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留壩打好生態牌助力農特產業快速發展

多年來,漢中市留壩縣依託生態優勢發展農特產業,堅持"做特做優做高端",因地制宜、適度規模發展,讓很多農戶找準了適合自己經營的產業,錢袋子越來越鼓。

在留壩縣城關鎮紫柏街道辦,記者沿著一條通往山林深處的小路行進大約30分鐘,在一處土坯房前,見到了正在分蜂的蜂農張志清。

漢中留壩打好生態牌助力農特產業快速發展

眼下正是蜜蜂的繁殖季節,一個蜂箱的蜜蜂數量會大幅增加,隨著新的蜂王產生,就需要及時把一部分蜜蜂分到空箱子裡面,養得好,一箱蜂可以分兩到三箱。

張志清:"我們這個蜂主要採的是山花蜜,比如說五味子、洋桃、板栗,蜜蜂喝的也是泉水,沒汙染的,吸收的新鮮空氣。養這個‘棒棒蜜’純天然,全靠蜜源好,山上沒汙染,越原始森林,它的蜜源越多。"

今年57歲的張志清,養了21年土蜂,從最初的幾箱、發展到幾十箱、再到現在的近200箱。因為品質好,蜂蜜從來不愁賣。

漢中留壩打好生態牌助力農特產業快速發展

張志清:"蜂蜜還沒取出來,那些人就來了,我要這個棒棒蜜,要純天然的,他就來訂購,一年要是打理的風調雨順的話,能掙10來萬。"

眼下,留壩縣的養蜂人越來越多,依託逐步擴大的土蜂產業,當地蜂農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

張志清:"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是我們的命脈,養蜂這個地方效果是相當好,產量也高,品質也好,生態保護,我們人人都喜歡把它保護好,生態好了我們的產業就好了。"

漢中留壩打好生態牌助力農特產業快速發展

留壩縣地處秦嶺深處,林地面積佔93.6%,是南水北調水源保護地,也是大秦嶺生態保護限制開發區。近年來,當地確立了符合實際、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群眾易接受的養蜂、養雞、養豬、養食用菌"四養"產業發展方向,引導農戶按照"做特做優做高端"的思路,適度規模發展,讓很多農戶找準了適合自己發展的產業。

早些年,48歲的留壩縣小留壩村貧困戶李春濤,因為患病沒法幹力氣活,一家三口的經濟來源就靠妻子在外打點零工,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漢中留壩打好生態牌助力農特產業快速發展

直到2016年,經過村幹部的動員,李春濤建起雞棚,搞起了小規模的林下散養雞。

李春濤:"養了200多隻,當時建雞棚、買設備下來,當年還實現了2000多元的收入,我覺得挺不錯的。"

一看效益可觀,自己的體力精力能跟得上,李春濤的心裡一下踏實了,2017年他把養殖規模擴大了,當年就實現了脫貧摘帽。

李春濤:"跟山城公司合作,給人家養好雞,雞苗、飼料都是山城公司提供的,這樣就把我們風險一下降低了,我們等於就掙了個養雞的勞務費。2018年算起來,養雞收入有1萬多塊錢,這個一萬塊是淨收入。"

李春濤說到的山城公司,是留壩縣當地一家專門從事農特產品銷售的企業,也是當地政府扶持的帶動農戶發展土雞養殖的一家龍頭企業。

留壩縣山城農特有限公司負責人楊茂華:"農戶或者合作社建養殖基地,配備人員,我跟他簽訂一個回收訂單,規格標準只要達到了,什麼價格我就把他收回來,到時候我按訂單回收以後,扣除我給他的投入,剩下的都是他的。"

楊茂華說,目前,在全縣8個鄉鎮中,他們基本上和所有土雞養殖戶簽訂了土雞養殖回收合同,這樣一來留壩土雞就形成了統一標準、統一品牌,也具有了較大的產業規模與市場影響力,近幾年,銷售情況非常樂觀。

楊茂華:"只要養出來東西是不愁銷的,並且我們現在已經是同期投入的同類產品,已經快銷於周邊縣。"

如今,養蜂、養雞、養豬、養食用菌這"四養"產業已經成為留壩縣農業的支柱產業,也為農戶增收致富提供了清晰的路徑。眼下,留壩縣已經拿到了六個國家地理標誌認證的農產品,四個國家地理認證的商標。今年,全縣計劃發展2萬群中華蜂、1萬筒"棒棒蜜",完成1.5萬頭土豬、8萬隻土雞的農產品訂單,發展袋料香菇1000萬筒,預計可完成產值1.5億元。

留壩縣委書記許秋雯:"去年一年,我們的線上、線下農產品的銷售額達到一個億,農民人均在這一塊增收了3000塊錢,預計大概3年時間,我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可以從去年年底的9800元,上升到1萬5千塊錢。"(陝西廣播電視臺 惠 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