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批评两句,17岁少年跳高架桥身亡。怎样做好孩子青春期教育?

行知阁


玻璃心,自私,没有担当。自己犯了错,父母说他两句就一死了之,一点都不值得同情,死了也好。


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养了他17年,还没有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就撒手人寰,世界上最让人心酸的事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你死的倒是轻快,父母怎么办,将来谁来养老送终。做事情不考虑后果,只想着自己痛快。

其实更深层次的,也反映了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应试教育,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导致他们心灵特别脆弱,经不住打击。


蒹葭蒹葭蒹葭蒹葭


昨天就看到了这个视频,当时的心情真的是无法形容,一时之间惋惜、同情、悲痛、好奇种种情绪纠结在一起,真是痛心至极,因为我也是一位母亲,我能体会到那位妈妈那一瞬间无助、懊悔、崩溃的感觉。

我们还不知道事情的具体细节,只知道这个孩子上职高,因为和同学发生矛盾,妈妈批评了几句而跳桥身亡,当然这些情况也是网上的消息,真实性也得不到保证。但是,不管事情因何而起,从孩子拉开车门义无反顾地跳下去的行为来看,这应该是一种的积蓄已久的情绪的爆发,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现这种情况,必然是早就埋下了种子,只是谁都不自知而已。

这个事件带给我们悲痛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家热烈的讨论,作为父母到底该怎么和孩子交流、怎么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叛逆的青春期真的是一件需要认真去学习的事情。我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位教师,我谈一谈我的经验。

首先,作为父母要做好生命教育,要让孩子明白生命来之不易,珍视生命既是对父母亲人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人一旦进入社会,就不是独立的个体,你的生命不只属于你自己,人只为自己活着,那是很自私的表现。父母应该经常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学会珍爱生命,不能拿放弃生命作为要挟父母的筹码。

其次,作为父母不要想当然地代替孩子做选择,更不要打着“父母都是无私的,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无视孩子的感受。父母赋予孩子生命并不意味着孩子是你的私有财产,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意左右孩子的行为,而且还想当然地觉得之所以这么做是出于自己的经验或教训,是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有时候弯路是必须要走的,有些墙壁是必须要碰的,有的教训是需要孩子自己得出来的。所以,把孩子当成和自己一样的生命个体,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越俎代庖。

再次,作为父母要学会倾听,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郁闷,是因为他自己觉得自己想的是对的,而没有人认可他的想法,他并一定非得要去怎么做,只是想单纯地得到大家的肯定而已,更何况孩子的想法有时候未必就没有道理。因此,我觉得要学会倾听,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深切了解孩子的想法,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当然,我并不是建议父母一味地顺从孩子,无原则地纵容孩子,真正的爱不等于“溺爱”,父母应该教给孩子为人处世的方法,而不是凡事都代替他去做。父母要敢于放手,不要总担心孩子会出错,在错误中成长,不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吗?

我想之所以出现今天这样的结果,肯定这对母子在日常生活中就有种种龃龉,这种争执肯定也不是第一次,我们在指责这个孩子“玻璃心”的同时,更应该反思,是谁让我们的孩子成了这样。孩子刚出生时如同一张白纸,是他的原生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造就了他现在的样子。我们都在关注家庭教育,那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这件事上,又该做些什么呢?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道道快谈


简单还原一下事情的经过:

2019年4月17日晚上10点左右,上海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将车停在了一座高架桥上。从视频中看,是停在了由右向左数第二条道上,当时车辆都行驶很快。先是母亲从司机位置下来,然后刚进入司机位置几秒钟,车还没有开动,坐在司机后面位置的孩子突然打开车门向桥边跑去,他母亲也下来追赶,到底迟了一步,没有能够抓住。这个孩子纵身一跃,跳入桥底。120救护车很快就到了,但是,这个孩子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据其母亲介绍,这个孩子是某职中二年级的学生,因为白天和同学闹了点矛盾。在车上其母亲批评了他几句,这个孩子就突然打开车门向桥边跑去,母亲急忙出去追赶,但是没有能抓住。

大致就是这样的情况。这些天类似学生跳楼的事例确实太多了,让人感到很是惋惜。本是花样年华,人生的道路才刚刚开始,却用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给家人带来无穷的伤痛,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将这些孩子的生命就这样断送了,难道他们的生命就抵不过母亲的几句唠叨吗?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探讨一下:

首先,缺乏理想的人生是黯淡无光的

现在的孩子们,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很多的孩子没有理想,小小年纪却成了行尸走肉。过一天算一天,并没有奋斗目标。没有成功的喜悦,也没有累并且快乐着的奋斗历程。这样的孩子思想会极其简单,无非就是索取和享受。在他们的心目中,凡是需要脑力或者体力做的事情,都是给家长或者老师做的,吃和玩以及花钱才属于自己。

这样的孩子生活得简单而空虚,是没有真正的欢乐的。他们可能玩游戏的时候,也会哈哈地笑,也会一边玩一边嘴里说着“我草”之类的简单词汇。但是,他们其实是不快乐的。一旦离开游戏,就像大烟鬼的烟劲过去了一样,真的就剩下一坨肉了。

第二,家长的不良情绪会起到传导作用

问题的孩子,往往来源于问题家庭。如果父母工作积极上进,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良好,那么这些好的方面就会传导给孩子,孩子也一定健康向上;相反,如果父母吊儿郎当,夫妻反目,整天摔盆子打碗,与邻里不和,鼠目寸光,鼠肚鸡肠,首鼠两端,等等。这些消极的东西就会传递给孩子,影响到孩子的三观。这样的孩子,如果生来没有巨大的纠错能力,那么,他一准会让你给毁掉的。

第三,网络游戏对孩子产生毒害作用

网络游戏,绝大部分都是消灭生命的游戏,那是视生命如草芥的。在游戏里,生命是最不值钱的。消灭完了,可以使用游戏币买,然后再消灭。使得孩子们可能对虚拟中的生命与现实中的生命难以区分。出现自杀和他杀就像喝一口水一样的简单。去年,不是发生了一起12岁的少年杀死自己的母亲后像梁山好汉那样不慌不忙的离开的情形吗?

我就想出这么多了,朋友们觉得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就写在留言区讨论吧。


爱河北人


母亲批评两句,17岁少年跳高架桥身亡。怎样做好孩子青春期教育?

17岁孩子跳下高架桥,母亲顿首捶足之痛

从网上看了相关视频,视频内容一共就几十秒,但却记录了孩子跳桥的全过程,仅仅5秒钟,他就选择并且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它反应的迅速快捷,他的母亲努力去抓它,但是没抓住,同时在视频里也看到了他的妈妈顿首捶足之痛。



据网上的消息,是因为孩子和同学拌嘴,做母亲的说了孩子几句,孩子一生气就从高架桥跳了下去。

自我反思孩子教育。

晚上回家的时候和妻子一起聊起了这件事。我们达成一致意见——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应该有挫折教育。

我家孩子现在上学前班,刚刚过了7周岁。每次和孩子做游戏或玩的时候,我总是故意输给孩子。想让孩子通过赢获得自信。但现在看来,让孩子一直赢,也不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于是今天晚上和孩子玩五子棋游戏的时候,一改以前都是孩子赢的局面,我也让孩子体验了几次输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赢,不喜欢输。但出身社会,其他人能让着孩子吗,孩子能赢得所有人吗?孩子难道不会有输的时候?老是赢,还能输得起吗?

那天在网上还看了另一则视频,视频的内容是,一个比母亲都高的男孩子对母亲进行拳打脚踢,而母亲则默默的承受着。孩子有错,难道仅仅是孩子有错吗?

挫折教育也需有。

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正向鼓励教育,但适当的挫折教育也是必须有的。



相对于这个17岁的少年,其父母对其的挫折教育是失败的。小的时候没有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长大了就更难了。

面对17岁的孩子,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一味的使用强硬的手段是不行的。硬的不行,只能来软的,只能先顺应孩子,之后再通过恰当的契机,恰当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突然间想到,家长一味的溺爱孩子,而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惩戒权的缺失!


晓晓笔记


昨晚看到视频,很震惊,为生命的脆弱,母亲的悲伤。

视频中,一辆车打着双闪停在路中间,一位孩子打开车门下车,向路边跑去。母亲随机下车追出去,但已经晚了,孩子丝毫没有犹豫,纵身跃下,母亲懵了一下,往桥下看了看,然后悲痛欲绝。




车停在马路中央,打着双闪,说明孩子在跳车之前,这位妈妈有意识停车,我逆推一下当时发生的情况:

孩子:妈,别说了,都是我的错,行了吧。

妈妈:你这是什么态度?我说错了吗?

孩子:你别说了!你再说,我就从桥上跳下去!

妈妈:行,你给我跳,有本事你就跳。

孩子:你停车,让我下去!

妈妈打开双闪,停下车。

孩子很绝望,他愤然下车,用手摸了一把脸上的眼泪,毅然决绝地跳了下去。



这孩子是受了多大的委屈,才如此决绝地跳了下去。连给自己后悔,给家长道歉的机会都没有。

我相信如果孩子和同学闹了矛盾,妈妈稍微克制一下自己的脾气,如果正确地和孩子沟通,根本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针对青少年叛逆期的孩子,最好这样沟通:

1.接受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共情。当孩子心情不畅,情绪不佳,与他人发生了矛盾,父母往往首先分出对错,到底怨谁,谁的责任。然后试图说服孩子,但情绪的产生从来就不是以对错来左右的。父母最应该做的不是疏导,更不是说教,当一个导师的角色,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找一个倾诉的伙伴,找一个可以放下委屈的依靠。所以父母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表示自己夜曾经这样过,正如,当你遇到一件事情,很难过的时候,当听说有人也和你有一样的遭遇,你的悲伤会马上减轻。同理,如果父母此时能够接纳孩子的情绪,并表示自己也曾经和孩子有过一样的情况。孩子马上会安静下来,心里会好受很多!

2.举发生在自己身上类似的事例。当孩子接受了你之后,你要将话题继续下去,举一个自己绷劲个他遇到的类似的例子,你们的谈话正在深入,如果这位妈妈对孩子说:我学生时代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一个同学……我相信孩子会很认真地倾听你的过去,在倾听的过程中,情绪慢慢平稳。这时,你可以进行第三步

3.征询孩子的意见,倾听他的看法。可以闻讯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密室怎么打算的,人真倾听孩子的看法这时孩子已经由情绪的发泄者向解决者转变。思维也不再固定在悖逆之中,而是站在开始替对方着想。

4.与孩子共同制定措施和解决办法。父母根据孩子的意见,商量式的参与意见,共同制定下一步措施和解决办法,比如,面对和同学闹矛盾这件事,到底是和好还是高速老师,告诉对方家长,还是冷处理,不理不睬。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措施,也帮助了孩子,培养孩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我们来复述一下这种沟通方法:

1.接纳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共情。

2.举自己的事例,现在孩子的一边。

3.倾听孩子的心声,征询孩子的意见。

4.共同制定解决办法和措施。

看到这个视频,看到孩子的决绝,和母亲的悲伤。我泪流满面,深夜,我发到班级群中,警示家长。





我们总是以二元对立的眼光,看待教育孩子,孩子遇到事情,非得强调对错,分出输赢,并以说服改变对方为自己的胜利。其实,在生命面前,对错并不重要,也无所谓输赢。搁置对错,放下输赢,别总是想着说服对方,改变别人,其实你什么也改变不了,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父母是最应该持证上岗的一个角色,但我们往往还没有准备好就匆匆上岗,都是第一次,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需要磨合,但上天没有给我们太多磨合的机会。

愿永远母慈子孝,愿事事安好!


寐语小筑


今天学院班会课布置的主题是学校安全教育,我就将“2019年4月17日21点58分,上海一位母亲因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批评了孩子几句。结果孩子拉开车门,冲到路边,跳下高架桥不治身亡!”的事件让同学们进行讨论,看看同是职校学生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下面我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发言,希望为人父母的能看看孩子是怎么想的。

同学A:我觉得这个跳桥的同学抗压能力太弱,父母批评一下,就寻死觅活的,自己做错了,就要接受后果,包括父母的责骂甚至打。

同学B:我觉得父母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在学校打架是不对,估计自己也认识到错误了,为什么家长还要一直去数落、批评呢?谁不犯错呀,父母把我们养大,大不了我把命还给你。

同学C:父母批评孩子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也有十六七岁了,也有自己的人格,也是要面子的。父母不要当着很多人的面批评自己的孩子,这样孩子很没面子,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来。

同学D:同学做事太冲动,太没有责任心了。父母批评也是为了自己好,有错误必正就好,何必去跳桥,要知道父母养育自己花了多少心血,这么冲动自己死了,何以为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其实子女是父母将来的依靠,自己死了,父母将来怎么办?

后来对此我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个同学对生命不珍惜,我以一个父亲的角度说说父母的感受。因为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父母只有你们这么一个孩子,就算是有两个孩子也是一样,你们是他们的依靠。跟健康和生命比起来,什么学习成绩和荣誉等等都往后靠,当没有了健康,没有了生命,这些东西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每个孩子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你的生命不属于你一个人,你还属于父母,他们养你长大,你要陪他们变老。你是他们将来的依靠,你不珍惜生命,就是不负责任,就是不孝,就是自私。

因此我要求大家认真学习安全教育PPT文件,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安全,防止出现影响生命安全的事件发生,因为生命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

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良心老师


当我听到又一起这样的悲剧发生时,真的很让人痛心!今天下午,办公室的几位老师在谈这个新闻,有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真的是太脆弱了,一点批评都受不了,动不动就跳楼跳桥。他们走了,可知道父母有多么伤心?我当时心里就在想,孩子的这些行为,难道都是孩子的错吗?我们看到的都是行为,却并不了解孩子行为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信念?对这个悲剧的发生,我将从正面管教的角度上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孩子并不是从生下来就直接进入青春期的,中间并不是断层的。青春期孩子的行为都与他们幼年时期是否得到过归属感和价值感有很大的关系。每个孩子从生下来开始,他都会产生自己的信念。他是被这个家爱的,还是不被这个家爱的?孩子的信念将影响孩子的行为。孩子小的时候会对父母有很强的依恋感。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亲子关系。这种影响是持续的,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

举个例子来说,孩子在生下来后会大哭,而父母总是认为,在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去抱他,避免他产生这种依赖。其实在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是非常需要你能够及时去关注他,把他抱起来。如果孩子总是得不到满足,他以后也许不再哭了,但也缺少了对你的依恋和信任。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总是很忙,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注。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就得不到满足。有的父母还会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自己偷偷的溜出去。其实这样做孩子都是非常缺少依恋感和安全感的。



当孩子缺少依恋感和归属感后,他对父母会缺少信任感。这个模块就没有建立好。就好比盖一座房子一样,他从小的地基没有打好,等孩子长大以后,他的整个社会情感就会出现问题。就象少了一块砖,整个房子都会摇摇欲坠一样。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幼时所产生的信念影响着孩子青春期的行为。在家庭当中,如果父母总是批评指责孩子,那么孩子就会产生一种信念,他认为,父母是不爱我的。你这个悲剧当中,母亲应该不是第一次批评孩子,可能是长期以来的批评指责让孩子感到自己是个没用的人,自己总是不对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当孩子完全丧失了信心后,他会认为他是不被这个世界爱的。一旦发生了一件事他就会选择逃离这里。



我们能够理解母亲批评孩子并不是为了想把孩子逼上绝路,她只是希望孩子能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可是往往忽略了一种方式方法。没有任何一个人喜欢被他人批评和指责。在正面管教当中谈到孩子只有在感觉好的时候,他才能够做得更好。在孩子跳桥的那个视频中,我看到妈妈没有抓住孩子,她后悔得在地上锤胸顿足。那场景让人心痛!

既然孩子的幼年时期已过,那么如何去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呢?

一、父母要耐心去倾听孩子的内心。可能孩子确实是做的不对,但是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你的大道理,而是他非常需要得到你的倾听和理解。我们要去与孩子共情,真的与他感同身受。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是一件让他非常难过或伤心的事情。父母可以静静地听孩子说完,不要评判对错。有的父母不愿意听孩子讲,孩子还没讲完就会打断孩子的话,那会非常伤孩子的心。会导致孩子有话再也不愿意对你说。我们长期受到压抑时,就可能会在某一天爆发出来。




二、父母可以去用启发式的问题问孩子的感受,先让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你去问孩子的时候,孩子能够感受到是你对他的关心,而不是指责。要让孩子学会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要总是关注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如何面对未来。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去问孩子:你和同学发生了什么矛盾?当你和同学发生了矛盾时,你是不是感到很难受?你以后还愿意与他继续做朋友吗?想想看,你打算怎样去做呢?启发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不要用你的标准答案套在孩子的身上。



三、父母要正确看待孩子犯的错误。我们父母总会把孩子犯错误看成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当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同学天天在一起,怎么可能没有矛盾呢?夫妻天天在一起也会经常发生矛盾,争吵啊!而且谁又不会犯错误呢?父母要轻松的去看待孩子犯的错误。想想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也犯过错误呢?有没有偷过家里的糖吃?有没有和同学打架?这些错误我们都可以拿出来分享给孩子,告诉孩子,没有人是完美的。犯错误不可怕,错误是我们学习的好机会。我们以后就知道怎样去做了。



四、父母要经常向孩子传递爱的讯息。其实有些父母批评孩子时并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不懂方式。但是孩子却丝毫感觉不到。他们认为你对他的就只有要求,只有批评。在平常我们就应该把爱传递给孩子,比如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膀,告诉他,你很信任他,你很爱他。让他真正能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关爱。父母不要认为不好意思对青春期的孩子说这些。把我们的爱表达出来,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爱要说出来,感觉到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或者用微信的方式发图片或打字表达出来。我的孩子已经读大学去了,但是我每次在微信上与孩子聊天时,我都会称呼我的孩子为宝贝,让她能够感到妈妈对她的爱。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告诉妈妈,因为爸爸妈妈最爱她。



在学校教育中,也希望能够给孩子开一些生命教育的课程。让孩子知道没有什么是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的。任何矛盾都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去解决,方法总比困难多。无论碰到什么事都可以和老师或同学说,诚实的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大家会共同想办法去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

对于负面情绪,成人要教会孩子用一种合理的方式去释放。比如在操场上大叫几声、撕纸片、打枕头等等。也可以在家里一个安静地方冷静一下。用写日记的方法把不满情绪写出来,等情绪好点后最后再撕掉。总之,家长可以用到很多方法去帮助孩子。但首先我们家长要给孩子做个良好的示范。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能得到父母的爱与包容,我相信孩子不会轻易离开这个世界,因为离开也非常需要勇气。愿母亲能走出悲痛。希望世上不再有这样的悲剧发生。不知道各位家长有什么想说的话,可以在下方进行留言,我会回复您的话。


雨后山林静


谢谢文友“姑苏讲堂”的邀请!

相关视频昨天就看到了。当时我设想了一下,假如我是那位母亲,我不能保证不会跟随着儿子从高桥上跳下。因为,在受到强烈的刺激时,冲动的人是丧失理智的,已经不能做出正常的利害和是非之判断。

但是,说到底冲动也是有迹可寻的,也有因果。那些一时间爆发的冲动,其诱因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就是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直接诱因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比如就像笔者开头所假设的,如果我跟着儿子纵身一跃,则当跃起前的那一刹那肯定已经万念俱灰,对人生已毫无眷恋。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网上搜了一下资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中国儿童中心提供的数据称,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全球第一。恰恰就是在上海这座城市,有机构对这里的中小学生做过调查,数据显示: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联想到庞大的基数,数据后面的事实令人触目惊心。一句话,我们的青少年新一代有很多人活得不快乐还非常脆弱。

原因何在?

据调查,在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中,家庭矛盾占到总数的1/3,其次是学业压力占26%,再次为师生矛盾,占16%。另外还有心理问题、情感纠纷和校园欺凌等。

依笔者愚见,在当下我们这个普遍以子女为中心的家庭关系中,一方面是父母家人由于在子女的身上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对其爱之深而责之也切;另一方面是孩子稚嫩的肩头承担了不能承担之重,而且又从小形成了过于自我、自私,不关心他人的性格。因此一旦他们在生活中遭受挫折,如与家人、老师或者同学发生矛盾,就可能产生轻生的念头,甚至付诸行动。


去年的10月,湖南衡阳发生过一起初三学生服食处方药秋水仙碱自杀事件。这名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女生和另外男生服毒自杀的原因就是月考中成绩有所下滑,受到了老师、家长的批评。

(自杀女生的遗书 )

当然,成人的世界更是没有“容易”二字,所承受压力肯定更大。不过,相比于那些未成年的孩子,我们懂得自己的责任,因此平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保持冷静。但怕就怕“事儿赶事儿”,各种不期而遇叠加在一起,就容易失控。

上海这名轻生的男生今年17岁,是某职校二年级学生。我猜测他平时就由于学习成绩不佳而让家人十分恼火,这次他因与同学发生矛盾又需要家长到学校配合工作,几次三番,家长的情绪到了崩溃的临界点。而这名冲动的学生,可能连同之前家人的埋怨,老师同学的白眼,闹矛盾所生的怒气,对教师调解的不满情绪,再加上一路上妈妈的指责……就像一屋子早已泄露的燃气被一根火柴给点爆了。

“怎样做好孩子青春期教育”?笔者看来,这应该先从家庭教育入手,从家长做起。对于子女,你不要给他们那么多的压力,也不能太娇惯他们。农村的孩子之所以较少出现此类事件,可能与他们对子女多近乎“放养”有关。我曾经做过一个小调查,我们四年级38名学生中不论男生女生都挨过家长的揍。其中被揍过三次以下(包括三次)的有7人,其余31人全是多次挨打的。而且,这中间还有24人表示自己有时其实是被冤枉的。

特别是我在调查时,绝大多数学生是笑着谈论怎样被家长体罚。有名叫张鹏宇的同学说到有一次被妈妈胖揍,实在忍无可忍,叫嚷着要打110,结果又招来爸爸与妈妈联手来了个“混合双打”。

就在刚才,有位县城教六年级的老师微信诉说被一名学生顶撞。她说“下课时,我习惯来班上转圈,看见俺班的大个儿男生勒着一个小男生的脖子玩儿。一句善意的提醒,没想到他发飙了,冲我一顿大吼大叫,最后边走边骂进了教室,我当时蒙了”,“第一节语文课上的好好的,发言还很积极,课堂上还表扬他”。老师给家长联系,家长安慰说不要跟孩子一般见识,说她孩子可能是青春期了。

您看,假如在处理这件事情时教师不依不饶,家长不注意安慰疏导,还要责怪训斥,是不是极有可能发生意外?


所以,这给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课题是,尽量不要惹毛青春期的孩子。假如不小心已经惹恼了怎么办?那就“凉拌'吧。

等自己冷静下来,再等学生冷静下来……再慢慢细细评说。


牟山花下客


看到这个问题,心情很沉重,特别是看到母亲绝望的跪在地上抱头痛哭的时候,绝望、无奈、伤心·····我想这位母亲可能一瞬间也有跳下去的冲动。

回头想想,只能说对这个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要怎么教育孩子,这个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17岁的孩子,马上就是成年人了,心理这么脆弱,肯定与受到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教育孩子我觉得这几方面一定要注意

1.过多的批评

很多父母当遇到孩子犯错的时候,不问原因,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特别是一些平时工作忙的父母,只有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出现,一出现就是批评孩子,更多的只有吃饭的时候才能见面,批评就在饭桌上进行。

试想,这样批评孩子有用吗?孩子能虚心接受吗?孩子会去改正吗?我想可能孩子更多是记住被批评了,至于为什么,孩子不一定知道。

况且,经常性的批评只能让孩子越来越反感,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2.过多的唠叨

孩子犯了一次错,父母一想起来就是一顿唠叨,生怕孩子忘了,父母认为只要多次的唠叨才能让孩子记住,事实上,多次的唠叨只能让孩子更烦,容易让孩子产生叛逆。

我们想一下,我们和别人聊天,每次聊天对方都要提起上次说过的问题,你会继续再和他聊吗?我想肯定不会。很多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就是怕一不留神又要被父母唠叨。

3.过分的溺爱

“小皇帝”“小公主”这个问题已经说过好多年了,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什么都能做,含在嘴里怕化了,但是,出门在外哪有那么多的人要迁就着你,孩子稍有不满就大发雷霆,这样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

所以说教育孩子,我们要正视孩子的错误,发现孩子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切,教育孩子,不是唠叨孩子。


快乐儿童ing


短短几秒的视频,年轻的生命停止了呼吸。

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无法想象当时孩子的无助,无法想象母亲的悲痛。做好青春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自律与他律结合

自律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指向,来自于生活里点滴的好习惯,最大的源头来自于家庭教育。家长不论是开导还是批评,都要把握好度。太多的贬低批评,打击孩子自信心,事极必反。太多的夸赞也不合适,容易骄傲。把握好度的同时,要注意结合他律,如学校规定,兴趣指引等。

2.挫折教育

现在的孩子内心脆弱和敏感,多半因为他们经历的挫折太少,遇事容易走极端。或许在他们看来极其丢人的事,在成人世界里根本不算什么,只是他们很在意。由于心智的不成熟,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心里难过也不和别人说。

3.不要接触价值观扭曲的书

记得我在教育机构时辅导过一个学生,他和我谈及成功,他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说,一时难以说清,但你要记住读书是最好的出路。他摇摇头,和别人说的一样,一点儿都不新鲜。在他看来,眼下的成功就是在学校“呼风唤雨”,别的同学怕你,这就是成功。难以想象初中生会有这样的想法,可见价值观的引导有多么重要。不要让孩子过多接触成功学、爱情论,以及关于读书意义的讨论,都不适合中学时代的学子。

所以,家庭教育要帮助孩子系好第一道纽扣。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根据自家孩子的性格特点,有理有节有度地做好家庭教育。

以上是为家长说的,接下来也要为青春期的孩子们代言。

他们是00后,经历与长辈完全不同,不要一直把他们当作小孩子。看似平静的表面,在你眼中长不大的孩子,实则他的心早已跨过千山万岭。他们的内心是纯洁的,没有太复杂的想法,本该是简单快乐,但却难以自在,除了学习上的压力,还要面对各种眼光。

男生比女生压力大,女生难受了会找到很好的解压途径——哭,而男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哭一次却很难,原因在于他们觉得男子汉不能流泪,而社会也是这么认为的,从小接触的教育也是这么说的。一般中学的男孩子很少哭鼻子,觉得丢人,即使很委屈也不会轻易地表现,如此,孩子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看新闻里的叙述,好像孩子是被冤枉了,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理解,伤心💔,然后选择了极端的方式。可见,他内心渴求的是信任,等来的却是批评。

综上,应重视青春期的教育引导,社会要形成合力,媒体给予关注,学校及时跟进心理疏导,家长适时关心教育。愿孩子们沐浴在灿烂阳光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快乐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