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吳京的《流浪地球》?

Deuyri


        在2019年的賀歲檔中,電影《流浪地球》無疑是比較吸引人們的目光的,儘管人們對這部影片的褒貶不一。但不能否認的是,這是中國第一部特效技術堪稱直逼好萊塢特效技術的一次突破,在電影本身上是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的。由郭帆指導的這部《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人類面對災難,守護家園和拯救地球的故事,其中對人們在極端惡劣的生存環境中的所表現出的善和惡等人性行為,通過鏡頭外化出來,並且將一個“小家”的情感文化逐漸蔓延到“整個地球是一家”的普世情感,進而使得影片的主題晉升到家國文化的層次,對於現實社會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電影《流浪地球》作為中國第一部有高品質特效的科幻電影,對中國未來特效,和類似題材的電影具有“標杆”式的作用。《流浪地球》中絢麗的特效效果可謂是近年來國產科幻片中並不多見的,逼真地展現了地球即將毀滅的狀況和宇宙的模樣,特別是最後“木星爆炸”的鏡頭,具有震撼人心的視覺衝擊力。由此可以看出,《流浪地球》不管是在前期拍攝還是後期特效上都是下足了功夫,這給未來中國電影帶來的“標杆”作用就十分明顯了,不管是哪一個環節,電影是一門藝術,要用心才能做好,光有技術沒有故事是不夠的,光有好的故事沒有技術也是不夠的,要把兩者統一起來,共同為電影藝術服務,這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除了有好的技術做支撐,《流浪地球》的故事表現方式也有很大的亮點。《流浪地球》採用了“困境模式”的故事表現方式,和這模式相似的影片是吳京的《戰狼2》。“困境模式”指的是在電影講述故事的過程中,通過將將劇中的主要人物放置在一個個困境中,使其每衝破一個困境,就又陷入到另一個困境當中去,以此來帶動影片的敘事節奏和牢牢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流浪地球》採用這種“困境模式”,不斷的創造懸念,不斷的滿足觀眾的心理期待,使觀眾的心理,始終跟著劇中人物的境遇起伏不定,帶給了觀眾極佳的視聽體驗。在電影創作中,如何講好一個故事,是導演需要重視起來的,在講故事的同時,不能僅僅侷限於講故事,而是要了解觀眾想聽什麼樣的故事,想聽怎樣講的故事,雖然電影是一門藝術,但電影同時也具有商業屬性,滿足觀眾的心理期待,讓觀眾喜歡,也是電影的一個大的方面。

        一個好的電影要有一個好的主題。《流浪地球》中開始不久就提到“希望”,但這個“希望”並不是普通的對未來的希望,而是對人們能夠互幫互助,人類團結抗爭的“希望”。《流浪地球》從這個立意出發是非常好的,它避免了其主題淪為傳統的母題序列,但又體現出一個非常宏大和現實的課題。在影片中,每一個困境中,人們之所以能夠突破困境,都是來自於身邊同伴的幫助,同時,全人類凝聚在一起,共同執行“流浪地球計劃”也是為了人類延續下去的希望不滅。這種團結、互幫、互助的情愫在影片的最後被渲染到極致,導演從影片中一個家庭的“希望”講起,最後講到地球的“希望”,這不是普通的敘事線索,更是家文化的一種延申,在導演的藝術安排下,家文化逐漸上升到整個人類的層次,超越了國界和心理,匯聚成了家國文化的普世情感,影片的主題呼之欲出。

        《流浪地球》所表現出的團結,到影片的最後成為了一種“愛”一種超越種族和國界的愛,這也是一種大公無私的家國情懷,為了守護家園,全人類團結在一起,共同努力奮鬥,這個主題對於今天的現實社會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當下的人們幾乎淪為了金錢的奴隸,社會意識形態逐漸崩塌,甚至“老人摔倒服不服?”都成了一個社會性問題。所以《流浪地球》中的團結協作,和吳京所飾演角色最後捨棄自身拯救大家的“個人英雄主義”形象,都為當下社會敲響了道德的警鐘,所蘊含的現實意義值得人們深入思考。

        《流浪地球》為中國科幻片開了頭,但也僅僅是個開始,離優秀作品還很遠,但作為中國科幻片的代表作,必然有它的可取之處,應該用辨證的思維去看待這部影片。雖然有些內容不符合科學規律,但電影畢竟是一門藝術,電影裡所有的元素都是經過藝術再創造形成的表現形式,這才是電影的魅力所在。《流浪地球》雖然存在很大的爭議,但也正是這些爭議,才顯現出該影片具有極強的社會現實意義,不管是對中國未來科幻電影的發展方向,還是中國電影的創作或者是對美好的人際關係的嚮往,都起到一個很好的“標榜“作用。其中表現出的“大愛”以及對“家國文化”的讚頌,對於重新構建人類的道德體系和價值觀體系具有極強的引導作用。


緣起光影


吳京將來的路會很難走,因為他其實已經被娛樂圈開除了,沒法繼續跟娛樂圈同流合汙了。

因為當下的娛樂圈烏煙瘴氣(吸毒),

男盜女娼之徒比比皆是(偷稅、亂搞男女關係),

灌屎圈錢之輩層出不窮。

而且其中一些無恥徒首竟公然恣意地給觀眾扣上“垃圾”的帽子。

而吳京呢,非但不跟他們同流合汙,非要不走尋常路,屢屢拍出優秀影片對他們打臉,顛覆他們“灌屎圈錢”的套路。

您想想看,吳京一而再、再而三的這麼搞,觀眾早晚要覺醒,以後娛樂圈那些屎片誰還去看啊!誰看誰“垃圾”啊!

這不是斷了他們的財路嗎?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啊!

那幫人還能容得下他嗎?

所以,吳京在娛樂圈必然是人人咬牙切齒、人人得而“誅”之。

今後,吳京要想生存下去,只有一條出路:繼續拍出更好的電影!

但是:超越別人容易,超越自己難啊!


第五個說謊者


《流浪地球》是成功的,我曾經寫過一篇《流浪地球》的影評,粘貼一段在這裡:


“……

一首時代紅歌可以引起一代人的回憶;

一曲亡靈序曲可以點燃一代人的熱情;

一部科幻作品也一樣引爆了無數科幻迷心中寂靜多年的宇宙!

我們有了原著小說,然後漫長的塵封二十年。

郭帆遠行千里找到她,拂去歲月的沙土,打開塵封多年的木盒,拆去老化的麻布,然後看到一個宏大的世界,金子般的思想熠熠生輝。

他們透過二十年的時光長河,產生了共鳴。

這種奇妙的結緣像地球上所有解不開的迷,猜不透的因果。

作為一個科幻迷的郭帆如飢似渴,破釜沉舟,傾注一切,他可能意識到他們如果失敗了,中國科幻這塊寶石將會被再次掩埋數十年。中國更多的科幻讀者內心將會更加孤寂。

他們成功了,他們給這顆科幻種子裝上了數以萬計的等離子發動機,推動她加速,藉助吳京(吳京的注資狠狠的拉了她一把)這個大木星的彈弓效應在未知的時間流裡艱難的啟航。

《流浪地球》出現在了大眾視野中,像一顆經過千雕萬琢的寶石。

無數國人為之歡呼,無數科幻迷為之落淚。

這個艱難的啟程,雖不至於一下子整體提升中國科幻界的軟硬實力,但可以作為一個當之無愧的信仰圖騰。

網絡上把今年稱為中國科幻電影的科幻元年,其實尚早,路漫而遠兮。

劉慈欣在《朝聞道》中寫過這麼一句話:

“如果說那個原始人對宇宙的幾分鐘凝視是看到了一顆寶石,其後你們所謂的整個人類文明,不過是彎腰去拾它罷了。”

說出這句話的文明是個類似於上帝文明一般的外星智慧。他看似簡單的話忽略了,為了去拾撿這個寶石可能要付出多少代人類汗水和血淚的代價。

《流浪地球》這個影視作品便是那一顆寶石,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有很多的勇氣去面對她、靠近她、拾取她、研究她。

手搭手,肩靠肩的前行。

用更大的意志力和執行力去雕琢更多的寶石。

成功不可複製,此事需躬親。需要有淚水和汗水的灌溉。

科幻元年的啟航我們需要更多的犧牲精神和無畏精神。

我們科幻的宇宙可能荒涼,星球可能貧瘠,但作為一個墾荒民族,我們何曾怕過?(插播號外,NASA公佈數據顯示中國在近幾年的全球綠化中,位居第一。)

在劉慈欣的《光榮與夢想》中,主人公跑到最後燃燒了能量、燃燒了自己,仍然不夠。她還能燃燒什麼?死去的教練在幻想中告訴她:你還有夢想!

我們科幻迷從來都不缺少夢想,我們燃燒夢想!我們構築夢想!

……”

全文可以點我頭像看置頂文章:

《你的青春是否錯過了劉慈欣和中國科幻》

我是譁神之謎,致力於中國科幻文學的推廣傳播。

如果大家有關於劉慈欣中國科幻的問題,可以和我一同交流,共同進步。


申之謎


整個春節假期,相信大夥也觀看了數不勝數的影院大片。

周星馳攜帶固有的小人物奮鬥歷程給我們創作了一部《新喜劇之王》,而被譽為“活在笑點裡的男人”的沈騰,同時也通過《飛馳人生》和《瘋狂的外星人》完成了霸屏的成就佳績。

當然,若要論到春節檔最為成功的電影,那還得屬吳京主演的《流浪地球》---

截至目前為止票房收入已然突破了40億大關,成為了繼《戰狼2》之後中國影史第二的作品,甚至在坊間,這部作品還被嘉許上了“開啟中國科幻元年”的稱謂。想來在整個2019年,這部創作也會成為無所披靡的存在吧。

不過在隔夜君看來,這部《流浪地球》距離真正的硬科幻題材電影,尚且還存有不少的距離---

太陽將會在數個世紀之後噴射出吞噬整個太陽系的“氦閃”,這確實給刻畫出來了。

而人類為求將地球搬離到幾光年以外的棲息地,故此建造的“行星發動機”也同樣給我們還原呈現。

還有借用火星的“引力彈弓效應”作為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的關鍵所在,這一幕畫面同樣在劇中得到了完美展現。

但是坦白說一句,加持上上述幾點“硬物理知識”後,就能夠堂而皇之地稱之為“科幻作品”了嗎?

不,在絕大部分劇情都用於描述小鮮肉冒險成長的這部《流浪地球》,我們頂多也只能夠稱之為“特效大片”而已!

在隔夜君的眼裡,這其實與《海王》《復仇者聯盟》沒有多大區別的。

當然,驅使隔夜君做出此番論斷的因素可絕非個人的臆想而已。

相反,正正因為在四年多之前就已然出現了一部堪稱“神還原《三體》”的動畫短片,方才讓隔夜君窺見到“相形見絀”的事實所在,從而也就不自覺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咯。

好吧,在下面內容,隔夜君就帶各位領略一番這部神級科幻短片的魅力吧---

《水滴》

一開始,引入眼簾的也僅是一些慢慢拉遠,慢慢密集堆積起來的”小白點“,以及一位用標準美式英語在闡述“人類懷抱善意與地外生物接觸”的旁白話語---

如果你們曾看過《三體·黑暗森林》,那想來定會認為這就是人類戰隊列陣在太空歡迎“水滴”

到來的場面吧?

注:水滴為三體人發送過來的前行探測器,此時此刻的人類囿於掌握了能夠將艦艇加速到超過十分之一光速的技術(較比觀察到的三體艦隊還要高速),故此便產生了一種“三體人也無足掛齒”的想法,結果如何?後面會說到。

然而隨著畫面的繼續拉伸,先前認為的“戰艦矩陣”逐漸地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空心小光環,乃至一大簇雜亂無章的“類細菌”物體。

這究竟是什麼?

畫面繼續推進,先前看到的“類細菌群”已然變成了某一實體物件的一部分,下圖所示場景,像不像秋天季節落葉在泥土上慢慢腐化的情況?

隨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畫面已然變成了“仿若月球表面”一般的圖像,難道不覺得表面的凹陷很像月球隕石坑嗎?

此外,就在這時,旁白也再度響起了,而從對話當中我們看到了“人類滿懷自信去期待這一次與水滴對接”的行動,並且還做出了“三體人一定存在道德體系,沒有道德系統的文明不可能發展到如今這一高度”

的論斷!

再之後,畫面被拉伸出了一大坨仿若油畫顏料般的東西(先前看到的事物已經被縮小成屏幕中間的一個小點了),而同一時間伴隨著旁白的響起,我們知道了另一東西---

從上方對話,我們知道人類對水滴構造的驚歎,但同一時間也做出了“微觀內在絕對會是粗糙不已”的論斷---

結合上之前看到的錯綜複雜的圖像,難道說這就是在超高倍顯微鏡下觀看到的”水滴構造“嗎?

就在人類反反覆覆地表明這個宇宙所有事物都必定會是“經由相同物質元素組成”的時候,讓科學家們驚歎的事情出現---

“表面探測溫度:絕對零度”,“這個物體難道能夠無止盡的探測嗎?”

還有,作為觀眾的我們一定會疑惑,這難道不是微觀圖景嗎?怎麼上述截圖如此相像宏觀世界“規則的螺母”造型呢?

就在震驚之情暫未消弭之際,旁白聲音也再度響起了,一位聲線仿若乏力老者的男人捎帶恐慌的情緒道出了下述這段話語---

“任何噩夢,也不及與高水平地外文明接觸,來的駭人可怕!”

此刻所見,我們已經很難看到螺母的形狀了,不過與此同時也多了一塊麵積更為巨大的“圓形麵餅”,細看之下不難發現上方分佈著的“規則螺絲釘”,但這又是什麼?

再之後,圖景到來了一個仿若球體曲面的物體之外,而也就在這時背景響起了一聲女性機器人的聲音----

“構成物質不可測量,與同現已探明的元素無一匹配”

再過不久,我們看到了一座身處在白光背景下,仿若宇宙飛船的黑色物體,而此時此刻的背景也響起了獨白---

<strong>

“看著它,感覺就像,墳墓”

<strong>

之後數十秒鐘過去了,先前看到的一切都聚縮到了一個弧球型表面之上,仿若在這裡面裝載了一整個宇宙似的---

看著它從藍色變成淡黃色,而後又閃爍出耀眼的光芒,繼而隨著鏡頭的轉動,從側面方向我們看到了這個物體的“類似水滴”的流線型體態,在這一刻相信也再無任何人會質疑它的“水滴”身份了---

直到劇情的最後,水滴就獨自一個漂浮在灑滿了太陽暖光的外太空,而此刻在其面前列隊的則是人類引以為傲的“星艦戰隊”。數不勝數的規模數量, 這種“相形見絀”的反差,不禁讓觀影者產生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好了,動畫到這裡也就結束了。不過隔夜君相信部分沒看明白的網友一定會提出這樣的疑問:

“那剛才看到的都是些什麼?難道真是這款飛行器從‘微觀結構’到‘宏觀實體’的一整個過程嗎?”

如果你們真的如此想象的話,那就未免“too young too simple”了。

在原著中描述,水滴的結構是經由“強相互作用力”構造而成的(自然界四種基本作用力中最強的一種,其它三中為萬有引力,電磁力和弱相互作用力)。

而經由此種力量構造而成的物質軀體可謂達到了“天衣無縫”的境界,在人類的現有科技手段上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探測內在微觀結構”的可能性。故此,在上方看到的一切“毛躁”微觀結構,全都來自水滴表面反射的“人類戰隊”上的微觀構造!

在原著當中,如此設計水滴的意圖就在於“作為一面人類傲慢的照妖鏡的寓意”而存在著,而這一輯短短14+分鐘的動畫短片,便給我們完美詮釋了人類從信心十足的狀態,墜入到黑暗深淵的一整個過程。

如果你也曾是一名《三體》小說的忠實讀者,那相信在觀看這部影片的過程中也已經收穫到了足夠的駭然和震撼之情了。

事實上,不僅僅是我們這些凡人讀者,即便那位在一眾粉絲看來如同神一般存在的“劉慈欣”,也同樣在公開場合上表達過:“這就是我心目中的《三體》,能夠看到自己的作品改編成這個樣子,就算要我死,我也心甘情願了!”

這是何等的讚譽?而在看過這輯短片之後,你們還會認為《流浪地球》那般燒煙花式的特效電影足夠資格稱之為

“科幻作品”嗎?

呵,和原著相比,《流浪地球》電影簡直幼稚得讓人發笑呢!

關注【隔夜說動漫】,一個有趣且有深度的動漫自媒體。

如果覺得回答對你們有用,麻煩“點贊”以表鼓勵!


隔夜說動漫


小破球的特效,實話說,只是夠到了好萊塢水準而已,在一眾科幻大片中並不起眼。但它有獨特的魅力,在一眾美國人獨自拯救地球拯救人類的意淫大片中,簡直是一股清流。

面對災難,不再是全人類希望寄託在幾個人身上,而是飽和式救援。當你拼死拼活快接近目標時,才發現目標已被其他團隊完成。有些遺憾,但很真實。隊友的犧牲也並不是無意義的,從更大的視角來看,正是無數支隊伍的前赴後繼,才將完成目標成功率放到最大。

個人英雄式成功是孤注一擲,那是賭徒才做的事。

又如劉啟的團隊要用發動機尾焰點燃木星,幾個人根本不足以推動撞針,這時是一直看似無用的朵朵喊回他國隊員,才能一起保持點火狀態。但又發現尾焰噴不了那麼遠,是劉啟父親犧牲自己,駕駛空間站最終點燃的木星。

這表現出了災難面前個人的弱小,集體的強大。正如中國航天,玉兔2登月,表面風光的是宇航員,但幕後永遠有無數的科學家工程師工人在支撐。這是集體的勝利。

小破球有笑有淚,清新不油膩,值得一試。





圈遊記


毫不誇張的說,我被徹徹底底的震撼到了!

作為一個門外漢,我不知道電影裡的特效與好萊塢大片的特效是否還有差距,但影片裡的所有場景和道具都給了我最為真實的視感,再不是過去那尷尬而敷衍的“五毛”了!

然後是劇情,在這一波多折的故事線裡面,沒有好萊塢大片那用慣了的個人英雄主義,每個人生而平等且平凡,最終點燃木星的計劃之所以能順利實施,靠的不是誰憑一己之力去上演奇蹟,而是靠所有人眾志成城的奮力拼搏!要是李一一沒有何連科的幫助,那麼破解程序未必能按時完成;沒有Tim,劉啟必將在安裝火石時被落下的巨大金屬壓死;沒有韓朵朵堅持不懈的播報求援,叫來更多心懷希望的人們,就憑王磊幾人又如何能推動那碩大無比的撞針?即使做了這麼多,最後要不是劉培強捨命點燃了空間站,點燃木星的計劃也將因差了那最後五千多公里而功虧一簣。所以我想正是有了這一群人拼盡全力的表現,才使得電影讓人覺得如此的飽滿與感動。



當然,特效的話只要用心去做,觀眾們是都能看到那份誠意的,無非是技術上的難點需要時間去突破。而真正難做到的,是一個好劇本與一個好導演同一群好演員以及更多幕後工作人員組成的創作團隊的碰撞,這才是真正可遇而不可求的。而最最難做到的,就是在已經看似萬事俱備的情況下,更有人為這部電影的製作送來了最後所欠缺的一縷東風!顯然在我想來《流浪地球》便非常幸運的是這麼一部作品。


最後要感謝《流浪地球》,是他為國人開啟了國產科幻崛起的勢頭。更要感謝吳京,是他扶大廈之將傾,使得這部電影能順利呈現在我們眼前。

謝謝!


星星星318


懷著期待的心情看了《流浪地球》,還真沒讓我失望,這可以說是我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大片,意義不言而喻。

我不是理科生,我所理解的硬科幻電影,是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上,用合乎邏輯的技術推演,描繪出一種既大膽奇妙又極可能實現的科學設想,帶給觀眾既浪漫又寫實的感覺。這一點,《流浪地球》做到了。

特效很燃,而且“能實景的全做實景”,誠意滿滿。

氣勢宏大的採礦場、神殿巨柱般的發動機、熱鬧喧雜的地下城、冰封的東方明珠等地標、浩瀚宇宙中孤獨的地球、點燃木星席捲而來的火流星等精彩呈現,都讓人讚歎不已。

雖然一些近景和特寫的處理,與好萊塢大片相比略顯粗糙,但總體來說特效的完成度很不錯,而且劇組沒請任何流量明星,將有限的預算花在了刀刃上。

影片最大的亮點,是類似科幻片從未有過的大膽設想,“帶著地球去流浪”。

在太陽老化形成駭閃、毀滅地球之前,人類必須逃出太陽系。而距離最近的半人馬座星系中的恆星比鄰星,不僅需要長達2500年的星際旅程,而且它沒有行星,還需要自備載體。因此只有依靠地球這種大規模且完整的生態系統,才能讓人類生生不息。

“流浪地球”計劃,先利用赤道發動機反向噴射,讓地球逐漸停止自轉;然後再全部開動1萬臺行星發動機,讓地球加速圍著太陽繞圈,其軌跡不斷拉長,且越來越扁,當遠日點到達木星附近時,地球利用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加速,逃出太陽系;之後地球再經過漫長的星際旅行,成為比鄰星的一顆行星。

“帶著地球去流浪”的理念中蘊含的,不僅有科技成份,更有著我們對故土和家園的眷戀之情。影片中一家三代的感情、冰雪融化後帶孩子到貝加爾湖畔釣魚的夢想、末日要見家人最後一面、以及劉培強“沒有人類文明就將豪無意義”的力爭等,都是這種精神內涵的寫照。

影片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人工智能MOSS說的那句話,“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一種奢求”。

不可否認,人類有認知侷限性,難免會犯錯。

在地球被木星引力所捕捉的時候,人類未能充分考慮到木星引力和磁場的破壞力,不僅眾多城市被地震摧毀,更嚴重的是造成70%的行星發動機熄火,地球被木星強大引力所吸引,差點超越洛希極限、遭遇滅頂之災。

人工智能MOSS計算出地球沒有扳回希望後,立即將空間站的領航任務,改為“火種計劃”,並冷酷地壓制了劉培強和俄國同事的反抗。“MOSS沒有叛逃”,它只是在執行命令。

但人類不同於機器,人類有情感、有經歷、有思想,不會只遵從數據和概率來做選擇。

劉啟點燃木星大氣、使地球獲得巨大反衝能量、從而逃離木星引力的設想,顯然在此前已有其他科學家提出過並遭否定。但MOSS能測算出其成功機率為0,卻算不出眾志成城的決心和勇氣,算不出劉培強自我犧牲延長的引爆距離,他們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因為“希望是我們回家的唯一方向”。


吾評吾劇


推著地球去宇宙流浪這個設想是沒有科學基礎的,看看熱鬧浪漫一下還是可以的。它有至少四個錯誤的知識,第一,木星不可能被人為點燃。因為不可能,所以不可能。地球只是木星的幾百分之一那麼大,就像一隻母雞待在姚明的腳下。母雞用一根母雞火柴點著姚明的屁,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如果可以被點燃,早就燒光光了。第二,太陽☀有年齡,大約是80億年,現在的地球大概是40億年大。當太陽到了該死的時候,地球也就死到臨頭了,你就算推著地球到了別的地方,它不會自轉,人類也不可能在地球上生存。而且,時間到了,地球也會變成一個啥⊙∀⊙?忘了,大學時期學的知識,白矮星?反正,那時候沒有了太陽,地球就是一片漆黑,第三,人類就算可以脫離太陽引力,也無法脫離脫離銀河系。其實,太陽系與銀河系是密切關聯在一起的,40億年之後,銀河系估計也快完蛋了,你推著個破地球,躲哪兒去了?第四,木星本就是太陽系的一員,太陽都完蛋了,木星還能逞兇嗎?


太素老道


特效水平是因為電影科技的進步才能達到以前電影沒有達到的效果,有什麼值得吹牛逼的?《集結號》《我的團長我的團》之前有哪部電影電視劇拍出了類似的戰場效果?是不是也要說《集結號》《我的團長我的團》也“開創了中國戰爭電影電視劇的紀元”?是不是也要專訪一下馮小剛和康洪雷,讓他倆給我們講講什麼才是真正的戰場,什麼才是真正的軍人?

至於所謂的“科幻”,請先度娘一下“什麼是科幻片”,如果腦洞大開就可以稱之為“科幻”的話,我相信所有“精神病院裡的病人”個個都是“科幻大師級人物”!

劇情和演技就更不用說了!卡車啟動,在一段完整的“交通安全”提示音中,逆行被逼停,在大橋上瘋狂的剮蹭撞擊,最後開車的司機還成了拯救地球的英雄。這是諷刺“交通安全提示”就是喊喊口號嗎?“用交通安全提示”來襯托“不安全駕駛的英雄人物拯救了地球”,虧你想的出來,還真不愧是“腦洞大開”!居然還有噴子這麼說“那是特種工程車輛”!

最讓我感到好笑的是:是不是現在的電影電視劇都得找幾個老外來跟主角對戲,尤其是對戲的時候還必須是這樣的對話模式“主角對外國人講中文,外國人對主角講外語,倆人還都知道對方語言的意思!”這種“脫了褲子放屁”的模式簡直就成了“潮流”!

自己家中吹吹牛就可以了,千萬別把牛逼吹大了吹出個“國際笑話”來!

外交部當初發聲“機場不需要《戰狼》式愛國”的時候就已經夠“丟人”了,還不漲點記性?還不知道要點臉嗎?哎!!!!!!!!!


東北純爺們10183505


怎麼成了吳京的巜流浪地球》呢?

巜流浪地球》導演是郭帆;原著和監製是劉慈欣;領銜主演是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等;製片人是張苗、龔格爾、王鴻。吳京只是該影片的出品人和特別出演。

吳京作為該片出品人,是負責影片市場前期調查的。對影片的風格、種類及市場走向分析,有相當的發言權。加上他在影片中的特別出演,對影片的票房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但在一般情況下,也不能把《流浪地球》說成是吳京的呀。

提問者這樣發問,其實對吳京個人並沒有什麼好處,想必也不是吳京的本意。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一個優秀的演藝人,既可能被"扼殺",也有可能被"捧殺"。吳京繼巜戰狼2》火了之後,捧的人多了,這很正常。因為巜戰狠2》他既是導演,又是男主角,實至名歸。而巜流浪地球》則情況有別,吳京雖功不可沒,但把成功歸到他一個人的頭上,似有欠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