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先进工作者孙亮:用技术撬动25亿核桃产业

近年来,朝天区加快核桃产业发展,推动全区年均核桃品种改良3万亩以上,单株核桃树平均产量由2007年的3公斤增长到现在的13公斤,核桃产量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产值25亿元。

改变的背后,离不开朝天区核桃科研所所长孙亮15年来的辛勤付出。

为控制当地严重的核桃病虫害,孙亮历时4年研发出多系列的新型林药;为提升核桃投产期、座果率,他培育多个新品种、制定多项良种繁育技术。此外,他还每年开展“田间课”百余堂,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介绍给村民。

让群众拥有了自己的“绿色银行”,走出一条山区群众靠山吃山的脱贫致富路。

啃下“硬骨头” 老树发新枝长金果

2004年,孙亮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便作为人才被引进到朝天区核桃科研所(原林果科研所)。

“当时,当地群众大多是利用田边地角零星种植几棵核桃树,疏于管护,基本‘靠天种、靠天收’。”孙亮说,朝天气候温润、光照适宜,土质以黄壤为主,中性偏碱、钙质丰富,非常适宜种植核桃。但由于管理粗放,导致病虫害严重、挂果率不高,无法形成产业。

“春天满树花开,夏天遍地落果,农户没了兴趣,产业也就发展不起来。”为此,从2009年起,孙亮瞄准了防治核桃病虫害、控制核桃落果的难题开始攻关。他带领科研团队积极向省林科院、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当地核桃“土专家”取经,常常翻山越岭、深入密林寻找杀虫草药,反复实验或调整配方。2013年,历经无数次失败后孙亮团队顺利研制出“朝林1号(B型)”等系列新型林药。该药可有效防治果象、根象等害虫,使核桃保果率达95%以上。

“要提高核桃单产,光攻克了病虫害防治还远远不够,必须对品种进行选育和改良。”在孙亮的主导下,团队成功选育出了3个省级优良品种,推出多项核桃良种繁育技术,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目前,朝天核桃投产期已由过去的10年缩短到了6年,核桃嫁接成活率达90%以上,挂果率由过去的不足40%提高到90%以上。截至去年底,朝天区核桃种植面积已达44.6万亩。

每年百堂田间课 人人都成“技术明白人”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如何做好核桃春季病虫害防治。目前,是大蚕蛾、果象等病虫害的高发期,也是治理病虫害的黄金期。可用‘双管枪’按一瓶药兑5桶水的比例进行全树喷洒。只要药喷到位,15天后再次进行喷洒,保证结果……”4月24日上午,在羊木镇金笔村4组,4000余株核桃树长势正旺,孙亮正在为200余名核桃种植户上田间科技课。

像这样的田间课,他每年都要上近百堂。

在核桃栽植、嫁接、春防、冬管的关键时节,孙亮和他的团队总是活跃在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现场培训。

“多亏了孙老师手把手的教,我才掌握了核桃管护和嫁接等全套技术。”何首军是朝天区培育出的核桃“土专家”,如今他家的核桃树全部按标准化的技术要求进行防治和管理。不仅他自家实现增收,还能“技术输出”当顾问。“每年核桃至少能卖4万元,在阆中等地当顾问,一年还能挣6万多元。”何首军说。

目前,朝天区18万村民中,已有10万人参与了核桃产业发展培训,“技术明白人”达4万余人,全区116个核桃专业村均建立技术服务站,64个贫困村还分设1—2个技术服务点,全面构建起区、乡、村三级技术推广平台。

为帮助群众牢记技术要求,孙亮还组织编制了规范实用、易于掌握的《核桃栽培技术规程》。

“莫看这个本本小,如果忘记了哪个细节,我就拿出来照着再学一遍。”转斗镇较场村村民全光明手里的《核桃栽培技术规程》已经被翻得皱皱巴巴,他说,以前自己不懂技术,核桃产量低,后来在镇上、村上听过孙亮的课,还免费领了一个小本本,随时能拿出来看看。“效果好得很,去年收获了500公斤核桃,卖了9000多元。”全光明高兴地说。

(记者 刘怀英 张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