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批評兩句,17歲少年跳高架橋身亡。怎樣做好孩子青春期教育?

行知閣


玻璃心,自私,沒有擔當。自己犯了錯,父母說他兩句就一死了之,一點都不值得同情,死了也好。


父母一把屎一把尿養了他17年,還沒有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就撒手人寰,世界上最讓人心酸的事就是白髮人送黑髮人。你死的倒是輕快,父母怎麼辦,將來誰來養老送終。做事情不考慮後果,只想著自己痛快。

其實更深層次的,也反映了中國的教育出了問題,應試教育,不重視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導致他們心靈特別脆弱,經不住打擊。


蒹葭蒹葭蒹葭蒹葭


昨天就看到了這個視頻,當時的心情真的是無法形容,一時之間惋惜、同情、悲痛、好奇種種情緒糾結在一起,真是痛心至極,因為我也是一位母親,我能體會到那位媽媽那一瞬間無助、懊悔、崩潰的感覺。

我們還不知道事情的具體細節,只知道這個孩子上職高,因為和同學發生矛盾,媽媽批評了幾句而跳橋身亡,當然這些情況也是網上的消息,真實性也得不到保證。但是,不管事情因何而起,從孩子拉開車門義無反顧地跳下去的行為來看,這應該是一種的積蓄已久的情緒的爆發,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出現這種情況,必然是早就埋下了種子,只是誰都不自知而已。

這個事件帶給我們悲痛的同時,也引發了大家熱烈的討論,作為父母到底該怎麼和孩子交流、怎麼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叛逆的青春期真的是一件需要認真去學習的事情。我是一位母親也是一位教師,我談一談我的經驗。

首先,作為父母要做好生命教育,要讓孩子明白生命來之不易,珍視生命既是對父母親人的負責,更是對自己的負責。人一旦進入社會,就不是獨立的個體,你的生命不只屬於你自己,人只為自己活著,那是很自私的表現。父母應該經常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學會珍愛生命,不能拿放棄生命作為要挾父母的籌碼。

其次,作為父母不要想當然地代替孩子做選擇,更不要打著“父母都是無私的,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無視孩子的感受。父母賦予孩子生命並不意味著孩子是你的私有財產,不意味著你可以隨意左右孩子的行為,而且還想當然地覺得之所以這麼做是出於自己的經驗或教訓,是為了讓孩子少走彎路。有時候彎路是必須要走的,有些牆壁是必須要碰的,有的教訓是需要孩子自己得出來的。所以,把孩子當成和自己一樣的生命個體,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越俎代庖。

再次,作為父母要學會傾聽,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鬱悶,是因為他自己覺得自己想的是對的,而沒有人認可他的想法,他並一定非得要去怎麼做,只是想單純地得到大家的肯定而已,更何況孩子的想法有時候未必就沒有道理。因此,我覺得要學會傾聽,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深切瞭解孩子的想法,也才能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當然,我並不是建議父母一味地順從孩子,無原則地縱容孩子,真正的愛不等於“溺愛”,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為人處世的方法,而不是凡事都代替他去做。父母要敢於放手,不要總擔心孩子會出錯,在錯誤中成長,不是人類發展的客觀規律嗎?

我想之所以出現今天這樣的結果,肯定這對母子在日常生活中就有種種齟齬,這種爭執肯定也不是第一次,我們在指責這個孩子“玻璃心”的同時,更應該反思,是誰讓我們的孩子成了這樣。孩子剛出生時如同一張白紙,是他的原生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因素造就了他現在的樣子。我們都在關注家庭教育,那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在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這件事上,又該做些什麼呢?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道道快談


簡單還原一下事情的經過:

2019年4月17日晚上10點左右,上海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著孩子將車停在了一座高架橋上。從視頻中看,是停在了由右向左數第二條道上,當時車輛都行駛很快。先是母親從司機位置下來,然後剛進入司機位置幾秒鐘,車還沒有開動,坐在司機後面位置的孩子突然打開車門向橋邊跑去,他母親也下來追趕,到底遲了一步,沒有能夠抓住。這個孩子縱身一躍,跳入橋底。120救護車很快就到了,但是,這個孩子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徵。

據其母親介紹,這個孩子是某職中二年級的學生,因為白天和同學鬧了點矛盾。在車上其母親批評了他幾句,這個孩子就突然打開車門向橋邊跑去,母親急忙出去追趕,但是沒有能抓住。

大致就是這樣的情況。這些天類似學生跳樓的事例確實太多了,讓人感到很是惋惜。本是花樣年華,人生的道路才剛剛開始,卻用這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人生。給家人帶來無窮的傷痛,也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思考。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麼將這些孩子的生命就這樣斷送了,難道他們的生命就抵不過母親的幾句嘮叨嗎?

下面,我從幾個方面探討一下:

首先,缺乏理想的人生是黯淡無光的

現在的孩子們,生活條件好了,但是,很多的孩子沒有理想,小小年紀卻成了行屍走肉。過一天算一天,並沒有奮鬥目標。沒有成功的喜悅,也沒有累並且快樂著的奮鬥歷程。這樣的孩子思想會極其簡單,無非就是索取和享受。在他們的心目中,凡是需要腦力或者體力做的事情,都是給家長或者老師做的,吃和玩以及花錢才屬於自己。

這樣的孩子生活得簡單而空虛,是沒有真正的歡樂的。他們可能玩遊戲的時候,也會哈哈地笑,也會一邊玩一邊嘴裡說著“我草”之類的簡單詞彙。但是,他們其實是不快樂的。一旦離開遊戲,就像大煙鬼的煙勁過去了一樣,真的就剩下一坨肉了。

第二,家長的不良情緒會起到傳導作用

問題的孩子,往往來源於問題家庭。如果父母工作積極上進,家庭和睦,鄰里關係良好,那麼這些好的方面就會傳導給孩子,孩子也一定健康向上;相反,如果父母吊兒郎當,夫妻反目,整天摔盆子打碗,與鄰里不和,鼠目寸光,鼠肚雞腸,首鼠兩端,等等。這些消極的東西就會傳遞給孩子,影響到孩子的三觀。這樣的孩子,如果生來沒有巨大的糾錯能力,那麼,他一準會讓你給毀掉的。

第三,網絡遊戲對孩子產生毒害作用

網絡遊戲,絕大部分都是消滅生命的遊戲,那是視生命如草芥的。在遊戲裡,生命是最不值錢的。消滅完了,可以使用遊戲幣買,然後再消滅。使得孩子們可能對虛擬中的生命與現實中的生命難以區分。出現自殺和他殺就像喝一口水一樣的簡單。去年,不是發生了一起12歲的少年殺死自己的母親後像梁山好漢那樣不慌不忙的離開的情形嗎?

我就想出這麼多了,朋友們覺得還有什麼需要補充的,就寫在留言區討論吧。


愛河北人


母親批評兩句,17歲少年跳高架橋身亡。怎樣做好孩子青春期教育?

17歲孩子跳下高架橋,母親頓首捶足之痛

從網上看了相關視頻,視頻內容一共就幾十秒,但卻記錄了孩子跳橋的全過程,僅僅5秒鐘,他就選擇並且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它反應的迅速快捷,他的母親努力去抓它,但是沒抓住,同時在視頻裡也看到了他的媽媽頓首捶足之痛。



據網上的消息,是因為孩子和同學拌嘴,做母親的說了孩子幾句,孩子一生氣就從高架橋跳了下去。

自我反思孩子教育。

晚上回家的時候和妻子一起聊起了這件事。我們達成一致意見——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應該有挫折教育。

我家孩子現在上學前班,剛剛過了7週歲。每次和孩子做遊戲或玩的時候,我總是故意輸給孩子。想讓孩子通過贏獲得自信。但現在看來,讓孩子一直贏,也不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



於是今天晚上和孩子玩五子棋遊戲的時候,一改以前都是孩子贏的局面,我也讓孩子體驗了幾次輸的結果。我們每個人都喜歡贏,不喜歡輸。但出身社會,其他人能讓著孩子嗎,孩子能贏得所有人嗎?孩子難道不會有輸的時候?老是贏,還能輸得起嗎?

那天在網上還看了另一則視頻,視頻的內容是,一個比母親都高的男孩子對母親進行拳打腳踢,而母親則默默的承受著。孩子有錯,難道僅僅是孩子有錯嗎?

挫折教育也需有。

我們應該對孩子進行正向鼓勵教育,但適當的挫折教育也是必須有的。



相對於這個17歲的少年,其父母對其的挫折教育是失敗的。小的時候沒有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長大了就更難了。

面對17歲的孩子,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一味的使用強硬的手段是不行的。硬的不行,只能來軟的,只能先順應孩子,之後再通過恰當的契機,恰當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

突然間想到,家長一味的溺愛孩子,而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懲戒權的缺失!


曉曉筆記


昨晚看到視頻,很震驚,為生命的脆弱,母親的悲傷。

視頻中,一輛車打著雙閃停在路中間,一位孩子打開車門下車,向路邊跑去。母親隨機下車追出去,但已經晚了,孩子絲毫沒有猶豫,縱身躍下,母親懵了一下,往橋下看了看,然後悲痛欲絕。




車停在馬路中央,打著雙閃,說明孩子在跳車之前,這位媽媽有意識停車,我逆推一下當時發生的情況:

孩子:媽,別說了,都是我的錯,行了吧。

媽媽:你這是什麼態度?我說錯了嗎?

孩子:你別說了!你再說,我就從橋上跳下去!

媽媽:行,你給我跳,有本事你就跳。

孩子:你停車,讓我下去!

媽媽打開雙閃,停下車。

孩子很絕望,他憤然下車,用手摸了一把臉上的眼淚,毅然決絕地跳了下去。



這孩子是受了多大的委屈,才如此決絕地跳了下去。連給自己後悔,給家長道歉的機會都沒有。

我相信如果孩子和同學鬧了矛盾,媽媽稍微克制一下自己的脾氣,如果正確地和孩子溝通,根本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



針對青少年叛逆期的孩子,最好這樣溝通:

1.接受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共情。當孩子心情不暢,情緒不佳,與他人發生了矛盾,父母往往首先分出對錯,到底怨誰,誰的責任。然後試圖說服孩子,但情緒的產生從來就不是以對錯來左右的。父母最應該做的不是疏導,更不是說教,當一個導師的角色,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找一個傾訴的夥伴,找一個可以放下委屈的依靠。所以父母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並表示自己夜曾經這樣過,正如,當你遇到一件事情,很難過的時候,當聽說有人也和你有一樣的遭遇,你的悲傷會馬上減輕。同理,如果父母此時能夠接納孩子的情緒,並表示自己也曾經和孩子有過一樣的情況。孩子馬上會安靜下來,心裡會好受很多!

2.舉發生在自己身上類似的事例。當孩子接受了你之後,你要將話題繼續下去,舉一個自己繃勁個他遇到的類似的例子,你們的談話正在深入,如果這位媽媽對孩子說:我學生時代也曾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我一個同學……我相信孩子會很認真地傾聽你的過去,在傾聽的過程中,情緒慢慢平穩。這時,你可以進行第三步

3.徵詢孩子的意見,傾聽他的看法。可以聞訊孩子,我們應該怎麼做,密室怎麼打算的,人真傾聽孩子的看法這時孩子已經由情緒的發洩者向解決者轉變。思維也不再固定在悖逆之中,而是站在開始替對方著想。

4.與孩子共同制定措施和解決辦法。父母根據孩子的意見,商量式的參與意見,共同制定下一步措施和解決辦法,比如,面對和同學鬧矛盾這件事,到底是和好還是高速老師,告訴對方家長,還是冷處理,不理不睬。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措施,也幫助了孩子,培養孩子處理問題的思路和辦法。

我們來複述一下這種溝通方法:

1.接納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共情。

2.舉自己的事例,現在孩子的一邊。

3.傾聽孩子的心聲,徵詢孩子的意見。

4.共同制定解決辦法和措施。

看到這個視頻,看到孩子的決絕,和母親的悲傷。我淚流滿面,深夜,我發到班級群中,警示家長。





我們總是以二元對立的眼光,看待教育孩子,孩子遇到事情,非得強調對錯,分出輸贏,並以說服改變對方為自己的勝利。其實,在生命面前,對錯並不重要,也無所謂輸贏。擱置對錯,放下輸贏,別總是想著說服對方,改變別人,其實你什麼也改變不了,你能改變的只有你自己!

父母是最應該持證上崗的一個角色,但我們往往還沒有準備好就匆匆上崗,都是第一次,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需要磨合,但上天沒有給我們太多磨合的機會。

願永遠母慈子孝,願事事安好!


寐語小築


今天學院班會課佈置的主題是學校安全教育,我就將“2019年4月17日21點58分,上海一位母親因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批評了孩子幾句。結果孩子拉開車門,衝到路邊,跳下高架橋不治身亡!”的事件讓同學們進行討論,看看同是職校學生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

下面我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同學發言,希望為人父母的能看看孩子是怎麼想的。

同學A:我覺得這個跳橋的同學抗壓能力太弱,父母批評一下,就尋死覓活的,自己做錯了,就要接受後果,包括父母的責罵甚至打。

同學B:我覺得父母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在學校打架是不對,估計自己也認識到錯誤了,為什麼家長還要一直去數落、批評呢?誰不犯錯呀,父母把我們養大,大不了我把命還給你。

同學C:父母批評孩子要注意方式方法。我們也有十六七歲了,也有自己的人格,也是要面子的。父母不要當著很多人的面批評自己的孩子,這樣孩子很沒面子,容易做出出格的事來。

同學D:同學做事太沖動,太沒有責任心了。父母批評也是為了自己好,有錯誤必正就好,何必去跳橋,要知道父母養育自己花了多少心血,這麼衝動自己死了,何以為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其實子女是父母將來的依靠,自己死了,父母將來怎麼辦?

後來對此我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認為這個同學對生命不珍惜,我以一個父親的角度說說父母的感受。因為現在獨生子女比較多,父母只有你們這麼一個孩子,就算是有兩個孩子也是一樣,你們是他們的依靠。跟健康和生命比起來,什麼學習成績和榮譽等等都往後靠,當沒有了健康,沒有了生命,這些東西就沒有意義了。所以每個孩子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因為你的生命不屬於你一個人,你還屬於父母,他們養你長大,你要陪他們變老。你是他們將來的依靠,你不珍惜生命,就是不負責任,就是不孝,就是自私。

因此我要求大家認真學習安全教育PPT文件,在學習和生活中注意安全,防止出現影響生命安全的事件發生,因為生命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

你們覺得應該怎麼對學生進行生命安全教育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良心老師


當我聽到又一起這樣的悲劇發生時,真的很讓人痛心!今天下午,辦公室的幾位老師在談這個新聞,有老師說現在的孩子心理真的是太脆弱了,一點批評都受不了,動不動就跳樓跳橋。他們走了,可知道父母有多麼傷心?我當時心裡就在想,孩子的這些行為,難道都是孩子的錯嗎?我們看到的都是行為,卻並不瞭解孩子行為的背後到底有怎樣的信念?對這個悲劇的發生,我將從正面管教的角度上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孩子並不是從生下來就直接進入青春期的,中間並不是斷層的。青春期孩子的行為都與他們幼年時期是否得到過歸屬感和價值感有很大的關係。每個孩子從生下來開始,他都會產生自己的信念。他是被這個家愛的,還是不被這個家愛的?孩子的信念將影響孩子的行為。孩子小的時候會對父母有很強的依戀感。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直接影響親子關係。這種影響是持續的,會影響孩子的一輩子。

舉個例子來說,孩子在生下來後會大哭,而父母總是認為,在孩子哭的時候,不要去抱他,避免他產生這種依賴。其實在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是非常需要你能夠及時去關注他,把他抱起來。如果孩子總是得不到滿足,他以後也許不再哭了,但也缺少了對你的依戀和信任。孩子在幼兒時期,父母總是很忙,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與關注。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感就得不到滿足。有的父母還會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自己偷偷的溜出去。其實這樣做孩子都是非常缺少依戀感和安全感的。



當孩子缺少依戀感和歸屬感後,他對父母會缺少信任感。這個模塊就沒有建立好。就好比蓋一座房子一樣,他從小的地基沒有打好,等孩子長大以後,他的整個社會情感就會出現問題。就象少了一塊磚,整個房子都會搖搖欲墜一樣。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幼時所產生的信念影響著孩子青春期的行為。在家庭當中,如果父母總是批評指責孩子,那麼孩子就會產生一種信念,他認為,父母是不愛我的。你這個悲劇當中,母親應該不是第一次批評孩子,可能是長期以來的批評指責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個沒用的人,自己總是不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了信心的孩子。當孩子完全喪失了信心後,他會認為他是不被這個世界愛的。一旦發生了一件事他就會選擇逃離這裡。



我們能夠理解母親批評孩子並不是為了想把孩子逼上絕路,她只是希望孩子能夠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可是往往忽略了一種方式方法。沒有任何一個人喜歡被他人批評和指責。在正面管教當中談到孩子只有在感覺好的時候,他才能夠做得更好。在孩子跳橋的那個視頻中,我看到媽媽沒有抓住孩子,她後悔得在地上錘胸頓足。那場景讓人心痛!

既然孩子的幼年時期已過,那麼如何去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呢?

一、父母要耐心去傾聽孩子的內心。可能孩子確實是做的不對,但是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並不是你的大道理,而是他非常需要得到你的傾聽和理解。我們要去與孩子共情,真的與他感同身受。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是一件讓他非常難過或傷心的事情。父母可以靜靜地聽孩子說完,不要評判對錯。有的父母不願意聽孩子講,孩子還沒講完就會打斷孩子的話,那會非常傷孩子的心。會導致孩子有話再也不願意對你說。我們長期受到壓抑時,就可能會在某一天爆發出來。




二、父母可以去用啟發式的問題問孩子的感受,先讓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當你去問孩子的時候,孩子能夠感受到是你對他的關心,而不是指責。要讓孩子學會如何去解決問題,而不要總是關注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我們要教給孩子的是如何面對未來。比如我們可以這樣去問孩子:你和同學發生了什麼矛盾?當你和同學發生了矛盾時,你是不是感到很難受?你以後還願意與他繼續做朋友嗎?想想看,你打算怎樣去做呢?啟發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不要用你的標準答案套在孩子的身上。



三、父母要正確看待孩子犯的錯誤。我們父母總會把孩子犯錯誤看成是一件非常可恥的事情。當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同學天天在一起,怎麼可能沒有矛盾呢?夫妻天天在一起也會經常發生矛盾,爭吵啊!而且誰又不會犯錯誤呢?父母要輕鬆的去看待孩子犯的錯誤。想想我們小時候是不是也犯過錯誤呢?有沒有偷過家裡的糖吃?有沒有和同學打架?這些錯誤我們都可以拿出來分享給孩子,告訴孩子,沒有人是完美的。犯錯誤不可怕,錯誤是我們學習的好機會。我們以後就知道怎樣去做了。



四、父母要經常向孩子傳遞愛的訊息。其實有些父母批評孩子時並不是不愛他們,而是不懂方式。但是孩子卻絲毫感覺不到。他們認為你對他的就只有要求,只有批評。在平常我們就應該把愛傳遞給孩子,比如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膀,告訴他,你很信任他,你很愛他。讓他真正能感覺到父母對他的關愛。父母不要認為不好意思對青春期的孩子說這些。把我們的愛表達出來,對孩子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愛要說出來,感覺到的愛才是真正的愛。或者用微信的方式發圖片或打字表達出來。我的孩子已經讀大學去了,但是我每次在微信上與孩子聊天時,我都會稱呼我的孩子為寶貝,讓她能夠感到媽媽對她的愛。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要告訴媽媽,因為爸爸媽媽最愛她。



在學校教育中,也希望能夠給孩子開一些生命教育的課程。讓孩子知道沒有什麼是比自己的生命更寶貴的。任何矛盾都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去解決,方法總比困難多。無論碰到什麼事都可以和老師或同學說,誠實的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大家會共同想辦法去幫助同學們解決問題。

對於負面情緒,成人要教會孩子用一種合理的方式去釋放。比如在操場上大叫幾聲、撕紙片、打枕頭等等。也可以在家裡一個安靜地方冷靜一下。用寫日記的方法把不滿情緒寫出來,等情緒好點後最後再撕掉。總之,家長可以用到很多方法去幫助孩子。但首先我們家長要給孩子做個良好的示範。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能得到父母的愛與包容,我相信孩子不會輕易離開這個世界,因為離開也非常需要勇氣。願母親能走出悲痛。希望世上不再有這樣的悲劇發生。不知道各位家長有什麼想說的話,可以在下方進行留言,我會回覆您的話。


雨後山林靜


謝謝文友“姑蘇講堂”的邀請!

相關視頻昨天就看到了。當時我設想了一下,假如我是那位母親,我不能保證不會跟隨著兒子從高橋上跳下。因為,在受到強烈的刺激時,衝動的人是喪失理智的,已經不能做出正常的利害和是非之判斷。

但是,說到底衝動也是有跡可尋的,也有因果。那些一時間爆發的衝動,其誘因也許是微不足道的,但就是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直接誘因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比如就像筆者開頭所假設的,如果我跟著兒子縱身一躍,則當躍起前的那一剎那肯定已經萬念俱灰,對人生已毫無眷戀。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筆者網上搜了一下資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中國兒童中心提供的數據稱,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全球第一。恰恰就是在上海這座城市,有機構對這裡的中小學生做過調查,數據顯示: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一閃而過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也佔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計劃自殺,並有1.71%的中小學生自殺未遂。

聯想到龐大的基數,數據後面的事實令人觸目驚心。一句話,我們的青少年新一代有很多人活得不快樂還非常脆弱。

原因何在?

據調查,在青少年自殺的原因中,家庭矛盾佔到總數的1/3,其次是學業壓力佔26%,再次為師生矛盾,佔16%。另外還有心理問題、情感糾紛和校園欺凌等。

依筆者愚見,在當下我們這個普遍以子女為中心的家庭關係中,一方面是父母家人由於在子女的身上寄予了過高的期望,對其愛之深而責之也切;另一方面是孩子稚嫩的肩頭承擔了不能承擔之重,而且又從小形成了過於自我、自私,不關心他人的性格。因此一旦他們在生活中遭受挫折,如與家人、老師或者同學發生矛盾,就可能產生輕生的念頭,甚至付諸行動。


去年的10月,湖南衡陽發生過一起初三學生服食處方藥秋水仙鹼自殺事件。這名經搶救無效死亡的女生和另外男生服毒自殺的原因就是月考中成績有所下滑,受到了老師、家長的批評。

(自殺女生的遺書 )

當然,成人的世界更是沒有“容易”二字,所承受壓力肯定更大。不過,相比於那些未成年的孩子,我們懂得自己的責任,因此平時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保持冷靜。但怕就怕“事兒趕事兒”,各種不期而遇疊加在一起,就容易失控。

上海這名輕生的男生今年17歲,是某職校二年級學生。我猜測他平時就由於學習成績不佳而讓家人十分惱火,這次他因與同學發生矛盾又需要家長到學校配合工作,幾次三番,家長的情緒到了崩潰的臨界點。而這名衝動的學生,可能連同之前家人的埋怨,老師同學的白眼,鬧矛盾所生的怒氣,對教師調解的不滿情緒,再加上一路上媽媽的指責……就像一屋子早已洩露的燃氣被一根火柴給點爆了。

“怎樣做好孩子青春期教育”?筆者看來,這應該先從家庭教育入手,從家長做起。對於子女,你不要給他們那麼多的壓力,也不能太嬌慣他們。農村的孩子之所以較少出現此類事件,可能與他們對子女多近乎“放養”有關。我曾經做過一個小調查,我們四年級38名學生中不論男生女生都捱過家長的揍。其中被揍過三次以下(包括三次)的有7人,其餘31人全是多次捱打的。而且,這中間還有24人表示自己有時其實是被冤枉的。

特別是我在調查時,絕大多數學生是笑著談論怎樣被家長體罰。有名叫張鵬宇的同學說到有一次被媽媽胖揍,實在忍無可忍,叫嚷著要打110,結果又招來爸爸與媽媽聯手來了個“混合雙打”。

就在剛才,有位縣城教六年級的老師微信訴說被一名學生頂撞。她說“下課時,我習慣來班上轉圈,看見俺班的大個兒男生勒著一個小男生的脖子玩兒。一句善意的提醒,沒想到他發飆了,衝我一頓大吼大叫,最後邊走邊罵進了教室,我當時蒙了”,“第一節語文課上的好好的,發言還很積極,課堂上還表揚他”。老師給家長聯繫,家長安慰說不要跟孩子一般見識,說她孩子可能是青春期了。

您看,假如在處理這件事情時教師不依不饒,家長不注意安慰疏導,還要責怪訓斥,是不是極有可能發生意外?


所以,這給我們教師提出的新課題是,儘量不要惹毛青春期的孩子。假如不小心已經惹惱了怎麼辦?那就“涼拌'吧。

等自己冷靜下來,再等學生冷靜下來……再慢慢細細評說。


牟山花下客


看到這個問題,心情很沉重,特別是看到母親絕望的跪在地上抱頭痛哭的時候,絕望、無奈、傷心·····我想這位母親可能一瞬間也有跳下去的衝動。

回頭想想,只能說對這個孩子的教育是失敗的,我們要怎麼教育孩子,這個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17歲的孩子,馬上就是成年人了,心理這麼脆弱,肯定與受到的教育有很大關係。

教育孩子我覺得這幾方面一定要注意

1.過多的批評

很多父母當遇到孩子犯錯的時候,不問原因,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批評,特別是一些平時工作忙的父母,只有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才會出現,一出現就是批評孩子,更多的只有吃飯的時候才能見面,批評就在飯桌上進行。

試想,這樣批評孩子有用嗎?孩子能虛心接受嗎?孩子會去改正嗎?我想可能孩子更多是記住被批評了,至於為什麼,孩子不一定知道。

況且,經常性的批評只能讓孩子越來越反感,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2.過多的嘮叨

孩子犯了一次錯,父母一想起來就是一頓嘮叨,生怕孩子忘了,父母認為只要多次的嘮叨才能讓孩子記住,事實上,多次的嘮叨只能讓孩子更煩,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

我們想一下,我們和別人聊天,每次聊天對方都要提起上次說過的問題,你會繼續再和他聊嗎?我想肯定不會。很多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就是怕一不留神又要被父母嘮叨。

3.過分的溺愛

“小皇帝”“小公主”這個問題已經說過好多年了,我們為了自己的孩子什麼都能做,含在嘴裡怕化了,但是,出門在外哪有那麼多的人要遷就著你,孩子稍有不滿就大發雷霆,這樣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

所以說教育孩子,我們要正視孩子的錯誤,發現孩子的問題,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切,教育孩子,不是嘮叨孩子。


快樂兒童ing


短短几秒的視頻,年輕的生命停止了呼吸。

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到底哪裡出現了問題。無法想象當時孩子的無助,無法想象母親的悲痛。做好青春期教育應做好以下幾點:

1.自律與他律結合

自律來自於內心深處的指向,來自於生活裡點滴的好習慣,最大的源頭來自於家庭教育。家長不論是開導還是批評,都要把握好度。太多的貶低批評,打擊孩子自信心,事極必反。太多的誇讚也不合適,容易驕傲。把握好度的同時,要注意結合他律,如學校規定,興趣指引等。

2.挫折教育

現在的孩子內心脆弱和敏感,多半因為他們經歷的挫折太少,遇事容易走極端。或許在他們看來極其丟人的事,在成人世界裡根本不算什麼,只是他們很在意。由於心智的不成熟,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心裡難過也不和別人說。

3.不要接觸價值觀扭曲的書

記得我在教育機構時輔導過一個學生,他和我談及成功,他問我:“讀書有什麼用?”我說,一時難以說清,但你要記住讀書是最好的出路。他搖搖頭,和別人說的一樣,一點兒都不新鮮。在他看來,眼下的成功就是在學校“呼風喚雨”,別的同學怕你,這就是成功。難以想象初中生會有這樣的想法,可見價值觀的引導有多麼重要。不要讓孩子過多接觸成功學、愛情論,以及關於讀書意義的討論,都不適合中學時代的學子。

所以,家庭教育要幫助孩子繫好第一道紐扣。家長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根據自家孩子的性格特點,有理有節有度地做好家庭教育。

以上是為家長說的,接下來也要為青春期的孩子們代言。

他們是00後,經歷與長輩完全不同,不要一直把他們當作小孩子。看似平靜的表面,在你眼中長不大的孩子,實則他的心早已跨過千山萬嶺。他們的內心是純潔的,沒有太複雜的想法,本該是簡單快樂,但卻難以自在,除了學習上的壓力,還要面對各種眼光。

男生比女生壓力大,女生難受了會找到很好的解壓途徑——哭,而男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哭一次卻很難,原因在於他們覺得男子漢不能流淚,而社會也是這麼認為的,從小接觸的教育也是這麼說的。一般中學的男孩子很少哭鼻子,覺得丟人,即使很委屈也不會輕易地表現,如此,孩子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

看新聞裡的敘述,好像孩子是被冤枉了,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和理解,傷心💔,然後選擇了極端的方式。可見,他內心渴求的是信任,等來的卻是批評。

綜上,應重視青春期的教育引導,社會要形成合力,媒體給予關注,學校及時跟進心理疏導,家長適時關心教育。願孩子們沐浴在燦爛陽光下,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快樂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