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扶风——西望绛帐

西望绛帐

宝鸡:扶风——西望绛帐

杨凌西去12公里,便是绛帐。

绛帐这个地名源于汉代,因东汉时经学家、文学家马融在此讲学而得名。

马融(公元79-166),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人(今陕西杨凌五泉乡人。有史书说他是今陕西兴平东北人,笔者以为考证有误。今五泉乡有茂陵村,五泉乡以前一直隶属扶风县,且五泉茂陵距他讲经学之地绛帐仅有十余里。因此,说他是杨凌五泉人更为可靠。孰是孰非,有待史学家进一步考证。)马融的祖父马严是马援的哥哥,故说融为伏波将军马援的侄孙。《后汉书、马融列传》云:“融为人美辞貌,有俊才”。今西安人挚恂(字季直),好学善属文,隐居终南山不做官,名闻西北。马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关中出大儒,由马融始。

马融生于官宦之家,官场险恶,因而专心儒学,不追逐仕途,但当他在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汉阳(今甘肃甘谷县东南)隐居时,看到羌族入侵便毅然出征,报效国家。他对友人说:“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实亡躯,殆非老庄所谓也。”他忧国忧民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马融曾官拜校书郎、仪郎、南部太守。但因他为人耿直,不善拍马奉迎、结党营私,几次被罢官,甚至被流放蒙古草原。汉桓帝大赦,马融才回到洛阳。复职后,即辞官称病还乡。

马融回乡后,不问政事,把全部心血用在教授门徒培养人才上。他在任校书郎时,遍注《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经文学达到成熟的境地。当时关中内外慕名求学者甚多。马融将毕生所学传授于弟子,桃李遍天下。《后汉书•马融列传》载:“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涿郡卢植、北海郑玄,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他对弟子要求很严,生活上却多关怀,关中穷苦弟子,拿不起学费者即免之。他为人豁达开朗,不拘小节,弟子们尊敬他爱戴他,许多人都成为东汉和三国时代的大儒。

马融讲经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使门徒不知疲倦,不为歌舞所引诱而分心。《后汉书·马融列传》又载:“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所谓“施绛纱帐”,是说马融讲授经学时,用紫帐隔挡,前面授课,后边有歌女演唱跳舞,学生不为诱惑。相传,马融曾在今绛帐镇筑高台、修房舍聚徒讲学。授课时,堂屋内仍用紫纱帐挡开,后边鼓琴,配以女乐,随歌而舞;前边听课的学生则专心致志,目不斜视。这也是马融晚年最为引以自豪和最快乐的事。该地因此得名“绛帐”,名噪关中。

马融晚年,为权臣梁冀所逼,撰奏章弹劾正直大臣李固(今汉中人),又作大将军“西第颂”。违心而羞愧,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郁闷而卒于茂陵家中,终年88岁,遗言薄葬。关中生徒及农众前去吊唁者甚众,以表对这位关中大儒的哀思。

马融生前除讲学注群经外,兼注《老子》、《淮南子》,另有赋、颂等21篇,还有著作若干,但大多已佚。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今杨陵五泉乡毕公村有汉伏波新息候祠,祠前有石碑两通,一通为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立,上书“汉伏波将军马援、东观著述马融、威候马超故里”。另一通为马氏后裔马琪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重修始祖汉伏波将军家庙碑记》,其中记述了明末清初从军云贵的先祖关于始祖世系的遗言。

宝鸡:扶风——西望绛帐

(贺绪林)

陕西杨陵人,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80万字,多次获各类文学奖项。出版有散文集《生命的浅唱》;中短篇小说集《女俘》;长篇小说《昨夜风雨》《最后的女匪》《人在江湖》;“关中匪事”系列长篇——《兔儿岭》《马家寨》《卧牛岗》《野滩镇》,根据其中之一《兔儿岭》改编的30集电视连续剧《关中匪事》,广获反响。

宝鸡:扶风——西望绛帐

选自贺绪林散文集《生命的浅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