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才是最好的缅怀

那日,去朋友处闲聊。偶遇其人杨保平,虽以往未曾谋面,但至今印象依然深刻,总有挥之不去之感。

杨保平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其貌不扬,黝黑的面庞中等的身材,一口河南方言,衬托着他城边村民的模样,当得知我是一名作者,就一本正经的想让我写一篇,怀念父亲和母亲的文章。不好回绝,那就听听他的具体要求吧。

只见他拿出一本手稿,说这是整理出来的口述文字,显然他是早有了这个想法,进一步了解才知道,在每年的祭日他都会找人写祭文,今年打算换成视频的方式了。看着这本不薄的打印稿,期间密密麻麻增改的文字段落,不禁引起了我的好奇,这里该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以至于它的主人,如此悉心认真,生怕遗漏下什么。

传承,才是最好的缅怀

杨宗平看起来已近六十,岁月的痕迹爬满额头。他怕我看不清楚,就在一旁做起了讲解。他的父亲在他12岁的时候就病逝了,母亲去世也已经有十余年了,可是令我意外的是,说起他的父母亲竟有如此清晰的记忆,仿佛那些和父母亲在一起的日子并未远去。

听着这位河南汉子,讲述着自己的父亲和母亲的往事,动情之处分明看见眼里闪烁着泪光。感情的潮水把我也带到了,那个跨越几代人的时空里。听着那些对故去亲人的表诉,我忽然有所触动,似乎一下子明白了,眼前这个男人的内心世界。我相信这些故事,他一定跟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孩子们都讲过多次,因为只有在不断的复诉中,才会展现如此清晰和具体的事例,而且每多一次讲述的机会,他就会再加入一些东西,就像一个作者不断地在修改着一篇文章,最终呈现出来的必然是饱含深情、触及心灵的呕心之作。

我不禁联想如今还有多少家庭,不辞劳苦的做着这样的一件事情?在我的意识里,祭祖祭文都是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家做的事,我一个平民老百姓上数三代,都未有值得记载的大事,又何以立传?可是杨大哥念兹在兹的就是,看似普普通通的过往事件。他生怕忘记什么,讲着说着还不时得修改着,在别人眼里可能这些都不算什么,可是他就这么坚守着,每年都要把祭文修改,他说他就是要把自己的父母亲,所经历的那些苦难和对自己孩子的疼爱,告诉给自己的亲人和孩子们,就是要让他们知道,前辈遗风犹存,家训和温善要代代相传!

传承,才是最好的缅怀

这让我想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女孩老是学不会用筷子吃饭,生气了不想学了,但是她的妈妈为她拿起筷子,耐心微笑又不容置疑的说,你是中国人,就要会使用筷子……小女孩终于能用筷子夹起饭菜了,那挂在脸上的泪滴,也随着开心的笑容一并绽放了。一样都是小事,不变的都是那种情怀,我们时时需要坚守的,不正是这种朴素而又伟大,平凡而又深厚的文化底蕴吗?怀念总是在不经意中不断忆起,而传承才是最好的缅怀!一个家庭虽小,但能传承一些东西,那就不是小事了,治家大抵如此,而一脉相传的精神又怎么能说,仅仅是杨大哥一家的事呢?

我们总是会忽视平淡中,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总是会觉得那些东西太微小太不足为道,殊不知薪火相传才是一个良好家风的根源。我们告诉前辈:你的儿女不曾把你忘记;我们告诉儿孙:什么该学什么禁忌;我们告诉蓝天:我知我会,我骄傲!

传承,才是最好的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