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中者儒门风,意之中者慎独功

形而中者儒门风,意之中者慎独功

形而中者儒门风,意之中者慎独功

练形意拳要经历三个身心阶段:身外无物,心外无身,心亦无心。

《逝去的武林》有一段关于轻重水火的概念,把拳术和道家修炼结合起来,使得形意拳有了无限前路可追求了。这条大路让很多人不去追名逐利,反而追求以武入道,其实在我看来这个现象只不过是人欲望的转移,由欲求名利转到了欲求修仙。

修仙能达到所谓肉身成圣,上天入地,不生不灭的境界,想想其实这个贪婪妄想比名利还大,所以世人难成的不是某件事,而是一颗心。

得大成就者往往并不是得到的多,而是需要的少,把别人在乎、放不下能够统统舍弃,专心去做一件事,不成都难,而普通人就是什么都想要,不舍得放下,最后碌碌无为地度过了一生。

形而中者儒门风,意之中者慎独功

人练拳能练到整体团聚是有所成的一个标志,包括上下团聚、左右团聚、前后团聚、内外团聚以及筋骨肉、精气神等等无所不团聚,这些也是概念,信了就犯了名可名非常名的意识误区,刻意便没有了,不成。成,总在无意间,正是有意练功无意成的道理。

形而中者儒门风,意之中者慎独功

继轻重、水火之后,又提出了风雷,上一个有雷字的是“虎豹雷音”,所以原文中写道凡有雷字,都是内功。此言不虚,内功并不神秘,简单的说就是呼吸之气混合身形之后的产物,形意拳学有“以气崔力”的话,气和力之间还隔着身形,身形的锻炼就像一个大容器一样,但是会动,这就能产生“功”,成型之时以气息充盈之,功就出来了,便是生意。

还是说羡慕以前人,练拳环境好,有闲暇去练去体会,现在人即使练了真功夫,也在因为时间精力用来练拳而担忧生存和生活的问题,这个现实压力是很实在的,简而言之:时代性。说这些好像带有抱怨、牢骚的意味,但是谁又能否定?

形而中者儒门风,意之中者慎独功

天空的雷使人身心一振奋,并不是臆想出来的,科学给了更好的解释,打雷时天空中的氧气瞬间物化成为臭氧,比氧气分子多了一个氧原子,人呼吸的氧气量变大了百分之五十,这个微观的物理变化恰恰反证了某种拳学的道理,这个道理在人的身体行拳中也存在,所以才有了美妙的拳感。

练形意拳有孔子所说的慎独的意味,慎独也是个修身之法,不说慎独能有什么好处,我们从反面说不慎独会带来什么,比如现代人严重依赖手机,手机须臾不离手,一旦手机不在身边就好像失了魂一样,所谓失魂落魄,魂丢失了,魄掉落了;不慎独简单说就是严重执着身外物,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依赖、追寻外在事物,这些都严重损耗人宝贵的精神,心神外驰。

形而中者儒门风,意之中者慎独功

当然我们生活是要外驰,是用神,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不必要外驰的时侯,能够自己和自己相处,安处,这便是慎独的初级阶段。那么练拳就是最好的手段,让自己和自己相处,同时把有限的精神用在自身功夫上,又能够反哺身体和精神,使心神强大,补足后天损耗,这是所谓的养生了,说养生总是感觉没标准,很虚的概念,也很商业化,上面的话就算是总结了点养生的真正内涵。

慎独的心法,具体说就是身外无物,心外无身,心亦无心。对应到练拳过程中,身外无物指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除了练身形的外三合,便无其他要着意的事物;心外无身指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除了练意气力,便无其他要用心神的,包括身形外三合;心亦无心指前两阶段、六合都已成熟后,无所着意,也不用心神,心即是空性,在行拳,其实也不叫行拳,只是在那里动或不动的任意状态都是拳,都是功夫,然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那么这便是体道。

当然这样解释无形中把孔子的学说的理论层次拔高了,实际上慎独是所有人或多或少都具备的能力和心性,修这一法到极致也可以证道,理论上是,实际中基本不可能。作为现代人连基本的慎独都失去了,也就没有资格过多评论古圣先贤的思想了。

形而中者儒门风,意之中者慎独功

天地间的一切都是因为人心而存在,天地万物不是虚妄,但人心中的天地万物是虚妄。慎独之后,人能产生敬畏心,人练拳得法出功夫,能知道自己的渺小,为什么练强大了反而渺小了?正因为自己的强大,才能容的下自己的渺小,知道自己渺小,知道自己有限,才是人的大量。

有很多人嘲笑练拳人,说你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意淫妄想,却不知道社会万千,不谙世事。的确,现代社会练形意拳的确不是潮流,练拳人把天地万物练入内里,好像明白了很多,又好像浑浑噩噩,这是人间的造化,尽管能练到此处的人极少,练到了就无忧了。人的忧患,时代因素是外因,根本因素是自己的妄念,人无法掌握命运,便会患得患失,练拳人很多都会淡薄了不争了,但这并不代表真正放下了,没有拿起就没有放下。

在我看来,练拳之用在目前,就是修身养性的暂居之地,生活不容易,要有自己的一方净土养自己的精气神,不能完全被外面的浊气污染尽了。这点需求并不过分,有时却也不得兼顾,要自己努力创造这个小净土。

形而中者儒门风,意之中者慎独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