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財類APP多“李鬼” 41.77%存在隱私竊取風險

金融理財類APP多“李鬼” 41.77%存在隱私竊取風險

在金融理財軟件大行其道的今天,行業中存在著不小的誠信問題,如今年315晚會曝光的“社保掌上通”APP就涉嫌私自截留和違法使用個人信息,讓外界為之譁然。近日,騰訊手機管家也發佈了一份《金融理財APP仿冒與隱私獲取數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揭露了當前五類金融理財APP,借款貸款、銀行、投資理財、股票基金和記賬類軟件存在的病毒感染、惡意仿冒和竊取隱私現象;並針對用戶可能會遭遇的風險,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保障用戶手機和財產安全。在大家使用金融理財類APP完成轉賬、買賣基金/股票時,一些不法分子會趁機在這些APP內植入木馬病毒。《報告》顯示,銀行類APP病毒感染比例最高,達48.86%;其次是基金股票和投資理財,比例分別是20.25%和14.35%。而感染了木馬病毒的金融理財類軟件中,41.77%會盜取用戶隱私信息,12.24%會肆意推廣流氓軟件,11.39%會推銷虛假貸款信息。

用戶的手機是如何感染上木馬病毒的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誤裝了仿冒APP。這些仿冒APP與正規APP的名稱和logo相似,用戶很難區分,因而極易上當受騙。根據《報告》,全國393萬用戶的手機裡裝有仿冒軟件;其中借貸軟件“(仿)融360”被仿冒的次數最多,達到21016次;“(仿)中國農業銀行”軟件感染了人數最多,已有755509人受到影響。

根據騰訊手機管家與騰訊社會研究中心、DCCI互聯網數據研究中心共同發佈的《2018年度網絡隱私及網絡欺詐行為研究分析報告》,安卓端所有APP均會不同程度獲取手機隱私權限,其中“讀取聯繫人”“讀取短/彩信”和“讀取通話記錄”被獲取的比例最高,分別為72.9%、62.7%和40.7%。

投資理財類APP則是獲取權限最多的類型,平均獲取17.2項手機權限。在各項權限中,理財類APP獲取“讀取存儲設備”和“應用列表”最多,分別為94.9%和93.2%。一旦用戶的姓名、手機號和身份證等信息被曝光,後果不堪設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