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農村五六十歲的人出去打工是怪象嗎?他們那麼大年紀為什麼背井離鄉?他們願意嗎?

用戶4970855215017


請問農村五六十歲的人出去打工是怪象嗎?他們那麼大年紀為什麼背井離鄉?他們願意嗎?

這種情況在中國不是怪現象,是普遍現象,,進城務工的農民太多太多了,別說五六十歲,就是70歲以上,也是有的。現在支撐中國農業發展仍然是農村種地的農民,他們年紀平均50歲以上,他們被迫的成為了經營土地中的中流砥柱。被迫當起了正值壯年的“年輕人”。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留在農村的人分為兩種,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負責種地的自然就是老人了,現在留在農村的人越來越少,耕地平均越來越多,家家戶戶都承包不少的耕地,兩個年過六旬的老人經營了四五十畝地那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他們天天像年輕人一樣下地幹活,這群人身體不太好,按班按點的打工,他們的身體支持不住,自由的種地還能堅持。

還有一群老人,身體條件還可以,通過鄉里鄉親在城市介紹的工作,還是能創造價值的。一大把年紀了,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首先就是來自基本的生存壓力,他們和城市的退休職工不一樣,生活沒有保障。沒有退休金,微薄的養老金也要60歲以上的老人才有,現在應該漲到每個月100多點了吧,不太清楚,這種狀況一旦不勞動,基本生活就成了問題,子女當然可以管你吃管你住,但是大家都窮,不要說養兒防老,當你貧窮的時候,顯得你就不那麼孝順了。其次就是來自家庭的壓力,女子買房買車,娶媳婦,彩禮,都是筆筆極大的開支,老人總想盡自己的努力,為家庭做貢獻。最重要的就是農村人價值觀的問題,他們認為人能動就要創造財富,不然和廢物有什麼區別。我們村的小賣部前面有一臺子,生活不能自理的人都在這兒曬太陽,時不時就少一個,後來時間長了,這裡被人稱之為排隊等待著的人。<strong>

說了一大堆,最重要的就是因為窮,是貧窮導致了一系列的掙扎,一堆堆的折騰。但是,我們不能改變什麼,只有通過這樣的努力才能改變現狀,真希望這代人的努力,能改改變一個家庭的現狀,改變貧窮的面貌。<strong>


華北老農民


胡說八道,現在5、60歲不能稱之為老人,正是身強體壯的時候,70多歲還依然外出打工,比在家好,起碼吃的舒服,在外面無憂無慮,不用操心,還乾淨衛生,天天都能洗澡,在家呢?天天操心,亂七八糟,髒兮兮的,所以很多人願意打工也不想在家。

外出打工的都是自願的,大家都非常開心,幹一年掙幾萬元,回來過年多好啊,我村有個60多歲的人在北京10多年了,很少回來,回家就感冒,家裡太冷了,在北京天天吃的也好,住的舒服,乾淨衛生,天天有熱水澡,農村根本沒有這個條件,過年都很少回來。

現在5、60歲根本不是老人,他們幹起活來比年輕人麻利,腰不酸,腿不疼,不幹活還胡舒服呢?大家都是結伴外出,開開心心,一年掙幾萬,年底開開心心回家過年,這些人已經習慣了,如果不讓他們打工肯定不行,他們非常適應外面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打工就是一種享受。

現在農村5、60歲的人都在外面打工,一個在家的也沒有,大家聚集在一起,有說有笑的特別開心,晚上下班聚在一起喝上一杯別提多美了,這麼大年齡不打工幹什麼呢?如果指望孩子根本無門,主要是太年輕了,孩子還得指望老人呢?所以這些人每年都給孩子掙很多錢,所以只有手裡有錢才能家庭和睦,其實這些人才是家裡的頂樑柱。

很多70多歲的老人依然外出打工,根本沒有事,跟玩似的,他們和年輕人結伴而行,掙的一點不比年輕人少,每年都能為家庭做很多貢獻,年底他們拿回家的比年輕人多,他們省吃儉用,目的是把錢拿回家。

現在老人打工不是怪現象,大家都比較適應,非常滿意,大家都是自願的,他們長期打工,已經完全融入到了打工的浪潮中。


大海傳媒


首先對於我們山東人來說,這真的不是一種怪現象。相反,越來越多的老人選擇了幹活,做事情,或者是重新拾起鋤頭,戴上斗笠,面朝黃土背朝天。而不是坐享天倫之樂。就拿我的爺爺奶奶來說吧,奶奶家坐落於一個山村,每天天不亮奶奶和爺爺就會起床,一年四季,朝五晚九。從來不會因為颳風下雨而晚一分鐘起床,從小就喜歡在奶奶家玩的我,對二老這份堅毅的品質十分敬佩。今年過春節回家,爺爺又跟我們宣佈了一個重大決定!年前土地確權,咱們家分的地少了,我跟你奶奶決定在租賃二畝地。那雙眼睛堅定有神。聽著我熱血澎湃。但是不出意外的遭到了我們一家人的一致否決!作為兒媳婦的媽媽首先發聲:不可以,你倆都這個歲數了,還把自己當小夥子啊!咱們現在又不是沒有條件,完全不需要你們在幹活,只需要你們注意休息,靜享天倫。但是爺爺的態度似乎有點堅決。說了一句我肅然起敬的話“小車不倒,自管推”我們倆幹著活自給自足,還不用你們給養老錢,身子骨幹著活依舊硬朗。你們放心吧。是啊,他們不敢停下來,因為他們度過了最艱苦的年代,他們知道,不奮鬥就沒有錢賺,落後就要捱打。我們年輕人一代,溫室的花朵,似乎從未懂得這種精神這種信念!爺爺奶奶的精神註定影響著我。

另附幾張家鄉的照片!

第一次寫這個回答,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我會不斷學習繼續努力!






鈞源農資人


我今年五十五了,依然在外面打工。不過今年不去登梯子搞安裝了,在給物流公司當保管看門房。這還是親戚關係進來的,否則這個年齡都沒人要了。工資呢?一個月也就是三四千塊錢吧!

去年,一個月掙六千錢塊錢,幹幾個月就可以了。不過,我心裡想著有這個輕活幹,雖然兒子還沒有娶媳婦,但我暫時不考慮去掙大錢了,也清閒幾天吧!

其實,人人都有享清福的思想,只是沒有那個條件。我認為兒女沒有成家的老農民們,只能繼續幹下去。不幹沒有辦法呀!兒女需要的錢還很多很多啊!只能活到老幹到老了!

農村五六十歲的人出去打工,並不是什麼怪像,而是家庭生活所迫。是他們的命運不濟,沒有生下好兒女。這怪不得任何人,也怪不得社會。


草根的情感世界


這個真不是怪現象。

農民老了,可是辛勤勞動一輩子的農民總是覺得閒不下來,就像火車站給人擦皮鞋的老人家,拾荒的老人家,他們真的缺錢嗎?

缺的是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用工作來讓自己忙碌充實起來。

我爺爺奶奶輩的兄弟姐妹,一對老夫妻大概60多歲了,男的在做木匠,女的在小區拾荒。

他們只是自得其樂而已,我們不必覺得怪異,咱們不明白他們的樂趣。



氫食年


回答:當前農村五六十歲的人背井離鄉出村去打工是普遍現象。是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現象,不是什麼怪象。對於他們來說願意不願意、要按照各人實際情況來說,肯定是願意還是不願意、不能簡單“肯定”回答。

南昌市新建區北郊農民工勞務市場,每天有二千多人在此“坐市”找活幹。據統記五六十歲以上人員要佔三分之二,三十幾歲年輕人很少。這說明一個問題,目前農民工(體力工)隊伍中年齡偏大,且人數逐年減少。

老熊今年五十八歲,十幾年前還是個正宗的種田農民。本著老祖宗“種田為大業,半年辛苦,半年閒。”的家訓,從未離開過農村。但老熊漸漸地發現先是年輕人、紛紛出村打工去了。過年回來時年輕人卻煥然一新,兜裡裝滿了錢,有的還帶來了老婆。又發現中年人也走了,連老婆兒女也帶走了,有的人還在城裡買了房子,是城裡人了。最後留下的是老年人,連上了五六十歲的人也出村打工去了,村裡十室七空。老熊驚呼:“世道變了!

” 。以前老熊最瞧不起那些有田不種的“懶漢”,卻發現這些“懶漢”比他活得還好。而自己的情況是:自打田地下戶以來,隨著村裡人口不斷增長,田地幾經調整,一個人口只有六分田,他家五口只有三畝田。三畝田種水稻、一年也賺不到三千元,沒有其它收入,這日子怎麼過?就是花錢租人家田來種,還要看年成好歹,一畝田也只能賺個四五百。還不如出村去打工?兒女、孫子孫女都走了,連老伴也進城掃地去了,一年賺個二萬多。老熊腦子豁然開朗,不再守著這三畝田過窮日子,他一咬牙,一抬腳、帶著八十多歲的老母親進城了,住進了兒子幾年前買的房子裡面去了。而且還在北郊“坐市”打工。南昌發展快,工地多活多,那裡有許多認識的老鄉。他身體健康,幹活是好手,一天二百多元,一月起碼能賺個四五千,老熊笑開了口,後悔自已晚進城了幾年。

老萬今年六十五歲了,很不願意進城,來北郊打工十多年了。“荒田荒地,北郊來坐市,事又做不到,天天要趕早。”這就是他的口頭禪。他非常留念人民公社吃大鍋飯的集體生活,認為大家雖窮,窮富差距不大,人人有活幹,過得快樂。不像現在人上了六十多歲還要去拼命賺錢,錢!錢!受罪哦!老闆來了老萬也不上前去“搶事”做,一個月頂多能幹十幾天吧。人倒忠厚老實,做起事來很賣力。他本想硬撐著不出村去打工的,但村裡三十幾戶人家、只有七戶有人住,全村長滿了雜草,蚊蟲毒蛇遍地。更要命的是那年摔斷了右腿也無人照顧,種田連自已也養不活,不出村去打工行嘛?

從老熊老萬二個例子中可以看出,現在農村中五六十歲的人、出村去打工是正常現象,是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現象,不是怪象。有人自願出村去打工,有人被迫出村去打工。謝謝!





一滴水4446638295335


不是怪現象。1農民在家種地比不上出打工掙錢多。2還有一些地方,隨著成鎮化推進他們的地被徵收了,徵用只給一次性補償款,以後沒有補償。所以在當時一兩年生活還以,不用出去打工。以後沒有錢了還的出去打工。3所以不是怪現象是為了美好的生活。至於他們為什麼出去打工。是為了家人們過上幸福的生活。1農民到了50,60歲他們的父母都70,80歲了基本上失去勞動能力和掙錢養自己,所以父母靠他們養老。隨說農村老年人有養老保險,一個月一百多,但遠不夠用,如果父母有病這些錢拿藥都不夠。所以父母吃飯穿衣生活還的靠他們管。2貼補子女,農民到了50,60歲他們的子女都基本上30歲左右了,子女正是人生最難的事候,花錢最多的時候。他們即要還房貸又要還車貸小孩上學等等開銷很大。子女掙得錢不夠花的,所以說50,60的他們打工掙錢補貼子女一下。俗話說得好天下沒有狠心的父母,他們看到子女有難處他們都會幫的,寧願自己過的苦一點。3他們在外打工往往是住的最賤房子吃的飯是最便宜的飯穿的衣服大數是自女替下不穿衣服。很少給自己買件新衣服,我們有時候在工地上看到他們穿著子女上學時的學生服當工作服,這是對他們的真實寫照。4農村親朋好友隨禮也是一筆很大花銷,再說家裡有長病的等待一切都需要錢,所以他們只能出去打工。至於他們願意不願意打工。他們很願意。每當他們拿著打工掙來的錢給家人們用的時候是他們最高興的時候,每當他們看到父母健康快樂時候是他們最幸福的事候。每當他們看到家庭和睦子孫滿堂的時候是他們最滿意的事候。正是他們用長滿老繭的雙手托起了家庭和睦幸福。正是有千千萬萬個家庭和睦幸福才有了祖國大家庭安定團結。正是他們勤勞奉獻,才有了我們祖國繁榮昌盛。最後向千千萬萬個為了家庭和睦幸福為了夢想,為了祖國建設仍努力打工的農民工緻敬,感謝。


杜何金貞


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現在很多工地上都能看到白髮蒼蒼的農民,他們乾的都是最髒最累的活,他們都這把年紀了怎麼還要出來打工,可能有這幾種原因。

1,農民到這個年齡也沒有退休金,也沒有養老金,實在幹不動了就靠兒女養,這個年齡他們覺得自己還能幹的動,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掙點以後養老的錢。

2,減輕子女的負擔,如果只是種地,沒有太多的收入,如果子女也是農民,那生活也不寬裕,孫子外孫上學需要花錢,大部分的父母都不忍心孩子受苦,無論多大年紀,只要能動,都會勞動補貼子女,減輕子女負擔。

3,現在年青人都到外地上班打工,家裡只有老年人,他們在家也覺得孤單,就到外邊城市找自己能幹的過活,這樣一方面能打發時間,還能給家裡補貼。

總之都是為了生活,為了子女。





初心不變140850617


五十五六歲的農村人外出打工很正常,一點都不奇怪。為的是補貼家用。如果農閒時打五六個月的工,會是一筆不小的收入,甚至能超過地裡的餘額,我今年五十八歲了,把地種下去就要外出,雖然每天累點,可每天能掙一百七八。說句題外話,有些專家和身在城市的富人,不是老在吹捧農民有錢嗎?試問,你們見過家有金銀山,打工去搬磚的主嗎?是六十歲是該退休的年齡。如果農民每個月也能二三千的退休金,再讓他去打工,除非他瘋了。在我們這兒,只要有人要,七十歲,也想打工去。不信你們到小包工的地方看看就知道我說的,沒有半句是假話


紅塵過客3557


請問農村五六十歲的人出去打工是怪象嗎?他們那麼大年紀為什麼背井離鄉?他們願意嗎?

能躺著誰還原意站著呢?很多時候老人都愛說站著說話不腰疼,因為事情發生的不是在自己身上,自然是體會不到其中的艱辛和苦楚的,農村五六十歲照常出去打工的大有人在,也有人不理解,幹嘛在這個年紀還要去做一些重體力的勞動呢?很多情況下都是生活所迫,決計沒有認為這是鍛鍊身體的好事情,長年累月的勞作,身心疲憊,可過年之後,還是要背起自己的行囊遠走他鄉,去為了有更多的收入去努力打拼,很多城裡人在這個年紀去打牌去跳舞,而很多村民還是要去打工的,其中的原因也是有很多的。




子女較多家庭負擔重:棒奔霸自家一個二叔,今年已經將近62歲了,可是還是要每年都出去打工的,作為一個老木匠,在很多建築工地還是很受歡迎的,這麼大的年紀還出去務工,其中的緣由也是很無奈的,二叔有五個子女,前面三個都是閨女,都已經成家,最小的是倆個兒子,在那個不生兒子不罷休的時代,這也是農村很多見的一種家庭,現在的老大剛剛結完婚,家裡雖然有三個閨女幫襯,但也架不住現在的彩禮和各種各樣的條件盛行,老二已然定期,在我們省會石家莊工作,丈母孃還不錯不要彩禮,可提出的條件比彩禮還難弄,那就是相想結婚,那就必須要在石家莊買房子,現在石家莊的房子基本是首付,也是需要大幾十萬的,全家老小都給湊錢,也是不夠,這不剛剛過完年,二叔又去建築工地開始打工,在農村這樣的情況有很多。



還債:現在收入雖然高了不少,但開銷卻比過去大的離譜,尤其是在農村有兒子的家庭,兒子結婚幾乎沒有不欠債的,兒子結婚需要蓋新房,過彩禮,這樣那樣的花銷,欠債已然是一種常態,我們街上的老張,兒子前幾年結婚由於是剛剛蓋的新樓,結婚的彩禮錢真的是湊不夠,沒辦法欠下了利息相當高的欠款,他孫子都快會打醬油了,他的欠款還沒有還清,每年都是外出打工還債,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個頭。

賺取養老錢:養兒為防老這句話,現在已然不在是那麼的動聽,現在跟孩子要錢,貌似比什麼都難,還不如趁自己還能做,會和別人結伴同行,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手裡有了錢,不但可以有餘存,就連家裡的開銷也是能夠花的輕輕鬆鬆,像很多家庭,過年以及平時的開銷,雖然兒子也會出去打工,但很多時候這些花銷都是由家中父親來買單,這些錢不去打工從何而來呢?農村的農民沒有退休工資,不去打工又能怎麼辦呢?



這些都是生活所迫的一種常見的現象,沒有這樣那樣的負擔,人人都會樂的清閒的,只不過對於家中的實際情況,又怎麼能夠安心的享清福呢?對於五六十歲還出去打工的現象,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