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為真,其他虛妄,3000字的中西方簡明哲學史、本體史、思想史

只有本體才是真,其他一切皆虛妄

春天,我們看到小草破土而出,這是虛妄。本真是小草種子裡面充滿了元氣,是元氣蘊含著的智慧與能量主宰著種子發芽、破土而出。

人的生、老、病、死,人的少、青、壯、老,全部都是現象、是表象,是虛妄;而非本體、本真與本質。

元氣是生命之本,元氣是生命之源。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

人的生老病死、少青壯老皆是現象、表象、虛妄,其本其真則是元氣聚散消長的變化使然。

從浩瀚無垠、至大無外的宇宙空間,到至小無內、至精至微的微觀粒子,只有本體為真、為本,其他一切都是現象,都是虛妄。

本體為真,其他虛妄,3000字的中西方簡明哲學史、本體史、思想史

圖1 小草破土而出實乃元氣作為

哲學的使命是解讀萬物統一性、普遍性、公允性的終極存在——本體。

本體論是終極智慧、終極真理、萬學之學,是人類一切思想和文化的綱領所在。

哲學是萬學之學,是人類的思想寶庫,是人類一切思想和文化的綱領所在。

哲學史實質上就是本體史,本體史也就是思想泰斗的思想史。

當今世界,知識爆炸,信息氾濫,思想缺乏。

本體為真,其他虛妄,3000字的中西方簡明哲學史、本體史、思想史

圖2 思想者雕塑

只有一個尊重思想的民族,才會產生偉大的思想。

只有一個擁有思想的民族,才會擁有不斷前行的力量。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本體論的是伏羲,他對本體的認知是通過修真體道、踐履道體的方式,親自體察、觀看、感悟和實證而來,他用太極八卦來描摹本體之意之象。用現代哲學語言來看,伏羲提出的是太極論,或稱易論。

就太極而言,元氣是存在,陰陽是元氣存在的形式,太極本體屬於心物一元論。

本體為真,其他虛妄,3000字的中西方簡明哲學史、本體史、思想史

圖3 伏羲提出的太極本體論為心物一元論

黃帝與雷公、岐伯、俞跗坐而論道,提出元氣本體論,將本體論拓展到生命領域。元氣論同太極論,均屬於心物一元論。

本體為真,其他虛妄,3000字的中西方簡明哲學史、本體史、思想史

圖4 黃帝將元氣論發展到了生命領域

《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發展完善了伏羲之易,是易本體的集大成者,而易論同樣是心物一元論。

本體為真,其他虛妄,3000字的中西方簡明哲學史、本體史、思想史

圖5 文王被拘而演易——易本體

老子《道德經》是道本體論的思想巔峰,是全人類最高的思想成就。道=易=太極=元氣=自然本體,道屬於心物一元論。

本體為真,其他虛妄,3000字的中西方簡明哲學史、本體史、思想史

圖6 老子道本體是全人類最高的思想成就

孔子發展完善了周公之德本體,然道為德本,德為道用,德屬於精神範疇,德本體是唯心論。

本體為真,其他虛妄,3000字的中西方簡明哲學史、本體史、思想史

圖7 孔子提出德本體,德屬精神範疇,是唯心論

朱熹提出“理氣說”:“理在氣先,理產氣並寓於氣中

。”悍然否定傳承數千年的元氣論。理屬於精神範疇,朱熹的理本體屬於唯心論。

除“理氣說”之外,朱熹還提出與其矛盾的“理氣一體說”:

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

理不在氣之先,理是氣之理,理與氣是在宇宙原點同時誕生的,如果在宇宙原點只有理而沒有氣,理寓於何處啊?理氣一體就是宇宙自然之奧。

本體為真,其他虛妄,3000字的中西方簡明哲學史、本體史、思想史

圖8 朱熹的理本體屬唯心論

王陽明傳承陸九淵“吾心即宇宙”的心學,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心本體說。王陽明所說的“心”,非指心臟之實體,而指的是意識之本體。道與心,雖然都是指本體,但道是心物一元論,心則是屬於唯心論。

本體為真,其他虛妄,3000字的中西方簡明哲學史、本體史、思想史

圖9 王陽明心本體屬唯心論

古希臘哲學探本,收尾於不可知論

西方世界的哲學本體論研究始於古希臘。西方自然哲學之父泰利斯(約前624-約前547)是西方世界第一個擺脫神創論的束縛,運用人類理性解讀萬物本體的思想家,他提出了“萬物皆水”的假說,屬於唯物論裡面的物質一元論。

本體為真,其他虛妄,3000字的中西方簡明哲學史、本體史、思想史

圖10 西方自然哲學之父泰利斯

其學生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無限定原質”猜想,屬於物質一元論。

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氣本體論”假說,與中國哲學的“萬物皆氣”接近,但實質上卻有差別,阿那克西美尼的“氣本體論”屬於物質一元論,而中國哲學的“萬物皆氣”則屬於“心物一元論”。

畢達哥拉斯提出“萬物皆數”的猜想,數非物質,是西方唯心論的鼻祖。

本體為真,其他虛妄,3000字的中西方簡明哲學史、本體史、思想史

圖11 西方唯心論鼻祖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的學生齊諾弗尼斯提出“土本體論”猜想,屬物質一元論。

赫拉克利特提出“萬物皆火”的假說,屬物質一元論,以及“邏格斯(即宇宙秩序)”概念。

恩培多克勒提出氣、水、火、土“四根說”猜想,屬於物質多元論。

阿那克薩戈拉提出“種子說”猜想,屬物質多元論,以及“努斯說(萬物動因)”概念。

德謨克利特提出“原子論”假說,屬物質多元論。

赫拉克利特的“邏格斯”與阿那克薩戈拉的“努斯說”,兩者均非物質範疇,而屬精神範疇的概念,後來成為了西方哲科領域的兩個原點。

本體為真,其他虛妄,3000字的中西方簡明哲學史、本體史、思想史

圖12 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本原”和“邏格斯”概念

在前蘇格拉底時代,眾多古希臘哲學家還提出了“真實”、“存在”、“東西”、“始基”、“本原”等本體名稱。

西方哲學奠基人蘇格拉底認為:“事物的產生與滅亡,不過是某種東西的聚合與分散。”

面對前蘇格拉底時代對本體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局面,蘇格拉底說:

神靈為自己保留了那對於最為重要的東西的認識。”

這句話是西方不可知論的源頭所在。

柏拉圖發展了畢達哥拉斯的唯心論,提出了“理念本體論”,認為看得見的現象世界不過是本體世界微弱的影子,這是本體自然觀和本體決定論,成為了西方哲學和神學的重要源頭。

本體為真,其他虛妄,3000字的中西方簡明哲學史、本體史、思想史

圖13 蘇格拉底是西方不可知論的源頭所在

描摹形而上本體,亞里士多德集成

作為宇宙萬物統一性的存在,本體是萬物共性,而非個性。個性是萬物的可感性,可感性指的是萬物被人類感官所能感知的特性,也就是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特性。可感性越強,其個性越顯,是以可感性強之物屬於形而下者;而可感性越顯,勢必與他物的共性越少。

因此,作為萬物統一性存在的共性,本體一定是可感性弱者,可感性越弱,說明個性越弱,是以才能成為萬物的共性,成為萬物的本體。而可感性弱、不能被人類感官直接感知,也就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形而上者。

巴門尼德也認知到了本原是一種形而上的存在物:

真實變動不居,世間的一切變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憑感官來認識真實。”

本體為真,其他虛妄,3000字的中西方簡明哲學史、本體史、思想史

圖14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形而上學的集大成者

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學——《形而上學》是古希臘哲學研究以形而上方式存在的本體的集大成之作。亞里士多德認為:

一切存在物都由本原構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從其中產生,最後又復歸為它。”

蘇格拉底之後,西方哲學史上的思想泰斗不再給出具體的本體或本原答案,而只是用理性來描摹本體的特質。亞里士多德的思想是本體自然觀和本體決定論。

亞里士多德還是形式邏輯的鼻祖,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論”演繹邏輯:

大前提,如所有的人都會死;

小前提,如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所以蘇格拉底也會死。ylsdd

本體為真,其他虛妄,3000字的中西方簡明哲學史、本體史、思想史

圖15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演繹邏輯

笛卡爾提二元論,思想界唯心唯物

西方近現代哲學之父笛卡爾依據“我思故我在”,提出心物二元論。因為“我”能夠思考因此“我”是一個獨立的精神實體,肉體加精神實體是為二元。即世界存在著兩個實體,一個是隻有廣延而不能思維的“物質實體”,另一個是隻能思維而不具廣延的“精神實體”,二者性質完全不同,各自獨立存在和發展,誰也不影響和決定誰。

中西方哲學都是從精神和物質兩個視角來解讀本體、解讀世間萬物的。笛卡爾的“心物二元”本體論,機械地割裂了精神與物質,而宇宙萬物的精神與物質是渾然一體的。

本體為真,其他虛妄,3000字的中西方簡明哲學史、本體史、思想史

圖16 西方近現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西方近現代哲學史上主要是按照唯心論、唯物論來區分思想家的派別的。

然而,宇宙萬物既沒有純粹的精神存在,也沒有純粹的物質存在。天下萬物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天下萬物全部都是精神與物質渾然一體的存在。

西方近代三大理性主義哲學家之一的斯賓諾莎提出了自然神論,提出心物一元本體論,神=實體=自然!他認為宇宙間只有一種實體,即作為整體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自然即神化身”,思維(精神)和廣延(物質)全是神(即自然或實體)的屬性。

本體為真,其他虛妄,3000字的中西方簡明哲學史、本體史、思想史

圖17 荷蘭發佈的斯賓諾撒貨幣

從哲學本體論的角度看,斯賓諾莎的自然本體論是一元論,與老子的道本體論非常接近。

道者,萬物之始,萬物之源,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

道者,天下萬物的先天之本,一切生命的原始之性。

天下萬物全部都是精神與物質渾然一體的存在物,唯心論和唯物論都是在機械地認知自然本體。

而中國文化之中的“易”、“道”、“一”、“太極”、“元氣”、“陰陽”等名稱都是在講本體,屬於心物一元論。一氣二體。氣本為一,分為陰陽。元氣是存在,陰陽非存在,是元氣存在的形式。

文喜有話說

[email protected]

2019.5.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