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赵云替代关羽守荆州,能守得住吗?

廖栩


大家好,我是无谓风流。

又到了《三国演义》时间了,现在的演义是由我们来进行一场场现在的兵棋推演,以求找到各种最完美的结果。今天我们来推演一下赵云代替关羽守荆州的问题。

我们先看看关羽守卫下的荆州。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之前,荆州的主要力量由两方组成,一方是由诸葛亮组成的谋派,一方是由关羽,张飞,赵云组成的战派,总指挥是诸葛亮。由这四人组成的团队是无懈可击的,任谁来,也讨不到一点便宜。

实际上,荆州虽然名义上是借的,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压根就没打算还,为此,东吴甚至还动用了美人计---京剧《甘露寺》讲的就是刘备东吴招亲的故事。随着两家结亲,也暂时形成了联盟,可这个联盟非常脆弱。

孙权听说刘备率队去征西川,用计把妹妹多了回来,要不是赵云张飞机警,连阿斗(刘禅)都差点被掠为人质。孙尚香的回归东吴,这脆弱的一环也就断了。如果不是曹操为了报赤壁之仇来攻打东吴,孙权就要起兵来打荆州了。后来想想,如果孙权那时候攻打荆州,反而没有后来的那么多事了。

刘备在西川军事受阻,不得已调任诸葛亮前去支援。诸葛亮也知道目前荆州只是表面平静,衡量在三,他留下了关羽,其实留下关羽后没多久就后悔了。

书上有一段写到

明擎着印曰:“这干系都在将军身上。”云长曰:“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孔明见云长说个“死”字,心中不悦;欲待不与,其言已出。孔明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云长问:“那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曰:“军师之言,当铭肺腑。”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决定把守卫重任交给关羽时是后悔的,但是因为话已出口,这时候收回,明摆着就是对关羽的不信任,不要说关羽孤傲性格,任谁也的有脾气。

其实,诸葛亮决定留下关羽是有原因的:

1,关羽名气大,虎牢关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白马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尤其是火烧赤壁时陪刘备单枪匹马赴周瑜鸿门宴,周瑜都不敢轻举妄动,举世不出的人物,有他在,一般人不敢打他的主意。

2,与东吴关系较好,在与东吴(主要是周瑜期间),关羽经常作为陪同人员负责接待东吴使者工作。

3,公认的有勇有谋,人格魅力大。

4,做为刘备的结义兄弟,张飞鲁莽,不适合做这么艰巨的任务,守徐州就被吕布夺了,自此后张飞再没有收过城池。诸葛亮是考虑过赵云的,但是衡量在三,可能最后这个因素决定还是让关羽来收吧。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刚刚过去的阿斗事件中,是赵云跨江劫船,并且杀了负责这项工作的东吴周挺。刚结下的梁子,这时候如果派赵云,有些太敏感。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赵云的劣势和优势:

1,长坂坡一战成名,怀揣阿斗连杀曹将五十余员,威震天下,连吴国太都赐酒三碗;

2,同刘备肝胆相照,生死不弃。以赵云的武力,曹操都喜欢的不要不要的,可就是认准了落魄中的刘备。公孙瓒死后,宁可落草为寇,也不投靠他人。

3,有勇有谋,待人亲和。这说明赵云情商高,而这也是关羽的硬伤。

4,缺点是赵云至此时还没有统领过大兵团作战,也没有过守城经历。赵云第一次领兵是火烧博望坡,要求是诈败,第二次是火烧赤壁,打的是落水狗,第三次是战桂陵,五百校刀手。所以,大集团守城作战的综合体系,赵云没有经验。

守城是个脏活,磨的是心性,比的是耐性,靠的是稳重,综合关羽和赵云的优缺点,我们可以看出:

1,大兵团集合作战赵云没有经验,关羽经验其实也只是强那么一点点。

2,都是名镇天下,威震四海的人物。

3,都在东吴露过脸,属于“大魔王”级别的存在。

4,都是有勇有谋。

不同的就是最后了:稳重,随和对孤傲

这才是两人最大的差别。

赵云的稳重决定了他不会意气用事,不会为了一个头衔就可以置荆州安危于不顾,不会因为看不上人家儿子就骂人家是犬子,打破战略平衡的败笔,也不会让底下人怕他,而这些,一点一点的成了关羽的催命符。

所以说,诸葛亮最后的犹豫,明知不行还授权的做为,恐怕比失街亭更让他痛心了


生活问道


如果赵云代替关羽守荆州能不能守得住?

很遗憾,荆州仍然会丢!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赵云威望不够

一来赵云虽然跟随刘备征讨四方,威名远扬,当阳长坂坡力保幼主更是让他成了人人敬畏的“万人敌”,但是相比斩颜良,诛文丑名动天下的关羽还是差了不少,因此对东吴、曹魏的威胁会大大减弱,进一步促使他们起兵袭取荆州。



二来赵云毕竟是半路出家抛弃了旧主公孙瓒来跟随刘备的,如今他要是独自驻守后方重地荆州难免有人说闲话,借机生事。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三国志·赵云传》

影视剧《三国》中当年刘备赴东吴娶亲的时候诸葛亮也是饱受关羽、张飞的欺负,幸得孔明体谅才没酿成刀兵。

但是这样一来荆州内部人心不稳,失守的概率无疑又升高了。

二:赵云不识水战

赵云陆上作战神勇无敌,但是水战就不知如何了。


要知道水战和陆战相差甚远,水情、航速、天气这都是要考虑的因素,一个不识水战的将领让他来守荆州这个强敌环伺、水网密布的战略要地,未免有点强人所难了。

况且赵云也没有过几次自己独立领导全局指挥军队作战的经验,基本都是上级指派任务给他让他来完成的,现在突然让他独当一面分据曹、孙两个宿敌,也有可能会重蹈赵括“纸上谈兵”的覆辙。

三:刘备也不会让他独守荆州

荆州是刘备集团的后方大本营,更是诸葛亮《隆中对》的首选之地,战略位置非同一般,刘备虽然满口的仁义道德,嘴上说的天花乱坠相信赵云是个重义轻利的“好兄弟”,但是真正说起来他信任的还是自桃园结义起跟随自己的关、张两兄弟。


而张飞虽然在正史上多谋略,但脾气太过暴躁,之前就是因为他喝醉酒打骂军士才丢了徐州,最后更因此丢掉了性命,仅凭这一点刘备就不会让张飞来驻守荆州。

那么张飞、赵云一起来怎么样呢?

还是不行,原因是攻打刘璋的葭萌关前线此时正处在万急之中,刘备不可能把两员心腹虎将用来镇守后方。

这样一来也就只有关羽出手,坐镇荆州了。


但是无奈他个性过于“孤傲”,完全藐视江东群雄,这才有了后面的“大意失荆州”,这也印证了一句老话“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吧!

综上,换赵云来守荆州,结果也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并且历史也不会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晓史才能明事



路遥lgy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的荆州问题。

我们都知道,荆州,地理位置很重要。荆州土地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且北接曹魏,东临江东,西接西蜀,三方哪方得了荆州,都对实力有很大的提升。最终,刘备连哄带骗,成功占有了大部分的荆州,在之后又得到了西川,实力突飞猛进,到达了蜀国的巅峰时期。

而由于入川途中庞统轻敌冒进被射死,留守荆州的诸葛亮不得率张赵二人入川支援刘备,同时留下关羽镇守荆州。

西川在不久后顺利被打下。而关羽在荆州,也是频频北进,给曹操带来了很多麻烦。最终,曹操派大将制约关羽,而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突袭其后,关羽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败走麦城,丢掉了荆州,又失了自己的性命。

关羽丢掉荆州,跟他的个人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关羽自视甚高,很看不起孙权,屡屡侮辱孙权的使者,让孙权想与关羽合作的想法化为泡影,转而与关羽为敌。而关羽又骄傲轻敌,认为可以凭一己之力北伐曹操与防守孙权,并且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后不知及时收手,将战线拉的太长,从而被吕蒙抄了后路,遗憾丢掉荆州,可谓是“晚节不保”。关羽大意失荆州,不仅是关羽一个人的失败,也是蜀汉集团从盛转衰的开端。

那赵云替关羽,是否可以扭转局面?

我觉得虽然可能无法一直守下去,但很大概率能守的更久。

首先,赵云性格缜密,从不轻进。终其一生,赵云总是胆大心细,从不打无准备之战,凭借其勇气和智谋,多次逢凶化吉,如长坂坡单骑救主,多次保护诸葛亮和刘备,截江夺阿斗,汉水以少胜多等等。其次,因为赵云更加听话,因为他地位较关羽低 ,只是一员战将。赵云是指到哪里就打哪里的人,他就会按照执行,不会似关羽一样容易骄傲,自以为天下第一而少了防备,同时因为他与刘备的特殊关系,诸葛还不好插手,所以才最终导致了荆州之事。

但是,为何让关羽去呢?这也是诸葛的无奈之举!

为何呢?因为关羽派头够大,地位够高,能镇得住。荆州太过广阔,要是留赵云守,赵云人微言轻,不一定镇得住手下诸将。而且关羽张飞也会有所不满,认为诸葛亮看不起他们哥俩。并且留着赵云在身边,诸葛亮还能支使地他动,要是换了关羽跟着诸葛亮,关羽的执行性肯定比赵云差得远,而且诸葛也使唤不动他。张飞更加鲁莽,肯定也不行。其他大将就更不合适了。所以,诸葛权衡利弊之后,还是选择了关羽。他也可能预测到后来的危机,可他也没办法呀!

诸葛的最大悲剧,就是明知这条路通往悬崖,还是被迫要硬着头皮走下去。荆州是这样,后来的北伐又何尝不是?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历史漫谈君


其实诸葛亮错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只是将才,不是帅才,也不是封疆大吏之料。但魏延有这方面的才能,以魏延一生的征战史就能看出。特别是孔明刚出师北伐,魏延就给孔明献策:1、从甘肃沿黄河顺流而下进军中原;2、越秦岭出兵进军中原;3、从荆州经襄樊进军中原。三路均可奇兵变正兵,正兵变奇兵,虚则实之,实则虚之,使曹魏处处分兵。而诸葛亮机械地理解和错误的运用兵法,而集中兵力。孔明不培养重用魏延是认为魏延在刘备派关羽取长沙、桂阳时杀了自己的主公韩玄,而认为魏延是不忠不义的反臣。所以自此以后孔明对魏延只是利用,而非信任和重用。某认为这确实孔明一错。因为当时魏延斩杀韩玄,是情急之下,为救好友黄忠不得已而为之嘛,有兴趣的朋友可读读《三国演义》。


用户3670084874932


先说说襄樊怎么失败的,襄樊之败本就是诸葛亮,刘备对襄樊战役的不重视和没想到。汉中大胜后,曹魏倾举国之力才能和关帝爷打个五五开,并威震华夏,我们是知道东吴会背盟,刘封会欺负孟达导致上庸失守,麋芳士仁会投敌以至荆州失守,但对当事人来说这几个因素除了江东外其他两个因素都是不应该存在的。

对益州来说我个人估计刘备诸葛亮想的应该是汉中刚定,应该休养生息,而襄樊之战在他们看来只是小打小闹,因为关帝爷作为一代名将不会傻到认为三分之一的荆州就真的能够拿下整个北方,曹操也不会蠢到不顾北方胡族和许都,长安等要地的防御来全力进攻荆州,只为了就算打下来也守不住的三分之一荆州,所以就没有任何对应设施,就让他们自己去玩。

结果关帝爷威震华夏,这时应该是隆中对的关键,但由于益州兵马不足,军备物资不够,所以也没动作,因为关帝爷死后刘备任然需要两年时间准备才能伐吴,足以说明当时益州方面不可能配合关帝爷实行隆中对,所以还是按兵不动,因为在他们看来,刘备干儿子刘封镇守上庸威胁襄阳侧翼,可以随时支援关帝爷,就算失败,关帝爷也可以选着退回荆州或者驻扎上庸继续对襄樊进行军事威胁。

而江东方面,不反还好,就算反水,荆州有五万大军,参加襄樊之战的只有三万人,后二次调兵五千人,也就是江陵方面还有麋芳士仁两部和兵一万五千人镇守,当时的江东实际只有兵力在张辽威震逍遥津后只有不到五万兵力可用,在去除合肥防御,各地府衙后能投入偷袭荆州的部队只有两万余,这点兵力悬殊在江陵的地利下几乎可以忽略无视,而麋芳士仁只要抵挡吕蒙几天,襄樊战役应该会就此收场。

但刘备诸葛亮万万没想到,就在这关键时刻,刘备干儿子欺负孟达导致上庸叛变失守,刘备小舅子麋芳供粮不尽力为逃避责任投降吕蒙,在一瞬间把本来的和棋下成了死棋,等到他们得到消息后,关帝爷被徐晃带十二营声东击西偷袭四冢成功,荆州三郡落入孙权之手,并且孙权吧所有襄樊战场上荆州军的全部家眷俘虏,逼迫他们投降,至此兵败如山倒。

所以大意失荆州的说法是对的,但真正大意的并不是关帝爷,应该说大意的成分应该是关帝爷占两成,刘备诸葛亮各占四成。

那么再说换赵云如何,先声明,三国演义小说中的赵云是历史上多个英雄的融合在艺术加工后得到的非人类产物,如果让小说中的赵云去守,或许守得住,但我就问你们谁有本事吧小说中的赵云召唤到现实,然后再让他穿越一千年历史?如果没人有这个本事,那就以历史论。

历史上关帝爷勇武表现有白马坡万军斩将,那是历史唯一一次入阵万军斩将并削首而归还明文记载敌诸将莫有挡者,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统帅表现有守下邳,退江夏史称昭烈败于长板羽军独全,绝北道李通仅仅下拔鹿角就是大功,关羽赖之战是因为有南郡为后顾之忧,后湘水之战五千人吊打整个江东一雪前耻。

在看赵云,先从公孙瓒无建树,公孙瓒败后从先主刘备,为先主主骑将军,长板一战片甲不剩,自此之后赵云在蜀汉历史中便隐姓埋名,再无露面,直到关帝爷死后才出面劝谏刘备不可伐吴,后的诸葛亮重用,统帅一军,功必赏,过必罚,令行禁止,头脑冷静,有滕公之才,后岐山之战,佯攻斜谷道,被曹真击退,被贬镇军将军,自此之后再无建树。

历史上的赵云跟偏向于文臣,就是那种可以在适当时机给主公建议,在三军之中建立军法的文臣,有点滕公,萧何的意思,但这是建立在有大才统军的情况下,他才能完美的从旁协助,就以赵云的经历来看,刘备统兵他能给点建议,诸葛亮统兵他能建立军法,令行禁止,但如果他自己统兵,那就是个笑话。

而这个笑话如果留守荆州,请问如何抵挡七军?如何抗衡魏吴联盟?这些都先不说,在襄樊之战前江东就来打过两次,第一次关羽赖之战因为有后顾之忧兵力不足,关帝爷连丢三郡,后刘备回师三万号称五万代替关帝爷留守南郡,这时候没了后顾之忧,关帝爷五千人挂三万人大旗,吊打整个江东,孙权都出来举旗投降,试问,如果赵云留守荆州,就关羽赖一战,他能否守住南郡?


龍11914785


如果派赵云守荆州,肯定会认真贯彻诸葛亮的战略决策,南和孙权北据曹操。如果不是四面出击,坚持北面抗曹,一定能守住荆州。当时还是鲁肃执政,孙刘两家一定能搞好关系。如果坚持到平定了西川,汉中,与荆州相互应,天下的事又当别论了。刘备的扫平中原恢复汉室宏图大业有希望成功!

可就是用了目空一切的关羽才导致了宏图的流产。孙权在鲁肃的劝说下,也想联刘抗曹。当时形势非常明了,孙刘两家任何一家都不能独存,只有两家联合抗曹,才能维持三分天下。至于以后西蜀强大了,当刘备成了主要威胁时,又可能是曹,孙联合,共同抗刘,那是一种假设。不过,当时曹,刘,孙三家,当一家强盛,威胁到其它两家时,那两家必然联合,否则就存在不了。矛盾随时转换,这是当时的现状。

历史没有重来,历史就是历史。


伏枥的老骥57128762


我觉得故事就是故事,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没有如果。就故事而言,关羽没能守住荆州,多少原于他刚愎自用的性格。如果和孙权结亲,然后兵伐曹魏,那刘备大业可成。关羽能为保护刘备家小而屈尊降操,为啥就不能为哥哥的大业而让虎女嫁犬子乎?再说赵云,他根本不适合守荆州。子龙为人谨慎,对刘备忠心耿耿。但,刘备假书诸葛瑾让关羽还荆州,关羽大怒,赶跑诸葛瑾,要换赵云他能那样做吗?他敢那样做吗?于是也就不会有单刀赴会这样精彩的段子。所以《三国演义》开头不是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若智叟


如果赵云替代关羽守荆州,那么可能可以坚持到刘备来救援,不过很难有水淹七军这样辉煌的战果,而且在面对曹魏和孙吴夹击的情况下,蜀汉能否最终守住荆州也是未知数。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说一下关羽丢失荆州的原因。荆州之战的起因是曹操命曹仁进攻荆州,

《三国志·武帝纪》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仁因为宛城之变而推迟了进攻荆州的时间,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只是提到了关羽进攻曹仁,曹操命于禁前去救援,“又遣禁助仁”,同时命徐晃进驻宛城作为接应,“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

曹仁奉命进攻荆州,应该兵力不比关羽差,此时却需要救援,肯定已经遭到了失败。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曹仁进攻荆州失败,不得不退守樊城等待援兵,二是关羽得知曹仁要攻打荆州,于是先发制人发起进攻,击败了曹仁。无论是哪种可能,此时曹仁的部队显然已经遭到了重创。

于禁的援军到了樊城后,接着就是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所部全军覆没,关羽乘机包围了襄阳和樊城,并抽调荆州守军增援,结果造成荆州防御空虚。吕蒙趁虚而入,白衣渡江,留守荆州的糜芳、傅士仁因为与关羽不和,所以投降了东吴,荆州失守,而关羽也兵败身亡。

如果换赵云来守荆州,那么一样要面对曹仁的进攻。不过以赵云沉稳的性格,即使击退曹仁的进攻,也不大可能全军出击去进攻樊城,同时他脾气也没关羽那么高傲,和糜芳、傅士仁的关系不会太差,内部叛乱的可能性也不大,不会给东吴可乘之机。

但是东吴和蜀汉的关系并不会因为赵云为改变,东吴和蜀汉的矛盾核心并非关羽对东吴的态度,而是东吴对于荆州一直虎视眈眈。早在刘备夺取益州以后,孙权就因为索取荆州不成而派兵进攻,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最后刘备不得不和孙权达成《湘水之盟》,让出了长沙、江夏、桂阳给孙权。孙刘两家的联盟到此时,实质上已经不复存在。

而在刘备夺取汉中之后,孙权就打起了刘备手中剩余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的主意。这一点并不会因为换成赵云就有所改变。而且关羽虽然大意失荆州,但是在击败曹仁、于禁这两个魏军兵团时表现还是很出色的,换成其他人来,很难复制这个结果,魏军的主力将不会受到打击。

所以即使赵云击败了曹仁,那么也需要面对接下来曹魏和孙吴两家人可能的攻势,结果不容乐观,毕竟刘备的底蕴过于薄弱,难以同时对抗魏吴两家,即使刘备亲自带兵增援,恐怕也难以保住荆州。


不沉的经远


首先,你要看守荆州的目的是什么,在隆中对里面,诸葛就给刘备定下了后面至少二十年的战略路线,先是据荆州“内修理政,外结孙权”,就是不要浪,先发育,待天下有变,令一“上将军”北伐“宛、洛”,同时队友从蜀地出秦川,取得河北后,然后从北向南统一天下。所以必须要求这个上将军敢打敢冲,性格必须果决,瞅到机会果断出手,而且这个人相当于一个小诸侯,总领军事,临机决断,不然等机会来了,等你“打电话”回去汇报再定下策略,机会就没了,所以这个人必须是刘备最信任的,而且最不会背叛刘备的。我们再看看关羽和赵云的谥,关羽是壯缪,赵云是顺平,一个壮字就表明,显然关羽的性格和能力符合这个上将军的要求,只是最后没有成功,缪了而已。赵云是忠贞不二循规蹈矩处事谨慎的人,不适合。

其次,再说大势,吴蜀的战略路线都是联合抗曹,但是东吴集团的路线又和蜀国有冲突。鲁肃给吴国定下来策略是,联刘抗曹,但是到了最后一步,要先西征统一江南,再北伐逐鹿天下,就算败了也可以划江而治,所以跟刘备集团貌合神离,可以合作,但是有机会肯定弄残弄死你。所以不管谁来守荆州,只要荆州军北上,吴国一定会偷袭荆州,壮大自己削弱对方,朝既定目标前进,避免刘备集团太过壮大,让东吴失去一统天下的机会。

所以,说到底,还是刘备底子太薄,隆中对固然可行,却只是刘备的上上策,对于一统天下来说是下下策,必须要求天时地利人和,要猪对手不给力,还要猪队友给你卖,才能达成。刘备势力先天不足,诸葛纵然通天之智,也只能出这个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就像三个奸商在一起做生意一样,刘备绝对是那个最早死的,无他,本钱最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