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房子到私募,一个中产家庭的财务投资成长记

此文由仲秋老师撰写

今天分享的是S先生家庭的故事,也许也是很多中产家庭的故事。

改革开放后出生的S君,成长经历跟很多人差不多, 从小生长在一个普通知识家庭里,十几年寒窗苦读,上了一所好学校,毕业后如父母的期盼进入一家大企业工作。

再经过奋进的996,从基础员工干到了中层员工。他和太太努力工作、勤奋地加班,渐渐积攒到一些银两,在房价还没像今天这样高企的时候,赶紧找爸妈凑钱买上了第一套房子。

接着呢,除了继续积攒财富买房子外,开始学着玩不同的金融投资,从低风险到高风险逐一尝试,努力寻找能像房子一样稳定的收益来源。

从房子到私募,一个中产家庭的财务投资成长记

这么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是不是跟你我的轨迹很相像?中国大城市中无数个30-40岁家庭就是这样过来的。

下面的故事中,S君的思考与选择,或许可如深谷回声,应答你心中盘桓很久的问题。

先来讲讲S君的投资哲学。S君读的是理科,干的职业是工程师,所以脑子里印着谨慎、慎重、反复考量的模子。性格不求快求稳,他说5年能翻一番已经相当好了。

从他的投资选择中亦可见一斑,别人玩股票的时候他玩企业债、逆回购,别人玩创业板的时候他玩中字头的蓝筹股,别人玩分级基金的时候他玩指数基金。

跟他聊天很有意思,往往抛给你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你回应他一个答案,会引出更多的疑问,有时候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质疑。没办法,就是一枚妥妥的理工男。

从房子到私募,一个中产家庭的财务投资成长记

人生财富第一阶段

S君非常幸运,人生顺风顺水,如愿地在35岁之前积累了第一桶金,资产的增长来源于房子的增值和工薪增长,收入主要是工资和房租。

当有了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他开始了大额点的金融投资,还是从低风险的品种做起,例如买企业债。坦白说他很多时候会呈现出跟年龄不相符的风险厌恶性,选股票几乎清一色选中字头的国企股,还偏好工程基建等“看得到资产的”。

效果嘛老实说一般般,由于看重传统资产质量指标,所以股票的回报高不过GDP。所以这个阶段他的大部分资产是放在固定收益的产品里的。

我想跟大部分的30多岁的青年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从来都是把风险评估放在第一位。跟其他年收入50万以上的家庭相比,他确实保守得有点令人”讨厌“。

从房子到私募,一个中产家庭的财务投资成长记

我们暂停一下,回顾下S君在人生财富第一阶段的成长路径:

努力工作—>钻研技术—>提高工作收入—>买房子—>尝试金融投资—>不理想—>继续买房子—>收租+大部分低风险理财+少量风险投资

人生财富第二阶段

和很多家庭一样,在P2P刚开始盛行的时候,这种看似门槛低回报高的理财方式吸引了S君,他投了不少陆金所的P2P产品,认为有大平台的靠山陆金所应该是不会出事的。

那时我从旁提醒他P2P的风险。到了2014年,S君及时收手,跟我说不想投P2P了,我适时建议他买入一份老东家发行的券商收益凭证,既符合他保守的风险偏好,也比传统理财会高出不少,算是尝到了甜头。

2015年S君的P2P产品悉数如期兑付,他又跟我诉说新的苦恼:看到股市好转了,但是自己的选股跟不上行情。这时候我恰如其分的推荐算是开了S君的脑洞。

1 初尝私募,首战告捷

“买一份私募吧,既节省试错成本,又能更稳定获利。”我对S君建议道。

”为什么?私募就能跑得比公募好?私募会跑路吗?“一贯的质疑风格。

“我所说的私募是指已经在证监会管辖下通过正规备案成立的阳光私募产品。”

随后我详细跟他介绍了国外资管行业的经验,国外富豪们选择的主要金融投资品就是对冲基金,即我们国内所讲的阳光私募。

我选择阳光私募的原因有两点。

能够有胆量从体制中跳出成立私募的,几乎都脱胎于公募界最优秀的第一梯队。这群优秀的精英们在公募系统浸润了十来年,管过过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资金,已经建立起完整成熟的投资系统,此其一。

其二是私募基金团队大多经历过几轮牛熊的历练,对风险的认知跟刚入行几年的公募基金经理完全不是一个水平上。把钱交托给他们,等于雇佣了投资江湖里面的“李寻欢”,虽然不一定逢战必胜,但出手犯错的几率却非常小。

毫无意外S君还问了很多的细节问题,例如封闭期、业绩报酬提取方法、基金的投资范围、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过去管理的业绩等等。

哈哈,理工科头脑就是这样,每一个细节都必需得到严谨且合理的回答才罢休。

从房子到私募,一个中产家庭的财务投资成长记

经过多番探讨,他终于下定决心买一份私募。而我给他选的这个产品,正是如今大名鼎鼎的高毅资产创始人邱国鹭总回国后发行的第一只产品:金*阳国鹭1号。

随后的故事非常有戏剧性。

2015年5月,我们嚷嚷着让邱总开一个电话会议,与其说是沟通会,倒不如说是问责会,原因是产品的净值一直没啥表现,而大盘却是一路高歌猛进。别说投资人了,连投资顾问都坐不住。

为什么会这样?老江湖的投资能力体现在哪里?在销售前说的都是靓丽的历史业绩呢,岂不是打脸打得啪啪响?

电话沟通会上,邱总在电话那头始终保持着礼貌。首先他向我们道歉,表示在3-4月份建仓伊始风格偏保守,目的是希望产品能平稳启航,安全垫能增厚点再加大风险头寸。第二他也亮出了重要的观点,创业板涨得太疯了,完全偏离了价值面,他找不到可以下手买入的估值合理的中小盘股。

一场沟通会近乎不欢而散,对于我们反复纠结的问题,邱总不厌其烦地回答:管理人必定尽心尽力为投资人创造风险可控的长期回报的,请大家放心!

后来的股市,邱总的观点得到了百分之百的验证!

恐怖的事情发生了,股市一泻千里,无论是融资客、普通散户,还是买入股票型公募的客户,均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S君持有的资产,正是得益于有一位经验老道的投资“李寻欢”的打理,安然无恙地度过了危机。

2017年,S君赎回人生中第一只私募产品时,他获得了60%的实际回报!这个业绩远胜于自己投的股票,也超越了市场同期绝大部分的投资人。

毫无疑问,他非常满意。

从房子到私募,一个中产家庭的财务投资成长记

2 资产置换,综合资产配置

理财是一辈子的事情。S君在2018年又做了一次重要的选择,那就是,卖掉手上的一套老城区房子!

虽然我们经常讨论这个话题,但是还是惊讶于他的选择,据我所知这套中心城区的房子还是有比较好的出租率的。

在房子上赚到第一桶金的S君说:"房子已经不涨了,靠租金回报不如卖掉它来做金融投资。我可以做个3-5年的计划,目标翻倍就行。你要帮我再好好找找。“

5年翻倍,即要求年化复利达15%。如果以前在券商平台,我想完成这样的目标是有点困难的,因为股市行情周期性很强,产品同质化严重,即使客人能接受较长的投资期,但中途的起落也会是比较煎熬的。而对于我现任的嘉实财富平台,要实现这个目标产品搭配方案可是非常多啊。

我慎重思考,给他推荐了三套方案:

从房子到私募,一个中产家庭的财务投资成长记
从房子到私募,一个中产家庭的财务投资成长记
从房子到私募,一个中产家庭的财务投资成长记

大家可以看到,这几套方案,每份资金均配置在不同的领域,彼此的相关性较低,实际上是股票、商品期货、股权以及外币资产的对冲组合。

这样配置的好处在于不必纠结处于哪个经济周期,资产关联性不强,在同一时点同时遇到黑天鹅的概率非常低。无论何种市况,方案里总有一个利润来源点。

具体来说,如果选择方案一,即使未来股市会有两年的熊市,但是CTA策略和股权基金会带来很好的收益补偿。

如果选择方案二,即使国内债权融资大规模违约,CTA策略和股票策略也会带来很好的收益补偿。

如果选择方案三,假设人民币未来大幅贬值,海外资产可以带来很好的收益补偿。

作为理财师,我既希望帮客人选好资产,对抗不太平的时事局势,同时还渴望给客人带来稳定的长期现金流,并达到客人所希冀的收益率目标。

在方案中还充分考虑了流动性,资金不用一锁就五年,中途如果需要动用这笔资产,可以迅速变现部分资产。

经过你来我往上百次的讨论后,S君仍然遵循他的低风险偏好,选择了最保守的策略,即方案二,股票+CTA+固收信托。

账户从2018年11月开始运作,S君分批投进了我为其精心挑选的三个产品。

资产组合回顾

账户运行至今,表现怎么样?

我想这不单是读者关心的,更是客户最关心的。有时候客户并不想知道那么多复杂的原理,他们的愿望很简单,只希望透过信任的理财师,能把资产打理得更稳健更抗风险。

而我,则渴望即帮客人分散风险,又能创造长期的现金流或者资产增值。

该揭开谜底了。

从资产配齐的4个月时间里,账户浮盈7.5%,折算年化收益24.38%!

而同期房子租售比依然是60比1以上,租金增长低于5%,70个大中城市房产销售保持低迷!

相比之下,S君当然非常满意。

我也适时提醒他,短期业绩优秀固然好,我更看重的是这个组合长期运行的低波动性。

理财是一辈子的事情,建立投资组合并非一劳永逸,定期回顾是理财师和客人之间默契的约定。

从房子到私募,一个中产家庭的财务投资成长记

80后的中产家庭,财富积累多始于投资房产,在房产增值中尝到创富的滋味。而粗放型的创富阶段过后,如何才能保持资产稳步增值?

S君的思路和行动,或许能给你一些新的启发。

从房子到私募,一个中产家庭的财务投资成长记

我是仲秋,一名坚持理财实践和独立思考的理财师。

希望能与您成为朋友,See you @塔拉庄园!

如果你喜欢这个故事,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