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欺少年窮,莫言當年也當過“臨時工”

榮獲2012諾貝爾文學獎的當代著名作家莫言,曾當過4年臨時工。

莫欺少年窮,莫言當年也當過“臨時工”

1973年,年僅17歲的他就到山東高密第五棉油廠當了一名司磅員,負責抬盛滿棉花的大簍子、過地磅。每個大簍子200斤重,累死累活忙一天能掙四毛多錢,工資發到手,還要交一部分給村裡。吃的是集體伙房,睡的是大通鋪,雖然工作繁重,可是,對一直想跳出高粱地的他來說,心裡卻美滋滋的----畢竟,這使一個農家子弟看到了踏出黃土地的希望。

莫言為人耿直,一點也不狂妄自大,對領導和同事一樣看待,決不會曲意阿諛任何人。工作中的他說話不多,辦事卻特別認真,任勞任怨。有一次廠裡清除雜草,莫言手持一柄大鐮刀,拼命幹活,以一當十,受到了廠黨務書記的表揚,這是莫言平生第一受表揚,所以格外高興,特意寫打油詩一首留作紀念:

一柄大鐮四面揮,

眼前高草立紛披,

莫言幹活不偷懶,

受人表揚第一回。

1974年廠裡組織批林批孔,員工輪流上臺發言。莫言寫的講稿並不長,紙上只寫了幾段話,可是站在臺上他卻講了半天,這讓大家刮目相看:小夥子有才!於是,領導安排莫言到政工科,讓他發揮特長搞起了宣傳。當時廠裡有三塊黑板,莫言主要負責用彩色粉筆辦黑板報。他辦的報內容豐富、觀點新穎、字跡工整,總會有很多人圍著觀看。

莫欺少年窮,莫言當年也當過“臨時工”

莫言不但字寫得漂亮,文章也寫得好,他是公社廣播站和縣廣播電臺用稿最多的通訊員之一。《大眾日報》、《濰坊日報》也發表過很多他的文章,廠裡很多同事都跟著他沾光,電臺留聲、報紙見名,成了“新聞人物”。

高密第五棉油廠裡臥虎藏龍、人才輩出。和莫言一起當臨時工的有兩個年輕人----張世家和王玉清,都喜歡寫作,他們經常在一起研究如何寫稿子。有一年,莫言在警衛室看大門,這可方便了兩個年輕人,他們乾脆吃住在警衛室,以此為家,高興了和莫言睡在一個被窩裡,就連在被窩裡也研究文學。

莫欺少年窮,莫言當年也當過“臨時工”

高密東北鄉徜徉血海般的紅高粱地,工廠後蜿蜒東去的膠河,廠內白雲似的棉花,共同孕育了莫言的怪才。他的很多小說如《紅高粱》、《售棉大道》、《白棉花》等,反映的生活都帶著這一時期的印痕。

在莫言參軍後,張世家也離開了棉油廠,先當了幾年土記者,然後下海去了。他一個從紅高粱地裡走出來的農民,一無資本,二無技術,在短短的時間裡,卻辦成了資產過億、公司進入國家首批16個“863計劃”的高科技民營企業----天達製藥公司。在“863”計劃中,同時列入的大唐電信、浪潮、東大阿爾派、中科三環等都是各行業的龍頭,唯有天達是普普通通的民營企業。

莫欺少年窮,莫言當年也當過“臨時工”

人送外號“大結巴”的王玉清也進入鎮政府當了秘書,一不留神就出了大名:有一次下鄉,發現有幾個土螞蚱蹦躂,他硬是寫成了飛蝗漫天,結果《高密東北鄉發生五十年來罕見的蝗災》被包括文匯報在內的多家報刊轉載,最後竟讓高密名揚海外,連聯合國糧農組織都被驚動了,差點派四架直升機來幫助消除蝗蟲。

莫欺少年窮,莫言當年也當過“臨時工”

莫言小時候被餓怕了,看到消息後當天從北京給父親寄回200元錢,囑咐老父親快買糧食別餓著。

莫欺少年窮,莫言當年也當過“臨時工”

在棉油廠當臨時工的四年間,莫言每年都報名參軍,他連做夢都想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可是因為家庭成份不好(中農),年年都被涮下來。1976年,莫言21歲,那是服兵役年齡期限的最後一年。這一年,莫言村裡的支部書記、民兵連長都到膠萊河水利工地參加勞動去了,莫言利用這個機會又報了名,結果幸運女神向他伸來了手,他終於如願穿上了軍裝,帶著童年的苦難和臨時工的經歷,他開始了圓起了五彩斑斕的作家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