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法讲道理只能体罚?“偷懒式”教育太伤人,怎样惩罚才更有效?

道理讲不通,“体罚”来凑数

前几日,一个男孩因为在学校摸女同学的屁股,被母亲罚在街头蹲马步。只不过,蹲马步的方式有些特别,就是孩子赤裸上身、仅穿了一条内裤。

这一场面,引来了过往行人的围观。同时,孩子母亲的这一做法,也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有网友说:这妈妈三观正,没毛病;

也有网友认为,这种以伤害孩子自尊的惩罚方式,太极端了。

赤身被来往的人指指点点,不知道当时孩子内心的阴影有多大。因为侵犯了别人的隐私,所以父母用这种“以牙还牙”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难堪,给他一个深刻的教训,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但是,真的要这样“体罚”才能教育孩子吗?

没法讲道理只能体罚?“偷懒式”教育太伤人,怎样惩罚才更有效?

其实,对孩子进行体罚并不止这一例。

之前有一位家长,就因为陪孩子写作业写到崩溃,罚孩子赤身去室外写。并且说,这样可以磨炼孩子的心志,而且用这种方式,孩子可以很快地完成作业,不会再拖拖拉拉了。

看得出来,对孩子进行如此这般的“体罚”,其实家长也有很多无奈。孩子不听话,怎么教育都没用,难道不该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吗?

体罚是最“偷懒”的教育方式

常常有网友调侃说:没有什么是一顿狠揍解决不了的,一顿不行就两顿。为什么?因为父母觉得跟孩子讲道理根本讲不通,还不如揍一顿,既简单见效又快。

揍,只是体罚的一种。而体罚,其实是父母最“偷懒”的教育方式。

体罚,到底能否起到相应的教育作用,孩子是否能心悦诚服地为自己的错误买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体罚带来的伤害,却是不容忽视的。

  • “迫使”孩子撒谎

有一位网友曾说,自己小时候做错了事情,常常会被父母揍。这让他渐渐开始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错误。比如:怎样才能不被别人发现自己做了坏事,怎样说谎才能让父母相信自己,等等。

以至于他长大之后,没必要说谎了,也会习惯性地说谎,因为害怕承担责任。

我们教育孩子,为的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并且不再犯。如果,粗暴的“体罚”让孩子将错误隐藏得更深,恐怕就与我们教育的初衷相违背了。

没法讲道理只能体罚?“偷懒式”教育太伤人,怎样惩罚才更有效?

  • 自卑、缺乏安全感

父母粗暴的对待,还会给孩子留下阴影。哪怕他们长大了,也可能会觉得自卑、缺乏安全感,因为本应该保护自己的最亲近的人,恰恰是让自己出丑,让自己最没有安全感的人。

那位被罚赤身在公共场合蹲马步的孩子,可能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积极改正;也可能因此对父母心怀芥蒂,不敢再对父母吐露心声了。

被陌生的人围观,并且指指点点,成年人尚且没法做到淡定,更何况身心发育并没有完全成熟的孩子呢。

许多网友都曾提到过童年阴影,并且一直无法释怀。想一想,这些不愉快的记忆会伴随孩子一生,是件多么残酷的事情。

  • 叛逆、自暴自弃

去年有一个16岁的孩子,一天纵火8起。因为他的父亲平时经常责备打骂他,他积累了许多的怨气。加上他父亲经常说他,早晚都得进监狱。为了报复父亲,他就故意纵火,“故意进监狱给他看”。

这样赌气式的报复,其实受伤害的还是孩子自己。可见,粗暴的打骂和体罚,都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相反,还可能把孩子往相反的方向助推。

没法讲道理只能体罚?“偷懒式”教育太伤人,怎样惩罚才更有效?

怎样的惩罚才更有效

首先,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几岁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和隐私权的,如果因为孩子摸了别人,就让他赤身受罚,这与孩子侵犯别人的隐私部位又有什么区别呢?只不过,孩子现在是处于弱势地位,他无法进行反抗而已。

如果想要教导孩子尊重别人,那就先要尊重孩子,尽量不要有双重标准。否则,孩子一定会疑惑,为什么父母对我这样就行,我对别人这样就不可以?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

所以,不管如何,一定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和隐私。

没法讲道理只能体罚?“偷懒式”教育太伤人,怎样惩罚才更有效?

其次,了解孩子做这件事情的想法。

有的孩子好奇心强,他们有时候只是想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比如几岁的孩子会对异性身体感兴趣,这很正常。父母可以适当地对孩子进行性启蒙教育,而不是遮遮掩掩,让孩子有更多疑虑,最后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来。

还有些孩子的初衷是好的,只是他们完全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后果。记得有个孩子泡了一包方便面,然后藏在了被子里。结果爸爸不知情,把方便面碰倒了,被子褥子全弄脏了。爸爸一生气把孩子揍了,事后才知道,原来孩子看爸爸很晚没回来,担心方便面会凉掉,才想到要帮到被子里。

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一定要了解他是什么想法,才能对症下药,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最后,把责任“归还”给孩子。

有的孩子执迷不悟,一直错下去,是因为不管做错了什么,都有父母给他们“擦屁股”。孩子不用为自己做错的事情负责,自然就更任性妄为。

所以,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不妨让他自己去承担相关的责任。比如:让孩子自己去道歉,如果事情不是道歉能解决的,先问问孩子还可以怎么做,怎样才能弥补自己的过错。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直面自己做错的事,还要动脑筋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责任感会油然而生。而且,事情越难解决,他们以后再惹相同麻烦的概率就会越低。

美国育儿作家珍妮·艾里姆说: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育儿的路上不是不能惩罚,而是最好选择一个“得体”的惩罚,以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为前提。

----------------

(菈妈:热爱文字与生活,分享科学育儿和亲子情感的二宝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