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和80后还对那一本本小人书(连环画)记忆犹深吗?

乡村生活小院




答:对很多连环画都记忆犹新。

今天特别说一本由客居澳大利亚的江苏籍画家邓柯绘画的《孙悟空出世》。

这是记忆里我所最早接触的一本连环画。

那时候年幼,可能是五六岁的年纪,患了感冒,高烧。

午后,父亲看我烧得厉害,把我从床上拽起,火急火燎地让我坐上他的自行车后座,猛踩着骑往离家有几里路远的村大队卫生所。

七十年代的村大队卫生所医疗条件简陋,缺医少药,不可能有点滴输液之类的玩意,就连退烧针也没有,医生就开了几副中药,嘱咐几句,让我们回去了。

我手里拎着那几副用旧报纸包着、再用干稻草捆实的中药,脑子晕晕乎乎的,爬上了父亲的自行车后座。

父亲拉着车,小跑几步,左脚踩上脚蹬,右脚在地面上猛蹬几下,上车啰。

还没骑到一里路,突然,我的左脚猛地钻心痛起来,不由惨呼起来,手中的中药跌落路面,头脑从浑沌中醒来,往下一看,原来左脚滑入自行车车轮内,被轮轴上连结起来的钢线条绞变了形,并且渗出血来了。

父亲蹬车发觉有异样,蹬不动,加大力再蹬,我更痛,哇哇直叫。

父亲终于明白过来,跳下车细看,又心疼,又生气,骂:“怎么那么蠢?!怎么那么蠢?!把脚伸到车轮里面来?!”

我痛出了眼泪,说不出话。

父亲只好把车子慢慢往后退,小心地把我的脚抠了出来。

他问:“怎么样?感觉还能走路吗?”

我试了试,痛得疵牙咧嘴,说:“走不了了,走不了了。”

父亲只好再扶我上自行车,调头回村大队卫生所,让医生包扎、止血。

但无论如何,已经伤到骨头了,走不了路,医生说,得歇上二十天一个月吧。

回家后,因为走不了路,哪儿也去不了,就替家里人守在稻田边“赶鸡”。

啥是“赶鸡”呢?

话说,农村家家户户都养有鸡,那么,靠近村头村尾的水稻成熟了,生产队就要安排人手守在稻田边赶鸡。

母亲向生产队揽了其中一份赶鸡任务,交给了我。

我就撑着粗木棍,拾起一大堆瓦砾、石块,堆在树荫下,然后坐树在旁边的小凳,用瓦砾、石块赶鸡。

那时候,看其他小伙伴下河游泳、上树摸雀蛋、在溪边钓虾、用蜘蛛网网知了,只有眼馋的份儿,自己身不能与,更加苦闷。

然而,就在这样的苦闷中,读初中的二哥从学校里拿回了一本连环画——邓柯绘制的《孙悟空出世》。

我尚未入学,不识字,但一下子就被书中的画面吸引住了。

今天细思,邓柯的绘画笔法圆滑、构图夸张;画面虽然简单,却张张生动传神;画中人物神气活现,却又满满的呆萌感,不管大人还是小孩,见了没法不喜欢。

可以说,那个夏天,我的精神生活全部投到这本书上了,天天看,日日看,时时看,翻来覆去,书页被摸脏、摸黄、摸旧、摸烂……

书中写的故事我全部烂熟于胸,没写的故事,我也脑补了许多许多,天马行空,无边无际。

因为不识字,就时时央求二哥或父亲念书上的字来听,浸淫在书里的时间一久,书上出现过的字,差不多全懂了。

可以说,这本《孙悟空出世》可是我的启蒙读物啊。

可惜的是,《孙悟空出世》的内容介绍上,明明说它是《西游记》丛书第一册,但其他第二、第三、第四册……我一直无缘阅读。

不过,上学后,我曾在同学家读过邓柯的另一本作品《假话国历险记》,也同样印象深刻。

还有,某次上学经过一个专门收取租金的连环画书摊,我看见过《孙悟空出世》的下一册《龙宫得宝》的封面,但没有钱租看。

邓柯,一个很有想象力和创作力的画家。

他的《西游记》丛书到底绘了多少本,至今我还搞不清楚。


覃仕勇说史


小人书就像初恋

我的家在陕南的一座小镇上。小镇上有三家航空企业,也还算是热闹。小镇有一条贯穿东西的主街道,学校在街的西边,我家在街的东头。每天上学都要穿过这个主街道。最引起我兴趣的是街道中段的新华书店和靠近街东边的一个卖书小摊。

小学时我最爱逛的就是这个小书摊了。每天放学我都比别人走得快,就怕别的学生抢先把新到的小人书买走了。《三国演义》小人书有几本没收齐,就是因为有几次放学晚了没买上。每天中午放学都要在书摊前浏览几分钟,有新到的剧集,赶紧先买下,然后再拿起其他书翻看一会儿。父亲母亲知道我爱看书,就经常给我零用钱,所以买小人儿书,我从来不缺钱。渐渐的书买回家多了,父亲就专门给我订做了一个小木箱。



那时候看惯了小人书,图片配文字。反而对文字多图片少的《故事会》不感兴趣了,最多也就是在书摊儿前翻一会儿。我的读书爱好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培养起来的。

上到初中,小人书的图片加文字已经满足不了我的兴趣爱好,新华书店成了我经常去的地方。初二那年,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在大陆出版,我记得是12块钱一本。父母给的零花钱远远不够买这本书的。于是我又向已经工作的哥哥要了几块钱,终于把这本书买到手了,从暑假开始到暑假结束前,才把这本书读完。从此又迷上了武侠小说。



后来又陆续读过《岳飞传》、《水浒传》,还有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因为买这些书太耗钱。哥哥又在野外工作,要不到钱,更不好意思向父母要。于是四处与同学换书看。《碧血剑》、《连城诀》、《白发魔女》等等,都是在初中阶段看完的。


上高中课程增多,课外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但这时却不小心掉进了初恋的蜜罐中。整个高中期都是我的初恋美好回忆。太迷恋了,学习成绩自然下降,结果高考没考上。复读一年她去了市里条件最好的一中复读,我还在镇上的本校。也就是这一年,带给我了痛苦的失恋回忆。后来上完大学本可以分回镇上的母校教书,但还是毅然决定离开。

30年过去了,小人书的回忆还是那么美好,初恋的失败痛苦也已经淡淡抹去,人在江湖,各自安好!现在的家庭更让我感到满意和知足。



天下一家51


70后的我,对小人书印象是相当的深刻,那时,身处农村,没有电视看,课外知识来源就是小人书了,要想买一本,是很困难的,所以,街上就有那种可以租来看的,租金是根据书的厚薄来定,一般的两三分钱一本,厚点的,五分钱一本,就坐在那里看,看完了还回去。

记得最开始的印象就是这个绿皮封面的《东周列国故事》

这套书是断断续续才印刷出来的,不像现在,随时都是成套的书出现,由此可见那时的条件,资源匮乏。《重耳复国》是很励志的一本,目前被搬上了电视剧,虽然电视剧里的服装,宫殿太豪华,演员发型之帅,与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显得格格不入,还是耐着性子看下去了,至少情节没怎么大的改变,能让我接受。

收藏小人书也是我最大的爱好,最大的乐趣,这些书也有三十多年了,不能让她受潮,还专用袋子包装起来,时不时拿出来看看,重温那段历史,找回儿时的感觉。
希望在这里也能结实广大连友,向你们学习,交流!

来都来了,请朋友们留个言,点个赞再走呗,哈哈!


四川农民哥朝阳


小人书也叫连环画,是一代人的记忆,我现在还能记得当时看过的小人书的插图,那些书中的人物画像犹如现在影视明星一样,不用看文字也能识得是谁。当时最想拥有一整套四大名著的连环画,却一直未能如愿,直到三十多岁时在图书馆发现重新印刷的一套四大名著的连环画,果断购买,重新阅读,却再也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记得十来岁往院,父亲给我买了好多小人书哄我,我便安心阅读,一本本翻来覆去的看,数书中的每个人物在插图中出现几次,感觉那也是一种乐趣……虽然那时没有买全四大名著,零星的几本还是买到了,最引以为豪的是看水浒《英雄排座次》那本,把一百零八将的绰号和姓名记的滚瓜烂熟,至今还都能一一道来!

一段岁月一代人,小人书培养了我阅读的可惯,现在它已成为收藏热门,而我却很难找到自己当时看过的那些小人书了,想来也以此为憾!并不是因为经济上受损的原因,而是感到失落了一段情怀,它在我的记忆中永远不会抹去……


彭景震


每次进城,我都爱去人家出租小人书的屋里,或县电影院旁边的街边上,有出租小人书的小摊 。

坐在简陋的小长凳上,把小人书拿着或垫在膝盖上阅读。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人们常在路天电影院看电影。如样板戏抗战片。在看电影后,我常常爱找同名的连环画来看。如<><><><><><>等等。j

记得看渡江侦察记时,有个女的撑船时,用手中的竹篙用力拨开靠岸的船,小船如离弦的箭离开河一丈多远时,她象跳高运动员一样把竹篙往河里使劲一戳 ,人象飞一样落在了船头上。

真神,那画面太好看了,感觉这时我写的都不到位。

我想在小人书里找作者写这段的场景,好像没有。那时我的心还有的失望似的。

想想在村里上小学时,首任老师买了一些小人书给我们看,村里喜欢小人书的小伙伴们,有个别的也会买小人书,我厚着脸皮要来看。

那时的小人书陪伴着我,度过了贫穷的童年。


胡五妹1964


六十年代初期,我在福州实验小学上学。我经常会到福建省立图书馆看书。当年的省立图书馆大院里东边,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院落,四面围墙,自成一体。院落的大门上牌匾上三个大字“阅览室”,这里,就是省立图书馆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的一个阅读小人书的地方。

进入大院,一个有四个教室大的厅堂赫然入目。厅堂中,六张一米多宽,十米多长的阅览桌竖着排列着。阅览桌两边隔着六、七十公分各摆着一本连环画,一排桌子估计能够摆个20多本书吧,五张桌子就能同时容纳百十来人同时看书。真够气派的!

下午放学后,这里人最多,大都是附近的放了学到这里来看书的中小学生。来的晚了,想找一个座位并不容易,只有等,等到有人看完了,你就迅速跑过去,占领位置。刚开始没有经验,站在两排桌子中央,等到有人站起,立马跑过去。后来发现,有时快要跑到,别人却捷足先登。后来,我学别人,瞅瞅谁的小人书快要看完了,我就站在他身后候着,等他一走,立即坐下。此招屡试不爽。其实这招,大家都用,当你在认认真真地看一本书时,一会儿就有人矗立在你身旁恭候,等着接你的班。此时,你的心情一定不爽。但你将心比心,也就不再计较了。每次放学来到这里,我都能看个三五本小人书。看看时间不早,只好依依不舍打道回府。

阅览室虽大,有上百本书,但重复的和旧的书占很大比例,新书少之又少,而且很难看到。一旦有了新书,大孩子们肯定先行占据,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只有先看旧书,等到新书变成旧书后,再慢慢品尝不迟。196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曁中国抗日战争十周年之际,很多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连环画出版,图书馆的阅览室也进了很多抗日战争打日本鬼子的小人书,像《烈火金刚》、《平原枪声》、《新儿女英雄传》、《鸡毛信》、《小英雄雨来》等等,让我们孩子们大快朵颐、乐不可支。不花钱在这里能够看到这么多小人书,真是非常得意。


四海漫游


不但是记忆犹深,还是无法轻言忘记,那一本本小人书,就是童少年时代最大的乐趣和愉悦,也是人生里最早的启蒙。我可能会忘记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吃过多少好东西,可是我怎么也不能忘记,自己曾经拥有过的那上千本小人书,每一本都购之何处,是怎样的省吃俭用,才罗叠起这满满的快乐。三国、水浒、西游、聊斋、封神、说唐、兴唐传、说岳、杨家将……这些传奇和故事都不是课本带给我的,是那一本本巴掌大的小人书,通过一页页的线描,给我带来了一个宁静久远、辽阔壮观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金戈铁马,有腾空驾云,有快意恩仇,有除暴安良。这个世界里,有情,有意,有爱,有恨……对一个顽劣的孩子来说,在温暖的阳光里,捧着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小人书,安静的阅读着,就是他在这一刻里最大的享受,最实在的快乐。


如今是老方


我新收1000多本80年代的小人书,各种都有喜欢的联系我吧!打包出




老钢炮穷游


小人书是很久很久以前的记忆了,那时候没有多的娱乐活动,没手机电脑,最喜欢的就是放学后在小书摊上选几本小人书看看,那是最享受的事情了。 最喜欢卢延光和徐恒瑜的画书了,特别耐看。线条流畅优美,有时喜欢临摹练习他们的作品。





淡淡茶香幽幽雪9482


当时吃不饱饭,帶着饥饿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