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大臣人人以奴才自稱?

榮耀6174


▲清朝太監劇照

清朝時,只有滿族大臣或是抬入旗籍的漢人大臣才能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除此之外,普通大臣是不允許稱的,哪怕官位再高也不行。儘管在清朝,奴才兩個字也含有一定貶義,但是這兩個字還是隻能是“自家人”才能喊。朝中大臣給皇帝寫奏摺的時候,漢人和滿人的稱呼是不同的,如果是滿人可以稱自己為奴才,漢人則必須稱自己為臣,漢臣若是自稱為奴才就會犯了大罪。

▲清代滿漢大臣奏摺稱呼對比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這是不能理解的,因為奴才和臣比起來,明顯是“臣”更加高貴,而清朝卻顛覆了這種認知,奴才反而高貴。這是因為什麼呢?說起來這還是和清朝統治者的身份有關。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滿清統治者對漢人非常提防,只把滿人當做自家人,於是“奴才”這種包含自家人意思的詞禁止漢人使用,意思就是漢人只能做滿清皇帝的臣,進入不了滿清皇帝的一家人行列。也正因為如此,“奴才”才會顯得比臣珍貴,哪怕人家只能是下人,也是皇帝家的下人,也遠比外人要重要。

▲皇極殿乾隆皇帝寶座

乾隆年間,曾發生過一起科舉作弊案,滿人大臣和漢人大臣共同上奏給了皇帝,兩人寫奏摺的時候,由於滿人大臣名字在前,漢人大臣名字在後,於是就稱呼“奴才某某(滿臣)、某某(漢臣)”。乾隆看過奏章之後,火冒三丈,但並不是因為有人作弊而發火,而是因為漢臣居然也能在“奴才”這個稱呼後面。

▲乾隆皇帝劇照

於是乾隆皇帝特地下詔給了兩個人懲罰,不久後又頒佈新規定,滿漢兩臣共同寫奏章的時候,必須一起稱臣,否者予以革職。乾隆之意不言自明,他情願滿臣下降身份稱臣,也不想漢人的名字跟在“奴才”這個稱呼後面。清朝的統治者之所以如此在乎“奴才”和“臣”的稱呼,根本原因還是排漢心理作祟。滿族內部這種奴隸制度是滿人才有的,漢人如果摻和進來,豈不是滿漢不分?到那個時候,若是滿人被漢人同化了,江山豈不是又回到了漢人手上。

▲清末滿漢內閣大臣舊照

正是出於如此多的憂慮和警惕,清朝皇帝才始終堅持跟漢人劃清界限,用“奴才”和“臣”這種稱呼來劃分區別。如此一來,劃分界限的效果雖然達到了,可是朝廷內部天然就存在滿漢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當這種爭鬥過多之時,國家內耗嚴重,國力就會日漸衰退。諷刺的是,清朝統治者所堅持的“奴才”稱呼由於飽含貶低之意,雖是不讓漢人喊,但實際上也沒多少漢人想喊,只願意給人家做大臣罷了。

參考文獻:

《清史稿》


趣觀歷史


這個問題很可笑,但是也是傳統文化衰落的原因,導致很多人都不理解臣和奴本來就是一個意思。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說文解字》對臣這個字的釋義:豎目為臣。
“豎目”義首見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臣宰》,臣的骨文字形,象一隻豎立的眼睛形。人在低頭時,眼睛即處於豎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從之意。本義指男性~奴隸。章太炎說“臣即初文牽字”,也為奴隸之意。


而且,臣在甲骨文當中的形象,非常類似於一個跪在地上的人,也說明了臣和奴同意。
所以,清朝大臣不管是稱臣還是稱奴,其實本身就一個意思。

第二個問題,清朝是否是半奴隸社會。不好意思,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中國2000多年的古典時期都是半奴隸社會。

古典中國各個王朝都是良賤體系的社會,良就是指齊民,可以讀書、參與到科舉,並擁有獨立的戶籍;奴隸只是賤民體系當中的一種,賤民也不具有齊民所具備的權利。到了明朝,朱重八甚至規定賤民不許纏足,可見古代森嚴的等級制度。而且奴隸制貫穿了古典中國兩千餘年,一直到清末中國才從法律上廢除奴隸制。

《漢書.食貨志》記載:“得民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唐會要》卷86就是以《奴婢》為名,宋代《夷堅志》記載了董漢卿孫女被其繼母“鬻於薛媼,得錢七十千。”《元典章》載:“江南平定之後,悉為吾民,今十有八年.尚聞營利之徒,以人為貨,公然販鬻。”寶又:“兩浙良民,因值缺食,將親生男女得價,雖稱過房乞養,實與貨賣無異,將來腹裡轉賣為軀。”。在清代,對奴隸的稱呼則是包衣阿哈,包衣意指“家裡的”,而阿哈意指“奴婢”,除此之外,驅口、伴當、長隨、體己人,都是稱呼奴隸的詞。如果有人想反駁說奴婢並非奴隸,那也是徒勞的,奴婢可以用作買賣,是為動產,按韋斯特曼對奴隸的定義,奴婢毫無疑問是奴隸。而奴婢一詞是奴和婢組合而成的,男為奴,女為婢,如果奴和婢加在一起就不是奴隸,那麼我們也可以說servus和serva的統稱servi也不是奴隸,儘管前兩個詞只是奴隸一詞的陰性、陽性形式而已。
宋朝《春遊晚歸圖》,其中徒步者皆為長隨,也就是家奴。

當然,奴隸制貫穿了東西方歷史,西方也是直到19世紀才廢除奴隸制,但是並不能說明東西方都是奴隸社會。蘇聯學者亦或是西方學者,都以數量為界定一個社會是否是奴隸社會的標準,蘇聯學者斯特盧威認為奴隸社會的基本條件是奴隸勞動在數量上對其他形式的勞動具有優勢,西方學者霍普金斯認為:“一個奴隸制社會是一個奴隸在生產中起重要作用的社會 ,奴隸至少應占總人口的很大比例 ,例如大約20 %的比例。”也就是說,奴隸數量足夠多的社會,才能算作是奴隸社會。這麼說來,在人類社會廢除奴隸制以前,各國都不屬於奴隸社會。

最後說點題外話,歐美歷史上有臭名昭著的黑奴貿易,而北非歷史上也有同樣臭名昭著的白奴貿易。曾經的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等北非地區,都是規模相當龐大的白奴集散地。一直到1816年,英國海軍佩洛中將率領英國荷蘭聯合艦隊攻破阿爾及爾港,白奴貿易才徹底廢除,白奴也被解放。


玩弄女奴的北非穆斯林貴族
白奴市場



北非海盜抓捕的白奴


北洋海軍炮手


並不是清朝大臣以“奴才”自稱,至少不是所有的大臣都可以。可以稱自己為“奴才”,只是滿洲大臣的特權。至於漢臣,只能自稱為“臣”。


之所以有這樣的分別,是因為作為統治階層,滿洲人和漢人是有區分的。他們的“八旗”,是一個帶有軍事色彩的人員管理體系。每個旗人都有自己的組織,從牛錄到額真再到旗,層層遞進。而他們最終效忠的對象,全部都是皇帝。

在八旗之中,有所謂“上三旗”和“下伍旗”之說,就是說兩黃旗和正白旗是由天子親將,身份高,其他伍旗身份低。如果表現好的話,下伍旗可以“抬旗”,也就是劃到上三旗中來。

這麼一來,成為旗人就變成了光榮,而上三旗就更光榮。但是這種光榮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呢?是以自己給皇帝做奴才的基礎的。因為八旗實際上是一種奴隸制社會的殘留,旗丁都是旗主的奴才。

所以,漢臣再能幹,也只能在皇帝跟前稱一聲臣;滿臣則可以非常自豪地跟皇帝說“奴才如何如何”。因為你能稱奴才,就說明你和皇帝是一家人,哪裡是外族漢人比的了的?

只不過,這種以辱為榮的心理,真的挺變態的。


青言論史


可不是人人都有資格稱奴才的。

實際上只有滿族的大臣能稱奴才,漢族的大臣不能。

這是乾隆專門下過文件的。

乾隆三十八年,滿臣天保和漢臣馬人龍共同就科舉舞弊案上書,因為天保的名字在前,所以一起稱為“奴才天保、馬人龍”。

乾隆就很不高興,他認為馬人龍不夠資格稱奴才,因為馬人龍是漢臣,奴才是關外人的專用,馬人龍不夠資格使用。

乾隆皇帝因此專門要求以後漢人和滿人一起上書談論事情的,就統一稱臣——不能讓外人使用奴才這個稱呼。

奴才這個詞在清朝之前本來是罵人的詞,在這些昏頭昏腦的統治者眼裡卻成了一項榮譽,用來區分遠近的榮譽。

還是魯迅先生說得好:


滿洲人自己,就嚴分著主奴,大臣奏事,必稱“奴才”,而漢人卻稱“臣”就好。這並非因為是“炎黃之胄”,特地優待,錫以嘉名的,其實是所以別於滿人的“奴才”,其地位還下於“奴才”數等

其實最早在清軍剛入關的時候,他們要依靠那些投降的過來明臣打仗,所以對誰稱奴才誰稱臣並沒有嚴格規定。

漢臣有的稱奴才,有的稱臣,反正高興怎麼稱呼就怎麼稱呼,統治者也不加區分。

乾隆這個自以為是的皇帝屁股坐穩了,就開始區分這個了。

這就造成了世人爭著當奴才的局面。

還是魯迅先生罵得好,中國人分兩個時代,求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奴隸坐穩了時代。

國人自強,要先免掉自己心中的奴性,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國人,我們的國家也才能在世界上昂起胸膛。


錦翼


清朝並不是人人都自稱“奴才”的,但也不是簡單地以滿漢區分。

大體說來。

1.嚴格的制度到乾隆朝以後才建立起來,以前更多地是作為一種慣例,既然是慣例就有例外。而且皇帝的態度也不盡相同。(比如雍正就想讓所有人都稱臣。)

2.乾隆以後,所有武官一概稱奴才,不論滿漢。

3.文官分滿漢,又分公事私事。 滿族文官:公事稱臣,私事稱奴才; 漢族文官:一律稱臣。

列表如下:


北門猿


奴才就這個詞語本身是一個貶義詞,有一點侮辱人的成分存在。但是這個詞語為啥在清朝竟然成了滿朝大臣的自稱?

首先,清朝是滿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人口並不算太多,但是憑藉著統領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打下了一片江山。更在明朝破敗不堪時一舉攻入中原定了乾坤。滿族因為人口稀少,為了增強戰鬥力,設立了八旗制度。其實就是分成了八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有滿族貴族所統領,戰時全員作戰。

而包衣奴才是八旗制度之下的一種奴隸從屬制度,是滿族人中最低級別的人,一般都是戰俘、罪犯、負債破產者和包衣所生的子女等,這些人沒有人身自由,為滿族貴族佔有,是這些貴族的私有財產,通常被迫從事各種勞動。

其次,在滿清入關之後,面對地大物博的中原大地,滿清政府最擔心的就是漢族人會推翻自己的統治。所以相比於漢人,更會信任同為滿族的這些下等人——包衣奴才。物以稀為貴,雖然這些平時處於社會下層的包衣奴才身份卑賤,但畢竟還是同族人,相比於漢人還是要有所區別對待的,就這樣,好多包衣奴才隨著入關之後華麗變身,成為貴族,隨著各自的主人成為朝廷重臣。

為了突出滿族大臣與漢族大臣的不同身份,滿族大臣通常對上自稱為奴才,以此來表現自己滿族的身份。而漢族大臣還是依照華夏傳統對上稱臣。

最後,說一個小故事,乾隆時期,因為一次科舉舞弊案,滿臣和漢臣共同上書時,自稱為奴才,乾隆對此極為不滿。認為滿臣稱奴才可以,你一個漢臣跟著瞎攀什麼親,不好好稱臣,跟著湊什麼熱鬧,因此還特意下過文件,明確規定,漢族大臣只能自稱為臣。

可見乾隆皇帝的歧視還是挺嚴重的!由此可見在清朝的朝堂之上稱臣的往往都是漢臣,而稱奴才的就都是滿臣了。

我是笑笑生,喜歡笑侃歷史,關注我,每天都有新觀點!


k笑笑生


首先,是清朝的滿族大臣自稱奴才,漢族大臣想自稱還不夠格呢。

清朝在入關之前,是奴隸制國家,進入中原以後,才實現封建制。

而之前,滿人內部的人身依附關係,是奴隸和主子之間,而到了中原,滿族貴族和漢族大臣,算是老闆和僱員之間的關係。

而在那時候,相對來說,自稱奴才的,是以自家人自居,自稱臣,反而是外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