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亮剑》是抗日神剧的开端?

静候佳音yyy


《亮剑》是抗日神剧的开端?

首先,亮剑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这一点我们不用怀疑。它能够在抗日剧里面多年以来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电视剧,这和它的质量是分不开的。

其次,我们也不用去找理由说《亮剑》是完美无缺的电视剧,因为它确确实实的存在一些的不足。

美中不足的原因很多:小说改编一定会有一些主观的色彩,不同于历史纪录片,不在于完全一丝不苟的反映真实事件。再加上一些作者和编剧的认识有限,所以才会有一些的不完美地方存在。

但是如果这些瑕疵被定义成神剧的话,或许有些吹毛求疵了。

《亮剑》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抗日作品之中脱颖而出,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说别的,单论演员这一个项目就足以吊打后面的大多数抗日剧。

实力派演员李幼斌(饰李云龙)、何政军(饰赵刚)和张光北(饰楚云飞)等等一系列的老戏骨,用真正的演员精神诠释了这部作品,这一点已经把《亮剑》送上了一个里程碑地位。

紧凑合理的剧情,根据真实的人物故事改编,让我们对于战争的距离感没有那么的强。看到结尾,我们感到的是对于战争的敬畏,而不是像某些神剧一样看得我们眼花缭乱,不知所云。这就是差距。

我们国家的特殊情况给了我们铭记历史的最佳教材,但是那是先辈们用生命告诉我们的道理,而不是我们今天可以肆无忌惮装酷耍帅的本钱。

优秀的作品必然有它优秀的理由,不优秀也是。好的东西能够让我们明白道理,指引方向。这一点《亮剑》做到了,艰苦、朴实、奋斗等等。

抗日战争剧不断的生产,因为有市场。有人看,但是却很少人关注背后的本质东西。或许冯小刚说的对:因为垃圾观众,所以产生垃圾产品。这句话虽然粗糙,但是反应的正是市场经济之下人们对于利益的本能追求。

抗日剧容易过审,拍摄成本低,自带话题效应,有人看。有了这些基础,片方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不是么?

新的抗日剧,一般套路都是:小鲜肉主角自带光环,一路枪林弹雨,发型都不会乱的那种,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石头打飞机......大把的时间还要用来谈个恋爱啥的。演技不够,颜值来凑。

至于把《亮剑》说成是神剧的开端,显然是不合理的。它是抗日剧的鼻祖,虽然是开端,但是开始即巅峰,后来再也没有这个高度的了。


关于《亮剑》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看点儿历史


2005年的电视剧《亮剑》曾引起巨大反响,在播放计数严格的视频网站上,累积播放数已经三千多万人次,估计还要继续增加。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因为实力派演员李幼斌(饰李云龙)、何政军(饰赵刚)和张光北(饰楚云飞)等精湛的表演。目前两个新版,再也达不到这种高度,反而被评论为“李幼斌演李云龙,其他人演李幼斌”。

《亮剑》的情节符合抗战中的历史吗?

当然,《亮剑》中的很多战斗参考了许多真实的战斗。

击毙坂田

比如第1集的苍云岭战斗明显参考了1939年的黄土岭之战。苍云岭之战,李云龙的部队用迫击炮炸掉了日军坂田联队指挥部,用白刃突击打垮日军士气,从正面突围成功。

黄土岭之战中,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伏击日军,用迫击炮炸死了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在日军援兵到来之前撤出战斗。

李云龙的新1团装备和战斗力比不上120师这样的老牌部队,且处于被包围而不是伏击敌人的不利状态,却还能正面突围,是不是拔高了李云龙的作战能力?

也许意识到这样的不合理,设计了迫击炮手王承柱击毙坂田之后牺牲——真正的英雄炮手李二喜是2010年去世的。但是一个炮手的牺牲是不能抵消实际情况的艰难。

英雄炮手李二喜

另外,刺刀突击在电视剧里成了抵消日军武器优势的方法,然而真实情况是,抗战初期的中国抗日武装与日军进行白刃格斗并不占优势。

歼灭山崎大队

李云龙指挥独立团坑道掘进,用3600颗手榴弹消灭死守山顶的山崎大队被一些观众津津乐道,很多人认为这是妙计,然而真实的关家垴战斗中,敌我双方的战术对抗远比《亮剑》高明。

日军的冈崎大队占领了关家垴,并在附近的柳树垴建立支援阵地,把关家垴上的村民窑洞改造成了全封闭火力点,挖了防弹壕。

如果八路军真的掘进战壕推进,那么首先会遭到日军山炮和柳树垴支援阵地的交叉设计,而且战壕推进的进度弄不好是以天为单位推进,最后手榴弹扔不进全封闭火力点,只会白白滚进防弹壕。

真实历史中,八路军在夜袭中摸清了日军工事的特点,之后先重点攻下了柳树垴,消灭了后顾之忧。

正面攻击关家垴未果后,八路军先是从陡峭的悬崖偷袭,然而还是被日军火力拦阻,通过研究地形,发现悬崖壕坎以上土质松软,适合挖掘地道。才以正面佯攻为掩护,在壕坎挖了几个小时地道才打上山顶。

因此,李云龙采用的是不可能成功的战法,为什么就成功了?

3600颗手榴弹?

骑兵连反扫荡

骑兵连反扫荡的悲壮战斗固然令人感动。

《亮剑》中的孙德胜连长断了一条胳膊依然策马冲锋,然而如果真的断了胳膊,大出血和脱水就能让伤员昏迷不醒,根本没法继续作战了。

另外,八路军骑兵因为战马品种和装备的原因,偏向于选择下马机动作战而不是骑兵作战。战斗的原型可能是“四二九大扫荡”中,129师骑兵团加上其他部队有马的干部战士在危急关头上马冲锋。

电视剧里把八路军的规模缩水为一个骑兵连,还要和优势的日军骑兵正面格斗。八路军骑兵战胜日军骑兵的大辛庄之战中,是诱使日军上马冲锋,然后用热兵器而不是马刀伏击日军。

孙德胜

围攻平安县城

这一场战斗被网友戏称为“平安格勒战役”,确实有诸多不合理之处。

山本特工队和当时日军的特种部队比如益子挺进队,毫无相同之处,倒是和二战英军的特种部队有些类似。特种兵擅长的是偷袭,不是超人。

刺杀隆美尔失败后的英军特种兵在与意军以及德军的正面交战中没有多少优势,最后只得投降。

李云龙部集合部队,发现扩军数倍,但是独立团不是军分区,实际上是没有权利扩军的。

李云龙部、民兵、游击队、国军甚至还有土匪一起协同阻击日军,却连临时的统一指挥机关都没有,居然能成功收复平安县城,如果是真实历史的话,只怕要在史书上大书特书了。

名场面

击败楚云飞

李云龙的新二师在解放战争中击败楚云飞的经过,参考了小说《红日》中的莱芜战役片段。《红日》里的情节是正面进攻对手不顺利,改为多路渗透进攻,然后总攻。

《亮剑》中却直接改为小分队侧翼渗透,直捣楚云飞指挥部。可行性有几成,读者自行判断。

政委和组织能力

《亮剑》中,李云龙一句“生活上的事,都归你管”,让赵刚这个政委成了类似司务长的职务。这对政委是很大的误读。

且不说很多优秀的政委具有出色的指挥能力,政工体系对加强部队的组织能力,思想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

另外,亮剑里的抗日地方组织,表现极少。殊不知八路军的全面抗战,就是要把群众充分组织起来,无论是情报网,保秋收,反征粮,还是民兵-地方部队-主力部队这样的选拔机制,都没有什么体现。

场景与道具

《亮剑》中工事可能是借用了某个影视基地里的场地,除了简易战壕,沙袋和木棚子,没有其它类型的工事,连机枪支架都毫无掩护,和真实的作战相去甚远。

战壕

道具方面,鬼子的山本特工队始终穿着跳伞装具,徒增额外的负重。1941年的时候全员装备1943年的美式M3冲锋枪。

山本特工队

日军军官的军服上同时佩戴表明军衔的领章和肩章,而日军根本没有这种样式的军装。

日军的奇怪军装


楚云飞的地方部队在抗战初期就佩戴抗战末期少量装备国内部队的美式M1钢盔。到了内战时代,他们的军装除了和其它影视剧一样错误地采用了小翻领之外,还莫名其妙地使用了硬式肩章。剧组似乎并不明白这一点,还设计了“翻领军装使人轻松”的台词。

M1钢盔

楚云飞的军装


亮剑精神

虽然电视剧的台词反复强调逢敌必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但是李云龙指挥作战,几乎没有一次不使用计谋的。

当然,就电视剧本身而言,把上述这么多成功战例,再加上韩略村之战消灭日军战地观光团集中到李云龙身上,结合李幼斌老师深厚的表演功底,给人一种李云龙吹胡子瞪眼,拍拍桌子就打了胜仗的错觉。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近卫步兵师



影视艺术可以虚构,但应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亮剑》中过于最颠倒黑白。最典型之处有二:

一是黄土坡全歼山崎大队。

在剧中,山崎大队几百人深入八路军根据地内部。被李云龙的独立团全歼。

此战斗的原型,是百团大战后期的血战关家垴。山崎大队的原型是冈崎大队。

冈崎大队几百人深入八路军根据地腹地,袭击黄崖洞兵工厂。

彭德怀命令129师围歼冈崎大队。刘伯承指挥129师两万人强攻关家垴。八路军阵亡2000人。击毙击伤日军二百多人,其中日军阵亡60人。日军支援部队赶到,被迫八路军撤退。此战是八路军打的一次败仗。

但在《亮剑》,却成了八路军的一次胜仗。

二收复平安县城。

日军在抗战后期,精锐部队都调往东南亚,与美军作战。在中国战场上兵力吃紧。于是主动放弃了很多战略地位不高的县城。八路军乘机占领了不少县城。

日军在县城里有驻军。八路军强攻后占领的县城。一座也没有。

所以,有人戏称《亮剑》是中国最早的抗日神剧。此言不虚。


杨朱学派


因为亮剑所描述的八路军抗战,是作者和编剧心目中YY的八路军和抗战模式,。

首先,八路军序列里的“独立团”和教导团、警卫团一样,是为了应对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不允许人民军队扩编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变通措施,所谓“独立”是指没有正规番号(八路军的正规番号原本只有3个师、6个旅、12个团,后来晋绥某仗打得好,蒋一时高兴给增加了两个团的番号,但旋即表示下不为例,整个八年抗战期间八路军列入正规军序列的团就只有这么10个)的八路军正规部队,所谓“独立”是指对KMT“独立”(国府不承认也不发军饷),但在延安方面,这些“独立团”和普通团一样,都要受党的领导,八路军总部的指挥,而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亮剑》里的所谓“独立团”那是真的“独立”,这样的武装在当时的晋察冀是一定会被消灭的,请参看曾和八路合作的赵侗后来下场如何。

其次,在人民军队中一支部队有军事和政治两位指导员,通常政委的地位要高于军事领导,在1942年6月之前甚至一直规定政委在军事活动中也有最后决定权,此后军事活动的应机决定权给了军事干部,但任何脱离了政治主官的自行其是,在八路军铁的纪律面前都是决不能允许的,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有过惨痛教训,请自行搜索邢仁甫和单德贵,而《亮剑》中的政委基本上就是个给李云龙插科打诨的捧哏。

第三,在整个抗战期间、尤其相持阶段,人民军队的主要战法是化整为零,打游击战、麻雀战,避免攻坚,华中最稳固的根据地之一淮南,在大反攻前只攻打过一座县城(来安),另一个华北主要根据地淮海,第一次攻打县城已经是1944年的事了,像《亮剑》那样在“五一大扫荡”前后为了媳妇强攻平安县城的八路军不是八路,是败家子。

第四,如前所述,人民军队有铁的纪律,上下指挥关系非常严格,《亮剑》中让李云龙为攻打平安县城调动整个战区的友军跟着他团团转,别说八路,就是军阀的军队,这样干也是找枪毙。

第五,此后一系列更离谱的抗日神剧虽然情节夸诞,但基本上都是按照”亮剑模板“设置的,即”独立团“、”政委捧哏化“、”没事打县城“、”下级调动上级“。

同时代杰出的抗日题材电视剧是《历史的天空》,而不是这部莫名其妙的东西,


陶短房


我不认为亮剑是一部神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何为抗日神剧。抗日神剧是指将战争游戏化,我军偶像化,友军懦夫化,日伪白痴化的一种电视剧,质量参差不齐,出现夸张雷人的虚构场景。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亮剑这部剧符不符合这些标签。在亮剑剧中,我军艰苦突破日军围剿,特别是张大彪带领的骑兵英勇对战兵力远多余自己的日军骑兵,即使战到剩下他最后一个人也是勇往前冲,绝不后退一步,最后全部牺牲。这一幕甚至让日军骑兵深感敬畏。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军并非偶像化。

在抗战期间,国共合作,李云龙部与国军楚云飞部精诚合作,两人甚至一起共赴日伪生日宴,搅了个底朝天。在李云龙率部攻打平安县城时,楚云飞也是带着部下英勇抵抗来援日军,阻击其支援平安县城。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出友军并非懦夫化。

在剧中,日军队长山本一木带领其特种小队打败我军一个团,差点袭击成功我军指挥部,后来逃到平安城以自己为诱饵打算中心开花,打败我军主力,幸亏我军殊死抵抗英勇奋进。才使其计划落空,虽然没成功但仍对我军造成很大打击,一个民兵连打没了一个团剩了不到一半人。在这里可以看出此剧也并没有对日伪军做白痴化的表现。

综上,我不认为亮剑是一部抗日神剧,相反展现出我军逢敌敢亮剑的的民族气概,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类电视剧!


左左爱电影


在《我的团长我的团》还没大热的时候,《亮剑》一直是国民心中最经典的抗战剧,其实直到现在它俩依旧是中国最优秀的两部抗战剧。

有很多人观看了《我的团长》之后,觉得现实残酷的它才是真实的历史,《亮剑》成了抗日神剧。我非常反对这种说法。

这二者其实是不同的类型,我们无法拿一个的长处去跟另一个的短处比。

《我的团长我的团》着重刻画抗战背景下流落的士兵精神,将战争时局的残酷与他们坚韧抗争的精神突出刻画出来。可以说着墨在心里描绘,并且是战争中残酷一方的心里描绘,以个人士兵遭遇与精神反映时局的模样。

而《亮剑》则是描绘了一个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军形象,通过大战事、大时局的视角描绘。其中在李云龙以及独立团上增加许多戏剧性、艺术性的描写与处理,是为了增强人物的丰满性与剧情的观赏性,并且刚刚好,不过度。

并且其中悲情与残酷很多,和尚的死、秀芹的死、包括删减版后段。

很多人觉得《亮剑》是抗日神剧,这种说法是对《亮剑》的侮辱,是对艺术性的侮辱,也是对浴血奋战的前辈先烈的侮辱。

所以,我们应抱着欣赏并敬仰的眼光去看,并且我们已经用这种眼光看了很多年了,《亮剑》也成为大家心中的抗战经典,亮剑精神也成为激励很多人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食粮。

“狭路相逢勇者胜,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柏十印象


何谓神剧?贬低敌军,美化我军,不切实际,天马行空这些是神剧的标配。然而,亮剑并不是。相反,亮剑在贴近现实上,做的相当好。

先说亮剑在敌我双方实力上的描述。

首先,亮剑相当尊重日军的实力,承认日军的实力。不管是从我方指挥员的口中,还是从战斗实际表现,日军的战斗力都相当强悍。看以下几个例子:

围歼山崎大队,李云龙在战前部署的时候特意嘱咐一句:谁也不许露头,小鬼子的枪法可不赖。这就是在战术上对敌人的重视,说是畏惧也不过。


山本特工队偷袭独立团,团部几乎全军覆没,政委差点牺牲,靠着和尚最后时刻爆种,将十几颗手榴弹绑在一起扔出去,炸出一个缺口,才得以冲出去。一个精英特工队打垮没有警戒的团部不算太出彩,但是能安排这个剧情,包括之前孔捷带独立团的时候被偷袭导致政委牺牲,就是在说明一个问题:八路军不是天兵天将,也有吃大亏的时候。


然后就是反扫荡,八路军损失惨重。按照剧中描述,李云龙的独立团干部伤亡了三分之二,损失了半个团的兵力,仅有的骑兵连全军覆没。要知道,对于常规部队来说,损失超过三分之一就可以试做丧失战斗力了,李云龙这个团已经被打残废了。神剧里面可不会有这么心酸的场景。

然后就是反扫荡之后对战斗的总结,绝对算的上是精彩的一笔。战争中哪有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事?只有神剧里面才有。


亮剑带火了抗日剧,可是后来的抗日剧并没有汲取亮剑中的精华,只学会了哗众取宠,构建出一个个雷人的场景。亮剑是抗日剧的开端,但绝不是神剧的开端。


就这么一天


不是不是。风语者说到抗日神剧,我知道还有更早更神的,那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台湾知名大导演张彻所拍摄的《五道楼子》,狄龙主演,好像模仿了《七武士》,反正看过会觉得神乎其神的。七位大侠也不知是八路还是国军,居然在突袭了一个日军炮楼后,面对一个联队六七百人的围攻,血拼死战,英勇到让人血脉喷张流鼻血……暴力美学发端之作,张彻不愧为吴宇森的老师!片中空翻打斗,爆炸,肉身刀枪不入,山炮也奈何不得,别说一打十,那是一敌百,绝对神,与前些年的神剧比,不逊色多少。如果说《亮剑》是神剧祖宗,那是你看的少,何况后者也不能说就是神剧,无非就是把八路军的表现夸大了一下,还没有到离谱的地步。再后来出现的什么手撕鬼子,扔一把筷子放倒一排鬼子兵等桥段,都属于神剧。《亮剑》总体上属于正剧,毛病不多,且再三翻拍,怎么能说是神剧呢?!


风语者034


“亮剑”总的来说还有可看性,有历史依据,比污蔑历史,闭门造车,胡编乱说好。但人无完人,剧也无完剧,毛主席说“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党指挥枪”……主要指挥员要有战斗力,减少不必要牺牲,要打胜仗,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整个团队必须步调一致,铁打一块,纪律是胜利的保证,所以主要领导在尊守纪律方面更要做出表率。政委是代表党,枪要听党,政委在紧急关头可以代表上级党做出任何决定,所以军队中不能削低政委的重要性,更不能否定政治作用,这是“亮剑”中一个欠缺。


甬江明月


由李幼斌主演的电视剧《亮剑》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和好评,无论是内容、剧情、还是演员的演技都可圈可点,通过这样的电视剧也让我们看到和了解了抗日战争的惨烈以及无数先烈的英勇牺牲和无私付出。


至于是否有人说《亮剑》是抗日神剧的开端,这点我并不清楚,但是《亮剑》的确是抗日题材电视剧中一部非常好的作品,而主要演员李幼斌无可挑剔的演技,以及他本身也极度符合观众心目中李云龙的形象气质,这也给电视剧本身增色不少。总之拿那些脑残的抗日神剧来和《亮剑》这部作品作比较,基本就是找喷。当然,这部电视剧也并非完美,在展现战争的场面上有些弱化和平淡,不够惨烈和残酷,因为看过一些抗日题材的小说,比如《中国远征军》,所以感觉和历史上真正的抗日战争还有一定的差距


所谓的“抗日神剧”是广大网友对那些脑洞大开的抗日题材电视剧的无力吐槽而已,是一大群无脑的编剧和导演胡编乱造出来的电视剧情和内容。这些抗日神剧往往把敌人描绘成一副弱智甚至是白痴的形象,把历史上艰苦残酷的抗日战争描绘成我们的军队对敌人完全是碾压式的击溃。而很多桥段根本就不能叫抗日剧,说它是玄幻剧科幻剧更恰当一些。比如:“子弹能拐弯”,“空手撕鬼子”,“自行车追火车”等,而有的作品在剧情上的安排简直就是在侮辱我们的智商,比如有一位女战士被一群鬼子抓住并受到了凌辱,过后了女战士忽然就有如小宇宙爆发,分分钟就把这些鬼子一个不剩的全部灭掉了,感觉这位导演当时脑子可能真的进水了!



纵观这些抗日神剧的虚构场景有的无中生有,有的扯淡雷人,这些神剧不仅仅是歪曲历史和事实,更是对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先烈们的不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