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无数宝藏的乾陵地宫有何奥秘?为何1000多年后才被世人发现?

kikilala75


乾陵是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乾陵的具体位置一直都不是秘密,它就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方50公里的梁山上。但是,1000多年来,一直没有人能找到乾陵地宫的入口。

考古学家在梁山上没有发现任何盗洞,也没有土层、岩层被打乱的情况。历史上也没有一例关于乾陵地宫被盗的记载。所以乾陵地宫应该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没有被盗掘的唐朝皇帝地宫,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埋葬两位帝王的地宫。

一 乾陵“有鬼”,盗墓者徒劳无功

唐朝所有帝王陵墓的地宫中,乾陵是唯一没有被盗掘成功的历史记载的。不过,没有发现被盗掘并不代表没有人打它的主意。我国历史上,乾陵地宫共遭受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盗掘,只是都没有成功。

武则天被葬入乾陵地宫后,工匠们就把地宫彻底封死了。这之后的很长时间,在唐朝官府的保护下,地宫一直没有遭到过盗掘。第一个打乾陵地宫主意并付诸实践的人士唐朝末年起义的农民军首领黄巢。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对长安城进行了一场洗劫。不久,黄巢的部下告诉他梁山西侧的黄土层下有很多碎石,这其实是向黄巢按时乾陵地宫就位于梁山。他们认为乾陵地宫埋葬了唐朝位于极盛时期的两位皇帝,里面的金银财宝一定多得数不胜数,就把乾陵看做是唐朝王陵地宫中最富有的一个。于是,黄巢马上就派出一万人的军队到梁山上去寻找乾陵地宫。可是,那一万大军挥舞着铁铲把梁山翻了个底朝天,几乎把大半座梁山铲平了,也没有找到乾陵的一丝痕迹。从此,梁山上就留下了现在当地人称为“黄巢沟”的一道40米深的大沟。黄巢大军没有找到乾陵地宫的根本原因,是他对唐朝陵墓的无知——唐朝的皇陵地宫全部是坐北朝南的。但是,他的大军却挖错了方向,南辕北辙,能找到才是怪事。也正是因为如此,乾陵地宫在这场危机下保存了下来,没有收到损毁。

第二个企图盗掘乾陵地宫的人是唐末的节度使温韬。

五代时,温韬在长安做了七年节度使。他趁战乱,在其任期内酱关中地区几乎所有的唐朝皇陵一一挖遍。他在准备盗掘乾陵之前已经盗掘了唐朝17位亲王的地宫。因此把不能盗掘乾陵地宫当做是一种遗憾。在这样一个盗墓狂人的威胁下,乾陵未受损,实在是件幸事。这是由于温韬企图盗掘乾陵时,天象反常,只要他一有动作,天空便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温韬怕遭报应。只好放过乾陵。

温韬之后,我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出现过对乾陵地宫盗掘的记载,到了民国初年,国民党将军孙连仲成了第三个企图进入乾陵地宫盗取宝藏的人。当孙连仲带领一个团的兵力,携带那些古代盗墓者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工具——炸药,来到地宫的时候,发生了非常奇异的事情。士兵们刚刚炸开地宫入口的三层竖立石条,准备进入时,只见一股浓烟从里面冒了飞沙走石。最前面的七名山西士兵首当其冲,当即吐血身亡。其他人见状赶紧四散逃命。最后,孙连仲也不敢打乾陵的主意了。

武则天

乾陵为什么能够历经1300年的风雨安然无恙,未被盗掘呢?

首先,依山为陵的修建方式给地宫加上了一层坚固的保护层。

地宫位于山体的内部,墓道十分隐秘,蜿蜒崎岖,很难被发现。这样,盗墓贼想要找到乾陵地宫的具体位置就要把整个山打开。其次,就算盗墓贼找到地宫的墓道入口,也很难真正进入地宫。当年,李显开启乾陵把武则天的棺椁安置好后,就对地宫进行了永久封存。本来地宫本身的山体结构已经无懈可击了,可李显还不放心,又用多达39层的4100块巨石把墓道口层层叠叠地封闭了起来。为了使巨石结合得更加紧密,他命令工匠在石条左右之间用铁细腰栓板拉固,上下之间用铁棍穿连。这样,石条就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不能被移动。此外,石条与石条之间的缝隙还用铁水灌注,在铁水中掺杂少量石质粉末。这样,当铁水凝固后,石条就会结合成为一个巨大的、紧密的整体。盗墓贼要想盗掘乾陵,只有把这4100块石条整体移动。而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动重达几千吨的物体是不可能的。

二 挖,还是不挖 这是个问题

当乾陵地宫向人们敞开它的墓道之后,中国考古学界就产生了一个让人激烈辩论了50年的话题——对乾陵地宫,到底该不该发掘。

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个时代,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唐朝的经济仍然一片繁荣。作为这一时期的帝王,乾陵地宫内会有多少奇珍异宝,光凭想象就能让人激动不已。历史总会给人们奇迹,我们总能在古墓中发现保存完好的遗体。武则天和唐高宗的遗体是否也保存完好?就算他们的遗体只剩下骨架,如果我们能找到武则天完整的头骨,也能以今天的科技复原一个武媚娘,看看这个当年把唐高宗迷得神魂颠倒的女人到底是什么模样。而且,王羲之那本《兰亭序》到底是不是在乾陵地宫中?如果真的在那里,那无疑将是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诱惑面前,很多考古学家大力提倡发掘乾陵地宫,认为守着地宫而不去发掘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乾陵地宫一天不打开,就一天不知道它的真正面貌。同时,这些专家认为,开挖乾陵也是一种经济需要。当时,陕西临潼的秦陵兵马俑和陕西扶风县的法门寺,经过发掘并推向社会之后,都收到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乾陵地宫被发掘后也必定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可以相应的开发旅游资源以解决当地的财政困难。

考古学家支持发掘乾陵的最根本的考虑还是为了乾陵地宫的安全。因为乾陵地宫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地震带上,一旦遇到地震,整个地宫则面临全面被毁的危险。更何况,盗墓贼是猖獗、疯狂的。他们的盗掘行为令人防不胜防。曾经有许多古墓在发现后没有及时发掘,结果被盗墓贼抢先破坏。周公墓就是其中一例。发现周公墓之后,考古学家们经过多方批准终于获得了允许打开周公墓,却发现墓室内已经被盗墓贼洗劫一空,里面竟然还有盗墓贼留下的矿泉水瓶!(←←难道是农夫山泉)乾陵现在已经天下闻名,肯定会引起盗墓贼的关注。如果迟迟不进行发掘,一旦被盗墓贼抢先,将是考古界和史学界巨大的损失。所以,有专家甚至提出了“抢救性发掘”的口号,认为对乾陵地宫的发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不过,考古学界也有坚决反对发掘乾陵地宫的呼声。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一旦地宫被发掘,若保护措施没有做好或是保护技术没有达到要求,大量文物有可能在一瞬间被氧化毁坏。因此,对乾陵地宫的发掘就等于对地宫的直接破坏。

20世纪80年代,国内要求发掘乾陵的呼声越来越高。无论官方、民间还是学者,都认为抢救性发掘保护乾陵迫在眉睫。在这种呼声下,陕西省向国家提出了开挖乾陵的申请,还将开挖乾陵列入了当年的重要议程。但是,国家一直没有批准这个申请,这正是出于保护乾陵的考虑。

对于发掘中面临的有关文物保护的技术问题,支持发掘的考古学家作出了正面回应。他们根据对南唐二陵、唐僖宗靖陵等古代陵墓地宫的发掘经验,精心地创制了一套发掘保护措施,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乾陵中的文物不受损害。有人还建议发掘前在墓道口建一个密封舱,密封舱设三层,发掘人员带着防毒面具进入,不把外界的空气成分带进去。这样就可以解决里面的文物因为外界空气侵入而可能造成的氧化问题。

现在,已经争论了50年的话题再次被提了起来。有人提到了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乾陵博物馆等部门已着手改善乾陵的环境,修复乾陵文物,准备大规模考古勘探乾陵地宫的消息。这个消息一传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因为这无疑是向社会宣布,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发掘乾陵。虽然具体时间还不得而知,但这个消息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撩广州


宝藏无数的乾陵却是李唐十八陵中唯一的幸存者,为何1000多年都无人能盗取乾陵的宝藏,真的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英灵在护佑着这座陵墓吗?

其实这是袁天罡和李淳风的功劳,这两位推算出了《推背图》的神人,为武则天的乾陵选了一个千古罕见的风水宝地,关于这两人为乾陵的选址,还有着一个神奇的故事,且听飞扬为你讲述。



女皇召见令选址

话说大唐显庆年间,高宗皇帝李治患了头风,久病不愈,皇后武则天虽说有政治大才将朝政治理得井井有条,不过也不得不考虑为李治早做准备、修建陵墓了。为报答李治的知遇之恩及深切爱意,武则天下令太常卿(负责宗族祭祀的长官)定要选得一处风水宝地。



然而一年过后,太常卿也没有找到一处令人满意的地方,武则天顿时大怒,一气之下就要下令斩了太常卿。此时,一旁侍立的上官婉儿连忙进言道:“天后且听我言,我听得秘阁郎中李淳风,长安处士袁天罡,皆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之人,阴阳八卦、五行术数无所不通,天后不妨将此二人召来一试。”

武则天闻言,平了怒气,下旨说:“速召李淳风、袁天罡入朝,朕要当面嘱托陵寝选址事宜。”

两人接旨,各显神通

武则天虽然下令让袁天罡、李淳风两人同时为陵寝选址,可是却分别接见两人,不告诉二人彼此的存在,让其都以为只有自己一人选址。其实,女皇武则天故设此局,一方面为了考察此二人的功力,更重要的是力图找到一个最佳的风水宝地,没成想此举却成就了一千古妙谈。



盛唐两大神人:袁天罡与李淳风

袁天罡寻址

金殿之上,武则天交给袁天罡一枚外圆内方的精制金钱,令其寻得妙址后,将此钱埋入选址之处。袁天罡接旨,不敢怠慢,连忙在长安城里寻得一头青驴,扮作一游方道士,骑驴出城而去。

出了城来,袁天罡将那一枚金钱捧在手心,思索片刻,念叨道:“赐我金钱,中央为土,西金北水,南火东木,金主西方。我此行当往西行,方有收获。”于是,袁天罡自长安径直向西行去。

袁天罡走走停停,一路探查,不觉已往西走了二十多天,可是依然没有寻到一个中意之处。多日劳累,他不禁叹道:“关中之地,三辅之大,难道容不下这位不世出的女英主?”话音刚落,骑在驴上的袁天罡抬头一看,天色微暗,只见得不远处有一座山峦上紫气冲天,上观星象,此山正恰与北斗相交。“千古难得一见的风水宝地”,袁天罡喜不自胜,赶忙催驴上前,前至山巅。


飞身下驴后,袁天罡一番推算,乾震坎艮,坤巽离兑,各方推演,左右踱步、反复测算后,将金钱埋于八卦穴眼之中。为女皇寻到了这一难得的风水宝地,袁天罡心中大喜,悠悠骑驴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李淳风寻址

武则天接见李淳风后,当面交予他一支玉簪,令其倘若寻得一处佳地,将此玉簪插于其上,以为记号。李淳风回到家中,亦是不敢耽搁,换上青衣小帽,骑上一匹老黄马,悄悄离京西去。

李淳风马不停蹄,一路风尘,多处探查,不知道看了多少山水,占了多少次卦,始终没有寻得一处佳地,他只得策马继续西行。话说一日正午,艳阳高照,一直赶路的李淳风正口干舌燥,他左右摇头,突然瞥见秦川大地上,突出一座奇怪的山峦。 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座山峦犹如一美人躺卧。



李淳风放眼望去,此山峦果真生的奇特,不仅大体上犹如一美人横卧,细节之处亦是分外清晰——“美人”长发披拂,双乳高耸,形势天成,甚至连肚脐眼都明朗可见。见到此情此景,李淳风也不觉大为惊奇,他策马扬鞭、朝山头奔去。山头之上,李淳风摆卦推算,测定方位后,在太极阴阳鱼相交之处插入玉簪,便回朝复命去了。

奇妙巧合,令人惊叹

话说袁天罡、李淳风两人回朝复命后,武则天马上派出两路人马各自前往寻找两人所选之地,这两路人马出了长安城一同西行,却同在咸阳梁山处停下来脚步。

众人登上梁山山巅,仔细查找,在指定的位置刨开土壤后,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只见一支玉簪,不偏不斜,正好插在一枚金钱的方孔之中!

武则天听闻这一消息后,也是惊喜不已,下令就依此梁山建陵,并以契合天地乾坤之意,取名“乾陵”。

风水宝地,永佑女皇

作为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中埋藏的宝藏自然是不在少数的,其后的千年间也引起了黄巢、温韬、孙连仲等人的觊觎挖掘,然而所有的盗墓者都无功而返。



直至上个世纪60年代,梁山附近的村民炸山取石时,才意外的发现了乾陵的墓道。然而此时,周恩来总理一纸批复:“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从此乾陵被永久的保护了起来。正如所料,袁天罡和李淳风这两位历史上的神人使尽全身解数找到的风水宝地,永远地庇护着女皇武则天的英灵。

我是飞扬,一个爱读历史的理工男,愿把我所读的变成有趣的故事说给你听,关注我,让我们在思考中共成长

历史飞扬


唐朝关中十八座皇陵,十七座被盗,只有乾陵经历无数盗墓贼的光顾,竟然无人进入地宫。

实际上,历史上有两座皇家陵墓叫乾陵,一座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的唐乾陵,另一座是辽景宗耶律贤和皇后萧氏合葬的辽乾陵。这里题主说的应该是唐乾陵。

唐乾陵是唐朝关中十八座皇陵之一,而且经过千年之久,无数盗墓贼光顾,乾陵地宫竟然无人能打开,保存完好,不仅是中国盗墓史上的奇迹,而且给这座千年前的皇家陵墓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古代盗掘乾陵最有名的两个人,全都铩羽而归,一个是唐朝末年的黄巢,另一个五代十国的温韬。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号称要“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扛起起义大旗,为了筹措军饷,黄巢的起义军把眼睛盯向了埋葬了无数宝物的唐朝皇陵。

据说黄巢带领四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冲向位于陕西咸阳的唐乾陵。这么多人的盗墓队伍,历史上也绝无仅有,独一无二。

由于乾陵是依当地梁山而建,防护措施特别周密,黄巢找不到墓道口入口,于是派大军将整个梁山几乎铲个半平,为了找到地宫入口,还开凿出来一条长沟,史称黄巢沟。

当然,事实是,黄巢的盗墓大军不了解墓葬的具体位置,也不清楚墓葬的内部结构,挖错了方向,最后铩羽而归。

另一个尝试挖掘乾陵的盗墓贼温韬,则在盗墓史上更加有名,因为这家伙将唐朝李家在关中的十八座皇陵盗掘了十七座,丧心病狂程度,比民国东陵大盗孙殿英有过之而无不及。

温韬出生于唐朝末年,成名于五代十国,此人在当时和历史上有两大特点被人唾弃,一是善变,经常对“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各种君主装孙子,从而谋得好处和加官进爵;二是盗墓,他盗掘唐朝关中皇陵,在当时和后代不断遭人唾弃。

温韬在五代十国时期,曾经担任耀州节度使,主政长安。据《新五代史·温韬传》记载:

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

他从唐皇陵盗取的不仅是金银珠宝等随葬品,还包括历史上特别有价值的文物,比如在唐太宗的昭陵里,他盗取了珍藏版本的书籍,钟繇和王羲之父子等人的书法墨迹。这些宝物后来都落到他外甥郑玄素手里。

只是,温韬在盗掘乾陵的时候,虽然比黄巢幸运,找到了乾陵墓道口,然而竟然遇到神秘的大风雨,吓得他不敢继续盗掘了:“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就是因为温韬的恐惧心理,没有继续发掘乾陵地宫,才让乾陵成为关中唐朝十八陵的唯一一座没被盗墓贼发掘的皇陵。

五代十国时代,战乱频仍,盗墓活动特别猖獗。后周太祖郭威听说温韬盗墓的事以后,曾经感叹:“李家十八帝陵园,广费钱物人力,并遭开发”。吓得他告诫子孙,他死了以后,要薄葬,省得骨头还没腐烂,自己的陵墓就被人盗了。

郭威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后唐皇帝李从厚,下葬刚刚四年,皇陵就被盗了。

当然,后来的盗墓贼,虽然也曾经尝试盗掘乾陵,但是他们再也没有黄巢和温韬的权势和人力了。

而且由于温韬盗掘乾陵时,风雨大作,也给这座埋葬着历史上唯一女皇帝的皇陵,增添了神秘色彩。

乾陵地宫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为何能保证后来的小盗墓贼无法进入?

乾陵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神秘色彩,但是,它毕竟还是人类的建筑物,并非无迹可寻,在历史文献中,还是能大概了解到一些相关记载。

乾陵地宫虽然埋葬于梁山之中,然而外面还是修了一座像隧道的墓道,古称羡道或诞道。通过这条隧道,就能直通乾陵地宫。

然而这条羡道并不简单,它是用很多大石头充塞的,而且大石条之间,还加上了卯,将大石条两两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而乾陵的地宫门,也非常不容易打开。唐太宗的昭陵地宫门,是用一块重达五吨的大石头做成的石门,小团伙的盗墓贼绝对打不开。至于乾陵又用了多重的石门,或者总共有几重石门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怎么也不会比李世民的昭陵差。

至于乾陵地宫的随葬品,又有哪些宝物,历史上也多少有点记载。根据学者考证武则天所撰的《述圣纪碑》,里面除了金银珠宝,也有很多经典书籍以及名人的书法和画作。每一样拿出来,不但能震惊书画届,还能震惊史学界吧。

千年后,乾陵地宫门被农民发现。

在温韬那次发掘之后,乾陵还遭遇过现代火药的光顾。

民国初年,冯玉祥的手下孙连仲曾经想盗掘乾陵,用炸药炸过山,然而他跟黄巢一样,也没找到地宫的墓道。

1958年,当地农民施工开石头时,使用炸药炸山,却无意中发现了乾陵地宫墓道。

然而,国家当时指使,要保护皇陵,不要发掘,乾陵才完整保存下来了。

不得不佩服当时领导人的眼光。以当时的技术和保护措施,开掘乾陵无疑是毁了乾陵。


西堤君


位于陕西省乾县的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也是历史上唯一一座安葬着夫妻两位皇帝的陵墓。依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乾陵是唯一没有被盗掘的唐代皇帝陵墓。

武则天陵墓非常坚固,从墓口到墓室有六百多米长。如今科学探测与历史记载一致,墓道由铁汁浇灌而成。大多数唐代皇帝陵墓都被光顾过,唯独武则天完好无损。民间流传,是当年武则天选址选的好,依靠唐代两大风水师选址,由最著名的建造师建造墓穴。

但众所周知的是乾陵的墓碑是无字的,一个字符都没有,当然这无字碑不是因为建造时间仓促,未来的及完成所致,在武则天的死后唐朝还绵延存续了200余年,武则天之后的后继者是有充足的时间来打磨这块石碑以及上面的内容的。

乾陵的地宫没有打开,我们永远也无法得知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更无法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宝贝;大家只能推测、臆想,地宫的墓道有多长,前后通道左右宫殿怎么样,左边是不是随着李治,右边是不是睡着武则天,只能由所谓的专家在那里瞎掰呼;还有人说里面有黄金500吨,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也在里面。

乾陵堪称是埋在地下的‘世界第九大奇迹’。它的神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何前人的高深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