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同行 逐夢甬城——香港青年來甬交流學習活動側記

青春同行 逐梦甬城——香港青年来甬交流学习活动侧记

香港青年學生們在寧波中學旁聽數學課

青春同行 逐梦甬城——香港青年来甬交流学习活动侧记

香港青年學生們體驗陶藝製作

記者 龔哲明

通訊員柳 翼

“祖國和香港的未來,寄託在年輕一代身上。希望你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多學歷史,多瞭解國情,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錘鍊本領,早日成才,以實際行動服務香港、報效國家。”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去年2月給香港“少年警訊”成員的回信內容,信中飽含的那份對香港青年殷殷期盼之情力透紙背。

香港青年工作,抓住的是當下,傳承的是根脈,面向的是未來。今年以來,市委統戰部將港澳青年作為新時期港澳統戰工作重點,充分發揮香港“寧波幫”資源優勢,以新中國成立70週年為契機,開展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香港青年來甬學習交流活動,不斷擴大與香港青年的交流廣度和深度,推動香港青年“同心同行”。

4月13日至25日,香港寧波校友聯合會訪問團、“認識祖國”香港青少年寧波遊學團、勵進教育中心浙江高科技之行、“活力寧波·薪火相傳”家鄉行、香港寧波同鄉會青年學生遊學團等5個團組,先後來到“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寧波交流學習。踩著青春激揚的步伐,帶著“逐夢甬城”的願景,300多名香港青年在這裡感受新中國成立70年來寧波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翻天覆地變化,領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發展之美。他們中有教師、大學生、高中生,也有“寧波幫”第四代、第五代等,他們大多是第一次來寧波,很多也是第一次來內地,對內地和寧波充滿好奇。

市委統戰部高度重視此次學習交流活動,常務副部長葉苗說:“務必確保交流活動安全、有序、生動,讓香港青年學生充分感受到寧波的自然風光、人文優勢、經濟社會發展成績,幫助他們更加全面地認識國情。”

這次寧波之行,行程緊湊,內容豐富,給香港青年留下了深刻記憶。“‘寧波幫’人士的愛國愛鄉情懷令人感動,值得香港年輕一代好好學習。”香港寧波公學學生馮寶瑩的話說出了此行香港青年的共同心聲,說出了香港年輕一代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

-一次拓展之行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廣大港澳青年不僅是香港、澳門的希望和未來,也是建設國家的新鮮血液。”“要為港澳青年發展多搭臺、多搭梯,幫助青年解決在學業、就業、創業等方面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創造有利於青年成就人生夢想的社會環境。”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週年訪問團時這樣說。

本次香港青年來甬學習交流活動,把展現寧波經濟社會建設成就和甬城創新創業環境作為重點,幫助香港青年瞭解寧波、瞭解祖國。香港青年先後參觀訪問了上汽大眾寧波分公司、吉利汽車春曉製造基地、中銀(寧波)電池有限公司等高科技製造企業,考察了江北老外灘青年實習創業基地。企業生產的現代化,刷新了香港青年對“中國製造”的認知。

“很先進,讓人眼前一亮。”帶隊的香港立法會前主席、勵進教育中心理事會主席範徐麗泰在參觀吉利汽車春曉製造基地展廳及總裝工廠生產線時發出這樣的感嘆。一路上,她仔細聽著工作人員的介紹,詳細瞭解吉利汽車的裝配工藝和先進的檢測儀器,對車間裡有條不紊的生產場面讚賞有加。當看到展廳內吉利汽車的最新成果,還饒有興趣地打開前後車門看。隨行的青年教師們看著一輛輛經過吉利員工精心裝配後開下流水線的吉利汽車,稱讚中國品牌在“品質”和“技術”上的進步,紛紛表示:“回去以後,要把所見所聞告訴學生們。”

在上汽大眾寧波分公司,香港青年或駐足展廳沙盤前仔細聆聽講解,或在樣車前相互合影留念,為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感到自豪,紛紛豎起大拇指。在參觀了方太集團孔子學堂、展廳以及車間之後,他們被內地企業現代化的生產模式和“不忘初心”的工匠精神深深打動。

在江北老外灘青年實習創業基地,香港寧波校友聯合會張揚黎看到許多“海歸”落戶創業,成立了很多創新型企業,而政府也給予了各類扶持政策,感慨地說:“希望更多香港年輕人能來內地來寧波看看,親身感受這片土地的經濟活力。”

而讓香港浸會大學盧婉婷印象深刻的,則是無處不在的“互聯網+”。“這幾日,我在商場和零售店中隨處可見‘掃碼付款’的標誌,街頭也看到許多掃碼騎車,互聯網經濟、共享經濟在這裡發展好快。希望以後有機會能夠到內地創業。”

-一次友誼之行

活動期間,最讓香港青年學生們難以忘懷的是在學校的學習交流。香港青年先後去了寧波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寧波工程學院、寧波中學和寧波二中,與寧波師生交流。世界中華寧波總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孫啟烈說:“這些孩子從小在香港生活,不瞭解內地發展現狀,甚至不太會講普通話。舉辦學習交流活動,就是希望他們能夠拓寬視野,親身體驗瞭解內地,而不是片面、間接地感知內地。”

在寧波工程學院,香港青年學生們在學校志願者的陪同下參觀校園,並與300餘名寧工師生歡聚一堂,在小劇院共迎2019年世界讀書日暨“書香校園”啟動儀式。在寧波中學,香港青年學生們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學校的校史館、院士牆、文化長廊、社團一條街、田徑場等,感受了《論語·周而不比》國學課程,並體驗了寧中的特色社團課程。在寧波二中,校方還特意安排香港青年學生們到課堂觀摩學習,課程涵蓋了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老師們富有創意的教學設計、同學們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令香港青年學生們印象深刻。

香港青年學生們對寧波學校優美的校園環境、濃厚的學習氛圍發出由衷的讚歎。香港寧波公學還與寧波中學簽署了締結姊妹學校協議。香港寧波公學校長許善娟表示,希望通過協議的締結,促進兩校教育共同發展提升,能為兩地青年學生的長期交流奠定基礎。

香港青年學生們來到寧波學習交流,最想了解和認識本地同齡小夥伴。市委統戰部安排了寧波大學學生志願者全程陪伴學習交流活動,兩地青年同餐共遊、結伴而行,共話理想和人生,有著談不完的話題和敘不完的友情,在短暫的活動中結下了友誼。

香港寧波第二中學校長黃景鴻說:“本次交流活動糾正了香港青年對內地的偏見,用腳步深度瞭解了寧波,感知了祖國發展,拉近了甬港兩地青年的心靈距離,為兩地的合作交流注入了新活力。”香港寧波第二中學學生吳潔榆鏗鏘有力地說,無論是葉落歸根的“寧波幫”還是擁有獅子山精神的香港人,要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鬥。北角蘇浙公學學生蘇永和開心地說,此行結識了寧波大學的小哥哥和小姐姐們,非常感謝他們的熱情招待和貼心照顧,香港、寧波,We are family!

-一次逐夢之行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撫今追昔,飲水思源,歷史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慎終追遠、銘記歷史,就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未來到哪裡去。

香港寧波同鄉會會長李本俊此次除了率領“活力寧波·薪火相傳”訪問團和香港寧波同鄉會青年學生遊學團來寧波之外,還帶著夫人和孩子們一起回到家鄉。一下飛機,李本俊一行就馬不停蹄地趕往東錢湖沙家墊村李達三先生故居,讓孩子們看看太爺爺居住過的房子。李本俊說:“孩子們是第一次回內地,第一次回故鄉,我想讓孩子們知道她們的根在寧波。”

如今,“寧波幫”第四代、第五代,基本在海外成長,祖輩的故鄉對於他們只是故事裡的人事而已。如何讓新生代“寧波幫”瞭解家鄉、熱愛家鄉,讓“寧波幫”精神薪火相傳、後繼有人,成為各方亟待研究的課題。

李本俊說:“在我看來,‘寧波幫’精神的核心,是始終牢記自己的根在寧波。不僅要自己常回家鄉,更要帶自己的小孩回家鄉,看一看,走一走。”李本俊長期生活在國外,但他從沒忘記老一輩的教誨。他跟著爺爺李達三一次次返鄉,一次次活動,這份桑梓情懷深深種在了他心中。如今,他帶著孩子們一同回鄉,把這份桑梓情懷傳承下去。

此次學習交流活動還安排香港青年們參觀了寧波歷史文化名勝,寧波幫博物館、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浙東遊擊隊司令部舊址、天一閣都留下了香港青年的陣陣感嘆。

在天一閣,香港青年徜徉於連廊設置的明代私家園林,流連於萬卷藏書,感嘆古代世家大族以德立身、以學立功、以書傳家,注重教育和勉勵後學的大家風範。

寧波幫博物館裡,目睹諸多在港“寧波幫”人士取得的輝煌成就,香港東華三院吳祥川紀念中學鄭青兒滿懷敬意地說:“原來寧波跟香港有這麼深的淵源,包玉剛、邵逸夫……這些香港名人,居然都是寧波人!”不少香港青年表示,“寧波幫”的創業激情讓他們感到振奮。“在老一輩‘寧波幫’人士的身上,我看到了父母艱苦創業的影子。”香港寧波公學學生司徒初濠回憶起父輩白手起家的經歷時內心有所觸動,“當我在寧波幫博物館中看到老一輩‘寧波幫’的奮鬥故事,就好像找到了‘情感地標’,獲得的是滿滿的正能量。”

東華三院吳祥川紀念中學學生孫婉琪在參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時表示,寧波70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已有相當發達的文化,真是讓人大開眼界。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學生林凡參觀浙東遊擊隊司令部舊址後說,感覺國家在抗戰時真是十分艱苦,現在能發展得這麼好,真是十分厲害。北角蘇浙公學學生楊迪文參觀王陽明故居後說,寧波文化底蘊深厚,陽明心學讓我體會到了“知行合一”的真諦,瞭解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路上,香港青年不僅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博物館等歷史文化名勝,更在綠影婆娑的城市春景中流連忘返,紛紛表示感受到了自然和諧之美。香港寧波公學校長許善娟感慨萬千地說:“一路上我都在觀察這裡的人和環境,發現寧波人都彬彬有禮、待人熱情,城市市容整潔,很難發現垃圾,社會發展水平讓人驚歎,下次我要帶家人再來走走看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習交流活動中,香港青年親身體驗了寧波欣欣向榮的城鄉面貌、詩情畫意的江南風情、平安富足的人民生活,直接感受到內地蓬勃發展的濃郁氣息,深入瞭解和認識了內地,也更清楚地體會到,夢在前方,路在腳下,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未來可期!

記者手記

找到“情感地標”

龔哲明

“當我在寧波幫博物館中看到老一輩‘寧波幫’的奮鬥故事,就好像找到了‘情感地標’,獲得的是滿滿的正能量。”這是香港寧波公學學生司徒初濠回憶起父輩白手起家的經歷時內心的小觸動。“香港、寧波,We are family!”這是北角蘇浙公學學生蘇永和此行與寧波大學同齡人交往交流後發自內心的呼喊。

無論是“情感地標”還是“We are family”,其實都是對寧波、對內地、對祖國的認同。這種認同感來自對寧波、對內地、對祖國的切身感受、深切體會。有了知然後才有行,這是王陽明先生“知行合一”的一層意思;有了行然後更知,這應該是“知行合一”的又一層意思。我們相信有了這種認知的香港青年,必定會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熱愛中華文化,必定成為祖國和香港未來的希望。

什麼是“情感地標”?用我們的常用詞來對比大概就是“鄉愁”吧。我們推進城市化,往往會保留有價值的歷史遺蹟,那些城市中留存的古典街巷、名人故居,都是城裡人的“鄉愁”記憶;那棵村頭的老樟樹、那座祠堂、那座石牌坊,都是村裡人的“鄉愁”記憶……老一輩“寧波幫”如此關心熱愛寧波,因為這裡是他們的故鄉,有他們的“鄉愁”記憶。正如詩人余光中《鄉愁》詩篇中寫道:“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鄉愁”是一份割不斷的情感脈絡。

光陰荏苒,老一輩“寧波幫”漸漸老去。如今,“寧波幫”第四代、第五代,基本在海外成長,祖輩的故鄉對於他們只是故事裡的人事而已。正因如此,邀請香港青年,多往來、多交流,顯得更加意義重大,時不我待。

就像這次“寧波幫”第三代李本俊除了帶了兩個團外,還帶了夫人和孩子一起來。如他所言:“在我看來,‘寧波幫’精神的核心,是始終牢記自己的根在寧波。不僅要自己常回家鄉,更要帶自己的小孩回家鄉,看一看,走一走。”記者引申理解,就是讓“寧波幫”第四代、第五代“始終牢記自己的根在寧波”,這裡是他們的“情感地標”,這裡是他們的“鄉愁”寄託,而形成這種局面的前提是要讓他們回來“看一看,走一走”,培養感情、加深感情,對祖輩的故鄉有一種歸屬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