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读好一本书?

用户9045394094665


这个问题,早在2016年,日本作者就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中,详细、仔细的回答。

最近读书我就利用书中的方法,效果很明显。区别我之前分享的《王者速读法》,这本《有效》更合适精读。


虽然《有效》11万字,其实整篇书围绕“四字真言”,读懂这四个字,人人都能掌握有效读书。


《有效》这本书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读书笔记指的是什么?有哪些好处。

第二部分:如何写读书笔记,如何重读读书笔记。

第三部分:作者贴心奉送读书技巧大礼包。


这里,我主要花几百字,讲解下大家关注的“哪四个神奇四字,以及如何写读书笔记”。

剩下的26个笔记技巧,大家感兴趣可以看全文。


作者认为读书笔记是一个过程,通过选、购、读、用四位一体的过程。

选、购、读、用分别是,


选。

在日常中,记录脑海中萌发想看书的类型,比如:文学、商业、财经,请把作者、出版日期等信息记录下来,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盲目、被动对自己没用的书。

购。

把记录下来“想读”书籍信息,根据日常媒体广告亲朋推荐,做简报收集信息,做到了解再逐一筛选购买顺序,确认意愿购买。

读。

随意记录读的这本书内容,记录联想到的新闻报道、事件,总之一切灵感,统统放在读书笔记里。比如,感觉读书这段话非常好时,不要只写“好”,而是反思为什么好,好在哪,如何用更具体的词,表达好?

用。

读完后即使不再看书,也能将书中精髓通过笔记,完整呈现出来。

完成一次读书的闭环。

不仅是一本书,利用这个办法可以开展“小型图书馆”了,读书笔记就带有“索引”功能,可以分门别类、方便查找过往读书。


如何标注读书笔记,如何重读读书笔记。

首先是,用什么工具标注读书?

作者推荐通过不同颜色铅笔、标签、画圈、画波浪、画直线等符号,标注读书。

这里作者发明了“葱鲔wei火锅式笔记”。许多拆书稿都着重讲葱鲔,我个人感觉意义不大,直接挑干的唠。


其次是,读书笔记套路记分2步。

(1)先写:读书日期+书名+作者名;

(2)再写文中重点摘录(o表示)+你的感想(*表示)。

“(1)”部分大家都懂,这里作者举个例子,如何写(2)的部分。

这里作者以他读《各种各样的人》,摘录的句子:

作者在感想中写道:

再次是,读书笔记“重点摘录”,指的是哪些值得重点标注?

答案:颠覆你认知的总结;小标题;能代表本书体验的关键词;

最后是,如何让读书笔记更丰满呢?

不仅要读本书,也要收集本书之外的延伸。

比如:剪报、广告、宣传单、甚至车票、购书票,方便你更好记忆读这本书的前因后果。

甚至,要摘录选取最经典的段落,复印下来放在笔记中,方便日后回忆本书。(可以理解成做成:思维导图吧)


剩下的部分就是重读笔记了。

这里作者原话:“知道自己要在别人面签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我们才会去调查那些我们从未在意的出处、资料,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时你会惊讶的发现,这个补充学习的过程就像从零学起一样,需要费不少功夫。而能够正视这些辛苦工作的人,最后都不再对知识一知半解了。


“就拿对政治的了解来说,我们可能会在理发时与旁人闲聊几句政治话题,每天接触政治的记者也数不胜数,可是能正经写出政论的人却少之又少。这说明即使掌握再多信息,如果不去积极输出,也无法形成知识体系。也就是说,人并不是因为无所不知而去发表演讲或出书,而是通过演出和出书让自己达到新的高度,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家。”

简单概括就是:也许读的慢,但通过精细阅读和周边延伸,你掌握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全面、系统的知识。


最后,日本作者贴心送上18个技巧和26款笔记文具,我就不介绍了。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看全文。


怕你们忘记了,我再总结下四字真言的步骤和流程。

(1)去用任何方式,渠道,收集你想读的书;

(2)买它,用心读,用一个笔记本,画圈、画浪、手抄,记录你认为好的一切,笔记中可以添加关于这本书其他资料,比如贴剪报、车票、他人介绍、广告。评论中带着疑问、提问、你对这段的理解阐述。

(3) 固定时间重温这些笔记,记录新的阅读感受,目的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4)如果下手的书籍太难懂,可以从入门级开始读。

这两天,我一口气读完《王者速读法》、《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假如让我推荐,一开始我选《王者》,但《王者》更合适技能类的书籍,后来更推荐后者,《阅读一本书》合适小说、科普、人文类,而且对阅读没数量要求,通过读书笔记,让一本书读完不再是孤岛,而是完整知识体系。

最后,我再说说“教你阅读”类书籍的感受。

几乎每年都有几本书,发明创造个“概念”,教你如何快速有效阅读,比如方格法,洋葱法,思维导图法……尤其是日本人,尤爱专研,不信你看好多书作者是日本人。这大概跟“日本工匠精神”有关,肯每天不厌其烦花时间琢磨,您说没用吧?这种细致到骨髓里,读完还挺感动的。

其实,这类技能书籍也好,其他两性、情感、教育书籍也好,作为精神消费品,跟现在消费品、化妆品性质差不多,上市时轰轰烈烈,许多大V名人站台,肯定好用,但大部分都差不多凑数,我们都觉得“用了比不用强”,外加中国读书群体庞大,每本书不同广告渠道下,每本书都有买单的人。

再就是,这类教如何阅读的技能,一般针对:

1, 喜欢长期阅读习惯的读者,对知识有要求;

2, 对读书数量有要求,又想提高质量;

3, 写作需求的人。

还是那句话,别迷信技巧,或肯专研一种技巧就行,任何成功的人都有一套理论,人们因为看到成功,愿意也理论买单。理论也许受益,但未必合适你。

如果一定要有个信仰,就请迷恋“坚持、毅力”这个习惯吧,坚持每天去做,哪个起个早,每天花时间琢磨,你也能在领域成为“小小发明家”。


我是若素,一年给自己设计“3+2”个小目标。

这是我在公众号“若素笔记”中《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节选,文章也有其他技巧介绍,我会每天更新更多读书拆书干货,想看更多内容,请关注“若素笔记”,后台回复“有效阅读”还赠送本书pdf版本。


若素笔记


细读不可取,效率有一点低,而且作者编这本书目的就是字数多,毕竟要盈利,有很多东西也是作者扩充的没有必要细读。

身边很多读书好的同学,其实并没有经过快速阅读的训练,有天生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而是他们看书的时间是你的好几倍而已,在大学,你在玩的时候,他在看书,你在玩游戏,在谈恋爱的时候,他在看书。很多时候,早晨起来,我还在睡懒觉的时候,他早晨6点多就已经起床,开始看书。有了这种态度,看很多书才会有更多的可能。

我有一个好的办法是现在我正在使用的,每次我读哪一本书前,我会去各大网站,豆瓣啊什么的去看他的书评,然后大概也就知道它讲的是个什么东西。然后带着这种思想去阅读,然后效率就会很高,把一些细枝末节,比如环境描写呀,小说里面会介绍到有一个比赛的规则啊什么的就可以略懂,这样也就能更好地体会到那些书评所讲的意思,更深的把握这本书,不至于太过于偏差。

(知识点杂货店)




一家不正经的文娱店


从头开始看,看序言。有序言就先看序言,序言也叫前言、引言,有的书会有总序/序,然后是自序/前言。有的序言是在书的后面,可以先翻来看看,对书会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序言,主要是说明作品书籍的创作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也可以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或者对其中有关问题的研究和阐发。

接着看目录。目录就像有逻辑的思维一样,是全书的脉络。好的目录就是全书的大纲,目录与目录之间会具备内在的逻辑性,语言精炼且有深意。如果你的想象力够丰富的话,或许能从目录了解到全书大致上讲的是什么故事,有可能猜到一些情节的发展。

然后就是读正文内容了,名著、经典、历史文献资料和一些好的文学作品,自然需要慢慢读,慢慢品,很多细节就藏在文字间,如果是一目几行,囫囵吞枣地去读,都最后也只能是白读。要是很普通的作品,或者是再差些的,可能怎么读都行吧。读书尽量多读好书,那些快餐的书,还少读得好,要是真想消遣的话,扒了扒了文章或网络小说。好书一定要重复地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才能了解书中的深意,才能学到东西。

书后有后记的就看看,附录也是,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享文煮益


个人读书经验觉得分为六步可以读好一本书。

第一 阅读序言。一般情况下,出版社的编辑会亲自编写这本书的序言或者是作者出版这本书的序言。有些书籍是翻译本,序言有时候内容不少。我们需要仔细阅读书籍的序言,这样可以很好的理解作者和这本书的基本信息。

第二 阅读目录。每个出版社对目录的编辑都不太一样,有的很详细。商务印书馆出版翻译书籍,一般在目录上都会编辑得很详细,以便读者可以去查阅。我们通过目录的阅读可以了解到本书的基本内容。

第三 看看出版社。一般从出版社、版次、书籍后面评价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

第四 阅读正文。 阅读正文可以首先泛读一下,了解这本书的主旨大意、作者的思想、基本内容。然后从第二篇开始认真阅读正文。

第五 阅读注释。有些文学类和比较专门的书籍都会采取书页下面注释的方法。我们阅读注释可以更好的理解这本书。

第六 参考文献。不是所有的书籍都会注明参考文献。专业性的书籍。如历史、文学类、传记类的专业书籍都会在后面详细列出具体的书目,如中文书(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次);外文书(外文名如果是英文就写英文、作者、出版社、版次)。





张姓先森


读书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书的内容选择阅读方案。

一, 文科方面的书。

阅读文科方面的书,又有名著和畅销书之分。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名著或哲学类书,切记追求数量,名著一般读一遍,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一本名著,起码需要阅读两遍,才能算“读过”,读过四遍以上,才敢说“读懂”。对于畅销书,读一遍就可以,如果读第二遍那就是浪费时间。这里提一点阅读诗歌、散文和古文的方法,需要经常反复诵读,不像读《红楼梦》一样默读。

阅读名著,最好加写读后感。这样的阅读才算是完整的“阅读”。

二,理科方面(自然科学)的书

阅读前,需要先行选书。选得书好,才能读得下去。

选理科方面的书,抓住两点:1,著名出版社;2,文中的语言流畅,在文字叙述方面,逻辑的跳跃性,很少,这样的书就是“好书”。读起来,犹如在听一个老师在说话,那么这样的书就值得购买。

书有了,如何阅读?

阅读理科书,总体上讲究这样一个原则: 看两页(看一小节),思考十页以上的量。目的掌握作者说这些话的原由,提出了哪些现实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再思考,这样的模型对应了数学中哪个工具(比如,这个物理模型的数学推导,用到了微积分,还是方程矩阵),这样建模是否粗略;数学推导过程自己能否理解;如果推导过程不理解,是否影响自己后续的内容的掌握;推导过程一般就是使用过程,自己是否需要掌握推导过程等等诸多问题。最后,再往哲学方面进一步思考,这章内容,还能解决哪些现实问题。

第三,说一说闲杂书的阅读。由于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闲书”,也可以阅读。阅读这类书,只要随手翻翻目录和内容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每本书都可以读,根据你自己的习惯,该怎么读就怎么读。法无定法,不管读什么书,阅读总是有好处的。另外阅读这种行为本身,可能还有一定的心理疾病预防作用。


谨圣叹


干货分享:我们到底要怎样才能有效的读好一本书?

凡事都都是有方法的,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主要的。下面分享一些自己的读书方法。

既然要读书,那我们应该要知道,自己合适读那些书

1;选书,首先兴趣是最主要的,需求是其次的,不要人云我云,只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才长久。

2:准备工作,读书应该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前期准备工作不要太久了,找个安静的环境,倒杯水,远离手机就可以了。不必焚香沐浴,搞的要接见主席一样的。搞到最后自己都累了。


3:阅读;先看序,为什么要看序,序是作者亮鸡肉的地方,看完你也就知道,这书有几斤几量,是不是你的盘中菜了,然后去通读,然后再看目录,挑出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精度细读,做好标记,摘抄,做笔记,为什么要做笔记?因为怕忘记吗。为什么要做笔记?因记住了它就属于你的了。我个人喜欢笔记本记一次,手机便签记一次,这样基本也就能记住了,闲暇时方便巩固。

4:要用,要用,要用,这才是重点,包括日常使用,同样也包括对自己身心的使用,富有诗书,气自华吗? 写书评,哪怕一开始只会说,“吹牛”也行,你写就对了,慢慢写的多了自然融会贯通。在使用过程中,有遗落,再翻阅,好了我相信到这里你一辈子都忘不了了。别回回吵完架总感觉没发挥好。心里没墨,只会窝草。“叱嗟,而母婢也。”立马就不一样了是吧。

5:最后推荐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看名字就知道很实用了。

6:用心,不要因为读书而读书。




洛的世界


我喜欢读史书、自传之类书籍,效果怎么样从我的成果看。觉的他们能写,自己也能写,便从小文章写到大文章,一开始五六百字,逐渐写成三四千字,写到现在已有五十万字的自传了,却还没写完童年的事情,如果写到少年时期,启码还需要五十万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读书的效果。不过我觉的如果有像我一样爱读史书,想写史的朋友,那就张扬一把个性吧。在这个多变的互联网时代,因其色彩斑斓而让你眼花缭乱,这才是讲究自我的时候,为了让视野拓宽,需要读书,并要有效的读一本好书。我读史书专找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物去读,如毛泽东、斯大林、丘吉尔、赫鲁晓夫、蒋介石等,把过去的历史读到了鲜活,从影响力人物身上汲取养分,让自己也走进历史,供人评说。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纪实性是基本要求,正如我的文章发表后,有读者说填补了当地史料的空白。比如我写庄则栋来到我们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察素齐,在第四小学和我的同学融明德,在用砖石垒成的砼面乒乓球台上打了一场球,当时全校融明德乒乓球打的最好,那天天气还很冷,庄则栋手把手教同学们怎样正确握拍、发球,这是1970年的事情了。现在人都不清楚有这么回事,第四小学历史沿革中没有记载,我不写出来老同学们也忘记了,毕竟是49年前的事情了。这类例子还很多,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我有效的读了书,不过受启发写了自传体小说《高原牧歌》确是真的。


作家恩出


怎样有效的读好一本书这个问题,首先好书,经典书是可以读好多遍的,因为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作者的原意。比如《红楼梦》,这样的奇书,名著经典书,读十遍你未必能读懂作者在那样的时代里所有的心里活动。好书是不怕读的,多读两遍就能有更深的理解原文的精华。研读一部好书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好书的写作方法,技巧,时代背景,以及书中的人物原型的作者的关系,每一部好的作品创造的人物都会有人物原型,只是文学艺术的创造需要各工艺术加工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洱海湾


1.有的放矢,有目的才有动力。觉得为人处世,生活工作中什么不足,需要弥补什么,就去读什么书!\r

\r

2.批判的眼光,怀疑的态度。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思考和判断,勇于怀疑,掺杂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思想的火花在碰撞过程中才能更闪亮,也更令人印象深刻。\r

\r

3.与人分享你读书的新知和乐趣。把你从书中获取的观点看法或与之相反的观点看法运用到生活中,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相互探讨。在这个过程中,书自然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r

\r

4 当人读的书多了,理解能力会变强,知识面会变宽,看书会比较快,很快能抓住作者表达的意图或提炼出书的精髓。





凭栏待月的哥


泻药。

先通过封面,背面,前言,序言,后记,目录等了解一本书大概内容在讲什么。

然后迅速扫读一遍,抓住重点内容。

如果是畅销书,可能至此就读完了。然后做下读书笔记,写下这本书讲什么,有何感想。

如果这本书你认为值得深入再读,在扫读和笔记过程,你应该已经了解哪些是重点篇章,或者哪些是感兴趣的,选择这些再细读,并做笔记。

这样一本书基本拿下来了。这是属于比较有效的阅读方式。

最有效的就是李敖说的,写一本书。其实就是查资料式的阅读。先有一个主题,或者问题,然后找相关的书来看,搜集资料,整理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