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究竟肩負著怎樣的使命?又為何戛然而止?

1405年,明成祖朱棣委任鄭和為正使總兵太監,以欽差的身份,率領水手、翻譯、醫生、兵士等共計2.7萬人,乘船62艘,從太倉劉家港出發,開始了第一次西洋之旅,當年,鄭和35歲。在經過第一次長途航行,並滿載周邊各國的朝貢、貿易換回的奇珍異寶,完成處女航之後,在此後的幾十年裡,鄭和又率領著龐大的艦隊進行了6次遠航,歷經亞洲、非洲各國。

鄭和下西洋,究竟肩負著怎樣的使命?又為何戛然而止?

鄭和的西洋之旅,為前無古人之壯舉,那麼終其原因,他率領著如此規模浩大的艦隊遠航,究竟是為什麼?肩負著什麼使命呢?

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認為他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我們知道,在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不久,燕王朱棣便發動了史上聞名的“靖難之役”,公開反叛。在攻陷南京城,顛覆了建文帝的政權之後,只見皇宮中火光沖天,而建文帝去不知去向。明成祖朱棣懷疑朱允炆逃往海外,為了以絕後患,防止朱允炆東山再起,便派遣鄭和出使西洋,尋找朱允炆的下落。

鄭和下西洋,究竟肩負著怎樣的使命?又為何戛然而止?

而在《明史 . 鄭和傳》更有明確的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不僅如此,我國的各大歷史學家也認可這個觀點,比如范文瀾、吳晗等學者,紛紛發表觀點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朱允炆的蹤跡。而且,另據史料接在,在鄭和出使西洋的艦隊中,還秘密配置了錦衣衛,目的就是為了搜尋和抓捕建文帝朱允炆。

那麼,如此說來,搜捕朱允炆就是鄭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嗎?第一次,或者第二次我們可以理解並認可,但以後的幾次呢?也是為了搜捕朱允炆嗎?我看就未必了。

鄭和下西洋,究竟肩負著怎樣的使命?又為何戛然而止?

根據《明史 . 宦官傳》的記載,鄭和“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遍歷諸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攝之”。所以,有人認為,明成祖是為了耀武揚威,宣揚自己的天下觀,他心高氣傲,一心想超越前任的歷代帝王,建立不世偉業,讓自己的文功武治永垂史冊,才會派遣鄭和耀武海外,顯示中國的富強,滿足自己“天朝大國”君主的虛榮心。

不僅如此,歷史學家們還提出了其他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認為鄭和下西洋,不僅有政治目的,還有經濟目的。他們認為,明成祖朱棣奪取了侄兒朱允炆的皇位,自知名聲不佳,便派遣鄭和出使西洋,耀兵海外,造成萬國來朝的勝景,彰顯自己繼承王位的合法性和正統性,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藉助這個機會,可以開拓西洋諸國的海上航道,擴大官方的貿易,用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換取海外的香料、補藥、奇珍異寶等物品,以滿足皇公貴族的奢侈需求。

鄭和下西洋,究竟肩負著怎樣的使命?又為何戛然而止?

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是經濟目的,我們就要算一筆賬了,鄭和下西洋除了順道買回一些皇室用品以外,到底還能賺多少錢?其實根本不賺錢,甚至還虧錢!鄭和七次下西洋之後,大明帝國永遠停止了航海的壯舉,而中國的航海史也因此沉寂了數十個世紀,原因就是因為耗資巨大。

根據史料顯示,鄭和下西洋以及朱棣對西洋諸國的大量賞賜,損耗極大,僅白銀一項,每年就要花費600萬兩,而且這筆錢還不包括對兩萬多船隊官兵的嘉獎。另外,因為攜帶大量的“現金”出國採購,導致國內的“現金”大量外流,造成國內的錢荒。要知道,當年的錢可是真金白銀,並不能像現在的紙幣一樣,隨時可以印刷的。在嚴重消耗國庫儲備之後,國內物價大幅上漲,通貨膨脹嚴重,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艱苦。

鄭和下西洋,究竟肩負著怎樣的使命?又為何戛然而止?

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等人完全不同,鄭和是領命行事,是執行公務,代表的是國家;而哥倫布是個人冒險家,必要時可以“不要顏面”。所以,缺錢缺糧時,哥倫布可以搶,我們在看哥倫布的航海日誌時,經常都可以發現他掠奪黃金、白銀、糧食、物質,甚至是土地。但鄭和不同,他不能這麼做,所以,鄭和的下西洋必須要有強大的經濟基礎作為靠山,一旦經濟跟不上了,那麼就只有永久的停止遠航。

鄭和下西洋,究竟肩負著怎樣的使命?又為何戛然而止?

非常可惜的是,關於鄭和下西洋的官方資料《鄭和出使水程》的航海檔案,據傳被明朝兵部的官僚藏匿並銷燬了。它原本記載了鄭和及其部下在近30年的時間內,7次遠航的航海經歷及機密史料,結果卻被銷燬,這讓後世對這段歷史的研究,因為資料的缺乏而困難重重,不然的話,也許我們能揭開更多的秘密,還原更多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