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柵欄:領航員計劃解決衚衕難題

文圖︱賈蓉(北京大柵欄琉璃廠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大柵欄:領航員計劃解決衚衕難題

大樹下的微雜院 圖︱大柵欄跨界中心

提起大柵欄,多數人會想起天安門邊,那條青磚路面,彙集著諸多老字號,古香古色,遊人必去的“大柵欄商業街”。而大柵欄的魅力地域,遠遠不止這一條商業街,而是指天安門南側、前門西側,擁有六百多年曆史,遺存遺蹟最豐富、保護最完整的,入選首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的區域。

大柵欄:領航員計劃解決衚衕難題

大柵欄歷史區位圖 圖︱大柵欄跨界中心


大柵欄:領航員計劃解決衚衕難題

大柵欄歷史區位圖 圖︱大柵欄跨界中心

歷史:積蘊百年的繁榮京華

毗鄰首都核心,歷史上就是王權與庶民的連接點。這裡保留了北京歷史延續最長的城市肌理及街區風貌,從金、元、明、清、民國到當代。直到50年前,大柵欄在她幾百年歷史裡,一直都是北京最繁華的商業、文化和娛樂中心。大柵欄是北京最早的金融街,擁有珠寶市爐房、錢市衚衕和施家衚衕銀號一條街、西河沿銀行、鏢局等完整的金融產業鏈條。2011年,大柵欄被授予全國首個“中華老字號集聚區”的稱號,北京流傳著“買鞋內聯升,買帽馬聚源,買布瑞蚨祥,買表亨得利,買茶張一元,買鹹菜要去六必居,買點心還得正明齋,立體電影只有大觀樓,針頭線腦最好長和厚”的口號。這裡曾戲院林立,大師眾多,會館雲集,見證了京劇的形成與發展。由於與琉璃廠相鄰,這裡成了書肆、報業、出版業的集聚地,還有眾多會館、茶室、廟宇遺蹟等。所以說,大柵欄是北京城傳承百年的風水寶地。

大柵欄:領航員計劃解決衚衕難題

歷史上的大柵欄 圖︱大柵欄跨界中心

在大柵欄歷史的積澱中,街巷的風貌尤為突出。從圖上可以看出,這裡的街巷肌理以斜街為特徵。那麼,這樣的街巷走向是怎麼形成的?隨著北京的變遷,南城一些居民遷入內城,內城與外城往來自然形成了若干條斜街,而後沿街修建商鋪民舍,並漸漸形成了繁華的商業區。在獨特的斜街肌理形成的歷史過程中,這一地區集萃了明朝、清朝、民國等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見證了發生在這一地區的一段段興衰與悲歡離合故事。很多歷史建築至今保存完好,成為記錄當年老北京生活的活化石。

喚醒:大柵欄更新計劃的活化播種

但近幾十年來,大柵欄衚衕風貌不斷惡化,商業文化繁榮不再,區域生態逐漸衰敗。這個曾經輝煌的大柵欄隨著歷史長河的流逝與如今快速發展的時代漸行漸遠。

直到2003年,大柵欄入選北京首批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這片底蘊豐富的歷史文化街區才開始逐漸得到保護髮展。近幾年來發起的大柵欄更新計劃,開放地引入社會公眾的多元參與,融入設計、文化、藝術的跨界復興,使得這個區域悄然變化,開啟了這個沉睡數十年老城區的活化復興之路。

2010年,在西城區政府的支持下,西城區國資委所轄的北京廣安控股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北京大柵欄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大柵欄更新計劃的實施主體。新成立的開放的工作平臺——大柵欄跨界中心,是政府與市場的對接平臺。大柵欄更新計劃將原來的強制搬遷模式改為自願騰退模式,開始以“節點改造”的軟性模式對大柵欄進行保護與更新。居民自由選擇是繼續居住在衚衕裡,還是搬到距離城中心較遠的樓房裡。搬到樓房裡的居民改善了自身的居住條件,為大柵欄發展釋放了空間,而留下來的居民保住了大柵欄衚衕的“人情味兒”。然而,騰退出來的空間如何利用?留下來居民的居住環境如何改善?這一系列的衚衕難題引出了“大柵欄領航員計劃”。

大柵欄:領航員計劃解決衚衕難題

舊模式與節點更新模式對比 圖︱大柵欄跨界中心

解決衚衕難題:大柵欄領航員計劃

迄今為止,大柵欄更新計劃最為人所知的應該是其核心板塊——“大柵欄領航員計劃”。它通過設計徵集的方式,嘗試解決改造中的一系列公眾難題,這些設計經過試點實踐,即有可能成為示範,給大柵欄社區帶來直接積極的改變。

  • 舊瓶裝新酒:大雜院中住新房

楊梅竹斜街72號院原有8戶人家,騰退走了6戶。來自北京的設計團隊“眾建築”在這個大雜院裡考量了一圈,有些明白居民搬走的原因:沒有浴室、冬天寒冷......對還留在這裡的居民而言,翻新或者重修建築所需要的資金往往要遠超其承受能力。而普通翻修不僅會破壞房屋的歷史痕跡,還會因為結構相連影響到隔壁不願意進行翻修的居民。設計師們想到的方案是構造一個“房中房:將一個預製的模塊裝入原房屋內。這種嵌套的方式像大盒套小盒,所以,他們為這個方案起名“內盒院”。“內盒院”預製的模塊系統由PU複合夾芯板材製成,整合了結構、保溫、門窗、電線、水管、插座以及室內外表面,形成一個模塊化組件,重量很輕。它用一種快速並影響較小的方式更新了傳統大雜院的房屋,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2014年,楊梅竹斜街72號院北屋和西南屋的樣板間建起來之後,吸引了不少人來參觀,這其中有遊客,但更多的是住在大雜院中的“老北京”。

大柵欄:領航員計劃解決衚衕難題

楊梅竹斜街72號院“內盒院”改造前後對比 圖︱大柵欄跨界中心


大柵欄:領航員計劃解決衚衕難題

楊梅竹斜街72號院“內盒院”改造前後對比 圖︱大柵欄跨界中心

自楊梅竹斜街72號之後,又有3個院落的部分房屋進行了“內盒院改造”。苕帚衚衕37號院孫師傅家的13平米的房子,居住著孫師傅和成年的女兒,不僅活動空間小,生活也遭遇著種種不便。在為孫師傅家進行改造設計時,設計師特意設計了一個夾層來分割空間,從而既增強了隱私性也增加了空間使用面積。經過這樣的設計,房子使用空間達到了17平方米,除了臥室廚房等最基本的空間外,還留出一塊空間作為客廳來使用。

大柵欄:領航員計劃解決衚衕難題

內盒院中的夾層設計圖︱大柵欄跨界中心

用大盒套小盒的方式來改造房屋,會帶來面積損耗嗎?對於居民最為關心的這個題,“眾建築”的設計師們已經有成功解決的案例。2015年,楊梅竹斜街72號僅剩的兩戶居民中的一戶——東大媽也決定用“內盒院”改造自家房屋。這次,設計師採用了超薄的五釐米板,並反覆調試角度,讓板材與牆面最大程度貼合,同時改造了窗臺下的空間,做到了讓面積不減反增。

  • 新生:大樹下的“微雜院”

一棵參天的百年古樹,樹下幾個空間錯落有致。走近看,這些木質和青磚構成的空間,即將成為衚衕孩子休閒閱讀的圖書館。在大柵欄茶兒衚衕8號院裡,一棵大樹串起了內外多個空間,也串起了這個大雜院乃至整條衚衕的生活。

張軻是標準營造建築工作室的創始人之一,這些如積木一般的空間皆是他和工作室的手筆。茶兒衚衕8號院是一個標準的傳統“大雜院”,在這個院子裡,居住過超過12戶人家。在過去的50年裡,這些家庭各自在院子的公共空間搭建棚屋作為廚房。這些簡陋的廚房只有基本的功能,根本談不上美觀。在改造中,張軻換了一種思維,他不僅為一直揹負著“雜亂”名聲的“搭建物”重新設計了外觀,更賦予了它們新的功能。樹下一個原本是廚房的地方,被用青磚重新搭建,成為了一個6平米的小型藝術館,在藝術館外,是一連串磚石臺階直通屋頂。在這個經過改造的大樹下的“微雜院”中,共享的庭院被利用起來,孩子們放學歸來,拿起最愛的繪本,爬上屋頂,坐在陰涼下暢談夢想。

大柵欄:領航員計劃解決衚衕難題

社區兒童藝術館 圖︱大柵欄跨界中心

  • 復興人情味兒:讓“老掉牙”的工藝成為時髦玩意

2014年,一個鐵藝製作的大型宮燈出現在楊梅竹街口,這是ATLAS工作室與大柵欄傳統鐵藝手工藝人周師傅合作的產物。

大柵欄:領航員計劃解決衚衕難題

楊梅竹斜街街口的大型宮燈 圖︱大柵欄跨界中心


中國風味的宮燈是周師傅的拿手作品。而ATLAS工作室的青年設計師,希望這些造型稍嫌老牌的宮燈,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於是設計師與周師傅商量,突破他的“舒適領域”,創造一些新的造型。經過合作,線條簡潔爽利的現代造型燈飾誕生了。

大柵欄:領航員計劃解決衚衕難題

線條簡潔爽利的現代造型燈飾 圖︱大柵欄跨界中心

要復興這個區域,離不開將手工藝人們重新錨固在這裡。2017年“手工藝者之家”,將會在楊梅竹斜街90號落成。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這間雜院院裡有院。院內的一排倒座房,彷彿像是一條內部的衚衕,從這頭望到那頭,不同的手工藝者各自安然在屋內打磨手上的活計的景象似乎就能躍然眼前。為了讓未來的設計師之家呈現出特有的“衚衕人情味”,在空間設計上,建築事務所的設計師絞盡了腦汁。最後,一個可以旋轉360°的標準門臉單元最終呈現。通過空間朝向的轉動,每間“手工藝者之家”都既可以面向衚衕變成展示空間,又可以背向衚衕變為相對安靜的工作室。

大柵欄:領航員計劃解決衚衕難題

手工藝者之家 圖︱大柵欄跨界中心

更多的溝通與改變正在發生。大柵欄的官方網站將設立專門區域,為大柵欄地區居民參與改造更新,表達各種合作意向提供平臺。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選擇,從此新設計有機會滲透進每個人的生活中。而這也是一種對於大柵欄新社區的建構和良性循環,從此“居者有其屋”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真正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