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院士在國科大暢談“我的學習與研究經歷”

未來網高校頻道5月8日訊(記者 候智 通訊員 馬赫 劉孜銘 塗植鵬)4月29日,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東區禮堂門口排起了一條長長的學生隊伍,他們在等待一場下午四點才開始的講座——楊振寧院士談“我的學習與研究經歷”。

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院士主持明德講堂。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九十七歲高齡的楊振寧先生緩緩走上舞臺。

杨振宁院士在国科大畅谈“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大咖做客“明德講堂”

“我去過幾百個大學做演講,現在這個演講廳是最大最氣派的!”楊振寧先生打趣地說道。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他卻仍舊精神矍鑠、口齒清晰。“中國現在發展很快,而你們是一所全新的大學。我今天講的題目是我的學習與研究經歷。”一句話燃爆了現場觀眾,剛剛鴉雀無聲的禮堂霎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據瞭解,國科大明德講堂創辦於2012年9月,是國科大為培育研究生人文素養而設置的系列講座,包括思想、社會、歷史、文藝和人生五大系列,每學年舉辦100場。講座邀請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專家學者以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做主講人,從各個側面透視思想世界、社會萬象和冷暖人生,致力於國科大研究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兩個月前,明德講堂接到楊振寧要來開講座的通知,各方工作人員便開始了戰備狀態,學生聽聞此消息更是滿懷期待。4月28日17點整,楊振寧講座的入場券開放的一瞬間,上千個席位瞬間被搶空。講座當天,計算機學院的王昊同學從12點30分就等在禮堂門口,他說:“雖然楊先生的研究領域與我現在做的方向並無很大相關性,但我一定要來聽他的講座,先生的個人魅力深深吸引了我,我從昨天就一直盯著搶票,今天提前在門口站了三個小時,這都是值得的,這是我對老一輩科學家的尊重和敬佩。”

杨振宁院士在国科大畅谈“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與物理學的緣分

坐在禮堂舞臺白色沙發上,楊振寧向大家娓娓講述自己的一生。

雖然降生在戰亂年代,但是出身書香門第的楊振寧卻並未荒廢學業。在崇德中學的圖書室中,他因為《THE MYSTERIOUS UNIERSE》(《神秘的宇宙》)而對物理學萌生了興趣,從此一發不可收拾。1938年,楊振寧舉家遷至昆明,並考入西南聯大。“我沒有讀完高中的最後一年,所以沒接觸過高中物理,但這是西南聯大的必考科目,我就借了一本高中物理書,關起門來在家裡自學了一個月。”經過四年的本科學習,楊振寧又進入西南聯大的研究生院,並在兩年後拿到了碩士學位。

提及自己在西南聯大的生活,楊振寧總是忘不了曾經作為“西南聯大三劍客”的往事。時值1942年,楊振寧與黃昆、張守廉每天都在無休無止的物理題目辯論中度過。“我們喝茶時也在辯論,晚上關了電燈上床,辯論仍然沒有停。我現在已經記不得那天晚上爭論的確切細節了,也不記得誰持什麼觀點。但是我清楚地記得,我們三人最後都從床上爬起來,點亮了蠟燭,翻看海森堡量子理論的物理原理來調解我們的辯論。辯論的內容不止是物理學的,天下一切事件都在我們的討論之中。”

“在西南聯大,有兩位老師對我的影響最大。第一位就是吳大猷先生。”楊振寧每每說起曾經的恩師,總是滿懷感激之情,“第二位是我研究院導師王竹溪先生。吳先生帶我走進了對稱理論的方向,而王先生將我帶進了統計力學的領域。我一直說我實在是幸運極了,因為一個年輕的研究生如果能夠走到一個領域,而這個領域又在以後五年、十年、二十年不斷髮展,他就可以跟著這個領域一塊兒發展,這是最最佔便宜的事情。”說到這裡,楊振寧先生語重心長地提醒在座的國科大學生:“成功最主要的不是努力與否,而是走對方向,走到能夠發展的方向,自身便有發展。”

杨振宁院士在国科大畅谈“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楊振寧的“科研三部曲”

1945年開始,楊振寧前往芝加哥大學進修博士學位,在那裡他經歷了最為困難的轉變時期。由於在國內學習缺乏實驗基礎,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的實驗室中惹出了不少的麻煩。“我笨手笨腳的,實驗室裡的同學都笑我。”在那裡,楊振寧有了“Where there is bang, there is Yang.(哪裡有爆炸,哪裡就有楊振寧)”這樣的軼事,“但根據在西南聯大所學推演法的根基,又吸收了芝加哥大學歸納法的精神,把這兩個加起來,就形成了我後來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

楊振寧在最後向同學們介紹了他的科學研究三部曲——興趣、準備、突破。“首先要有興趣,其次要花工夫研究,最後要有機遇,產生突破。”這一點並不僅限於科研,文學中早有提及,“王國維百年前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來一個理論,叫做境界論。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

充滿機遇的大時代

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物理學領域知識系統早已分散開來,面對細枝末節的研究方向,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精力不足,我們該如何在掌握有限知識的情況下獲得突破?”楊振寧先生談到他在美國從教的經歷時,總是不忘稱讚中國學生的基礎紮實又願意努力,但是卻“不夠靈活,不夠活潑,不夠膽子大”。他告訴同學們:“一方面要問你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東西,真正的能力在哪個地方?另一方面要問你自己,這個方向是不是可以做到。你得知道你的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然後想辦法彌補缺點。”

楊振寧曾在不久之前堅決反對進行大對撞機的建設,而今仍舊沒有改變他當初的想法。來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一名研究生提及這個問題之時,楊振寧先生表示:“現在大型探測器處在沒落的時候,實際上大型探測器從三十年以前就已經走在末路上了。”

“選擇可能選擇的熱點方向固然重要,可是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掌握住你自己的能力跟興趣。相較之下,我會把熱點放在第三位。”楊振寧不建議同學們為了追尋學術熱點而做研究,“現在這個時代,門路多得很,如果你有能力在某一個方向有興趣,向這個方向走就比較容易成功。要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而不是人家告訴你的熱點。如果你並沒有興趣,只是聽說這個領域現在紅的不得了,那便不是最好的選擇。”

楊振寧先生雖然已是九十七歲的高齡,但是他仍舊堅持進行著一場又一場的講座,每場講座都飽含激情,談吐之間不乏風趣。“我希望各位同學都掌握這個時代!”他寄語國科大的同學,“這是一個大時代,你們碰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要努力,足夠努力不一定有大成績,但在今天中國的發展情形之下,小成就一定可以達到。”

杨振宁院士在国科大畅谈“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據悉,本次講座嘉賓由國科大汪前進教授邀請。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蘇剛、牛曉莉,國科大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孫小淳、黨委書記兼副院長張增一等與同學們共同分享了楊振寧的講座。(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