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老光棍更容易被人骗婚?

农村老俗话


首先说两个例子。

例子一是老王。老王今年五十九了,还在河北煤矿上班,好像是张家口什么地方,工作地点不确定。

老王很悲剧,他都快到退休的年龄了,一辈子在煤矿上班,可是跟别人不一样,他还需要上十几年班,也就是到七十岁左右才能退休。

为什么?因为他年轻时没娶上媳妇,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不知道怎么就在办身份证时瞒了十岁,目的是为了让别人给他说媳妇时显得年轻。

到现在,经他手的女人有好几个了,可是一个过时光的也没有,都是想哄他钱。老婆没娶上,退休还给耽误了。

例子二是老陈,老陈今年五十五岁,也是年轻时没娶上媳妇,到了现在,想媳妇都快要想疯了,去征婚被人骗,有媒婆说的那些女的也都是骗他。

有女的同意交往,但他这个岁数,人家女的大多有孩子,有的孩子在上大学,需要他拿钱供人家孩子上大学什么的。

有的则是跟他来住,住几天就走,还回原来的家,但来一次,老陈就得花一些钱,临走人家女的还要带点钱走。

可是,例子一的老王和例子二的老陈仍然还在努力的娶媳妇,仍然不甘心。

我们就想知道为什么了,其实这不难理解,一个男人,看别人孩子老婆都有,自己回家要自己做饭,连个说话的都没有,这种孤独寂寞是难以言喻的,所以他们才会一次又一次的想要娶媳妇。

而那些女人呢?其实我们可以想到,他们都五十多的年龄了,找到的女人也大多是四十五以上的。这个岁数的女人,孩子都二十多岁,要不然是在上学,要不然是该娶媳妇了。

这些女人找他们,说白了其实就是想挣点外快,过日子?除非是男的很有钱,要不然是没有机会的。

那么,这些男人是没有理智吗?是不知道有可能会上当吗?他们当然也是心里有数,明白女人住在自己家,也极有可能是跟自己打个伙计过几天。

可是,他们愿意,因为他们太孤独了,就算是冒着上当的风险也愿意,不是他们傻,而是他们想享受几天家庭的温暖罢了。

说起来,他们都是一些可怜人罢了。





乡村黑嫂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用一句话概括,结婚心切。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既然是老光棍,那么年龄自然肯定非常大了,受中国传统文化传宗接代思想,每一个男人都想有老婆,然后有自己的孩子,这样才可以延续香火。而看着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了,女人都还没有着落,更不用说孩子了,所以只要有女人老光棍都愿意费尽心思去讨好,却很少花心思来判断是否会被骗,所以就很容易中骗婚者的圈套。

第二,农村老光棍普遍学历很低,见识比较少。相信一个学历很高阅历很广的男人是不会成为一个老光棍的。不管是农村人还是城市里的,优胜劣汰的规则永远不会改变。所以老光棍对待很多事情没有明确判断力,眼光可能也比较短浅。

第三,老光棍孤独的太久了,渴望结婚。一个男人单身了大半辈子,还是孤身一人,难免心里会孤独。并且相到以后老了还无依无靠,所以结婚的愿望就更加强烈了。而面对女人的要求,他们都会想方设法的满足。正是他们这种渴望结婚并且愿意满足女人一切要求的心理,为骗子创造了机会。

第四,老光棍也会有心理压力,看着自己的同龄人有家有老婆,孩子都很大了。再看看自己几十年仍然孤身一人没有任何改变。难免心里会感到难过。加上身边的流言蜚语,不止是年轻人怕,老光棍也很怕。所以这些因素再次成为了他们容易被骗的原因。

光棍是每一个年代都会有的社会产物,所以他们能做的只有放宽心态,并且努力挣钱。争取能娶上一个媳妇儿。不至于老了会一个人孤独生活。





小卫生活录


光棍和剩女是这样形成的,因为女人找老公喜欢找比自己强的,男人也喜欢找比自己弱一点的。结果甲等男配了乙等女,乙等男配了丙等女,丙等男配了丁等女。剩下来的就是甲等女和丁等男,这两种是不会配对的。所以老光棍,不是智力有问题,就是外貌不好看,或者品德不好,这样的人容易受骗不奇怪。


月笼南窗


不难理解,农村打光棍子不好说或多或少存在某缺陷(也有好的)有些人也正是摸透了他们的弱点。所以更容易上当受骗。而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打光棍必然被人看不起,生理需求和生活所迫,也是容易轻信骗子的主要因素。当然,也外乎于骗子求财心切,无人监控等等原因吧。


路遥5357


1、年龄大对家庭催婚和邻里之间的压力剧增,各别人会随便相亲一个女生就凑合结婚,目前农村有很多这种现状“娶个越南的媳妇”5万~10万左右可以买一个媳妇,没过多久日子这个越南女孩就跑了。结果大龄男青年赔了夫人又折兵。

2、老实巴交的农村大龄剩男空窗期比较长,偶遇别人介绍对象很是上心,对对方特别好金钱方面也特别大方,殊不知对方只是拿你当备胎,遇到其他好条件的就改换目标了。


文字控小姐姐


饥饿感,啥都想吃,中毒了。


说实话z


被计划生育害得男女极不平衡,男人孤独怕了!


XTX龙卷风


骗婚,听说过,但是在我周围的生活中还是很少的。

所谓骗婚,无外乎是以婚姻为诱饵各种骗钱。

所以管好钱袋子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