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讓“綠色”成為主旋律

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让“绿色”成为主旋律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一)

四月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桃花盛開,梨花正豔,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總堡鄉高家村,全省農膜玉米全程機械化工藝改造試驗示範現場,數輛隆隆作響的“大塊頭”,打破了田野的寂靜。

田間,一臺殘膜回收機慢慢行進,農田殘膜被快速收起,埋在土壤裡的殘膜也被撿拾出來,集中回收到集膜箱裡。“這款甘肅三牛生產的殘膜回收機,是設計得比較成功的一款機子,設計的原理非常巧妙,我們叫做卷軸式,能將膜、雜質進行了分離,膜通過軸捲起來,秸杆等雜質掉到集草筐裡,這樣它會大幅度減輕後期人工分離的勞動強度……”

省農牧機械推廣站“許振林創新工作室”負責人許振林,向農機大戶和村民詳細介紹著各種殘膜回收配套機具和機械化技術。

我省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地膜技術在我省廣泛應用後,給農業生產和農民帶來極大收益。2008年以來,我省開始大力推廣玉米全膜覆蓋雙壟栽培技術,取得了顯著成效,民和縣一躍成為全國產糧大縣,年種植面積達到40萬畝(每畝≈0.067公頃),成為全省最大的玉米全膜雙壟栽培技術示範區。

然而,隨著地膜使用量的增加和使用範圍的擴大,農田殘膜汙染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

省農機推廣站站長何彥武告訴記者,2018年,我省農牧機械推廣站創新工作室在互助土族自治縣和湟中、民和等地,做了20公分耕層的地膜殘留量檢測,經過檢測,每平方米耕地的地膜殘留量已經超過了10克,也就是說,每畝地裡的殘膜都在七八公斤以上,有些地塊甚至達到了12公斤,數字驚人。資料顯示,如果每畝地殘膜留量達到18.8公斤,農作物產量至少要減30%以上,對環境的破壞更大。

“殘膜回收的難點是在殘膜碎片的清理上,雖然出了很多殘膜回收機具,但許多機具對殘膜碎片卻無能為力。我們現在新的做法,一個是對機具進行改進,另外就是增加地膜的厚度。”許振林認為。

2017年10月,新修訂的強制性國家標準《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發佈,與1992年版的標準相比,提高了地膜厚度、力學性能、耐候性能和在產品合格證上明顯位置標示“使用後請回收利用,減少環境汙染”字樣。

特別是明確規定地膜厚度不得小於0.01毫米,並規定自2018年5月1日起新國標正式實施後,未達標的地膜不再允許生產和銷售。新國標為用好地膜、解決地膜殘留問題、減少“白色汙染”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法律保障,有利於地膜機播作業和回收再利用。

“為此,我們創新工作室在2018年開展了增加地膜厚度的試驗,分別為0.012毫米和0.015毫米。0.012毫米厚度地膜的殘膜碎片,比0.010毫米厚度的地膜產生的殘膜碎片,大概減少30% ,0.015毫米的則接近減少70%。2019年又增加了0.018厚度的地膜試驗。”何彥武說。

“大家看,這是個很典型的例子,為什麼說要增加地膜的厚度,地膜大約有20%是埋在土裡的,如果地膜厚度高了之後,拉伸強度就比較高,可以把地膜整個拽下來。但如果地膜比較薄,地膜就會撕裂,撕裂就意味著地膜要留在地裡了。也就是說,從現在的情況看,0.01厚度的地膜顯然達不到不撕裂的條件。回收之後,膜和其它雜質在一起分離也比較麻煩。因為回收廠收的是淨廢膜,裡面秸杆等雜質多了,人家也不收。”民和縣農機推廣站站長張富英講解。

“新機型只有配合新地膜使用,才能確保農田殘膜的高回收率。只有通過機械化的手段,把殘膜回收的問題徹底解決掉,這個產業才能健康有序發展,生態保護的紅利也才能得到進一步釋放。”許振林表示。

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让“绿色”成为主旋律

(二)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以良好的抗旱性、高效性,解決了我省旱作農業區降水利用率低且春旱嚴重的問題,有效提高了作物的產量。但這種生產工藝也有明顯的缺點,秋季覆膜後農機無法進地作業,導致用工量偏大、管護困難、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針對這些問題,同時也為了更好發揮農機化效能,發揮農機節本增效優勢,省農牧機械推廣站許振林創新工作室聯合民和縣農機站,利用兩年時間在轉導鄉後坪村進行生產工藝革新試驗測試,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殘膜越冬,春季覆膜機械化生產工藝。

經過改造後的機械化生產工藝,在玉米收穫之後,殘膜保留在地裡過冬,春季時進行機械化殘膜回收,然後用新型複式機具一次性完成整地、起壟、覆膜、播種作業,充分發揮了機械化的優勢,殘膜回收實現機械化,整個生產工藝變得簡單高效。

“根據我們這兩年的監測數據來看,殘膜越冬有利於冬春雨雪沿根茬處入滲,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破損處的水分蒸發,保水抗旱能力和秋覆膜的能力不相上下。同時,春季覆膜比秋季覆膜雜草數量減少,大約減少40-60%。而且春季覆膜避免了冬春季破膜風險,肥料利用率也高於秋季覆膜。”張富英介紹。

古鄯農機專業合作社的魏善書,是種莊稼的老把式了,他告訴記者,春覆膜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秋天收莊稼的時候,不用那麼緊張,可以等玉米完全成熟以後再收穫,間隔時間長了,勞動力就不那麼緊張了。同時,玉米完全成熟後摘穗,對玉米的晾曬、脫粒都有好處,也間接降低了人工成本和收穫後的鼠害損失。

復興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張富德深有同感,“秋天到了要覆膜的時候,正是勞動力最緊張的時候,經常僱不上人;再一個就是秋天覆上膜了,到第二年春天容易破膜,並且膜裡面的溫度高,草全部長起來了,把膜也頂起來了,造成破損;還有就是肥效差一些,去年覆膜之前要把肥料全部下進去,到今年大概經過5個月的時間,肥效損失就大了。春季覆膜,把肥施上以後,馬上覆膜,肥效利用率就高了。再一個雜草,也可以減少。”

春覆膜能充分發揮農機的作用,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張富英認為,改春覆膜以後,基本上機械化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經過測算,相對半機械化和機械化秋覆膜,節約成本分別是304元、84元,同時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張富英說。

“春季覆膜生產工藝受到了民和地區農民的歡迎,接下來我們將聯合有關部門積極推廣這項新技術,擴大實施面積,促進這項技術在全省全膜玉米種植區域內推廣實施。”何彥武表示。

民和縣全膜雙壟栽培技術,自2008年推廣以來,已逐步從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實用技術轉變為全縣農村經濟發展的民生技術,催生了“民和模式”。為進一步提升科技含量,提高推廣效益,近年來全縣著力在“農機與農藝”結合上下功夫,促進了全膜雙壟栽培從單一的抗旱技術向綜合性技術轉變。2018年,全縣機械化整地起壟覆膜面積達到32萬畝,佔推廣總面積的80%。

為確保全膜雙壟栽培技術實現效益最大化,民和縣農業部門根據推廣技術要求,先後從甘肅、河南、陝西,以及本省平安、樂都等地引進了覆膜機、起壟機、旋耕機、點播機、脫粒機、秸杆青貯粉碎機、揀膜機、青貯聯合收割機等進行試驗,通過對比和地區適應性試驗,確定適合當地農藝要求的機型。從2008年開始,利用機具補貼和項目整合形式,不斷加大全膜雙壟栽培技術機具購置和配套力度。目前,民和縣全膜雙壟栽培技術推廣及後續產業配套機具達33421臺。

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让“绿色”成为主旋律

(三)

“這是甘肅洮河拖拉機廠新研製的玉米起壟播種機,也是一個聯合作業機。它前面有旋耕設備、施肥設備、噴藥、鋪膜、壓土、播種,具備了5種功能。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作業速度比較高,已經在民和開始推廣使用了。把前期播種的5種工序揉合在一臺機具上,節約作業成本的效果是相當明顯的。”

張富英的話音落地,農機手麻利地啟動機具進行作業演示。鐵傢伙所過之處,一道地膜像一條白綢帶鋪在壟面上,旋耕整地、起壟、覆膜、覆土等一次完成,贏來了大家齊聲稱讚。

在許振林看來,任何複雜的技術如果不通過適用先進的機具推廣開來,這項技術都長久不了。

“這種複式機具也是農業農村部大力推廣的,叫綠色高效生產機具,是今後一個時期重點發展方向。一些廠家這幾年和我們合作,不斷推出適合本地的新的機具。”

“複合式機具也是我們洮河拖拉機廠以後發展的方向。這種複式作業機具的概念是在綜合了眾多農藝特點、農藝優點的基礎上,把多項生產環節整合到一塊。”洮河拖拉機廠負責人表示。

“這是我們現在使用的最新研製出的覆膜機,有旋耕、施肥、噴藥,還有播種的功能,也就是說春季只要這一臺覆膜機,一次性就完成全部耕作,再不存在後面的點播,人工大量減少,這種全覆膜旋播機是我們縣上今後農機補貼的主要機具,尤其是我們的專業合作社,受益很多。”張富英表示。

民和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局長劉存友介紹,為實現全膜玉米全程機械化,民和縣自2017年開始將全膜玉米機械化工藝改造提上議事日程,逐步解決了整株玉米青飼料收穫、殘膜撿拾、全膜玉米覆膜施肥噴藥播種綜合機械作業等關鍵性技術問題,今年將對玉米收穫和秸杆的綜合利用進行試驗和示範,並結合全縣40萬畝的全膜玉米推廣任務,農機和農藝融合,在利用國家補貼資金增加全膜雙壟栽培技術機具的基礎上,採取示範引導的方式,重點加大對播種、收穫和殘膜回收機械的引進和推廣。

“動員和鼓勵農機服務組織提高參與度,力爭使全縣全膜雙壟栽培技術實現全程機械化,依託這項技術,使民和努力成為全省農機和農藝深度融合的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劉存友說。

(四)

“政府重視,再加上農業生產快速發展,老百姓收入增加,尤其現在金融服務組織的扶持,老百姓對機具的需求是越來越旺盛。從去年我們省購置的情況來看,手扶拖拉機購置量很少,大型機具購置了近千臺套,明顯看出來的一個變化就是,老百姓在農業生產中對機具需求的變化,正在淘汰小型的低端的機具,往技術含量高、作業效率高、汙染小、綠色環保機具方向發展。”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管理處處長王建元表示。

我省從2019年開始,利用5年時間打造全域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省。據瞭解,圍繞示範省創建,我省農機部門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加緊制訂實施意見,對綠色環保、高效節能的機具提出了新要求。

據悉,從保護性耕作開始,今年我省農機部門圍繞綠色發展,重點開展牧草、馬鈴薯、油菜、玉米等幾種主要作物全程機械化的示範試驗和示範基地建設,以及一些“宜機化”工藝的改造和研究,包括秸杆利用。

“農業農村廳陸續出臺了油菜、馬鈴薯、牧草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技術指導意見,現正在研究出臺青稞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技術指導意見,通過這些手段來配合綠色有機示範省的創建。”王建元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