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趙雲替代關羽守荊州,能守得住嗎?

廖栩


大家好,我是無謂風流。

又到了《三國演義》時間了,現在的演義是由我們來進行一場場現在的兵棋推演,以求找到各種最完美的結果。今天我們來推演一下趙雲代替關羽守荊州的問題。

我們先看看關羽守衛下的荊州。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之前,荊州的主要力量由兩方組成,一方是由諸葛亮組成的謀派,一方是由關羽,張飛,趙雲組成的戰派,總指揮是諸葛亮。由這四人組成的團隊是無懈可擊的,任誰來,也討不到一點便宜。

實際上,荊州雖然名義上是借的,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壓根就沒打算還,為此,東吳甚至還動用了美人計---京劇《甘露寺》講的就是劉備東吳招親的故事。隨著兩家結親,也暫時形成了聯盟,可這個聯盟非常脆弱。

孫權聽說劉備率隊去徵西川,用計把妹妹多了回來,要不是趙雲張飛機警,連阿斗(劉禪)都差點被掠為人質。孫尚香的迴歸東吳,這脆弱的一環也就斷了。如果不是曹操為了報赤壁之仇來攻打東吳,孫權就要起兵來打荊州了。後來想想,如果孫權那時候攻打荊州,反而沒有後來的那麼多事了。

劉備在西川軍事受阻,不得已調任諸葛亮前去支援。諸葛亮也知道目前荊州只是表面平靜,衡量在三,他留下了關羽,其實留下關羽後沒多久就後悔了。

書上有一段寫到

明擎著印曰:“這干係都在將軍身上。”雲長曰:“大丈夫既領重任,除死方休。”孔明見雲長說個“死”字,心中不悅;欲待不與,其言已出。孔明曰:“倘曹操引兵來到,當如之何?”雲長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孫權,齊起兵來,如之奈何?”雲長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荊州危矣。吾有八個字,將軍牢記,可保守荊州。”雲長問:“那八個字?”孔明曰:“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雲長曰:“軍師之言,當銘肺腑。”

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決定把守衛重任交給關羽時是後悔的,但是因為話已出口,這時候收回,明擺著就是對關羽的不信任,不要說關羽孤傲性格,任誰也的有脾氣。

其實,諸葛亮決定留下關羽是有原因的:

1,關羽名氣大,虎牢關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白馬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尤其是火燒赤壁時陪劉備單槍匹馬赴周瑜鴻門宴,周瑜都不敢輕舉妄動,舉世不出的人物,有他在,一般人不敢打他的主意。

2,與東吳關係較好,在與東吳(主要是周瑜期間),關羽經常作為陪同人員負責接待東吳使者工作。

3,公認的有勇有謀,人格魅力大。

4,做為劉備的結義兄弟,張飛魯莽,不適合做這麼艱鉅的任務,守徐州就被呂布奪了,自此後張飛再沒有收過城池。諸葛亮是考慮過趙雲的,但是衡量在三,可能最後這個因素決定還是讓關羽來收吧。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剛剛過去的阿斗事件中,是趙雲跨江劫船,並且殺了負責這項工作的東吳周挺。剛結下的樑子,這時候如果派趙雲,有些太敏感。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趙雲的劣勢和優勢:

1,長坂坡一戰成名,懷揣阿斗連殺曹將五十餘員,威震天下,連吳國太都賜酒三碗;

2,同劉備肝膽相照,生死不棄。以趙雲的武力,曹操都喜歡的不要不要的,可就是認準了落魄中的劉備。公孫瓚死後,寧可落草為寇,也不投靠他人。

3,有勇有謀,待人親和。這說明趙雲情商高,而這也是關羽的硬傷。

4,缺點是趙雲至此時還沒有統領過大兵團作戰,也沒有過守城經歷。趙雲第一次領兵是火燒博望坡,要求是詐敗,第二次是火燒赤壁,打的是落水狗,第三次是戰桂陵,五百校刀手。所以,大集團守城作戰的綜合體系,趙雲沒有經驗。

守城是個髒活,磨的是心性,比的是耐性,靠的是穩重,綜合關羽和趙雲的優缺點,我們可以看出:

1,大兵團集合作戰趙雲沒有經驗,關羽經驗其實也只是強那麼一點點。

2,都是名鎮天下,威震四海的人物。

3,都在東吳露過臉,屬於“大魔王”級別的存在。

4,都是有勇有謀。

不同的就是最後了:穩重,隨和對孤傲

這才是兩人最大的差別。

趙雲的穩重決定了他不會意氣用事,不會為了一個頭銜就可以置荊州安危於不顧,不會因為看不上人家兒子就罵人家是犬子,打破戰略平衡的敗筆,也不會讓底下人怕他,而這些,一點一點的成了關羽的催命符。

所以說,諸葛亮最後的猶豫,明知不行還授權的做為,恐怕比失街亭更讓他痛心了


生活問道


如果趙雲代替關羽守荊州能不能守得住?

很遺憾,荊州仍然會丟!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趙雲威望不夠

一來趙雲雖然跟隨劉備征討四方,威名遠揚,當陽長坂坡力保幼主更是讓他成了人人敬畏的“萬人敵”,但是相比斬顏良,誅文丑名動天下的關羽還是差了不少,因此對東吳、曹魏的威脅會大大減弱,進一步促使他們起兵襲取荊州。



二來趙雲畢竟是半路出家拋棄了舊主公孫瓚來跟隨劉備的,如今他要是獨自駐守後方重地荊州難免有人說閒話,藉機生事。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三國志·趙雲傳》

影視劇《三國》中當年劉備赴東吳娶親的時候諸葛亮也是飽受關羽、張飛的欺負,幸得孔明體諒才沒釀成刀兵。

但是這樣一來荊州內部人心不穩,失守的概率無疑又升高了。

二:趙雲不識水戰

趙雲陸上作戰神勇無敵,但是水戰就不知如何了。


要知道水戰和陸戰相差甚遠,水情、航速、天氣這都是要考慮的因素,一個不識水戰的將領讓他來守荊州這個強敵環伺、水網密佈的戰略要地,未免有點強人所難了。

況且趙雲也沒有過幾次自己獨立領導全局指揮軍隊作戰的經驗,基本都是上級指派任務給他讓他來完成的,現在突然讓他獨當一面分據曹、孫兩個宿敵,也有可能會重蹈趙括“紙上談兵”的覆轍。

三:劉備也不會讓他獨守荊州

荊州是劉備集團的後方大本營,更是諸葛亮《隆中對》的首選之地,戰略位置非同一般,劉備雖然滿口的仁義道德,嘴上說的天花亂墜相信趙雲是個重義輕利的“好兄弟”,但是真正說起來他信任的還是自桃園結義起跟隨自己的關、張兩兄弟。


而張飛雖然在正史上多謀略,但脾氣太過暴躁,之前就是因為他喝醉酒打罵軍士才丟了徐州,最後更因此丟掉了性命,僅憑這一點劉備就不會讓張飛來駐守荊州。

那麼張飛、趙雲一起來怎麼樣呢?

還是不行,原因是攻打劉璋的葭萌關前線此時正處在萬急之中,劉備不可能把兩員心腹虎將用來鎮守後方。

這樣一來也就只有關羽出手,坐鎮荊州了。


但是無奈他個性過於“孤傲”,完全藐視江東群雄,這才有了後面的“大意失荊州”,這也印證了一句老話“金無足赤 人無完人”吧!

綜上,換趙雲來守荊州,結果也不會有絲毫的改變!並且歷史也不會有重新來過的機會。


曉史才能明事



路遙lgy


大家好,我是歷史漫談君。今天我們來看看三國演義的荊州問題。

我們都知道,荊州,地理位置很重要。荊州土地廣闊,人口眾多,經濟發達,且北接曹魏,東臨江東,西接西蜀,三方哪方得了荊州,都對實力有很大的提升。最終,劉備連哄帶騙,成功佔有了大部分的荊州,在之後又得到了西川,實力突飛猛進,到達了蜀國的巔峰時期。

而由於入川途中龐統輕敵冒進被射死,留守荊州的諸葛亮不得率張趙二人入川支援劉備,同時留下關羽鎮守荊州。

西川在不久後順利被打下。而關羽在荊州,也是頻頻北進,給曹操帶來了很多麻煩。最終,曹操派大將制約關羽,而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突襲其後,關羽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敗走麥城,丟掉了荊州,又失了自己的性命。

關羽丟掉荊州,跟他的個人性格有很大的關係。關羽自視甚高,很看不起孫權,屢屢侮辱孫權的使者,讓孫權想與關羽合作的想法化為泡影,轉而與關羽為敵。而關羽又驕傲輕敵,認為可以憑一己之力北伐曹操與防守孫權,並且在取得一定的成績後不知及時收手,將戰線拉的太長,從而被呂蒙抄了後路,遺憾丟掉荊州,可謂是“晚節不保”。關羽大意失荊州,不僅是關羽一個人的失敗,也是蜀漢集團從盛轉衰的開端。

那趙雲替關羽,是否可以扭轉局面?

我覺得雖然可能無法一直守下去,但很大概率能守的更久。

首先,趙雲性格縝密,從不輕進。終其一生,趙雲總是膽大心細,從不打無準備之戰,憑藉其勇氣和智謀,多次逢凶化吉,如長坂坡單騎救主,多次保護諸葛亮和劉備,截江奪阿斗,漢水以少勝多等等。其次,因為趙雲更加聽話,因為他地位較關羽低 ,只是一員戰將。趙雲是指到哪裡就打哪裡的人,他就會按照執行,不會似關羽一樣容易驕傲,自以為天下第一而少了防備,同時因為他與劉備的特殊關係,諸葛還不好插手,所以才最終導致了荊州之事。

但是,為何讓關羽去呢?這也是諸葛的無奈之舉!

為何呢?因為關羽派頭夠大,地位夠高,能鎮得住。荊州太過廣闊,要是留趙雲守,趙雲人微言輕,不一定鎮得住手下諸將。而且關羽張飛也會有所不滿,認為諸葛亮看不起他們哥倆。並且留著趙雲在身邊,諸葛亮還能支使地他動,要是換了關羽跟著諸葛亮,關羽的執行性肯定比趙雲差得遠,而且諸葛也使喚不動他。張飛更加魯莽,肯定也不行。其他大將就更不合適了。所以,諸葛權衡利弊之後,還是選擇了關羽。他也可能預測到後來的危機,可他也沒辦法呀!

諸葛的最大悲劇,就是明知這條路通往懸崖,還是被迫要硬著頭皮走下去。荊州是這樣,後來的北伐又何嘗不是?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歷史漫談君


其實諸葛亮錯了。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只是將才,不是帥才,也不是封疆大吏之料。但魏延有這方面的才能,以魏延一生的征戰史就能看出。特別是孔明剛出師北伐,魏延就給孔明獻策:1、從甘肅沿黃河順流而下進軍中原;2、越秦嶺出兵進軍中原;3、從荊州經襄樊進軍中原。三路均可奇兵變正兵,正兵變奇兵,虛則實之,實則虛之,使曹魏處處分兵。而諸葛亮機械地理解和錯誤的運用兵法,而集中兵力。孔明不培養重用魏延是認為魏延在劉備派關羽取長沙、桂陽時殺了自己的主公韓玄,而認為魏延是不忠不義的反臣。所以自此以後孔明對魏延只是利用,而非信任和重用。某認為這確實孔明一錯。因為當時魏延斬殺韓玄,是情急之下,為救好友黃忠不得已而為之嘛,有興趣的朋友可讀讀《三國演義》。


用戶3670084874932


先說說襄樊怎麼失敗的,襄樊之敗本就是諸葛亮,劉備對襄樊戰役的不重視和沒想到。漢中大勝後,曹魏傾舉國之力才能和關帝爺打個五五開,並威震華夏,我們是知道東吳會背盟,劉封會欺負孟達導致上庸失守,麋芳士仁會投敵以至荊州失守,但對當事人來說這幾個因素除了江東外其他兩個因素都是不應該存在的。

對益州來說我個人估計劉備諸葛亮想的應該是漢中剛定,應該休養生息,而襄樊之戰在他們看來只是小打小鬧,因為關帝爺作為一代名將不會傻到認為三分之一的荊州就真的能夠拿下整個北方,曹操也不會蠢到不顧北方胡族和許都,長安等要地的防禦來全力進攻荊州,只為了就算打下來也守不住的三分之一荊州,所以就沒有任何對應設施,就讓他們自己去玩。

結果關帝爺威震華夏,這時應該是隆中對的關鍵,但由於益州兵馬不足,軍備物資不夠,所以也沒動作,因為關帝爺死後劉備任然需要兩年時間準備才能伐吳,足以說明當時益州方面不可能配合關帝爺實行隆中對,所以還是按兵不動,因為在他們看來,劉備乾兒子劉封鎮守上庸威脅襄陽側翼,可以隨時支援關帝爺,就算失敗,關帝爺也可以選著退回荊州或者駐紮上庸繼續對襄樊進行軍事威脅。

而江東方面,不反還好,就算反水,荊州有五萬大軍,參加襄樊之戰的只有三萬人,後二次調兵五千人,也就是江陵方面還有麋芳士仁兩部和兵一萬五千人鎮守,當時的江東實際只有兵力在張遼威震逍遙津後只有不到五萬兵力可用,在去除合肥防禦,各地府衙後能投入偷襲荊州的部隊只有兩萬餘,這點兵力懸殊在江陵的地利下幾乎可以忽略無視,而麋芳士仁只要抵擋呂蒙幾天,襄樊戰役應該會就此收場。

但劉備諸葛亮萬萬沒想到,就在這關鍵時刻,劉備乾兒子欺負孟達導致上庸叛變失守,劉備小舅子麋芳供糧不盡力為逃避責任投降呂蒙,在一瞬間把本來的和棋下成了死棋,等到他們得到消息後,關帝爺被徐晃帶十二營聲東擊西偷襲四冢成功,荊州三郡落入孫權之手,並且孫權吧所有襄樊戰場上荊州軍的全部家眷俘虜,逼迫他們投降,至此兵敗如山倒。

所以大意失荊州的說法是對的,但真正大意的並不是關帝爺,應該說大意的成分應該是關帝爺佔兩成,劉備諸葛亮各佔四成。

那麼再說換趙雲如何,先聲明,三國演義小說中的趙雲是歷史上多個英雄的融合在藝術加工後得到的非人類產物,如果讓小說中的趙雲去守,或許守得住,但我就問你們誰有本事吧小說中的趙雲召喚到現實,然後再讓他穿越一千年歷史?如果沒人有這個本事,那就以歷史論。

歷史上關帝爺勇武表現有白馬坡萬軍斬將,那是歷史唯一一次入陣萬軍斬將並削首而歸還明文記載敵諸將莫有擋者,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統帥表現有守下邳,退江夏史稱昭烈敗於長板羽軍獨全,絕北道李通僅僅下拔鹿角就是大功,關羽賴之戰是因為有南郡為後顧之憂,後湘水之戰五千人吊打整個江東一雪前恥。

在看趙雲,先從公孫瓚無建樹,公孫瓚敗後從先主劉備,為先主主騎將軍,長板一戰片甲不剩,自此之後趙雲在蜀漢歷史中便隱姓埋名,再無露面,直到關帝爺死後才出面勸諫劉備不可伐吳,後的諸葛亮重用,統帥一軍,功必賞,過必罰,令行禁止,頭腦冷靜,有滕公之才,後岐山之戰,佯攻斜谷道,被曹真擊退,被貶鎮軍將軍,自此之後再無建樹。

歷史上的趙雲跟偏向於文臣,就是那種可以在適當時機給主公建議,在三軍之中建立軍法的文臣,有點滕公,蕭何的意思,但這是建立在有大才統軍的情況下,他才能完美的從旁協助,就以趙雲的經歷來看,劉備統兵他能給點建議,諸葛亮統兵他能建立軍法,令行禁止,但如果他自己統兵,那就是個笑話。

而這個笑話如果留守荊州,請問如何抵擋七軍?如何抗衡魏吳聯盟?這些都先不說,在襄樊之戰前江東就來打過兩次,第一次關羽賴之戰因為有後顧之憂兵力不足,關帝爺連丟三郡,後劉備回師三萬號稱五萬代替關帝爺留守南郡,這時候沒了後顧之憂,關帝爺五千人掛三萬人大旗,吊打整個江東,孫權都出來舉旗投降,試問,如果趙雲留守荊州,就關羽賴一戰,他能否守住南郡?


龍11914785


如果派趙雲守荊州,肯定會認真貫徹諸葛亮的戰略決策,南和孫權北據曹操。如果不是四面出擊,堅持北面抗曹,一定能守住荊州。當時還是魯肅執政,孫劉兩家一定能搞好關係。如果堅持到平定了西川,漢中,與荊州相互應,天下的事又當別論了。劉備的掃平中原恢復漢室宏圖大業有希望成功!

可就是用了目空一切的關羽才導致了宏圖的流產。孫權在魯肅的勸說下,也想聯劉抗曹。當時形勢非常明瞭,孫劉兩家任何一家都不能獨存,只有兩家聯合抗曹,才能維持三分天下。至於以後西蜀強大了,當劉備成了主要威脅時,又可能是曹,孫聯合,共同抗劉,那是一種假設。不過,當時曹,劉,孫三家,當一家強盛,威脅到其它兩家時,那兩家必然聯合,否則就存在不了。矛盾隨時轉換,這是當時的現狀。

歷史沒有重來,歷史就是歷史。


伏櫪的老驥57128762


我覺得故事就是故事,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沒有如果。就故事而言,關羽沒能守住荊州,多少原於他剛愎自用的性格。如果和孫權結親,然後兵伐曹魏,那劉備大業可成。關羽能為保護劉備家小而屈尊降操,為啥就不能為哥哥的大業而讓虎女嫁犬子乎?再說趙雲,他根本不適合守荊州。子龍為人謹慎,對劉備忠心耿耿。但,劉備假書諸葛瑾讓關羽還荊州,關羽大怒,趕跑諸葛瑾,要換趙雲他能那樣做嗎?他敢那樣做嗎?於是也就不會有單刀赴會這樣精彩的段子。所以《三國演義》開頭不是說: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若智叟


如果趙雲替代關羽守荊州,那麼可能可以堅持到劉備來救援,不過很難有水淹七軍這樣輝煌的戰果,而且在面對曹魏和孫吳夾擊的情況下,蜀漢能否最終守住荊州也是未知數。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說一下關羽丟失荊州的原因。荊州之戰的起因是曹操命曹仁進攻荊州,

《三國志·武帝紀》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曹仁因為宛城之變而推遲了進攻荊州的時間,接下來發生了什麼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只是提到了關羽進攻曹仁,曹操命于禁前去救援,“又遣禁助仁”,同時命徐晃進駐宛城作為接應,“復遣晃助曹仁討關羽,屯宛”。

曹仁奉命進攻荊州,應該兵力不比關羽差,此時卻需要救援,肯定已經遭到了失敗。這裡有兩種可能,一是曹仁進攻荊州失敗,不得不退守樊城等待援兵,二是關羽得知曹仁要攻打荊州,於是先發制人發起進攻,擊敗了曹仁。無論是哪種可能,此時曹仁的部隊顯然已經遭到了重創。

于禁的援軍到了樊城後,接著就是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所部全軍覆沒,關羽乘機包圍了襄陽和樊城,並抽調荊州守軍增援,結果造成荊州防禦空虛。呂蒙趁虛而入,白衣渡江,留守荊州的糜芳、傅士仁因為與關羽不和,所以投降了東吳,荊州失守,而關羽也兵敗身亡。

如果換趙雲來守荊州,那麼一樣要面對曹仁的進攻。不過以趙雲沉穩的性格,即使擊退曹仁的進攻,也不大可能全軍出擊去進攻樊城,同時他脾氣也沒關羽那麼高傲,和糜芳、傅士仁的關係不會太差,內部叛亂的可能性也不大,不會給東吳可乘之機。

但是東吳和蜀漢的關係並不會因為趙雲為改變,東吳和蜀漢的矛盾核心並非關羽對東吳的態度,而是東吳對於荊州一直虎視眈眈。早在劉備奪取益州以後,孫權就因為索取荊州不成而派兵進攻,奪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最後劉備不得不和孫權達成《湘水之盟》,讓出了長沙、江夏、桂陽給孫權。孫劉兩家的聯盟到此時,實質上已經不復存在。

而在劉備奪取漢中之後,孫權就打起了劉備手中剩餘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的主意。這一點並不會因為換成趙雲就有所改變。而且關羽雖然大意失荊州,但是在擊敗曹仁、于禁這兩個魏軍兵團時表現還是很出色的,換成其他人來,很難複製這個結果,魏軍的主力將不會受到打擊。

所以即使趙雲擊敗了曹仁,那麼也需要面對接下來曹魏和孫吳兩家人可能的攻勢,結果不容樂觀,畢竟劉備的底蘊過於薄弱,難以同時對抗魏吳兩家,即使劉備親自帶兵增援,恐怕也難以保住荊州。


不沉的經遠


首先,你要看守荊州的目的是什麼,在隆中對裡面,諸葛就給劉備定下了後面至少二十年的戰略路線,先是據荊州“內修理政,外結孫權”,就是不要浪,先發育,待天下有變,令一“上將軍”北伐“宛、洛”,同時隊友從蜀地出秦川,取得河北後,然後從北向南統一天下。所以必須要求這個上將軍敢打敢衝,性格必須果決,瞅到機會果斷出手,而且這個人相當於一個小諸侯,總領軍事,臨機決斷,不然等機會來了,等你“打電話”回去彙報再定下策略,機會就沒了,所以這個人必須是劉備最信任的,而且最不會背叛劉備的。我們再看看關羽和趙雲的諡,關羽是壯繆,趙雲是順平,一個壯字就表明,顯然關羽的性格和能力符合這個上將軍的要求,只是最後沒有成功,繆了而已。趙雲是忠貞不二循規蹈矩處事謹慎的人,不適合。

其次,再說大勢,吳蜀的戰略路線都是聯合抗曹,但是東吳集團的路線又和蜀國有衝突。魯肅給吳國定下來策略是,聯劉抗曹,但是到了最後一步,要先西征統一江南,再北伐逐鹿天下,就算敗了也可以劃江而治,所以跟劉備集團貌合神離,可以合作,但是有機會肯定弄殘弄死你。所以不管誰來守荊州,只要荊州軍北上,吳國一定會偷襲荊州,壯大自己削弱對方,朝既定目標前進,避免劉備集團太過壯大,讓東吳失去一統天下的機會。

所以,說到底,還是劉備底子太薄,隆中對固然可行,卻只是劉備的上上策,對於一統天下來說是下下策,必須要求天時地利人和,要豬對手不給力,還要豬隊友給你賣,才能達成。劉備勢力先天不足,諸葛縱然通天之智,也只能出這個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就像三個奸商在一起做生意一樣,劉備絕對是那個最早死的,無他,本錢最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