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历了一千多年岁月的黄河铁牛至今依然完好无损?

春风化雨雨过无痕


关于山西永济的黄河大铁牛,当时的挖掘现场我看过,如下:

当时在山西永济市蒲州镇的蒲州古城遗址不远处,发现了四尊唐代大铁牛,包括四个铁人和四个拴牛的铁桩。

永济市政府为了方便旅游,决定把四个铁牛及铁人和铁桩从蒲州镇的黄河滩迁移到到永济市里,于是进行了挖掘工作,铁牛刚露出来时,是黑黝黝的,没有生锈的痕迹。由于是在黄河滩上,地势低,没挖多深,就有水渗出来(就好比打井,见到水一样)。

后来挖掘人员调来了两台大型吊机,想把铁牛一个一个的从泥土里“拔”出来,但是事与愿违,铁牛微丝不动,反而大型吊机下陷,

究其原因:一是沙土松软,二是铁牛太重。

后来发现:四个铁牛、四个铁人、四个铁桩和下面厚的铁板连成一体。

于是,挖掘进程处于停止状态,也没有采取保护措施。

后来铁牛无人看管状态,又风吹日晒,就开始生锈等等。

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是高超的,只是没有现代的工业基础,但在某些技术方面,并不亚于现代人。


十年一剑XYF


黄河铁牛是黄河岸边著名的镇水神兽,它出土于现在山西省的永济市,这里曾是古代黄河蒲津渡的渡口,是古代晋陕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

而从唐代建造了这八座大铁牛开始计算,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经过数次黄河的改道,铁牛被淹没在了河水之中。

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兴建三门峡水库蓄洪,古代渡口出现了大范围淤泥堆积的情况,铁牛也被埋在了黄河的泥沙之中,不见了踪影。

后来经过文物专家向国务院申请,国家才启动了寻找镇水神兽的计划,经过长达一年的搜寻,在1989年,四只铁牛才得以重见天日。

唐代为何造此神兽?

我们创造的文明被称作黄河文明,黄河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但对自己的子女并不是十分友好。历史上黄河决堤的记载数不胜数,中国人也是在治理黄河洪水泛滥的问题上奋斗了上千年。

到了鼎盛的大唐时期,唐玄宗为了彰显国力,震慑洪水,于是在唐代的中都蒲州,命工匠建造了8只大铁牛分列于黄河两岸。

那为何是铁牛,而不是其他动物呢?

其实这个也是有出处的,据《易经》记载: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特点,牛即是土,水来土掩,因此,在神兽中,铁牛具有镇水驱灾的作用。

古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地,人相辅相成,才能交相辉映,共同驱邪。牛代表土,土即代表大地的意思,因此在铁牛的周围,建有7根铁柱,这7根铁柱呈北斗七星状排列,代表上天,祈求得到上天的眷顾。

同样,在每个铁牛周围,都有一个铁人“看护”神兽,他们服装各异,有唐装、有突厥装、有西亚装,反映出大唐的包容与胸怀。

宋代打捞铁牛的故事

铁牛从唐代开始到我们现代打捞出来,期间并非是一直屹立在黄河两岸的。据明代冯梦龙记载,当年北宋宋英宗时期,由于数日暴雨不停,黄河水猛涨,用铁牛拴着的黄河浮桥被洪水冲走,连接着铁牛一道,被浮桥带入了黄河之中。

然而这动辄几万斤的大铁牛让当时的人犯了难,古代没有起重机,也没有挖掘机,这么个庞然大物可不是那么轻易就打捞上来的。

于是,宋英宗颁布圣旨,征召天下能工巧匠,凡是能将黄河铁牛打捞出来者赏银千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位名叫怀丙的和尚自告奋勇,接下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怀丙先是命人将两只满载泥沙的船划到铁牛被冲到的地方,挑选两个水性好的人下水将铁牛用绳索勾住,保持绳索处于拉直状态,逐渐将船里的泥沙锄掉,利用船只吃水部位上浮将铁牛从淤泥中拉出来。

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真的让我们现代人为之痴迷。

铁牛如何保护的完好无损?

其实说完好无损有些夸张,在1989年打捞出来的4只铁牛已经或多或少有了生锈的痕迹。只见这些铁牛形态各异,大约长3米,宽1米3,高1米9,连同铁牛下方的底座重量竟然达到了70吨,令人叹为观止。

再说到铁牛制作的工艺方面,铁牛的栩栩如生间接反映出唐代炼铁技术的成熟,铁牛表面涂有一层厚厚的镀膜,在最大程度上阻止了铁遇到氧气而被氧化成铁锈,这也是铁牛在潮湿的岸边能长期不生锈的原因。

至于铁牛被文物部门保护起来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防止铁牛再次生锈,因为历代铁质文物保护的最大问题就是目前还处理不好如何在保存原有文物模样的基础上进行防锈。

目前这四座大铁牛陈列在山西运城市唐代铁牛博物馆中,不过甚为可惜的是,黄河西岸的另外四头铁牛至今没有找到,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小小嬴政


古人认为黄河无桥,不可以搭桥,而黄河唯一的桥就是铁索横江,但这个铁索在哪里一直无人知晓,直到1989年在山西蒲州距离黄河3千米的地方发掘了4尊巨大的铁牛,终于揭开了这个谜。

古人云: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所以牛可以镇洪水,黄河铁牛也取自于此。

唐朝时除了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外,还有中都蒲州,因为三座城被黄河拦开,盛世之下唐玄宗下令要造一座桥将三座都城连接起来,于是黄河铁牛铸造于唐玄宗725年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铁器,重约45-70吨不等,高约1.9米,长3米,总共用了160万斤的铁,举全国之力铸造出来。

图为1989年出土黄河大铁牛时的情景。

黄河两岸分别4尊铁牛,有铁板底座和打地桩的铁柱,再用铁链连起来,在上面铺木板,铁索横江就形成了。重要的是1000多年的巧匠人们已经利用了力学的概念,比如地桩斜插,前牛轻,后牛重,牛的前脚蹲,后脚坐。而铁牛的做法是用巨石刻出铁牛的模子,再把溶的铁灌进去,温度相同,一次成型,异常坚固。

图为七星铁柱,与北斗七星相对应,代表了上苍。

每个铁牛旁有铁人策牛,后面有七根铁柱呈北斗七星摆法,这个铁桥做好后,一用500年没有问题,元朝时蒙古人因战争将铁索桥上的木板烧掉,明朝把桥重修铺上木板,又继续使用,直到民国1907年黄河改道,铁牛被淤泥淹没,直到1989年重见天日。

出土的4个铁人分别是汉、胡、蒙、藏的民族服饰。

再说一下铁牛不生绣问题,铁牛肯定会生绣,89年铁牛出土时上面铁锈斑驳,脱落厉害,幸好及时保护才未继续锈蚀;中国出土最早的铁器商代就有,周代更多,那都是2,3千年前的铁器都能存在至今,更不用说一千多年这几个大铁疙瘩了;最后铁器的保存最简单的方法是在表面涂一层油膜,铁索横江使用了一千多年不坏,肯定是无数代人精心保养的结果,所以这个疑问不足为怪。


图文绘历史




小时候的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捞铁牛》,讲的就是这几头铁牛的故事,不过当时还有8头,现在只有4头了。下面把这篇文章贴上来,让大家重新回忆一下,重温小学时光。

            捞 铁 牛  宋朝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洪水退了,浮桥得重修。可是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船上的泥沙铲光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和尚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让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用力,把水里的铁牛拖上了岸。   和尚用这样的办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   这个和尚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



公元724年,正值唐朝最兴盛的时候,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加强山西和陕西的经济往来,改善两省的交通环境。他组织了庞大的人力,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黄河渡口修建了浮桥。

为了稳固浮桥,当时动用了160万斤生铁在两岸各放置了4头铁牛,4个铁人,四座铁山,还有四组七星铁柱。当时基本上是倾全国之力,160万斤生铁相当于唐朝年产量的80%,显而易见唐朝政府对修建这座浮桥是多么的重视。

大唐工部亲自派人督导,还专门找阴阳先生,对两岸的布置都做了规划。根据易经的解释,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所以就用铁牛来代表土地,震慑黄河鬼怪,不得随意作乱。

七星铁柱则是仿照天上的北斗七星布局,再加上铁人,配合铁牛,就组成了天地人的格局。实际上在历史上,七星铁柱和铁人都是拴船的庄子,老百姓才不会有那么多讲究。



元朝末年,黄河水泛滥成灾。浮桥在大水中被冲垮,再加上当时黄河改道,这个唐朝时修建的交通要道,就被废弃了。铁牛也被泥沙掩埋,在枯水季到水中游泳的孩子还可以摸到铁牛,对这个河段不熟悉的船工开船还经常被牛角挂伤船底。

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在黄河上修建了三门峡库区。由于这个水库规划的不科学,导致上游的泥沙淤积,再加上水位抬高。到了六七十年代铁牛已经被深埋在黄河水面两米以下的烂泥滩了,除了一些文物专家再没有人问津这些东西了。

改革开放后的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决定以这个古桥和铁牛作为旅游景点。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发现了这些铁牛铁人的位置。1989年8月,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大规模的挖掘活动,4头铁牛重现水面,当然仍有四头下落不明。

根据历史记载,两岸的铁牛各分两组,每座铁牛身边有一个铁人。铁牛高1.9米,长约三米,宽约1.3米。在牛身上雕刻有精致的花纹,非常具有研究价值。铁牛的重量在42吨到70吨之间,以当时的锻造水平和运输水平,可以说绝对是当时的国家级大项目。



经过文物部门和当地政府的综合评估,决定在原址上抬高12米,尽量还原唐朝和明朝时期修建的石堤,露天摆放,供往来游客参观。这个博物馆现在还在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门外,也是山西省重要的旅游景区。

这些存放了千年的铁牛为什么能够基本上做到完好无损呢?应该说山西省文物局在当时出土时,就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保证他们在不受任何损失的情况下安全着陆。在对表面进行防锈除锈处理时也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尽量不伤及铁牛的身体。

在历史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掌握了铁器的抗蚀防锈工艺。比如越王勾践的佩剑刚出土时依然整体乌亮、寒光逼人,可以很轻松的划破十几张报纸。

根据相关专家研究,古代的防锈技术就是在表面进行一些硫化处理。用硫和硫化物,与金属的表面发生化学作用,起到防锈的作用。还有更先进的就是采用铬盐氧化法,处理完成后表面金属会被氧化,生成薄薄一层极其细腻的氧化金属,类似于现在的金属表面钝化处理法,基本上可以保证不会生锈。

这些铁牛在水下时因为被淤泥覆盖,深埋于地下。虽然从明朝到建国初期,600多年之前黄河不断泛滥成灾,但都没有对铁牛造成重大创伤。这也是我们当代人之福,还能看到1300多年前的铁牛,并且看上去依然栩栩如生,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新知传习阁


因为大铁牛是铁的啊。铁的,铁的,铁的!而且八个大铁牛都是实打实的打铁疙瘩。很结实的。

对于黄河大铁牛,本人还是有发言权的。我工作的山西永济,就是大铁牛出土的地方。

永济,古称蒲坂,位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是山西的南大门,也是连通河南、陕西的交通要道。



这个地方有两个渡口非常有名,一个是风陵渡,渡过黄河就是河南。另一个是蒲津渡,向西渡过黄河就是陕西。

特别是这个蒲津渡,是连通关中长安和山西河东、太原的战略要地。山西潞盐、钢铁、煤炭都通过这里运往河西,航运转入渭河逆流而上运往长安等地

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昭王最早在蒲津渡建设桥梁。

唐朝的时候,永济一度成为“中都”,十分繁华。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员货物往返于长安与蒲坂。

唐玄宗决定对蒲津桥进行升级改造。实际上相当于重造了一座新桥。

当时的工匠用超长的铁锁,将很多船只连成一体,形成一座浮桥。铁锁的两头,要用地锚固定在黄河两岸。

以前都是用很多木桩固定。唐玄宗有钱,大手一挥,用铁。铸造了八个大铁牛,放在黄河两岸。一边四个。

为什么要铸造铁牛呢?《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铸铁牛置于河岸,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震慑,象征着拦挡洪水。

这座桥,是黄河上的第一座铁索桥。整个工程用铁160余万斤。占当时全国年产铁量的五分之四。

金国与元战争期间,大桥毁坏。后来铁牛也被泥沙淤积掩埋。

也可能正史因为被深深掩埋在黄河的泥沙中,隔绝了空气,大铁牛锈蚀并不严重。

九十年代初,经过勘探发掘,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三个铁墩、六根铁柱重现人间。


上将嗳福斯


镇河神兽铁牛

在中国古代洪水泛滥成灾。大批的人、房屋、牲畜被淹死,良田被淹没。为了祈求平安,古代人往往会在河边、江边建造镇河宝塔或者镇河神兽,黄河铁牛们就是一种镇河神兽,它们的作用不仅仅是给人们一种美好愿望,它最主要的职责是固定浮桥,震慑泛滥的河水,它们的存在距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铁牛的来源

蒲津渡是古代黄河上的重要渡口,历朝历代都有人在此修桥,春秋时期的针携用绳索把大量的舟船连接成桥;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在此造桥;汉高祖刘邦定关中、汉武帝刘彻东征、隋文帝杨坚过黄河东进,都在这连舟造桥。不过他们所造的都是浮桥,经不起惊涛骇浪,载重量很低,人走在上面担心随时会被河水冲走,一不小心就会坠入河底。

到了唐朝,国家领导者们把造桥的重点放到固定性上面。唐开元十二年(724),冶铁技术很高,唐明皇下令两岸数万民众进行炼铁铸造,造浮桥地锚及铁索链,还有镇河铁牛。每个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有铁铸胡人牵引,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也就是说一只铁牛加底座和铁柱总重11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他们把造好的铁牛分别放在黄河的两岸,把铁索链拴在铁牛身上,连接舟船,上面搭建木板,建起黄河上第一座固定铁索浮桥,这是一个宏伟的工程。


铁牛的历史

唐宋以后,由于洪水冲击,战火连绵。元朝初期,蒲津桥被毁,铁牛仍然存在于黄河两岸,被老百姓称为“镇河铁牛”。到了明朝,明代皇帝又先后四次利用铁牛建桥,历经百余年。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的河谷慢慢往东移动,这4头神兽铁牛逐渐被泥沙埋没。

1988年8月,出土了唐开元铁牛。铁牛头朝西尾向东,分别位于黄河两岸。伏卧,高1.5米,长3.3米,两眼圆睁,威武雄壮。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米,用于拴连桥索。牛侧均有一铁铸栩栩如生的胡人作牵引状,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它们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规模的古代铁器,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



铁牛历经1200多年不生锈的原因正在研究

不难发现,这几尊铁牛,在黄河水底下静静的俯卧了上千年,除了有些水垢之外,竟像刚刚打造出一般崭新。大家知道铁很容易被氧化而锈迹斑斑,而这几尊铁牛经过千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河水的冲击,泥沙的沉淀它们竟然完好无损没有锈迹,具体原因何在?专家们一直都在研究,还没有正解。

有人推测说,铁牛的表面涂有一层薄薄的镀膜,阻碍了铁与氧气被氧化成铁锈,所以不会生锈,还有人说铁牛在泥沙中与氧气隔绝,所以不会生锈,但是这个观点被推翻,沉入泥沙前的几百年,铁牛也没有生锈,也有人推测是铸造铁牛的过程中木炭的熏蒸作用……大家在赞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众说纷纭。

巴黎埃菲尔铁塔,100多年来也依然会生锈,他们每年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打磨,刷漆。而刷过一次漆最多只能保持7年不生锈。我国的铁牛根本不需要这般费力去除锈、防锈,真的佩服我国唐朝铸铁工人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每年世界上都有几千万吨的钢铁,变成铁锈废品,如果能研究出古人能使铁不生锈的秘方那将会是震惊世界的成果。


小姐姐讲史


很小的时候有节语文课说的就是《捞铁牛》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在宋朝时候,因为黄河泛滥,冲断了浮桥。

最后固定浮桥的铁牛也因此冲进来水里面,铁牛陷入河底捞不出来,于是一个和尚自告奋勇,用船载满沙土,在找到铁牛的沉没地,用浮力原理将铁牛拉出了河底!

这个故事可谓绘声绘色,给小时候的我极大震撼,震撼一就是那铁牛的工艺造型还有那数百年也不腐朽的神奇,震撼二就是中国人的智慧真是无所不在。

最后补充一句,用船的浮力拉出铁牛的和尚,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工程师怀丙!

今天看到这个题目不由自主的想到这个故事,因为这铁牛就是文中那个铁牛,而这浮桥就是位于山西永济市的浮桥,原本这里是黄河的蒲津渡港口。只是现在浮桥早已不见踪影,铁牛也在后续无数次黄河改道中四只沉入河低,还有四只继续竖立!

最后这四只也在建国后的大建设时期,因为三门峡水库建设,造成的淤泥堆积,就此在黄河泥沙中不见踪影!

改革开放之后,经历建设期的祖国,终于有能力将这千年文物发掘出来了,于是文物主管部门提议下,经过一年的搜寻。1989年,这四只铁牛终于重见天日!

那么唐朝时期的人,为何要制作铁牛做浮桥的支撑,其实和中国至古以来的文化传统有关,于河流而言,都有震河神兽这样的说法,简而言之,为了风调雨顺!

什么神兽最适合?

无疑是作为农业象征的牛比较合适,牛本为耕田所必备的牲畜,在古代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唐朝时期你要说杀牛吃肉,对不起,你的归宿必定是监狱!因为农耕文明的根本就是田地就是粮食!

于是铁牛就这样成了盛唐时期,在黄河修建浮桥的镇河神兽!

目的就是传扬中国人勤劳的精神,还有以土地为本的生存态度!

《易经》云: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特点,牛即是土,水来土掩,因此,在神兽中,铁牛具有镇水驱灾的作用。

也是制作铁牛的依据之一,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最早始于战国邹衍的《五德始终说》在这本书中,铁牛为土,而土为大地的意思,土也有震水的意思!

至于为何经历千年,还能完好无损,这就更值得骄傲了!冶铁炼铁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铁牛整体高度近2米,宽度有1.3米,长度约3米,一个完整的铁牛重达70吨!

在没有冲压机的时候如何制造的?

在只有畜力的时候如何运输的?

在没有电焊的时候,如何拼接的?

在数千年时光里如何防腐的?

谁能告诉我答案?请留言!


阿斗不傻


黄河铁牛,这四头距今约1270余年的铁牛铁铸群,依旧以威武雄壮的气势伫立在距离山西永济的铁牛遗址处。


这四尊铁牛是原永济市博物馆馆长樊旺林发现的。


铁牛的发现颇受周折,而樊馆长曾经为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因为这四尊贴心是当初樊馆长辛苦查阅资料、走访当地的老人辛苦发现的,由于黄河改道的问题,这些浇筑于唐朝开元年间的铁牛已经被冲到了黄河之中,而且很多人已经不知道的他的踪影。


只有当地的老人隐隐约约的能够想起来,在永济城的黄河岸边,曾经有铁牛傲然挺立在这里。


樊馆长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开始疯狂的查阅当地的资料,并且开始组织人员对铁牛可能埋没的地方进行试探性的挖掘。


这些人挖了三个多月,掘河七米之深,终于在发现了四头铁牛。


大家在探测河沙的时候,意外探的了铁渣,随着挖掘工作的继续推进,一尊铁牛被发现之后,其余的三尊铁牛无一例外的同时被发现。


历经一个星期的铁牛上岸工作之后,四头青黑色的贴心在沉寂了千年之后,再一次出现在了世人的眼中,对于樊馆长来说,这不仅仅是自己的职责,更是对于文化遗产的贡献。


在古代人们为了治理黄河水患,往往会借助动物借以祈福免灾,而蒲坂津上的浮桥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为了能够合理的治理黄河水患,当地官府利用这些铁牛来稳住浮桥,并且用巨石将铁牛固定,借此来达到稳固浮桥和避免水患的作用。


可是,这些从河里大佬上来的铁牛并非完好无损,相反他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生锈。


幸运的是,这些铁牛在大佬上来之后,被迅速做了保护措施,并且及时将锈迹擦除,而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铁牛是黑青色的,几乎是没有锈迹的。


很多人会质疑为什么铁牛在水底呆了那么长的时间,仅仅是有一点生锈呢?


有人曾经对这种现象做了专门的解释。


虽然铁质物品在水中会加快它的生锈速度,可是对于长期深藏于泥沙之中的铁牛来说,反而间接被隔绝了大量的氧气,而使得沉寂在泥沙之中铁牛虽然有水的存在,可是在泥沙的包裹之中,这些铁牛反而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还有一种颇为牵强的解释是:


这些铁牛中的铁质含量较低,而且当初在铸造的时候采用了某种防锈的措施,这种方法有待商榷,但是也有一丝的可信度。


因为,既然铁质类的物品容易在水中生锈,那么当初铸造这些铁牛的时候,古人应该是会想到这一点的,基本的防锈措施是一定的,但是,这种说法仍然无法完全解释这些铁牛为何仅仅只是有一点点的生锈,而不是大面积的生锈。


历史总探长


对于黄河铁牛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小学课本曾有一篇名为《捞铁牛》的课文。

该课文讲述的就是,宋朝时有一次黄河发大水,结果把拴浮桥的八只大铁牛冲到黄河中去了。后来一个叫怀丙的和尚自告奋勇,凭借自己的聪慧才智将铁牛依次从黄河打捞上岸。

说到铁牛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黄河古渡口——蒲津渡。

(今蒲津渡遗址)

蒲津渡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

这个渡口是古代黄河上最著名的渡口。通过这个渡口架设的浮桥是维系秦晋之间最重要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有了此浮桥,两岸人民交往才变得容易,商旅之间的贸易才变的便捷兴盛。

公元前287年,战国时期。秦国在今山西永吉县蒲州架设了第一座浮桥,为黄河史上最早的浮桥。

由于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及战略意义,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时,当地为保障秦晋交通间的顺畅,便在黄河两岸各铸造了四尊大铁牛。用以索住黄河上连舰千艘的铁链,以稳定此桥。

(黄河铁牛)

这8尊铁牛每一尊重达在55~75吨之间,其总用铁量占到了当时全国年产量的4/5,可以说这是一项耗费巨大的工程。

8尊铁牛造型活灵活现,棱角分明。个个膘肥体壮,肌肉隆起。且每尊铁牛旁边均有一“铁人”牵引。

该铁人形象被赋予维、蒙、藏、汉四个民族,象征民族大团结。

除了铁牛、铁人,还参考了北斗七星在天空中各星的排位铸造了七根铁柱,名“七星铁柱”。事实上,这“七星铁柱”主要是用来拴船用的。

(黄河铁牛旁边的铁人和七星柱)

对于为什么用牛的形象铸造拴桥墩,则是有以下原因。

《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

铸铁牛分列黄河两岸,意味着对波涛汹涌的黄河起到震慑作用。使黄河少发生大的水患。

在此后的几百年时间内,因为由铁牛稳定浮桥的缘故,使得两岸交通更加便利,商贾往来更加频繁,行驶在桥上面的车马更加络绎不绝,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此时,该桥留下了“天下有三桥,蒲津是第一”的巨大赞誉。

而“捞铁牛”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宋朝时期,此时距离铁牛被放置两岸已过去300余年。

金、元时期,浮桥毁于战火,仅留两岸铁牛。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国家出于防洪、发电等方面的需求,在黄河上修建了三门峡水库。

如此以来处在水库上游的铁牛,因黄河河床淤积,河水西移,最终被深埋于河滩之中。

1989年,党和政府在蒲津渡遗址上,将深埋于黄河东岸的四尊铁牛全部出土,其余四尊仍深埋于黄河滩中。

时至今日,已出土的4尊铁牛虽已时隔千年,除有部分生锈外,其整体形象依旧看起来完好如初。

通过这4尊铁牛,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冶炼术!

(1989年黄河铁牛出土时的情形)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转眼间,1300年已过……

在这长达1300多年的时间内,蒲津渡的黄河铁牛亲历了历代王朝兴衰,朝代更迭。

既见证了唐「开元盛世」的繁华,有见证了历代王朝衰败时的残景。

这8尊铁牛背后所代表的巨大历史意义是无法估量的。

————————

题外话:

除了黄河铁牛,我国曾在成都出土了古代另外的镇水神兽——石犀牛。

据《蜀王本纪》记载,这镇水神兽是当年秦朝蜀守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命人所刻。

(成都出土的镇水神兽——石犀牛)

2013年7月,四川因发生大范围持续性降雨,网上一度曾掀起了“因镇水神兽被挪走,引发暴雨成灾”一说。在网上引起了不少热议。


小司马说


大唐开元年间,为了解决横渡黄河问题,唐玄宗下令在黄河两岸铸造铁牛八只,东西两岸各四只;以铁牛作为承力结构,用铁索横穿黄河两岸,铁索上铺上木板,则行人、车辆皆可过。唐代铁牛浮桥是秦、晋交通咽喉,蒲津铁索桥第一次将黄河天堑变成通衢大道,唐代铁牛浮桥毁于元初,但是铁牛一直都在。明代利用铁牛继续建桥,清代因黄河逐渐向西改道,蒲津渡彻底废弃。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最终铁牛被埋放河沙之中。

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牛尾后有横轴,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据测算,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牛儿呈伏卧状,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铁牛造形生动,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矫角、昂首,牛体矫健强壮,尾施铁轴,以系浮桥。铁牛除了当桥梁地锚外,还有充当镇水神兽的作用,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牛是镇水之宝。目前找到了东岸的四只铁牛,西岸的还没有找到。

由于临近黄河,空气潮湿,地下渗水不断,导致出土后的铁牛腐蚀严重,锈迹斑斑。采用现代先进的防腐技术,铁牛已不再锈蚀,每两年向出土的铁牛涂抹一次缓蚀剂,可以有效防止铁牛锈蚀。地上部分文物涂缓蚀剂、地下部分采用电化学方法保护,是最科学的防腐技术,是经过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科技大学以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共努力而研究出的方案。值得一提的是人们经常去抚摸铁牛也有一定的防腐效果。那么古代的人如何对铁牛进行防腐呢?

铁器被锈蚀主要有三种机理,一是大气腐蚀,也就是铁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二是土壤腐蚀,也就是铁跟水、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三是细菌作用,有一种名为铁细菌的好氧细菌会腐蚀铁器。古代人保护铁件的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在铁件表面镀一层保护物质,二是经常在铁件上涂抹食用油。对越王剑的研究表明,剑身上镀有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硫化铜可防锈,因此越王剑的花纹里含有大量的硫化铜。唐代冶炼技术高,故也在铁牛表面镀了一层保护物质。另外铁牛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历代都在桥边设有管理站,里面的工作人员会对铁牛进行常规保护,也就是经常去擦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