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

@ 周曄(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院長):

思政課不能脫離社會,要把人民群眾豐富的實踐再現出來。實踐乃是哲學把握人的本質的唯一可能的視野與途徑。一是課堂不能脫離社會。課堂要有深度與廣度、理論聯繫實際的鮮活內容;教師要從與學生成長、國家發展密切相關的現實問題談起,引導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二是“小課堂”要延伸至社會,如博物館、紀念館、工廠車間、農村麥田等,讓學生置身於改革開放的熱土,探尋“春天的故事”,講出思政課的科學性、真理性、人民性、實踐性,以及開放性、時代性與創新性。三是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加深對科學理論的理解把握,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到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知行合一。堅持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八個統一”,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鬥者。四是打破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之間的“藩籬”。把教科書與新時代中國這本“大書”融為一體,構築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協同育人的大教育格局。

@ 張暉(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鬥者。這一論斷充分體現了辨證唯物主義原理和思政課教學工作要求的有機統一。立足於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通過思政“小課堂”,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學生頭腦,使青年對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原理和方法形成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社會“大課堂”,深化青年學生對我國現實國情和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理解,在實踐鍛鍊中厚植情懷、積累智慧和增長才幹,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顯著的實踐性,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結合,能夠有效地將科學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教育統一到思政課教學中,幫助學生在“知”“行”合一中充分領略和體悟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真理的理論魅力、現實解釋力和實踐指導力,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助推思政課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 吳為民(同濟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

如何把思政課開好、講好,需要每一位思政課教師不斷創新、持續探索,既突出課程內容的思想性、理論性,又能夠使其講授的內容具有親和力、針對性,讓學生真正進耳、入腦、印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從堅持“八個相統一”具體著力。其中之一是要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一方面,要求教師把理論講生動、講透徹,提升青年學子的思想境界和認識高度;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師注重從正反兩方面引入社會實踐中具體的人物、現象和事例,藉助分析點評,褒揚友善、戒免醜惡。同時,要讓學生更多參加各種考察調研,形成直觀感受,與課堂講述的理論相互印證、加深印象、增進理解。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此外,各專業、各學科相關課程的教育教學,都應該也能夠承擔應有的職責。這既是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應有內涵,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鮮活的素材。

@ 鐵錚(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加強和改進思政課的途徑和方法很多,其中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脫離開社會“大課堂”的磨鍊,思政課也上不好;缺少了思政課“小課堂”的科學指導,學生在社會上就容易迷失方向。一是思政課要用好社會豐富的素材。在思政課的教學中,要緊密結合社會現實。既要堅持正面教育引導為主,又不迴避社會矛盾;既要理直氣壯地宣傳和介紹取得的成績,也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看待存在的問題。二是要開門辦思政課,而不能禁錮在小課堂裡。讓學生走出去,在社會中驗證思政課學過的內容,豐富思政課講授的內容;把社會人物請進來,結合思政課教學,讓他們登上講臺,成為難以替代的老師。三是注重社會實踐教學,指導和幫助學生到社會中經風雨、見世面、長知識、練才幹。四是踐行理論聯繫實際。在思政課教學中,緊密結合我國國情、社情、黨情、民情,力戒空對空、空講大道理。同時,注意引導學生用科學的理論、方法看待、分析社會現實。

《北京教育》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