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界“德壽寶文明”的輩份是怎麼來的?誰又是掌門大師兄?

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相聲藝人,應該是清朝道光年間八角鼓醜行藝人張三祿。張三祿除了擅演八角鼓外,還會變戲法兒、精通口技、說貫口。張三祿能現抓現編,即興發揮,隨機應變,使笑料、抖包袱,出人意料,不落俗套,很受歡迎。他的這套表演與八角鼓的逗哏已經是兩回事情,為表示區別,他稱自己的表演叫“相聲”。

道光末年,有一位叫朱紹文的年輕人前來拜會張三祿老先生。朱紹文是位京劇藝人,很有才華,學識淵博但並不熱衷科舉。早年學京劇的丑角,後改架子花臉,搭嵩祝成班演出,但一直潦倒。聽聞張三祿在藝人圈中的大名,便前來結納。二人同有丑角經歷,且都具才華,於是惺惺相惜,張三祿賞識朱紹文的才學,朱紹文拜服張三祿的語言表演功力,二人一見相談甚歡。當時張老先生已花甲之年,而朱紹文才二十來歲,齡差如此之大,算得半個忘年交。朱紹文平時在戲園子裡演戲,有暇時便來向張先生討教。張所學頗雜,對朱盡心傳授,包括一些新奇的“太平歌詞”唱段。朱紹文雖然沒有正式拜其門下,但一直尊張三祿為老師。紹文先生差不多創造了相聲的雛形,擴充了早期的相聲,相聲終於成為了一門單獨的形式。

相聲界“德壽寶文明”的輩份是怎麼來的?誰又是掌門大師兄?

現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的是“德、壽、寶、文、明”字面聽起來是沒有什麼爭議的。

但是老一輩相聲演員確實有對相聲傳承排字,應該是“德、壽、立、仁、義”。

相聲的輩份排字到底是誰提出的誰定的已經無從考究。有一種說法是相聲門有輩份卻沒有排字,到了第四代門裡的弟子帶德字藝人特別多,後來再收進來的徒弟很多都隨著“德”字開始叫。

相聲界“德壽寶文明”的輩份是怎麼來的?誰又是掌門大師兄?

“德”字輩

“德”字輩的大師兄裕德隆,作為“門長”是沒有什麼爭議的。

“相聲八德”之一,師從富有根,常年在北京天橋撂地賣藝,擅長白沙撒字,以單口相聲為主,對口相聲於“捧哏”方面造詣頗深,曾與“萬人迷”李德鍚合作。因膚色黝黑,襯得二目大而潔白,人送綽號“瞪眼玉子”,並以此為藝名。

“壽”字輩

“壽”字輩最早拜師的是陳雨亭,英年早逝,先生病逝後。

門裡最大的就屬張壽臣了,藝術造詣與影響力都非常的高,人緣也特別好,所以大家公認為“壽”字輩掌門人。

在此期間,張壽臣改編了大量的傳統節目,去掉了很多不堪入耳的段子,創作了諷刺賣國賊,揭露官府黑暗等新節目,取得了較高成就,形成了穩而不瘟、諧而不俗的藝術風格。

相聲界“德壽寶文明”的輩份是怎麼來的?誰又是掌門大師兄?

“寶/立”字輩

從這代起就開始有了爭議。

最開始張壽臣先生的弟子,都是按“立”字排名(馮立樟、葉立中、田立禾等)。

但由於這一代帶“寶”字的相聲藝人太多了,反而超過“立”字排名者。(如:侯寶林、趙寶琛、歐寶璨、孫寶才、馮寶華、楊寶璋、陳寶泰、郭寶珊等等)。人數較多,就連常寶堃藝名立桐、劉寶瑞藝名立棠,都沒有叫開,估計知道他們藝名的人都不多。

“寶”字輩的大師兄是趙佩茹先生,可是這一代大家都認為侯寶林先生對相聲做的貢獻最大,侯寶林先生不但名氣大,而且貢獻也大,去糟粕,揚正氣,改編了很多傳統相聲,在退休後一心研究中國相聲史,為中國相聲史保留下巨大的財富。所以說侯寶林大師是“寶”字輩掌門也是可以接受的。

這個事情蘇先生生前多次說過:“我拜師的時候,唱單絃的謝芮芝先生給我起了個藝名-蘇伯光。等我到了北京演出時,我師爺張壽臣先生不高興了,前輩說相聲的有孫伯珍、盧伯三,叫這個名不合適,應該排“仁”字,藝名蘇仲仁,我前邊還有一個師兄叫李伯仁,後來他不說相聲了。後來我回天津演出,演出時海報上的名字有時是蘇伯光,有時是蘇仲仁,有時是蘇文茂。我師父(常寶堃)說:‘老這樣不行,你自己說你到底叫什麼?’我說:幹咱們這一行的走南闖北哪兒都去,我就媽媽一個親人了,我怕改了名字,回頭她找不著我!從此,我一直在用我的原名蘇文茂。”

原本“門長”是趙心敏,可惜英年早逝,蘇文茂就成了“文”字輩掌門,從此以後進來的學徒都隨著“文”字叫開,(劉文亨、魏文亮、劉文步,張文順、王文林等等)。

相聲界“德壽寶文明”的輩份是怎麼來的?誰又是掌門大師兄?

“明/義”字輩

到了這一輩開始就沒有什麼爭議了,因為大家都沒有排字。

原因有兩個,一是解放後的那些年,組織是不允許你論資排輩的,提倡“人人平等”。

第二個原因是這一輩的演員一直不太團結,改革開放後思想也都開放了,又沒有一個能主持大局的長者拋頭露面,所以師承存在但排字已經無人問津。

但是“明”字輩的大師兄應該是趙偉洲,他是這一輩第一個拜師的,還不會說話就已經拜在蘇文茂的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