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產業助脫貧——柞水縣曹坪鎮木耳產業發展紀實

暮春時節,98個大棚整齊分佈在曹坪鎮三個吊袋木耳基地,173萬袋菌袋完成進棚,90萬袋地栽木耳全部下地,供水設施基本到位,晾曬棚正在加緊施工。再有七八天,就能採摘第一茬木耳了。

望過去,發展歷程充滿艱辛;看現在,產業形勢令人振奮;料今年,柞水縣曹坪鎮脫貧攻堅勝利在望。

木耳產業助脫貧——柞水縣曹坪鎮木耳產業發展紀實

似曾相識“耳”歸來艱難曲折探路子

2018年,柞水縣提出脫貧攻堅“一主兩優”產業發展思路,“一主”就是發展木耳產業。曹坪群眾種植木耳歷史悠久,在農村人家的房前屋後,常可見到耳樹棒上結出的黑木耳。據當地群眾介紹,段木接種好後就放在那,不澆水也不遮陰,就能長出木耳。老百姓都說是個懶人活路,可木耳長得好不好、掙不掙錢只有看老天了。

曹坪鎮幹部落實柞水縣委、縣政府產業部署時也在思考,利用段木栽培大規模發展木耳產業顯然和森林資源保護衝突,不可能實現。種不種木耳?不種木耳還能靠啥產業有效增收脫貧?老百姓能不能接受新型栽種方式?是村集體來搞還是農戶個人來搞?第一次搞這個產業,誰心裡也沒有底,鎮、村幹部只有摸著石頭過河。

為此,曹坪鎮安排各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召開宣傳會,動員群眾發展地栽木耳,但一般老百姓對這個新生事物興趣不大。最終窯鎮社區和馬房灣村集體經濟組織同意帶動貧困戶發展木耳產業。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流轉土地,收歸集體經營,利用產業資金購買菌包、建設配套設施,僱人栽種管理銷售。為了降低技術風險,村集體還聘請了東北木耳產地的技術員作指導。農戶則通過土地流轉得租金、生產勞動得薪金、配股分紅得利金的方式獲得收益。

2018年,曹坪鎮共發展春季地栽木耳110萬袋,窯鎮社區貧困戶陳西順個人發展了3.5萬袋。到7月採耳結束,村集體共收幹耳10萬斤,一斤幹耳30元,毛收入300萬,除去菌包成本和人工費用等開支略有盈餘。但是陳西順收幹耳3540斤,毛收入10.5萬元,除去成本盈利3.15萬元。個人經營比集體經營單袋產耳量高近20%,還能省出人工費用來,利潤相比就大得多。事實擺在面前,兩種經營方式的優劣顯而易見。

木耳產業助脫貧——柞水縣曹坪鎮木耳產業發展紀實

臺子好搭戲難唱借袋還耳解難題

2018年,曹坪鎮有110萬袋的栽種量,面對2019年2700多人脫貧的巨大壓力,要實現產業全覆蓋,數量上的差距還是很大。

2019年春節前,草坪鎮派幹部到東北木耳產地考察學習,在那兒見到了大棚吊袋木耳栽培方式,一個棚佔地300平方米左右,掛袋就達2萬袋左右,不僅土地利用率提高了,而且木耳的品相大幅提升,價格隨之提高,一斤幹耳價格在40元以上。考察回來後,曹坪鎮黨委、政府分析鎮村集中連片土地較少的實際,決定建設大棚,栽培吊袋木耳,提高土地利用率。經實地考察選點,最終在馬房灣、中坪、東溝三個村設計98個大棚,建設吊袋木耳基地。

誰來建?誰來種?如何真正實現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

建棚伊始,部分村對經營模式各抒己見。有的想承包到戶,減輕集體壓力,降低運營成本;有的想集體運作、僱人管理,圖省事。曹坪鎮負責人旗幟鮮明地指出,木耳產業堅決不能像去年那樣吃大鍋飯,村集體不能大包大攬,集體經濟不代表集體經營,要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引導、鼓勵、支持群眾自主發展、自主經營、自主管理,這樣才能在授人以魚的同時授之以漁,讓種植戶賺到錢、學到真技術。在督促各村落實木耳產業時,鎮上幹部和駐村工作隊及群眾代表激烈討論,初步確定了借袋還耳“1332”模式。

由村兩委利用產業資金委託集體經濟組織建設大棚,統一採購菌袋,按照一戶貧困戶承包一個大棚、掛袋2萬袋左右的標準,先期借給貧困戶進行種植,大棚及設施設備安全由各戶負責。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貧困戶提供技術指導、生產設施設備、互助資金支持,村委會協助辦理貼息貸款。曹坪鎮在柞水縣產業辦的支持下,聘請東北專業技術指導員,在基地直接給老百姓傳授種植管理技術。由村集體建吊袋大棚,購置打孔機,建好噴灌設施,配齊吊繩掛扣、保溫膜,村委會協助缺資金的種植戶申請農戶貸和互助資金,解決其資金困難。

同時,種植戶通過購買農業保險,保證菌袋在正確管理下,每袋產出不低於50克幹耳,通過農業保險保證每斤幹耳收購價保底30元,市場價低於30元的補足至30元。由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柞水縣供銷社或其他農產品公司簽訂銷售合同,解決銷售難的問題。

通過前期一系列的努力,種植戶通過種植木耳直接受益,為激發了種植戶的積極性,由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貧困戶簽訂種植獎勵協議,超出木耳產出平均水平部分,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超出產量價值的10%從集體收益中給予獎勵。村集體後期在成品木耳銷售中扣除菌包成本,適當收取設施設備及菌包借用費用,種植戶支持村集體經濟完成回本和原始積累。借用費用由各村根據成本適當收取,標準自行商定。

經過駐村工作隊進村入戶動員宣傳,群眾積極參與,以至於報名參加木耳種植的人太多,三個村只有通過抽籤抓鬮、集體商討的方式將98個大棚、173萬袋菌袋借與91戶貧困戶,並簽訂了借袋(棚)還耳協議書。借到的群眾滿心歡喜,沒借到的失望連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東溝和馬房灣再次籌措了30多萬元資金,調回18萬袋菌袋,分配給8戶貧困戶發展地栽木耳。群眾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在技術員的指導下,貧困戶自己組織勞力搬運、養菌、刺孔、掛(擺)袋並開展日常管理。在種植過程中,村集體不僅沒花一分錢,甚至有農戶花錢僱人幫忙刺孔掛袋,貧困戶對發展木耳產業這麼大的熱情,連來自東北的技術員都連連誇讚。

木耳產業助脫貧——柞水縣曹坪鎮木耳產業發展紀實

全面服務重管理吊袋木耳初見效

棚建好了,菌袋也掛上去了,剛鬆了口氣,新問題又來了,這麼多的大棚和菌袋,誰來管?如何把“四支隊伍”裡的黨員、技術員、當地的能人還有包戶幫扶幹部利用起來呢?雖然去年種過地栽木耳,但吊袋木耳是第一次種植,幹部群眾在技術上可以說是兩眼一抹黑。

三月初,曹坪鎮黨建辦發出通知,要求各村深入開展“黨旗引領脫貧路”主題活動。中坪吊袋木耳基地所在村的支書宋清潔靈機一動,剛好中坪“四支隊伍”中有8名黨員,每名可以結對四五戶種植戶,形成黨員結對服務,聯繫瞭解種植戶需求和收集問題,彙總至工作隊協調處理,既服務了群眾,也體現了黨組織和黨員的先進性。

曹坪鎮產業辦根據各村大棚建設進度和木耳長勢及實際需求,調配技術員到村進行指導,形成專家巡迴服務;安排產業辦三名幹部配合村(社區)和駐村工作隊,協調產業辦、技術員和種植戶之間的服務需求;為了方便三個基地之間的交流,曹坪鎮產業辦建立了木耳技術服務微信群,及時通知大家當前管護任務和產業發展中的注意事項。

為了進一步培養本地專家,掌握栽種管理技術,各村確定一名木耳公益崗管理員,有的是一般農戶,有的是木耳種植戶裡的能人,由此人跟隨技術員學習技術,全程督促管理其他種植戶按規範操作開展日常管理,形成能人全程服務模式。曹坪鎮統一製作春季吊袋木耳服務卡,正面是木耳菌包調運、養菌、刺孔、掛袋、日常管理、採耳步驟安排和作業時間記錄,還要由基地管理員簽字確認;背面是春季吊袋木耳管理技術要領,方便農戶學習操作。鎮產業辦工作人員每天到棚中檢查,發現不按技術規範操作的及時提醒,兩次不聽管理指導者曝光批評。利用這個小小的卡片,倒逼各種植戶學習種植管理技術。從大棚確認到戶的那一刻起,曹坪鎮就明確了各木耳種植戶幫扶幹部的責任,實行幫扶幹部“一對一”定點服務,及時瞭解種植戶發展中的困難和需求,並反饋給駐村工作隊,統一協調處理。曹坪鎮幹部天天都到基地轉、進棚看,和技術員交流,與農戶交談,在一線瞭解大棚建設和木耳生長情況,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通過這些舉措把木耳種植的日常管理真正落到實處。

目前,各基地都進入日常管理上大水階段,技術員實地查看木耳長勢和棚內溫度後,通過微信群通知種植戶捲簾澆水開門通風,基地木耳公益崗管理員巡迴檢查督促各戶按規範操作。下一步,曹坪鎮準備統一商標和產品標準,在柞水縣城、蔡玉窯、曹坪街道設立超市扶貧專櫃,完善鎮內農村電商服務體系,進一步拓寬木耳銷售渠道。

木耳產業助脫貧——柞水縣曹坪鎮木耳產業發展紀實

在中坪基地確定貧困戶借耳時,殘疾人貧困戶朱立印提出了申請。村幹部看到他一隻腳殘疾,行動不便,年齡已有65歲,妻子也是聾啞人,建議他不參加這個項目,老人家卻說:“我還能動,我不能拖大家後腿,等著國家給我兜底扶貧。”大家都被他這種不等不靠的精神所感動,基地其他貧困戶都來給他幫忙刺孔、掛袋,前期任務順利完成。經過20多天的細心管理,看到拱出的耳花和長大的木耳,朱立印輕撫著菌袋激動地向村幹部和技術員說:“我們農村人養兒防老,指望兒子。這木耳就是我兒子啊,有了木耳,脫貧就有了指望。”

愛耳如兒,這是曹坪鎮幹部群眾發展木耳產業渴望脫貧致富的真實寫照。我們也深刻地體會到,只要一心為了老百姓,真正地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真心實意地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哪有群眾不支持,哪有幹不成的事!(商洛日報 鄒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