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洋楼与碉楼都是“家”的产物,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自西周时期起,我国就出现了“四合院、四合房”这样的家族性平房居住形式,经过上千年的普及发展,到元朝时候,“四合院”已成了最常见的中国民居结构。

土楼、洋楼与碉楼都是“家”的产物,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

凝聚家族文化与荣耀的传统中国家族

在古代,一处四合院本已基本可满足一家人的生活需要,但随着明清之后的大规模家族性迁徙,新迁到陌生地区的家族人口出于对“家”的维护及安保需要,于是土楼、围龙屋这样的民居形式相继诞生,它们与“四合院”一样,延续的都是中国传统家族在儒家思想下“同一个家”的共同生活理念。

除土楼、围龙屋之外,我国的南方还有“洋楼、碉楼”这样的民居形式,它们都是中国人传统的“家”,不过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及建造起源却是天差地别了!

中国“四合院”:历史最悠久的家族性居所结构

根据家中人口的数量,我国的四合院分“一进”到“四进”等多个等级,但其基本组成结构却是一样的:就是以外墙包围居所、居所再环绕中庭(院)。

土楼、洋楼与碉楼都是“家”的产物,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

中国式的家族都具有一定隐蔽性

事实上,除民居之外,我国的寺院庙宇等普遍采用的也是这样的结构,因为它们都基于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而来,其中既保持了空间的封闭性,又具备了基本的尊卑等级之分。

由于人口数量不同,西周到汉唐时的四合院还不是”四面居所“的结构,因为用不上这么多房子,各居所间就用回廊连接起来。

土楼、洋楼与碉楼都是“家”的产物,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

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四合院家居

这种”廊院“式四合院再我国存在了两千年之久,元朝时我国人口首次迈过一亿,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中,回廊就逐渐被房屋所取代,形成了”元代四合院“,这也是北京四合院的早期雏形。

随着不少家族中的人口增加,”元代四合院“这样的形式逐渐在民间普及,今日的云南建水、山西平遥、湖南常德等地,尚保留着大量这种形式的四合院。

土楼、洋楼与碉楼都是“家”的产物,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

历次人口大迁徙也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手段之一

如果没有经历大规模战乱和天灾,“四合院”这种形式的民居本应是我国庞大且唯一的家族性居所主体,不过历史悠长,哪会一直都是太平年景呢!

宋朝时北方战祸连绵、元朝时北方天灾不断(其中的至正年间竟在一年当中同时出现了水、旱、冰、饥、瘟等八大天灾),于是中原百姓开始不断大规模南迁,江西、福建、广东、台湾等地都是迁入规模最大的地区。

土楼是更多“四合院”形式的叠加组合,而且具有了防卫功能

从前的南方山区盗匪横行、野兽出没,初迁到当地的中原人发现原来的四合院居所已不再适用,必须将同一宗族中的所有人家(原先都以一个四合院为居住单位)聚合到一起生活,才具有安全保障。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叠合多家“四合院”的方形土楼就出现了:一样以生活居所环绕公共中庭,但周围的居所变成了多层,而且范围更大。

土楼、洋楼与碉楼都是“家”的产物,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

土楼内部的四合院元素

在抵御盗匪的过程中,人们又发现方形的土楼存在防守缺陷,其四个边角均有视线遮挡、不利察觉攻击者的动向,于是方形土楼开始向圆形演变,在外围设置围墙(阻挡野兽)的同时,土楼墙基也日渐加厚加高,产生了城堡式的防卫功能。

今日福建的永定县、南靖县等地均有大量这种形式的土楼,人们至今仍世代生活在土楼当中,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其家系渊源在土楼当中得到了非常完整的传承。

土楼、洋楼与碉楼都是“家”的产物,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

福建乡间的土楼

广东东北部的客家围龙屋也是在类似背景下产生的,严格上说,围龙屋的建筑理念与土楼一致,都是基于同一理念下的“家”,都保留着早期四合院里的儒家文化格局与长幼尊卑之分。

单是在福建省,现存的土楼就有三千多座,三千土楼就代表着三千个家族、代表着从前北方数量更为庞大的四合院聚合。

在具备如此拢聚性、团结性的“家文化”背景下,难怪我国的闽粤地区成了北方中原文化的“活化石”了!

洋楼是一种中西结合的多层“四合院”,多在原有居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广东是我国的”第一侨乡“区域,与中原人迁徙而建的土楼、围龙屋不一样的是,当地大量的”洋楼“多是原址复建的。

”洋楼“与”土楼“区别的不仅是建筑材料上的”洋灰与夯土“,内部的设施上也更多地具有了”西洋文化“,里面具备了不少近代西方特有的生活设施。

土楼、洋楼与碉楼都是“家”的产物,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

广东乡间的洋楼

晚清时期的广东台山等地,不少华侨在归国回乡后,都会在祖居的原址上修建规模更庞大的房屋。由于本身是中国人,加上在国外生活熏陶的体验,这些房屋在原有“四合一院(中庭或天井)“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层加高,而且在外观上增加了大量西方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广东洋楼“建筑形式。

”洋楼“的本质也是楼,只是规模上比客家土楼更小、对应的是更小单位的家,而非整个家族。这些洋楼遍布广东台山的乡间,今天尚余约两千栋,其中的不少洋楼尚有居民生活,在这一点上,台山洋楼与福建的土楼倒是颇有共通性:都在现实的生活气息中体现着这种古老的文化。

土楼、洋楼与碉楼都是“家”的产物,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

洋楼群集合起来就形成了圩镇

出于发展家乡的理念,部分洋楼也会集中建到一起形成圩镇,并以同样“中西合璧”的形式修建了学校、医院、图书馆等设施。一个圩镇,在家族集成的方式上也就相当于一处庞大的土楼群了!

今日台山的“斗山圩、白沙圩、上泽圩、冲篓圩”等,就是这种民居形式的存在,这也是今日中国绝无仅有的一种“家文化”现象。

碉楼为“洋楼与碉堡”的结合,自身防卫功能达到了中国民居的巅峰

台山的洋楼虽然也部分地具有防卫功能,但它们更多地就像一栋西式别墅,居所也更具开放性。与台山相邻的广东开平却未能复制这样的形式,在近似历史年代与背景下修建的开平碉楼,由于历史上的开平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土客械斗”(清雍正年间),当地人在修建房屋时就不得不更多地作防卫上的设计,于是“洋楼与碉堡”就被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一栋栋傲然挺立的”开平碉楼“。

土楼、洋楼与碉楼都是“家”的产物,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

居所高高在上的碉楼

开平碉楼,就等于将台山的洋楼修在了碉堡之上,其碉堡本身非常牢固、密布枪眼等防卫设施,与西方的城堡无异,在居高临下中保卫自己是绰绰有余的。

事实上,碉楼为防护“土客械斗”产生的矛盾而建,现实中却多用于防备山贼;为了安置广东四邑地区的客家人,清政府专门设立了鹤山县和赤溪镇作为客家人的”自治地“,此后当地的土客双方已逐渐融合,不再是各自的”防卫对象“了。

土楼、洋楼与碉楼都是“家”的产物,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

土楼、洋楼与碉楼均有类似的防卫设施

从历史上看,由于广东的洋楼与碉楼所处的乱世年代相对较短,它们本身具有的防卫功能也就很快被搁置,时至今日,它们都成了那段乱世下的”家理念“的见证,新中国成立后百姓生活趋向太平,洋楼与碉楼的修建初衷很快就彻底成了历史,已再无复制的可能。

官府职能的缺位,也是催生土楼、洋楼与碉楼的主要成因

土楼、洋楼与碉楼都位于乡间,在明清时期都是山匪横行的区域。福建现存的不少土楼都修建于明末和清初,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朝政更迭期,百姓们根本无法指望官府能有力地剿匪,只好自力更生自我防卫;开平碉楼的成因也是因为长达十多年的械斗,当时的清政府基本是不闻不问的,直到衍生出红巾军起义了,才着急进行安置。

土楼、洋楼与碉楼都是“家”的产物,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

中庭是以上居所中共同的传统文化因素

客家土楼承载的是源自中原的移民文化,是我国传统家庭理念的完好延续;洋楼与碉楼承载的是中西方的文化融合,由于其规模的庞大及独特性,今日的福建土楼与开平碉楼均已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在它们的背后,却有着“官府职能缺位”的共性及不同的历史成因背景。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处于乱世、如果不是当地官府无力保护百姓,人们又何苦费这么大劲修建这些“城堡”式家庭居所呢?

在西方社会中,官府职能的缺位很容易就造成文化断层,但我国就不一样,出于共同的“家文化”理念的维系,我国的文化传承大多都源自百姓的本能。

政权可以更迭,但百姓的家系则会一直延续;“家文化”的历史有多悠久,我国的历史传承就会有多久,这也是我们能成为历史文化大国的重要因素!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