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为何会被孙权耻笑?

王路


因为三公乃朝廷地位最高的三个官职,虽然实权一般,但地位尊崇,需德高望重之辈任之,所谓"三公具瞻所归也”,所以孙权要笑,因为贾诩曾有卖主之嫌。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派使者来到张绣处。想要和张绣结盟,南北夹击曹操,则曹操必败无疑。张绣是曹操的死敌,使者本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事情,理所当然,顺理成章,可没想到双方洽谈正欢,贾诩忽然走进来,大声道:“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袁使只得尴尬而归。

张绣吓个半死,袁绍你也敢得罪,贾叔你在想啥?难道咱们要同时跟袁绍曹操作对吗?这岂不是找死的节奏?

贾诩忙跟张绣分析:诸侯争霸,狂沙吹尽,当今形势已渐明朗。袁曹双雄相争,胜者霸天下也;刘表孙策之辈,则不足提也。我们实力一般,几无争雄之势,只能择袁曹之一而投之。而袁绍虽然实力强大,但跟亲兄弟袁术都内斗个没完,又岂能容得下旁人。曹操则已吞灭徐州、河内,实力非同往昔,可降矣,至于杀子之仇,曹操这种有霸王之志的人,必能释私怨而明德于四海。根本不用担心。张绣一听有道理啊,就大大方方跑去许都投降了,如此冒险之事都肯干,可见他对贾诩无比信任。此时是建安四年的十一月。

曹操闻信大喜,立刻设宴招待张绣一行,并表奏汉献帝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表贾诩遥领冀州牧、拜执金吾,封都亭侯。

贾诩的官位竟然这么高,不但比旧主张绣要高,居然还提前领了袁绍的冀州,可见曹操之前必曾有过承诺。张绣这间小庙,确实容不下贾诩这尊大神。只有奸雄,才配毒士。而贾诩择君,来去自如,也颇有先秦古风。佩服佩服。贾诩被拜太尉后,封寿乡侯,享年七十七岁。

而张绣呢?

最后被曹丕逼自杀了……


千古名将英雄梦


孙权耻笑曹丕是五十步笑百步,孙权晚年昏聩,宠爱大臣吕壹,错误打压丞相顾雍和左将军朱据。更是在临死之时将托孤重任交给诸葛恪和孙峻,致使东吴从此政局剧烈动荡。他这样的行为怎么配嘲笑曹丕呢?

孙权嘲笑曹丕出自于荀勖之口,当时由于晋朝司空之位空缺,司马炎询问荀勖合适的人选,荀勖说:朝廷的三公是群臣之瞻,只能任用德高望重之人,不能随便任用。想当年,魏文帝曹丕任用贾诩当太尉,曾经遭到东吴孙权的耻笑。

武帝问其人於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这里面的三公指的是司马、司徒、司空三个职位,三公是百官之首,在位者是百官之帅。那么曹丕为什么任命贾诩为太尉?贾诩配的上太尉这个职位吗?孙权为什么又耻笑他呢?

当年曹丕年长,按照次序理应继承魏氏大统,成为世子。但是,曹操更喜欢文辞绝代的曹植,这令曹丕很苦恼。曹丕和曹植围绕世子之位争斗了多年,曹操始终没有下定决心究竟要立谁。

出于无奈和心急,曹丕找到贾诩,当面向他请教讨好曹操的方法。贾诩教导曹丕道:愿五官中郎将(曹丕)能够垂德以范,躬身为模,做好人臣分内之事,仅此而已。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好好做人,别犯错,世子之位自然是你的。曹丕心里暗记,从此行事谨小慎微,办事也是事必躬亲,兢兢业业,显示出稳重大气的样子。

曹操也为世子之事很头疼,于是找到贾诩咨询意见。贾诩沉默,曹操问:你怎么不说话呢?贾诩这才开口:我刚才在回想袁绍和他的两个儿子。听罢,曹操和贾诩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曹操心里明白,袁绍因为疏远长子,偏爱幼子,致使两个儿子兄弟失睦,最后被曹操各个击败。这都是前车之鉴,贾诩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已经表达到了,曹操心里也有数了,世子之位只能是曹丕。

于是后来曹操立曹丕为世子,曹操死后,曹丕顺利即位。即位后,曹丕为了感谢贾诩在关键时刻在曹操面前为自己说话,封贾诩为太尉,而这件事情遭到孙权的嘲笑。

孙权为什么要嘲笑曹丕呢?一是嘲笑曹丕滥用私人,不避嫌。二是因为孙权觉得贾诩不配为太尉。为什么呢?

三公素来都是朝廷之望,当时的大臣对于三公职位虽然羡慕,但是如果自己实力达不到,轻易都不敢高居其位。魏明帝曹叡曾经准备封徐邈为司空,徐邈说了一句话直接道出当时朝廷对三公之位的重视:三公乃论道国策之职,没有合适的人选就应该空出来,等到有合适的人再上任,怎么能匆匆忙忙的任用像我这样年老多病的人呢?

邈叹曰:“三公论道之官,无其人则缺,岂可以老病忝之哉?”遂固辞不受。

徐邈的话道出了当时三公之位的标准:德高望重,有才,有德,忠心。司马懿当时是朝廷最具有名望的大臣,也很有才能,文武兼备,但是魏明帝也没有任用司马懿为三公,就是因为担心司马懿不忠。由此可见三公职位之重。

那么贾诩配得上三公之位吗?我觉得是配的上的。虽然贾诩有不忠的名声,(因为贾诩曾经做过董卓、李傕、郭汜、张绣、曹操等多人的谋士,忠诚度有待考证,名声不太好)但是自从贾诩做曹操的幕僚以后,为了防止自己遭到曹操猜忌,贾诩已经很低调了。

贾诩闭门谢客,拒绝结交朝廷大臣和皇亲国戚,也不主动过问朝廷大事。为的就是怕引火烧身,因此众臣对贾诩在态度上都有所改变。

其次是贾诩才华无人匹敌,贾诩几乎是郭嘉死后曹操身边最优秀的谋士。当年曹操南下征刘表,占据荆州后蓄意吞并江东。贾诩建议曹操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先稳定住荆州百姓再徐图东进。曹操不听,结果赤壁之战大败。

后来,贾诩也劝谏曹丕不要南下伐吴,先做好魏国内政,在淮南一带劝课农桑,厉兵秣马,充实国库,等待吴国内乱之时再相机而动。结果曹丕不听,在伐吴时失利,损兵折将。

也就是说,贾诩之于曹丕相当于陈平之于汉文帝,虽然陈平名声似乎也不太好,但是陈平的计策足够安邦定策,贾诩也一样。因此贾诩配得上太尉这个职位。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丕封贾诩为太尉遭到孙权耻笑,一是因为孙权认为曹丕滥用私人,二是因为孙权认为贾诩品德有问题,不足以担当太尉之职。其实贾诩自从投靠曹操以后,已经低调了很多。贾诩从不结党营私和接近皇亲国戚,更没有主动接近曹丕。因此不能说贾诩是曹丕的私人。曹丕任用贾诩算是公私兼顾,有私的嫌疑,但是够不到私的事实。贾诩能力出众,在曹操时期就是最优秀的谋士,因此担当太尉非常适合。孙权嘲笑曹丕实在是有酸溜溜的意味!


每日趣评


三公是古代做官的最高官衔,位极人臣,周朝之前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秦朝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汉朝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后,自称丞相。自汉哀帝之后,大将军、司徒、司马分担了丞相的权利,东汉200余年间无丞相一职,董卓入主长安后自称相国,位在三公之上,曹操自称丞相,同样位在三公之上,目的是中央集权,统揽三公的权利。其实丞相一职也属于三公之列,只是不同时期具有不同意义罢了,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看到的,就是三公,位极人臣,两汉时期仍然有较重的权力。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篡汉,封贾诩为太尉,这个位置在当时具有怎样的意义呢?本来是曹操封给荀彧的,可惜荀彧数十次退让,荀彧自曹操起兵之时就跟随曹操,跟曹操一起制定了统一北方的战略蓝图,又为曹操推荐了许多不可多得的人才,是曹操后方的“大心脏”,荀彧对曹操的作用可以怎么比喻呢?恰巧东晋末年,也出现了这么一对君臣,就是刘裕和刘穆之,陆游有一首诗:

萧相守关成汉业,穆之一死宋班师。

赫连拓跋非难取,天意从来未易知。

意思,萧丞相守关中成就了刘邦,而在后方坐镇的刘穆之一死,刘裕立即班师回朝,没办法继续北伐了。荀彧的作用就这么大,如果在曹操征战北伐的时候,突然听说荀彧病逝,那么,他怎么可能不立即回家整顿呢?就这样,荀彧才混了个太尉之职。

曹操阵营还有一个关键人物:程昱

程昱一生追随曹操,在曹操刚立足兖州之时,如果不是荀彧的出谋划策,以及程昱的四处奔波走险,亲自冲锋陷阵,平定叛乱,那么因为陈宫的背叛,曹操的老窝恐怕要被吕布等人给端了。只是,程昱在一次筹备军粮之时,用人肉做干粮,他一生受这件事情的影响,活到80岁,也未能位列三公。非常可惜!

再看看贾诩,他本人在曹营有哪些功劳呢?支持官渡之战偷袭乌巢,算是立了功吧!208年,赤壁之战,他不支持,结果曹操打败而归。211年,平定西凉马超韩遂有功。

217年,立曹丕为嗣子有功。所以,曹丕对贾诩非常感激。将贾诩立为太尉,私恩重于国恩。贾诩的功劳跟荀彧或者程昱还差的远,更不用再提他投奔曹操之前做的事情了。陈寿将贾诩与荀彧同传也是有苦衷的,一个魏国的太尉怎么能跟卫尉程昱,军师祭酒郭嘉一个传呢?也是很不相称。

总之,孙权所笑,笑贾诩功劳太勉强,而私人感情却太过了。


SHELL217


问题的说法出自西晋初年荀勖对晋武帝的说法:

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从荀勖的话的前半段看,孙权笑的理由是三公应该由为众人所敬慕、瞻仰的人担任,贾诩则是一个以出无底线的毒辣计谋著称的人士,所以不适合担任理应由德高望重大臣担任的三公之职。

这是通常的理解,但仔细分析还有深一层的原因。

孙权嘲笑的是曹丕(魏文帝)任命贾诩为三公这一行为,笑的可能包括贾诩,但主要笑的是曹丕。

为什么笑曹丕?

这是因为曹操就继承人问题征询贾诩意见的时候,贾诩以袁绍、刘表的例子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保证了曹丕继位,在这个意义上是曹丕的恩人,曹丕继位后把『地望无可言』的贾诩任命为理当由德高望重者担任的三公,有报恩的色彩,孙权所笑是作为帝王的曹丕过于赤裸裸吃相难看。

再加上曹操长子曹昂死于张绣叛变的宛城之战,间接才使得曹丕成为继承人,而此次张绣叛乱正是贾诩为谋主,事后曹操因为大局宽恕了张绣贾诩,但贾诩理论上也可以说是曹丕的杀兄仇人之一,曹丕把他当恩人的做法,某种意义上显示出内心很阴暗的一面,这也是孙权所笑的原因。


谈古论金


文|小河对岸

贾诩是汉末三国时期,超一流的智谋之士。陈寿对其评价是: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张良、陈平之流的人才)。但是,以贾诩如此之人才,被曹丕任命为太尉,却为何会被孙权耻笑呢?据裴松之引《荀勖别传》而注《三国志》记载:晋司徒阙(通“缺”),武帝(司马炎)问其人於勖(荀彧侄孙)。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孙权笑之。

至於孙权为何要笑之,先看一下裴松之的观点。陈寿将贾诩与荀彧、荀攸合为一传,并评论道: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而裴松之对陈寿将此三人合为一传,却颇有异议。

裴松之注解道:臣(裴)松之以为列传之体,以事类相从。张子房(张良)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则馀无所附,故前史合之,盖其宜也。魏氏如(贾)诩之俦,其比幸多,诩不编程、郭之篇,而与二荀并列;失其类矣。且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

裴松之的意思,张良、陈平虽并称,但为人却有霄壤之别,因汉初谋臣较少,故将二人并称。但曹魏像贾诩之类的谋士却很多,不将贾诩与程昱、郭嘉等合传;而将贾诩与荀彧、荀攸合传,是错分其类了。而且荀攸与贾诩的为人,就如月光与烛光,虽都可以照明,但质地却大不同。

裴松之是将贾诩与郭嘉、程昱归於陈平一类(智谋之士);而将荀彧、荀攸看成张良一类(王佐之才),而智谋之士不属於正道,时常没人品、没底线,陈平的名声就很差,“陈平盗嫂”、“陈平受金”等等,其社会地位也是较低的。据《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然其後曾孙陈掌(卫青之婿)以卫氏亲贵戚,原得续封陈氏,然终不得。

也就是说,陈平都认为自己因搞多了阴谋而积了阴祸,子孙也将因此而不昌。古人讲究“治国以正”、甘棠遗爱,而三公为朝廷最尊显之官职,其德行应为天下表率。贾诩以奇谋之士,而被曹丕任命为太尉,故为孙权所笑(意指曹丕重诡诈之术而不重德行,偏离了治国之正道)。

参考史籍:《三国志》、《史记》等等;


有知社


按照东汉官制,司徒、司空和太尉就是朝廷的三公,虽然多数情况下并不掌握实权,但地位尊崇,一般都是用名望非常高的人担任。这里所谓的名望,一般主要是出身门第比较高,或者是品行高尚为世人称道,或者是学术水平比较高时所公认。

比如说东汉末年曾经担任过三公职位的包括王允、黄琬、皇甫嵩、周忠、朱儁、荀爽等人,都是当时非常知名的人物。王允出自太原王氏,黄琬是江夏黄氏,皇甫嵩和朱儁都是讨伐黄巾的主要将领,荀爽是颍川荀氏,也就是荀彧的叔叔,周忠是庐江人,父亲周景就曾担任过太尉,周忠也是周瑜的叔父。

刘备称帝后,只任命了一个司徒,也就是许靖。因为刘备围攻成都时,许靖本来是刘璋的蜀郡太守,但是逃出来投降刘备,虽然没能成功,但刘备仍然因此看不起许靖,对他的节操有所怀疑。所以法正劝他说,许靖就是那种名满天下但其实没什么真才实学的人,但是他名气大,还是应该用他,不然会让天下人觉得刘备对贤才不够重视。

《三国志·法正传》:
璋蜀郡太守许靖将逾城降,事觉,不果。璋以危亡在近,故不诛靖。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正说曰:“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先主於是乃厚待靖。

由此,许靖也成为蜀汉历史上唯一一个司徒。但刘备没有设置司空、太尉,只以诸葛亮为丞相。

曹丕登基为帝后,三公分别是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太尉贾诩,之后是钟繇任太尉。

华歆在《三国演义》里的形象不太好,尤其是在曹丕篡位的时候,华歆参与了逼宫。但在《三国志》中还是一派忠厚长者的风度。在何进辅政的时候,他就受征为尚书郎入仕,董卓之乱后从武关逃出到南阳,之后又被汉献帝派来的使节太傅马日磾征辟为掾。不久后,就被拜为豫章太守。扬州刺史刘繇死后,刘繇部属原意奉华歆为主,但他认为不是天子之命,表示拒绝。孙策渡江,他知道不是孙策对手,就主动向孙策投降了。

王朗更不用说,师从太尉杨赐,也就是杨修的爷爷,少年知名,后来在徐州陶谦手下为治中,劝陶谦主动向当时被李傕郭汜控制的朝廷遣使贡献,被汉献帝拜为丹杨太守。孙策渡江后,手下人认为孙策善于用兵,王朗不是对手,劝他投降,但他认为自己是天子任命的官吏,不能不战而降,就拒绝了。后来兵败被俘,孙策也知道他是海内名士,没有害他。

到官渡之战时,曹操以朝廷名义征华歆和王朗,他们才分别到了曹操阵营。在曹操时期,他们就一直地位比较高,曹操对他们也很尊重。曹丕继位后,更曾说过:“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就是指华歆、钟繇和王朗。

从资历和名望来说,贾诩也是很高的。

在董卓入洛阳之前,贾诩就已经经过察举孝廉在朝廷为郎官,后来因病弃官。董卓控制朝廷时,贾诩还是太尉掾,被董卓任命为平津都尉,不久又升为讨虏校尉,随牛辅出征,对抗讨伐董卓的关东诸侯。

董卓死后,贾诩劝李傕郭汜不要弃军逃走,反而沿路征召军队,回师关中,围攻长安。成功后,李傕想给贾诩封侯,贾诩固辞不受。李傕又要拜他为尚书仆射,贾诩认为自己名望还不够,不能担任这样需要比较高的名望的职位,也拒绝了。所以,李傕只让他担任了尚书,主管官员任命。之后,又被拜为光禄大夫、宣义将军。

《三国志·贾诩传》:
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又以为尚书仆射,诩曰:“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的时候,贾诩随张绣在南阳,所以袁绍曾派人要和张绣结盟,让张绣从背后夹击曹操。但贾诩认为,袁绍势力大,曹操势力小,张绣投降曹操会更受重视,得到更高的待遇。后来,张绣又在贾诩的劝说下,向曹操投降。所以,曹操对他是非常重视的。

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以朝廷的名义拜为执金吾,封都亭侯,不久迁为为冀州牧。需要注意的是,曹操给自己手下人的封拜除授中,给予州牧名义的,只有贾诩这一个例子。虽然当时冀州还在袁绍控制之下,贾诩只是虚领冀州牧而已,实际工作是参司空军事,也就是曹操的参谋。河北平定后,曹操自领冀州牧,贾诩转为太中大夫。

所以说,贾诩的资历是非常老的,名气也很大。相比于其他人以品行节操所获得的名气来说,贾诩的名气是来自他的计谋,受人尊重的程度不如王朗、华歆、钟繇这些人。但因为贾诩在立储的问题上,帮助过曹丕,所以曹丕在登基为帝后拜贾诩为太尉。其实从贾诩的角度来说,他并不见得真是要帮曹丕,只是就事论事的说了自己的看法而已。

曹丕登基的时候,汉末重视名节的习惯还在,所以一般都认为三公这种主要任务是和天子坐而论道的高官,应该用年高德劭的人来担任,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影响,也就是让社会公论认为品行高尚的人来担任,而不应该用来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三国志·贾诩传》裴松之注引: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魏略曰:文帝得诩之对太祖,故即位首登上司。荀勖别传曰:晋司徒阙,武帝问其人於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这就是说,谁当三公应该服从公论,以引导社会风气和树立道德楷模,也就是以贤德为三公的第一要求,而贾诩对曹丕是私恩,贾诩的名望也不足以让其他人当成楷模,所以曹丕这样做是公器私用,是自己乱了法度,树立了一个不好的典型。因此,孙权听到这个消息后,才嘲笑了曹丕。

刘备虽然看不起许靖,但因为许靖名望高,仍然放弃了个人好恶,而让许靖担任司徒;曹丕却不顾社会公论,用贾诩这种并非以道德节操著称的人来担任三公。相比之下,刘备和曹丕的做法刚好相反。

官员是由皇帝和朝廷任命的,这也是皇帝最主要的权力之一。所以,皇帝如何运用这个权力,就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强烈的导向作用。皇帝以职官为私器,任人唯亲,当然是宵小横行,小人当道,皇帝以职官为公器,量才度德,任人唯贤,任人唯德,结果当然是君子道长,小人道消。

当然,究竟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任人唯德,也可以看出皇帝的格局大小。很多时候,皇帝任人唯亲都是为了加强权力,而比较自信的皇帝则会在任命官员的时候首先考虑一个人的品行和才能。


萧武


1、因为贾诩虽然有智谋但人品差点,只能算是智谋之士,并非高士。所以孙权笑话曹丕用这样无德有才的人为三公。

贾诩的人生很复杂,可以说他是一个没有是非观的人。吃谁的饭,就给谁出主意。贾诩先是仕董卓。董卓,国贼也,贾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升讨虏校尉,在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军中辅军,与李傕、郭汜等逆党出兵攻打关东联军,大败孙坚;董卓被杀后,王允清算董卓余党,贾诩算是一个。贾诩给李傕、郭汜出主意,整顿兵马起兵十万围攻长安,为董卓报仇,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太常种佛、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司隶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司徒王允及其妻子等被杀。可以说此时贾诩犯下滔天罪行。

贾诩后来投奔张绣,劝张绣投降曹操,结果张绣反来又反叛了曹操,因此造成曹操长子曹昂、大将典韦战死。

贾诩最后成为曹操的谋士,为曹操南征北战出了不少主意,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后改任贾诩为太中大夫。在官渡之战、渭南之战中,运用其谋帮助曹操战胜了袁绍与马超。在曹操的儿子们立嗣之争中,支持曹丕,受到了曹丕的赏识,为报贾诩之恩,拜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又分食邑二百,封其幼子贾访为列侯,任命其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历史春秋网


诚邀,如题。首先,小编要澄清一个事实,那就是正统史书《晋书》中根本没有记载孙权耻笑曹丕这件事。


实际上这件事是后来的裴松之加上去的。 晋书的原文是:“三公保傅,宜得其人。若使杨珧参辅东宫,必当仰称圣意。尚书令卫瓘、吏部尚书山涛皆可为司徒。若以瓘新为令未出者,涛即其人”,所以贾诩做太尉,孙权是什么意见都没有的。



想想也是,当时三国鼎立,曹孙刘三家相互制衡。曹丕在魏国封贾诩为太尉,孙权又是怎么知道的?要知道吴都建业和魏都邺城远隔千里,孙权和曹丕估计都没见过面,对于贾诩太尉自然也没有所谓的敌意。

那么裴松之为何要加这杜撰的想法呢?

原来贾诩一生只是文臣,是曹操的一大谋士,却担任了太尉这个最高的武官,难免会给人一种“名不副实”“走后门”的感觉,孙权耻笑的可能是曹丕识人不明罢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说实话,曹丕时代的贾诩和曹操时代的程昱一样,可以重用不可以重封!两人的品德操守都有很大的问题,程昱掺杂人肉为军粮补给曹操,贾诩更混,为了自保,可以不顾一切后果,毫无忠义信仰。这点识人而用上,曹操比曹丕强了太多,曹丕封他为太尉,就是为了报答贾诩为他夺得了世子之位,因为曹丕是长子(别提曹昂),他若不成世子那就是必死无疑!贾诩不仅仅是帮了他做日后的皇帝,更重要的是贾诩救了他一命!但是一码归一码,三公是国家重器,曹丕封太尉只为报一己之私,确实有点可笑,贾诩又是曹魏开国三公之一,却是个品行不端的人,这开国元勋也确实可笑。

贾诩有一生有两个污点,让他不足以配称开国太尉。第一点,为保命坑天下。董卓死后,王允、吕布要清算董卓旧部,李傕郭汜吓得逃奔西凉,而当时在军中效力的贾诩力劝他两举兵西向,夺回皇帝方能保命,若是逃命,凉州一个亭长都可以抓住他们,把他们杀了。于是,李傕郭汜举兵夺取了长安,杀了王允,逼走吕布,挟持皇帝给他们高官厚禄。当他两打算封贾诩为侯时,贾诩立马拒绝,说自己只是为了保命,耻于受封!后来的李郭二人祸乱关中,争夺皇帝,把大臣当猪狗催使,致使朝廷彻底崩溃,君不君,臣不臣。贾诩是首罪。第二点,为保命坑主子。也叫三馊害主。贾诩投奔张绣时,张绣尊他为师长,言听计从,十分礼遇。宛城之战,贾诩第一次劝张绣降曹,让张绣受辱,三军中无人不知曹操与他婶娘的那档子事,张绣大怒,贾诩也知道自己出了馊主意,结果又出馊主意让张绣复反,杀了曹操爱将典韦,长子曹昂,以及侄子曹安民。尤其是杀了曹昂为张绣的死埋下伏笔。官渡之战前,贾诩劝张绣第二次降曹,张绣怕曹操杀他报仇,贾诩一嘴忽悠,张绣听了,降了,结果,贾诩受到曹操礼遇,张绣随征河北时被曹丕逼骂,惊恐抑郁而死。就贾诩这三大馊主意坑张绣,孙权自然笑得晚上都睡不着,更何况这样的人还是曹魏开国元勋,孙权半夜起来出恭估计笑得都能滋人脸上。至于说贾诩能与二荀并列传,也许那也是为了给曹魏开国皇帝曹丕的一个脸面。


烟霞一壮天下颜


贾诩堪用却无世家背景,用之可成事,却内不可御群臣,外不可镇诸侯。三国时期门阀政治盛行,依仗家族便可出仕,优者出任要职,则家族皆为君王所用。任用贾诩,明显只能达到办事一个要求,内外皆不可用。又因为他没有家族背景,凡事小心谨慎不与人结交,无派无党,更不符合当时的官场生态。任用他,显示了君主无法平衡派系或者派系中无人可胜任,皆可嘲笑如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