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许昌此处曾挖出100多枚炮弹!

50多年前,许昌此处曾挖出100多枚炮弹!

50多年前,许昌此处曾挖出100多枚炮弹!‖老家许昌

文‖葛国桢

图‖老家许昌

说起七里店老井里挖炮弹的事儿,还得从大炼钢铁时说起。

1958年8月以后,为了扭转当时“一穷二白三挨打”的局面,全国各地大搞群众运动,以“大跃进”、“放卫星”的速度,大搞土法炼钢铁,一时间,不管是热闹的城市,还是偏僻的乡村,到处都是高炉林立,火光冲天。

当时的口号是“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的人都要去炼钢,炼钢炉前人歇炉不歇,人们轮班炼钢,农民都变成了炼钢工人,“满地尽是小高炉、人人都是炼钢手”是那时情景的真实写照。

不管是用土法还是用洋法,只要炼铁就需要有大量的原料。平原地区当然没有铁矿石,为了寻找原料,人们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把那些一时用不着的废铜烂铁都找了出来。因为需求量很大,群众家里的那点废铜烂铁数量太有限,根本满足不了需要。没办法,人们不得不绞尽脑汁,去寻找别的门路。

有一天,七里店的老人们突然想起来一件往事,想起来村中间那一口老井里埋藏的东西……

1944年4月底,日本侵略者为了打通平汉线,派出第三十七师团、第六十二师团与独立第七旅团,将小小的许昌城团团围住。又调来大量的战车及装甲汽车近百辆,要用“牛刀宰鸡”的战术短时间内拿下许昌。当时防守许昌的是国军新二十九师,在师长吕公良的率领下,将士们浴血奋战,这就是著名的“许昌保卫战”。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吕公良和大部分将士壮烈殉国,许昌周边相继沦陷。日军在许昌屠杀群众、蹂躏妇女、抢掠财产、烧毁房屋,制造了众多骇人听闻的惨案,犯下了滔天罪行。

老人们都记得,当时七里店村里驻扎着一个日军中队,看守着几间军用物资仓库。日本人先是把老街大路以南的村民统统撵走,占用房子后,周边拉上铁丝网,门口站岗放哨,不经允许,任何人不准随便进入。原来村里有一口老井,人们吃水全靠它。日军驻扎后,为了自己生活方便,非常蛮横地把那口老井圈到了铁丝网之内,村民们看见小鬼子的长枪短炮腿都打颤,谁还敢到井边打水?无奈之下,只得另想办法到别的地方打水去了。

50多年前,许昌此处曾挖出100多枚炮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中国军队的浴血奋战,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终于结束了。驻扎在七里店村里的这股日本军队也像霜打的茄子,再也没有往日的那股凶神恶煞样了。临近撤离时,他们把仓库里存放的一批炮弹全部丢在那口老井里,上面用水泥盖得严严实实的,一直没有人敢动过。

经过当时大队研究,决定派人把那口老井里的炮弹等东西挖出来,做大炼钢铁的原料用。说干就干,村里一些年轻人来到那口老井前开始挖起来。

因为这是一口土井,常年废弃不用,潮湿的井壁上有很多裂缝。挖了没多长时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只听见“轰隆”一声,井壁突然塌方了,一大块土砸中了正在井下挖土的于怀珍和张大喜,等到上面的人把他们救上来的时候,于怀珍已经停止呼吸,无法抢救了。

人命关天啊,因为这件事,大队一班人受到了上级的严厉批评,还要忙着给亡者准备后事,再也没有人敢到井下挖那批炮弹了。

时间过得很快,十年之后,也就是1968年夏天的一天,因为村里要打井用水,人们又想起了那口老井,想起了老井里埋藏着的日本人的炮弹。

那时候,许昌地区行署还在,七里店属于许昌县市郊公社管辖。当时县武装部有一个叫张振华的人在七里店驻队,经张振华协调,县武装部派排爆专业人员现场指导,七里店村的人又一次对那口老井进行了挖掘。

这一次,因为安全措施比较得当,下到井底的人顺利找到了当年日本人封存的炮弹,虽然说上面全部用水泥进行了封盖,但挖出来之后也已经是锈迹斑斑了。通过井口缓缓转动的辘辘,这些炮弹一枚一枚地被运到了井外面。

当时从这口井里挖出来的炮弹摆满了一地,放了好几排呢。武装部的排爆人员经过认真清理,确认井下再也没有时,让村里的民兵一人扛一枚,把这些炮弹运到了县武装部。据村里扛过炮弹的几个老人回忆,每个炮弹大约有40——60公分长,10——20公斤重,总数应该有100多枚。他们扛着走在路上的时候,据说有一个炮弹还冒了烟,万幸的是没有引起爆炸。

这些炮弹运到县武装部以后,老人们就不知道下落了,据推测,应该是集中在安全无人的地方销毁了。因为挖出这批炮弹,消除了安全隐患,县里后来奖励给七里店村里一辆捷克斯洛伐克出品的布拉格汽车,这是村里的第一辆汽车。

50多年前,许昌此处曾挖出100多枚炮弹!

【作者简介】葛国桢,河南鄢陵人,许昌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政协文史资料撰稿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文集多种,曾获全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作品奖、中国乡土文学奖等。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来自“老家许昌”原创图片库,版权归“老家许昌”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