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古代皇帝皇后不是一起死的,但他们是如何葬在一个墓里,难道先死的不封墓吗?


我们都说墓葬墓葬,其实墓指的是安放尸体的处所及设施,而葬指的就是处理尸体的方式。古代帝王陵的营造方式随着时代的演变,其陵墓也形式也有所变化。所以皇帝、皇后的合葬方式亦有所变化,下面分类来解答。

土坑竖穴墓

所谓的土坑竖穴墓是什么样子?小型的土坑竖穴墓我们至今还在用,当然很多都在外层刷上了水泥。古代帝王级别的陵墓都是大型的土坑竖穴墓,像是西汉帝陵那种。这种墓葬方式,就算皇帝皇后一起死,一般不会合葬到一个墓里面,何况皇帝皇后很难一起死,所以这种方式下,会葬在一个陵区两个墓里面,皇帝的墓最大,然后皇后的墓在旁边,比皇帝的墓要小一些。


穿山凿石的洞室墓

古代有一种把山体掏空然后在里面营造“寝宫”的墓葬方式,这种方式汉朝就已经有了,比如满城的中山王陵。到了唐朝的时候,唐朝的皇帝们很多都用穿山凿石的这种墓葬方式。这种墓穴,可以分开葬,也可以合葬在一起。若是合葬到一起,那么墓道入口首先就不能封死,方便之后打开。


砖石墓

砖石墓中,明清的帝陵算是代表。明定陵是第一座被考古工作者打开的帝王陵,打开明定陵之后,我们知道了皇帝皇后的棺椁是并排摆放的,皇帝的棺椁摆在中间。然后在打开定陵的金刚墙的时候,中间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曾经是打开过的,这是为了后葬入者预留的通道,包括在找墓道口的时候都发现了古人为了寻找墓门的标记。


总得来说,若是土坑竖穴墓,那么皇帝皇后一般会合葬到一个陵区内,是两个墓。若是洞穴式的墓葬,那么就可以合葬在一个墓里面,只需要不把封墙封死即可。


淡看天上月


这个问题要分具体情况来看,以汉文帝刘恒的嫡母吕太后与生母薄太后为例。这二人都死在汉高祖刘邦之后,吕太后去世后是与汉高祖合葬于长陵的。但是,二人并不是葬在同一个墓穴之中,而且采取了同茔异穴的葬制,即处于同一个墓园之内,但封为两个“坟头”(封土),地宫也是分开的。薄太后去世之后,因为长陵之内只预置了一个后陵的位置,而且已经被吕太后使用了,最后薄太后被孙子汉景帝葬在了儿子汉文帝为其新建的南陵。由此可见,汉朝的所谓帝后合葬,是同茔异穴葬制,并不共用一个地宫,不存在提问者所说的情况。而且,后世很多朝代都采取了同样的做法。



再以清朝为例,清朝的不少帝后都葬于帝陵地宫之中,是同穴葬。但是,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皇后(包括原为侧室的皇太后)必须死于皇帝入葬帝陵之前。如清圣祖(康熙帝)的孝诚、孝昭、孝懿三位皇后,她们都死在清圣祖之前,因此理所当然葬入了景陵地宫。但是,有一位死于清圣祖之后的皇后也葬入了景陵地宫,她就是清世宗(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她之所以能够入葬景陵地宫,并不是清世宗违规操作,而是她在雍正元年便去世了,彼时清圣祖上位正式入葬景陵地宫,因此孝恭仁皇后才获得了入葬景陵地宫的机会。再之后,无论是清高宗(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甄嬛原型)还是晚清时期权势熏天的孝贞、孝钦显皇后(慈安、慈禧),都是另建后陵,没能入葬帝陵地宫,是为“卑不扰尊”。但是,无论泰东陵还是定东陵,都属于泰陵、定陵的组成部分,仍然属于帝后合葬。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明朝。明朝除了明宣宗废后胡氏等少数特例,绝大多数皇后(含原为侧室的皇太后)都葬入了帝陵地宫。如果皇后死于皇帝之后,通常会采用一些方法打开帝陵地宫大门,然后将皇后梓宫葬入。当然,这一切都是严格保密的。从已出土的明朝藩王墓来看,地宫大门很可能是使用暴力撞开的,因为梁庄王墓的地宫大门有一扇是用木头后补的,与原本的砖石建筑格格不入。由此可见,明朝的帝陵地宫很可能也是采取了这种暴力方式。因为明神宗朱翊钧去世时,原配孝端皇后和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孝靖皇后都已经不在世了。因此,唯一被发掘的帝陵——明定陵无法帮我们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只能通过藩王墓类推了。



大致就是这三类情况。不过,还有一个特例,那就是元朝,元朝帝陵采取了密葬方式,至今也无人知道元朝皇帝到底葬在了哪里,就更别说皇后了。更何况,元朝“皇后”太多,直接编号第几斡儿朵第几皇后,到底谁算真“皇后”,本就是一笔糊涂账!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古代的墓葬制度很复杂,每个朝代也不很相同,皇帝和皇后死了,有的合葬,有和分葬。咱就光说皇后比皇帝死的晚怎么合葬的问题。

皇帝陵封顶是很麻烦的事,要求坚固还要防盗,比如用砖木或巨石板封顶后,上面还要有石砂层,起到易塌陷防盗贼的作用,上面还有黄土灌浆层(用小米汁和泥)特别坚硬。如果一次性封好了,再挖开就会破坏了原来的结构,是不行的。一般情况是先在适当位置留有通道口,再把通道封死,等皇后死了下葬时再挖开。


齐国成语


其他朝代不是很清楚!清朝我还是知道点的!在清朝,皇帝一登基就会修皇陵,皇帝地宫里的棺床根据皇帝的意思也是预先留好!比如皇帝预留了六个棺床,那么就说明地宫里面除皇帝外,可以有五位皇后或者后妃跟皇帝合葬!但是呢,也不一定就真的会葬进去五个!

一般情况下,死在皇帝前面的皇后或者后妃,可以先进入地宫,地宫的门并不关,等皇帝死后进入地宫后,地宫才会真正的关闭!因为皇帝最尊贵,皇帝一旦进入地宫,就再也不能有人打扰了,所以死在皇帝后面的皇后(注意只能是皇后了,没有后妃了,后面的皇后也就是未来的太后)他们会被继任的皇帝修太后陵,他们和皇帝是同陵不同穴式的合葬!!这就跟汉朝时期的制度差不多了!汉朝实行的都是同陵不同穴的合葬,也就是说,皇帝和皇后都在同一个陵园里面,但是不是在一个穴里,他们分别建穴,皇帝或者皇后他们都是一人独穴!


小公子49


这个不同时期不一样。

汉朝的时候,帝后合葬的形式是同一个陵园不同的坟墓。皇帝陵坐北朝南,皇后陵在帝陵的右后方,体制规模稍小。如果有两位以上的皇后,另外一位得葬到别处。比如,汉高祖与吕后合葬,后来的薄太后就只能另葬了。

汉朝的诸侯王大多数也采用类似的葬制,但也有一种岩穴,也就是大石头山上凿出来的,王后两个陵是并排的,规格上相差无几。有的还在两墓之间修一条通道,比如徐州龟山汉墓,那个通道很窄仅能通过一人,不容棺椁通行,所以仍然是两穴。

唐宋以后帝后同葬是同穴葬。如果皇后先死,先葬入帝陵,皇帝死后再打开墓穴,把皇帝葬入。皇后后死的话就要令建皇后陵。有一个例外是武则天,她死于高宗之后,仍被葬入帝陵。

明朝的制度又有所不同。现在已经挖掘了明定陵,结合文献可以把明朝的葬制完全搞清楚。明陵是一座坟墓,但却有三个穴。中穴坐北朝南,墓道朝南开。左右两穴一个坐西朝东,一个坐东朝西,墓道都朝北开。三穴之间有仅供一人通行的通道相连。

中穴就是皇帝墓葬,左右两穴就是皇后墓葬。不管是先于皇帝而死的,还是后于皇帝而死的皇后都可以葬入,都是葬入偏穴。如果和皇帝一起下葬,也可以一起葬入中穴。

比如万历皇帝,他的皇后去世不久还没下葬他就驾崩了,连同原已下葬多年移葬过来王恭妃,三人一起葬入中穴,所以定陵左右两穴是空的。

清朝的皇陵以孝庄为界,之前的帝后都是同葬一穴,皇后逝于皇帝之后,也要打开帝陵葬入皇后。孝庄以后形成了一种新的制度,就是先死的皇后葬入帝陵但不关陵门不封土以待皇帝。皇帝死后再去世的皇后另葬。


名利不如闲86380201


不葬在一起的,分帝陵和后陵,有一帝一后,也有一帝二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