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二戰時期日本裝備的那些戰鬥機


A2N/90式艦上戰鬥機,是1928年美國波音公司推出P-12戰鬥機給美國陸軍航空隊(美國空軍的前身)採用,美國海軍也把此種戰機改為艦載機並稱為F4B。該機在抗日戰爭時期耀武揚威,欺負沒有防空能力的中國軍隊,作為一款老掉牙的戰鬥機,國軍會用高射機槍做反擊,後來被用作華北地區治安戰,用於打擊八路軍部隊。

九五式戰鬥是日本陸軍最後的雙翼戰鬥機,1934年日本陸軍制式化了九五式雙翼戰鬥機。它的最高速度可達450公里/小時,在當時各國戰鬥機中是相當出色的。這種高性能的雙翼戰鬥機為日本在侵華戰爭初期奪取制空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對中國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

九六式艦載戰鬥機,是日本海軍第一種國產全金屬單翼戰鬥機,其前身被稱為“九式單戰”,用於取代中島九五式艦載戰鬥機成為日軍航空母艦主要戰鬥機,此機也可稱為零式艦載戰鬥機的前身。九六式艦上戰鬥機裝備不久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實戰中敵我雙方都發現九六式是一架兼備速度輕快而有著良好格鬥能力的戰鬥機,這令中國空軍傷亡慘重。


九七式戰鬥機是日本帝國陸軍在1930年代末期所開發的一種單發單座輕型戰鬥機,也是日本陸軍裝備的第一種下單翼結構戰鬥機。 該機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曾廣泛使用於中緬印戰場,後期逐漸被更先進的型號,如一式陸戰等所取代,倖存的飛機主要被作為教練機使用,也被神風特攻隊用於自殺攻擊。由於該機擁有極好的水平機動性,因此也被稱為“終極的輕型戰鬥機”。

零式戰鬥機,是日本的一型單座單發平直翼活塞式艦載戰鬥機,是日本產量最大的戰鬥機零式戰鬥機在二戰初期,以轉彎半徑小、速度快、航程遠等特點優於其他戰鬥機,但是隨著P-51野馬、F4U海盜、F6F地獄貓等高性能戰鬥機的大批量投入戰場,零式戰鬥機的優勢逐漸失去。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空軍曾被零式暴揍,直到飛虎隊的組建。

一式戰鬥機是日本陸軍的一種戰鬥機,簡稱一式陸戰,其正式編號為Ki-43,日本陸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戰鬥機。雖然一般來說它是固定起落架輕型戰鬥機到可收放起落架重型戰鬥機之間的過渡機型,但卻從太平洋戰爭開始到1945年8月一直生產。在戰爭第一年中,該機比敵方的戰鬥機性能要優越得多,許多日本陸軍的王牌飛行員都使用該機。由於該機和著名的“零”式戰鬥機外形相似,經常被誤認為是零戰。


二式單座戰鬥機“鍾馗”,是日本二戰戰鬥機。編號KI-44。KI-44的第一架原型機於1940年8月首飛上天。這架飛機裝備有2挺位於發動機整流罩內的89式7.7mm機關槍以及每邊主翼起落架支撐處上的一門“一式”12.7mm機關槍。與Ki-43“隼”式的火力相比,“鍾馗”的火力確實比較強大,主要用於攔截美軍轟炸機。

Ki-61“飛燕”式戰鬥機,由日本川崎重工株式會社研製生產。因定型量產於1943年而又被稱為三式戰鬥機。這是一種設計優秀,輕便靈活的戰鬥機,在1943年成為盟軍P-40和P-39的強大對手。飛燕式首先出現在新幾內亞戰場時,令習慣了零戰和隼式戰鬥機的盟軍飛行員大吃一驚,許多日本陸軍航空兵王牌飛行員也是使用飛燕的。

四式戰鬥機中島Ki-84‘疾風’,部分人認為其是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最好的戰鬥機。該機具備卓越的爬升率、平飛速度和強大的火力,是一種優秀的制空型戰鬥機;地面維護相當簡便;航炮性能可靠;適合大量生產;是一種著陸速度低、故易於著陸的高速戰鬥機。


雷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海軍的高空殲擊機,機體編號為“J2M”,“雷電”主要被用於攔截“波音”B-29“超級堡壘”,但是總體來說因為自身的數量有限外加美軍在此後轉入了夜間轟炸使得大部分航空隊沒有取得太大的成績。

N1K2-J紫電戰鬥機,是強風水上飛機的陸基升級版。但是中單翼設計和大型的四葉螺旋槳導致主起落架過於脆弱,加上引擎和自動戰鬥輔助系統毛病百出,製造過程也過於繁複,使實用性大幅降低。於是川西工廠便推出重新改良後的“紫電改”,低單翼的設計和較簡略的製造過程,使“紫電改”躍升為海軍的有力戰機之一。縱使引擎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但因為戰局吃緊,“紫電”系列還是加入了戰局,總產量包括各型在內共1440架。

烈風式戰鬥機,是日本三菱公司研製打算用來代替零戰的新型海軍戰鬥機,盟軍代號“SAM”。“烈風”由零式戰鬥機 的設計師堀越二郎主持設計,是日本海軍在二戰末期開發的全金屬結構單座艦載/基地戰鬥機及基地攔截機。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只生產了10架:其中2架A7M1樣機,7架A7M2樣機及服役驗證機,只有1架是A7M2生產機。所有這些飛機都未投入實戰。


五式戰鬥機是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戰鬥機機種之一,由川崎航空機負責開發及製造,這款戰鬥機繼承了三式戰鬥機的堅固機身構造,主要用於太平洋戰爭末期的日本防空上。由於1944年的東南海地震以及空襲對三菱工廠的傷害極大,金星發動機的生產順序也被排後,在發動機來源沒有著落的結果下日軍只能維持四式戰的量產決策,五式戰也就僅有少量生產而沒有大量服役。

川崎2式戰鬥機是二戰期間日本陸軍航空兵的主力戰鬥機之一,該戰鬥機在日軍戰敗投降後被東北民主聯軍給繳獲,用於組建東北航校。該型戰鬥機有甲、乙、丙、丁等改型,主要區別是武器裝備不同。丁型也稱丁裝備機,是加強了武器裝備的夜間戰鬥機型。各型累計生產約1700架。

J2M是雙發單座截擊機,A6M"零"式戰鬥機的設計師崛越二郎設計的“零”式後繼機。原型機於1942年試飛,但在速度、爬升率、穩定性方面存在問題。它是日本第一種發動機功率達到盟軍先進戰鬥機標準的戰鬥機。1944年首次被美軍飛行員發現,有小部分J2M在菲律賓前線參加戰鬥,大部分都在本土和B-29作戰。由於數量少,參戰時間又太遲,發揮的作用有限。


中島J5N天雷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由中島重工研發的雙發重型戰鬥機,是以十三試雙發陸上戰鬥機開發經驗而研製起來。雖然操控性和機動性能都被評定為優等。可是最快速度和爬升力未達到海軍要求,海軍下令大野技師和中島重工繼續製造更多換裝大馬力引擎試驗機,研製安裝雷達系統和斜射機炮的夜戰試驗機。可是中島重工武藏引擎製作所受到B-29空襲,僅止製造6架。

二式水上飛機是二戰日本海軍在1940年末為滿足在南太平洋作戰的需要,且用於無陸上機場地區的作戰於是開始採用水上戰鬥機。中島二式是以零式戰鬥機為基礎改造的水上戰鬥機。以零戰11型為母體,安裝浮舟成水上飛機。由於浮舟造成空氣阻力加大,故在機體下方大型浮筒內裝置有燃料槽以補足因浮筒而降低的續航力。

川西“強風”水上戰鬥機是由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的一款水上戰鬥機。該機於1943年2月21日正式服役。雖然“強風”的性能不錯,489千米/小時的最高速度足以在水上飛機中稱雄,但仍不足以對抗速度更快的盟軍戰鬥機。在盟軍掌控制空權的情況下水上戰鬥機的作戰價值大為降低,因此“強風”的生產計劃被大幅削減,在1944年停產前共生產了97架“強風”,停戰時殘存31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