十多天,我才告訴了媽媽。不久,奶奶在去世前,不能言語的她比劃著要用那個老碗給她做一碗飯,她老人家吃完飯後安詳地離去了。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家裡生活稍微好了,媽媽和我們商量,用了一袋麥子,換回了五十多個新瓷碗,說在正月待客用起來方便些。

那時,我常常發現,爸爸每天早上用大土老碗,打上滿滿一碗糝子,在拿一個饃,端上一碟蘿蔔菜,趷蹴 [ kē cù ] 在大門口,跟街坊鄰居,二爺、三爸、五哥邊吃邊聊天。上午爸爸端一大老碗鮮紅辣子乾麵,再順手捎一小碗麵湯,連吃帶喝;用爸爸的話說,用這大老碗吃飯解饞,一碗飯就夠了,也不用舀第二碗飯。

寶雞:扶風——一個土老碗

以後,家裡除過別的碗,就僅僅剩下很惹眼的一個大土老碗了,我兒子見了,非常喜愛,人小常常要端這大老碗吃飯,害得媽媽怕把碗摔了、怕飯把兒子燙了,趕緊把碗藏到樓上了。

後來,爸爸對我講起了這個老碗,他說爺爺年輕時給財主扛長工,每頓吃飯,這個財主故意給個小碗,吃飯時,他眼睛睜得大大的,看爺爺吃了幾碗,有時訓斥爺爺吃得多、幹活少。財主他總不說他那飯碗小的可憐。有一次,爺爺為吃飯跟財主吵了起來,一氣之下不幹了,他說以後一定要買幾個頭號大碗,後來爺爺就賭氣換了這幾個老碗,那時人們稱為土老碗。

現在兒子結婚了,在城裡生活,每次我去吃飯,他全用的是小小的白瓷碗,我一看,舀上五、六碗麵條也倒不上一大土老碗,我說兒子:“這吃飯夠麻煩的,多費時間啊。”沒想到兒子說:“急啥呢,慢慢吃,這比不上我爺那個年代的那個大土老碗。”

寶雞:扶風——一個土老碗

歲月如梭,風風雨雨幾十年過去了,我家住的院子都搬遷了三次,過去老屋爺爺栽的土槐樹現在都兩人抱不住了。古老的槐樹,記載著一輩輩人心酸的歷史,記載著新舊社會的變遷。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人們不愁吃、不愁穿還住上了小樓房,用上了自來水,太陽能熱水器,高檔沙發、高檔電器一應俱全。

再看街道,水泥路面,門前花壇,路燈照亮大街,節假日,街道兩邊停滿了汽車。文化廣場,音樂悅耳,廣場上人們載歌載舞,這都是改革開放的成果。

那塵封的土老碗只是記憶中的一個掠影,它永遠地留存在了我的記憶裡……

2019-05-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