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国家宝藏》


虽有《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等珠玉在前,但不得不说的是《国家宝藏》在文化类节目上所做的探索又达到了新的层次。

让文物活起来——《国家宝藏》


文物讲述故事,故事浸透文物,明星与戏剧形态结合,实现了文化类节目从抽象感受到具象表达的转化,国宝为载体,回望历史,诠释文化,可以说是真正中国式的节目创新。

节目内容:

《国家宝藏》是中央电视台2017年重点项目,节目整合全国顶级文博资源,携手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融合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开创了“纪录式综艺语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让“文物活起来”。

节目特色:

一、模式设计极致“混搭”——让文物“活”起来

和文物有关的综艺节目,观众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鉴定类节目上。但这类节目大多过度聚焦于文物的价值和鉴定方法,而非文物本身。实际上,文物绝非扁平、冰冷的物件,它是沉淀了如梭岁月的记忆之书,它是承载了万象光辉的民族基因宝库。对央视综艺频道来说,制作《国家宝藏》这档节目的初心就是“让文物活起来”。

如何才能在一期节目的时间里把文物背后的故事最大程度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呢?在完全没有任何既有模式可以参考借鉴的情况下,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和她的团队,花了两年时间反复推敲、打磨,终于形成了如今的这套方案——

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

二、极致挖掘人文关怀——让文物暖起来

从文物,到文物背后的传奇。从守护文物的人和他们与文物的故事,到传承千年文脉的民族大义,《国家宝藏》节目组对人文关怀的挖掘层层递进、丝丝入扣。正是在这样的过程里,观众的情绪被一点点调动起起来,真挚的情感让他们感觉自己和国宝一脉相连,仿佛冰冷的石鼓也有了温度。这是文物与全体中华儿女的血脉共鸣。

三、舞台视觉极致美感——让文物秀出来

为了解决国宝“真身”无法亮相的遗憾《国家宝藏》节目组用极致美感的舞台视觉设计化解了这一难题。节目组特别将所有舞台主视觉都设置在一块长43米、高7米的巨型LED环幕上。

如果单论面积的话,这块LED环幕的大小已经接近标准IMAX银幕的大小。而在整个舞台的设计上,节目组也特别将中国古典韵味和现代舞台科技相结合,融合纱盒投影视觉呈现透视冰屏柱视觉呈现透视冰屏柱台型变幻巨型环幕视觉呈现四大特点于一体。

尤其是在国宝前世传奇的表演环节中,9根底面1平米见方,高达6米的透明冰柱前后、上下变换位置,利用华丽纷繁的台型变幻构建出多维立体的舞台空间。无论是场景环境的构建还是更替都呈现出精致逼真、流畅自然的效果,可谓是将顶级话剧舞台的质感完美嵌入到了综艺节目中。这种视觉上的极致冲击力,也成为《国家宝藏》抓住观众眼球的独门利器。

节目形态:

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是一种全新的原创模式,即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

社会意义: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记载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守护中华文明的基因宝库。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国家宝藏》从博物馆“文物”入手破题文化综艺,用镜头语言带领观众走进博物馆,力图对每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进行梳理与总结,与观众在一眼万年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与自豪。

无论是模式设计上对多种节目类型的混搭、融合和创新,还是在人文关怀上挖掘之深入,甚至舞美视觉的搭配和设计,《国家宝藏》都做到了接近极致的水准。这样的节目登陆荧屏,不仅证明了央视综艺频道团队的智慧和能力,更展现了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媒体的文化自信。

让文物活起来——《国家宝藏》​本文转自一航考研公众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