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還用一萬年前的方法制陶,真真原始,不看就失傳了


陶器的發明與使用已經有10000多年的歷史。它是新石器時代的產物,是原始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發明創造的。到了新石器時代的後期,大約就是5000年前左右的時期,陶器的製作品種和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著名的荊村遺址,就是1931年發掘的陶器的遺址。同時在荊村遺址上,還發掘了隕這種樂器。發掘了高粱等穀物。圖為還沒有燒製的陶器坯子。

荊村遺址發掘的陶片,說明人類在7000年前就開始在這裡製作陶器,到了5000年前,人類的製陶技術已經快速發展,流行泥條盤築法,滿輪修整技術普及,部分地區開始出現輪制技術,陶器顏色仍以紅色為主,但色澤純正,隨著時間的推移,黑灰陶比例逐漸增多,裝飾手法多樣,黃河流域彩陶流行。圖為正在燒陶器的土窯。

陶器在歷史的發展和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於陶器是用土燒製而成,因而陶器有很多的微孔,透氣的作用不容忽視。人們用陶器盛米麵,稱之為陶甕、用陶器盛水,稱之為陶罐、瓦盆,用陶器吃飯或者蒸菜的碗,稱之為陶碗。現在,雖然農民的生活用具都成了不鏽鋼或者一些新材料。但是越來越多的人懷念使用陶器。圖為用陶器生的豆芽,價格要貴上一倍,但是還是賣的很快的。


荊村遺址之所以出土了大量的陶片,是這裡有製陶的陶土。因此,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製作陶器的陶窯很多的,沿著荊村遺址的周邊,有大約幾百多座陶窯在製作陶器。隨著農村的改革,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生活用具發生了變化,由陶器變成瓷器、搪瓷、不鏽鋼。陶器除了花盆、發罐等,再也沒有市場。於是,在不到四十年的時間裡,這裡製作陶器的幾百座陶窯逐漸消失殆盡。現在只剩下一家做陶器的。還是七十多歲的老人。

這裡就是荊村遺址,原因就是這裡有適合做陶器的土。當地的百姓叫做紅陸土,裡面含有適合做陶器的礦物質。要做陶器,就要選用陶土,就是在荊村遺址上,也不是什麼土都可以製陶的。陶土要揀淨雜質,並要晾曬好,才能用。圖為仿漢朝的器物。

第二步就是要和泥,這也是關鍵的一步。泥必須和均勻,要用雙腳不停的踩泥,為了不使腳受涼,都是穿著鞋或者雨靴來踩泥。泥踩好後, 要堆放起來,叫做臥泥,要使泥土發生物理變化 , 使泥中的氣體揮發出去。圖為老人在踩泥。


這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一個人在製陶,因為這活兒又髒又累,沒有人原意當徒弟學習。老人是按照一萬年前的製陶工藝來製陶的。臥好的泥就可以製陶了,老人使用輪盤來製陶的。用棍子攪動輪盤,或者用腳蹬動輪盤,從而使輪盤高速轉動,把黏土球放在轉盤中心上,稱為輪頭。圖為老人在用棍子攪動輪盤。

拉坯是製陶的核心技術之一。製陶師傅全靠著一雙靈巧的手。他們憑著經驗和熟練的技術,用一小塊泥巴就能拉成各種各式各樣的器具或者工藝品。可以說製陶師傅是點土成金的人。因為這項技術現在快要失傳了。

在拉坯的過程中,陶輪會高速轉動,而黏土球被按、擠及慢慢地往外拉而成為一個空洞形狀。第一步往下及往內按著粗糙的黏土球直到完美的旋轉對稱,是需要掌握的技術中最重要及最困難的。拉坯時候,製陶師傅必須集中精力,全神貫注的去用雙手去拉坯,用雙手去尋找感覺,用心靈去感悟製陶的精髓。圖為製陶師傅拉坯的特寫。下面的輪子由於高速轉動,所以都拍虛了。


陶器的坯子做好後,還要進行修坯,一是有些陶器還要安裝其他部件,例如提耳。二是坯子還有瑕疵的,需要進一步完善。圖為製陶師傅在修坯。修邊及加上手柄通常會在半乾溼的階段發生。

通常拉坯而成的陶器會利用手工技巧再進一步以加上手柄、蓋子、腳部、壺嘴及其他功能方面作改造。圖為製陶師傅修坯的特寫。他在為器物安裝提耳。製陶師傅主要就是靠的是心靈手巧。

陶器坯子做好後,要進行晾曬。特別是裝窯之前,要在陽光下晾曬,以防止陶器坯子有潮氣,燒壞了坯子。

陶器晾曬好後,就要裝窯。這種燒陶器的窯還是沿用五千年的燒窯。把陶器按照大小不同,一層一層的裝好,準備燒窯。要想燒好陶器,就必須掌握爐溫,一般情況下,爐溫應該在800度—1000度之間。由於這種燒陶器的窯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所以也是用柴火燒。柴火也必須是乾透的。柴火的爐溫是難以掌握的,這就要全靠製陶師傅的實踐經驗。因為春夏秋冬的溫度都不是一樣的。圖為製陶師傅在用柴火燒窯。

開窯是製陶師傅最激動的時刻,這一窯的陶器燒成與否,或者是好壞與否,就在這一刻。圖為製陶師傅在檢驗燒好的陶器。你看師傅的表情就知道這個時刻的重要與激動了。


陶器燒好後,待爐溫降下來後,就可以出窯了。這也是製陶師傅最擔心,也是最令人激動的時刻。要是紅陶、灰陶、或者是黑陶燒成功了,製陶師傅是最興奮的時刻。證明自己的技術是一流的。證明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圖為製陶師傅在出窯。

這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制陶已經五十多年了。現在,他製陶主要是灰陶的發罐等,更為主要的是製作黑陶,黑陶的品種太多了,主要是工藝品,而且是仿漢朝出土的各種陶器器型製作的。黑陶的製作技術相對是難了一些。好在這位老師傅心靈手巧,做啥像啥。所以師傅的黑陶工藝品製作的很好。圖為師傅在審視自己做的陶器坯子。

這位師傅的黑陶工藝品賣得很快,山西省、河南省、陝西省等地的收藏愛好者都來這裡買他的黑陶工藝品。圖為他製作的黑陶工藝品。

我國的陶器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也就是五千年前,製陶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陶器以灰、黑陶為主,輪製法得到普及。現在本圖集中介紹的製陶工藝,完全是按照新石器晚期製陶工藝製作的。拉坯的地方是沒有修飾的土窯洞,燒窯也是用土窯燒製。工藝更是一樣的。圖為製陶師傅看審視他製作的黑陶器物。

圖為製陶師傅製作的仿古金蟾罐的陶器坯子。製作精巧靈動。金蟾活靈活現,表現出師傅的高超的製陶技藝。但是在荊村遺址的周邊,就剩下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師傅還在製陶,且無人願意學習這門技藝。原始的製陶工藝面臨著失傳的危險。請關注頭條號“解福昌123”,你將會看到更多的百姓和三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