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變(8):四階秩序

by 楊學成

剛看了一篇澎湃新聞,關於波音失事飛機調查結果的報道,總共千把字。但翻到評論和跟帖,高高的一座跟帖樓,正是在評論區我才瞭解波音飛機主動安全系統是咋回事兒,也瞭解到比新聞原文多得多的內容,這是個問題:

智變(8):四階秩序

過去,一篇新聞看完也就看完了,每個人的收穫取決於各自的體悟,與他人沒有什麼關係。但現在不同了,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很多時候僅僅是一個觸點,我們從一篇新聞入手,沿著後面的超鏈接推薦和網友們的評論,可以一路走到很遠。甚至是,真相往往都在評論裡,也就是說用戶原創內容(UGC)的價值遠勝新聞本身。既然這樣,新聞報道還有什麼意義?新聞還是新聞嗎?

關於超鏈接帶來的信息變革,哈佛大學的戴維·溫伯格先生提出「三階秩序」一詞,並指出沒有秩序才是互聯網內容組織方式的秩序。所謂三階秩序,是與一階秩序和二階秩序相對應的,溫伯格認為物理物品的秩序是一階秩序,例如傢俱的分類擺放。為了索引物品而建立的目錄卡片屬於二階秩序,基於超鏈接的信息團塊則是三階秩序。前面兩階,都會因原子邏輯而受到限制,物品必須擺放在某個空間裡,不在此處就在彼處,而目錄卡片則總是會受到紙張的束縛,包含的信息有限且信息僵硬。

互聯網時代的三階秩序,允許用戶參與進來對任何信息進行飽和式標籤化,甚至標籤氾濫都無所謂。鑑於這些標註信息的標籤極度混亂且不斷增加調整,所以三階秩序必須依賴於知識樹這樣的信息表達方式,多個數據層但可以因需顯示。溫伯格向我們描述的是一個無序的世界,認為萬物皆無序,知識僅僅是需求調動的信息團塊而已。

這裡面就存在一個問題了:既然知識是因需而動的,那麼需求從何而來?信息又怎麼能夠知道你的具體需求?尤其是,當用戶參與之後,給我們帶來的是無窮無盡的衍生信息,任何一個信息團塊都在不斷動態調整當中,很多時候這些衍生信息反而成了有價值信息的惡性腫瘤,不斷腫脹卻十分有害。正如腫瘤也是細胞一樣,有害或無用的信息也是信息,我們怎麼去區分信息的好壞呢?換言之,怎麼才能做到在保留有價值信息的同時又避免無用信息的泛濫呢?在數字技術大發展的當下,這個問題將越來越突出。

很遺憾,我也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我也每天都受到大量無用信息的干擾,說實話,我還特別擔心人們最終會被信息洪流給淹沒,這會是非常糟糕的境遇,也跟信息社會的進化初衷不相符。很可能,成就信息社會的東西,最終會把信息社會毀掉。被包裹在網絡之繭中的人類,是不會自由的。

怎麼辦?我只能說,有必要為即將淹沒世界的信息構建符合「尺度靈活」的框架。也就是說,對於信息使用者來講,信息在尺度上是完全靈活的,宏觀與微觀之間的移動不能存在摩擦力。怎麼解釋尺度靈活呢?打個比方,微觀上我們可以真切地知道一棵樹的所有細胞構成;宏觀上,這棵樹可能對於整個地球的影響微乎其微。這兩個尺度極端,大多數時候我們都不必理會,我們只需要知道這是一棵柳樹。但大多數時候不需要了解,並不意味著永遠不需要了解,如果我現在就想知道這棵柳樹的細胞構成呢?你會發現要做到這一點,目前我們對於柳樹的信息還是尺度不靈活的。

尺度靈活是在具備完整信息之上的一種智能化數據調用,具備尺度靈活的孿生體是燃燒掉了脂肪的矯健肌肉,它的形態不再是醜陋的信息團塊,而是健美的數據肌肉。

結論:可不可以有,數據健身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