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代鐵托治理下的南斯拉夫是什麼樣?

寇亞君


也不能說很牛,也就一般牛吧!


號稱“巴爾幹之虎”的南斯拉夫雖然如今已經消失在了世界地圖之上,但在冷戰時代,其是當時世界上少有不為美蘇這兩大陣營所左右的區域性大國,就憑這點骨氣,也稱得上一個“牛”字!

更為難得的是,南斯拉夫地處巴爾幹半島,那是什麼地方?“歐洲火藥桶”啊,冷戰時期,那裡一邊是北約,一邊是華約,如此間於齊楚,卻能保持獨立自主,只能說是個“狠”國!

而南斯拉夫之所以這麼硬氣,只因為一個人,他叫“鐵托”!

<strong>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南斯拉夫共產黨約瑟夫·布羅茲·鐵托(克羅地亞人)組建南斯拉夫聯盟,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這個國家建立。鐵托當選為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總理。1953年當選總統。

這是一個聯邦國家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波黑)、馬其頓、黑山等6個共和國組成,他們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有著深刻的歷史矛盾,但是鐵托居然破天荒地把這些國家柔和在了一起,不得不說,他有點本事。


而後,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改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但鐵托並沒有跟蘇聯赫魯曉夫太多交集。鐵托領導的南聯盟卻拒絕加入任何組織,不管是北約還是華約,不管是華盛頓還是莫斯科,鐵托都不鳥。

當然,這可不僅僅是有脾氣就行的,人家靠的是實力。

<strong>


建國後,由於鐵托和南斯拉夫的努力,南斯拉夫人民很快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蹂躪中走了出來,並開始了快速發展。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三十年的時間裡,南斯拉夫經濟穩步發展,從1960年到1970年,南斯拉夫的國內生產總值以每年6.1%的速度穩步增長。20世紀70年代,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汽車保有率達到36%,電視覆蓋率達到50%,這也被稱為“南斯拉夫奇蹟”。

同時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當時南斯拉夫居然還是一個旅遊業相對發達的國家,每年有超過600萬遊客進入南斯拉夫,跨迪特朗更是當時世界著名的度假勝地。在70年代,當時南斯拉夫的人均GDP就已經超過了社會主義的所有國家,非常的富裕,比蘇聯都還要有錢。



當然,最重要的是南斯拉夫的軍事實力不容小覷,1974年,南斯拉夫陸軍有60萬人以及200萬的預備役,裝備有各式坦克裝甲車3000多輛,各型火炮近萬門,其中包括1000餘門105毫米口徑以上的重炮此外南斯拉夫還有4個防空導彈團。

這是鐵托敢於和美蘇叫板的最大底氣!

<strong>

然而,成也鐵托,敗也鐵托。南斯拉夫的強大於和平是建立在鐵托的絕對權威下,隨著後來鐵托的去世,南斯拉夫隱藏在繁榮之下的各種矛盾逐漸暴露,比如貧富差距,民族矛盾等等,各聯邦各自為政,甚至於大打出手,南斯拉夫陷入了長久的動亂之中。


最終在科索沃戰爭之後,南聯盟解體為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馬其頓的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不再存在,成為了歷史。


白話歷史君


1980年5月4號下午三點過五分,前南斯拉夫領導人約瑟普-鐵托與世長辭!緊接著,在南斯拉夫舉國哀悼下,一場空前隆重的葬禮如期舉行。英國首相撒切爾、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等各國元首悉數到場!

圖為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鐵托葬禮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共產黨成了國內的唯一執政黨,鐵托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南斯拉夫的最高領導人。但是,作為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南斯拉夫卻顯得有些“不合群”:它是歐洲唯一一個沒有加入華約的共產主義國家。

而這主要還是和鐵托的執政理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不希望南斯拉夫被蘇聯巨大的紅色陰影所籠罩,不願意南斯拉夫成為蘇聯的附庸!所以鐵托有意的和蘇聯保持一定的距離。

舉國哀痛鐵托去世

在鐵托看來,共產政治體制的南斯拉夫並不一定要在對外政策上“隨波逐流、敵對西方”,所以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鐵托就儘可能的給予南斯拉夫人民相對的自由,比如西方的文學書籍和電影可以在南斯拉夫傳播,同時也允許西方國家的遊客來旅遊。

而且作為相對較早實施經濟改革的共產國家,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鐵托的領導下南斯拉夫人民生活水平要明顯優於其它同體制國家:汽車普及率達到36%、約每兩個家庭就有一臺電視以及一臺冰箱,並且實行八年免費義務教育......

圖為年輕時期的鐵托(左一)

這樣的生活水平也許相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對比同時期的共產國家可以說已經非常出色了。不過,當時的南斯拉夫也並不是“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地區貧富差異仍舊存在。

在外界看來,鐵托和當時的南斯拉夫在美蘇兩國冷戰的大背景下勢必會淪為政治角力的棋子,但鐵托堅持“不結盟”、“南斯拉夫是南斯拉夫人的”原則拒絕了蘇聯的插手企圖,與此同時鐵托也利用美蘇之間的關係向美國求援。但無論是與蘇聯交惡還是獲得美國的援助,鐵托都始終秉持“南斯拉夫”中立的原則。

圖為阿拉法特致敬鐵托

總而言之,鐵托時代的南斯拉夫是一個有個性、有主見的共產國家,但南斯拉夫的存在和發展又過於依賴鐵托,這一點我們從他逝世後南斯拉夫的快速隕落就能看出,最終不得不以解體告終。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二戰後,南斯拉夫本身是靠鐵托的威望強行捏在一起的,鐵托之後,南斯拉夫現在分裂成這個樣子,就是還原歷史的本原,所以說南斯拉夫才是不合理的歷史產物。一個國家二十五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三百多萬人,六個共和國;官方文字為俄文和拉丁文;官方語言為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語、馬其頓語、斯洛文尼亞語;其國內信奉的宗教不一樣,比如天主教的克羅地亞,穆斯林的波黑,東正教的塞爾維亞和門的內格羅(也就是黑山),因為南斯拉夫缺少一個各方面佔優的主體民族,而且族群之間紛爭太多,種種不合理的現象註定了這個國家的分裂。曾經有人感慨,南斯拉夫就是《凡爾賽條約》製造出來的一個怪胎,生於不義,自當死於恥辱。


1949年,鐵托與雕塑藝術家

鐵托治下的南斯拉夫對內對外都體現得非常強硬與獨立,尤其對內強調團結與公平,這種政策,容易造成國際上的孤立,國內的族群衝突劇增與經濟嚴重下滑等問題。鐵托時代,南斯拉夫雖然高調反蘇脫離社會主義陣營,但是很難在其國內形成一個好的經濟發展環境。而且鐵托在任期內瘋狂打壓“大塞爾維亞主義”,這一點讓塞族人和南斯拉夫的關係已經是貌合神離了,一戰後塞爾維亞人覺得克羅地亞是從奧匈帝國手裡得來的戰利品,廢除南斯拉夫王國的憲法進行高壓統治,導致二戰時克羅地亞人向德軍倒戈。二戰後,當時南斯拉夫黨政軍高層很多克羅地亞人,塞爾維亞人又覺得克羅地亞人藉著鐵托打壓大塞爾維亞主義,這種恩怨很難化解。


1946年,貝爾格萊德市民高舉鐵托與
斯大林的畫像

經濟層面,表面看在70和80年代的南斯拉夫已經是歐洲所謂社會主義國家裡生活水平僅次於東德的國家,有一些地區甚至比前蘇聯還要好一些,當時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都是南斯拉夫最富裕發達的地區,人均住房面積超過18平方米,而且平均每8人就擁有一輛汽車,實際上這種表面的繁榮早就隱藏著很大的危機,比如權利過分下放與通貨膨脹等等,而且鐵托在抓經濟問題的時候喜歡推行公正的做法,比如要是在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建造兩座工廠,後面必須在剩下的四個共和國也依樣如此,沒有一個統一高效科學的管理制度,這也導致南斯拉夫遍佈沒有太多用處的工業設施,結局當然就是六個共和國與中央政府擴大分庭抗禮的局面,最終走向徹底分裂。鐵托於1980年5月4日去世,當時南斯拉夫中央政府只剩下軍事與外交上的獨立。


冷戰時期的南斯拉夫女飛行員


用戶76040114558


鐵托之於南斯拉夫,正如毛澤東之於中國,斯大林知於蘇聯。曾經的南斯拉夫也是社會主義陣營當中的一員,很可惜他在2006年徹底解體。如今只不過是活在歷史當中的一個國家,不免讓人有點惋惜。

▲分裂後的南斯拉夫

先說南斯拉夫這個國家!他是在1929年才剛剛建立的短命王朝,是以塞爾維亞族為基礎,糅合了多個小國,建立起來的多民族國家。對於這種多民族的國家,想要發展首要的任務就是團結。可惜鐵托帶他們站了起來,也帶著他們倒了下去。

再說鐵托其人!鐵托在1892年出生在克羅地亞的農村家庭,後來與俄軍作戰後來到俄國。在這裡學會了俄語,並且接受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洗禮。回國之後就參加了南斯拉夫共產黨,並且在二戰初年當選上了總書記。

1941年由於德軍的25號計劃,當時南斯拉夫王國宣佈投降。此時僅僅距離德軍入侵十天時間,南斯拉夫已經不是一個主權國家,成為了法西斯的第12個國家。不久之後南斯拉夫政府逃亡國外,而鐵托開始領導人民組織武裝起義。


雖然當時全世界都在反法西斯,但是每個國家都忙得不可開交,暫時沒有更多的精力去支援南斯拉夫內部的鬥爭。在這樣不堪的條件下,鐵托開始領導人民組織游擊戰。從1941年開始,一直撐到1945年二戰結束。中間幾次面臨生命危險,但是都幸運的躲過去。

二戰之後鐵托所建立的政府,宣佈廢除原先政府的權力,接受了德國法西斯的投降。戰後的南斯拉夫採用的是社會主義,鐵托作為最高領導人。雖然二站結束了,但是以蘇聯和美國為首的冷戰爆發。作為一個拼接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鐵托應該何去何從?

南斯拉夫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當時蘇聯正在大張旗鼓的搞社會主義陣營的時候。雖然南斯拉夫身處歐洲地區,周圍絕大部分都是資本主義陣營。為了更好的發展,按照道理他應該加入蘇聯。然而鐵托是一個比較有個性的領導人,他發展了一套鐵托主義。堅決不加入任何組織,選擇與斯大林決裂。

▲鐵托與蘇聯領導人

鐵托主義是以鐵托為名的政治思想,他拋棄起了僵硬的冷戰思維,擺脫了意識形態的狹隘。堅決抵制蘇聯的干涉,要求獨立自主地處理本國的事務。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在南斯拉夫解放的時候,蘇聯幾乎沒有給予幫助。

然而在二戰結束之後,蘇聯又跑過來讓他做小弟,南斯拉夫當然不願意了。同時南斯拉夫還與蘇聯在政治上面有諸多不同,比如說在以色列問題上分歧就非常大。南斯拉夫支持以色列的存在,然而蘇聯卻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最後就導致南斯拉夫與蘇聯決裂,一直到赫魯曉夫上臺才有所緩解。

同時南斯拉夫在鐵托主義的影響下,發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不結盟運動。就是任憑冷戰爆發的再猛烈,他也不參加任何一陣營。當然一個人的發展總是困難的,不結盟帶來的就是被孤立。雖然被斯大林所不認同,但是卻接受了來自美國的援助。


此舉讓南斯拉夫在戰後重建有了一定經濟基礎,反倒是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玩的開,但是也不加入他們陣營。由於南斯斯拉夫有別於其他國家的政策,以及積極的開放貿易經濟往來,反而讓南斯拉夫成為當時巴爾幹半島當中比較富有的國家。

在國內方面,南斯拉夫也大膽的放權。展開了一場“非國家化、非集中化、非官僚化、權力分散化”的改革,在短時間內給頹廢的國家注入了新的動力。在20世紀50到60年代,它就早於社會主義陣營,甚至是一般的資本主義陣營,率先完成了政治民主化以及經濟文化的對外開放。

在戰後的短短20年時間,南斯拉夫就實現了高度的工業化。在20世紀的60年代的十年裡面,南斯拉夫做到了以每年6.1%的速度讓GDP穩定增長。到70年代初的時候,國內汽車擁有率達到36%,電視普及率高達40%。然而這一切繁榮的外表下面,也埋下了很多的暗瘡。


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矇蔽住了年邁的鐵托。作為南斯拉夫戰後的第一代領導人,鐵托漸漸把南斯拉夫發展成高度集權。在政治經濟上開始不思進取,漸漸的開始吃老本。更加註重享受生活,鐵托也成為了金託。

尤其是在1973年,中東地區爆發第四次戰爭,緊接著石油危機蔓延開來,南斯拉夫首當其衝地受到衝擊。經濟開始出現下滑,鐵托的支持率也是越來越低。有光明的地方也會有黑暗存在,雖然南斯拉夫整體經濟實力比較高。

但是其類似於聯邦制的國體,本來就是幾個小國東拼西湊而來。成立之初就明顯的顯示出地區發展不平衡,尤其是在鐵托當政期間,開始對南斯拉夫的主體民族塞爾維亞族進行打擊。並且還發展了一套南斯拉夫族,要求其他族群放棄自己種族與信仰,改信新的族群。


此舉造成南斯拉夫內部凝聚力急劇下降,然而鐵托竟然還不自知的實行了十幾年。最後發展成有的地區經濟位列歐洲前列,還有一部分在歐洲墊底。這些矛盾有鐵托這位精神領袖的存在尚且還可以掩蓋,待他去世之後出現斷崖式的崩塌。

由於鐵托在80年代去世之後,南斯拉夫內部沒有一個擁有如此高威望的人。每一個民族和地區都在為自己爭奪利益,最後漸漸開始出現分崩離析。再加上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影響,馬其頓等相繼宣佈獨立,南斯拉夫開始成為歷史。


史之策


冷戰時期,鐵托治理下的南斯拉夫,在歐洲已經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南聯盟解體以,該國受到了聯合國的制裁,一下從中等發達國家,倒退為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一個強大的國家當中必然有一個鐵腕政治人物,而鐵托所治理下的南斯拉夫,在國際舞臺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二戰時期,南斯拉夫曾一度被德國佔領,在反法西斯陣線上,鐵托一直在與德國進行頑強的鬥爭。所以,二戰期間,鐵托指揮南斯拉夫人民與德國之間的重大戰役共有7次。二戰以後,南斯拉夫在鐵托的領導下,與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黑、馬其頓、黑山6個共和國,組成了南斯拉夫聯邦。1945年11月,鐵托任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南斯拉夫成立以後,鐵托挫敗了蘇聯從政治、經濟、軍事上全面控制南斯拉夫的企圖。為了發展國內經濟,鐵托曾求助於蘇聯。但是蘇聯只幫助南斯拉夫發展輕工業,且操縱南斯拉夫的經濟建設。所以,鐵托與蘇聯關係急劇惡化,最後鐵托求助於美國。美國向鐵托提供1億多美元各種形式的援助,這對當時貧困的南斯拉夫來說,可以說是雪中送炭。

1974年,鐵托被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議會選為終身總統。1953年,斯大林死後,鐵托改善了與蘇聯的關係,但是兩國關係忽冷忽熱。1968年,蘇聯和它的盟國入侵了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自身的安全問題受到威脅。鐵托在當時調動軍隊,發動國內民兵,作出抵抗外來入侵的決心。由於冷戰下的南斯拉夫在國際上的地位很高,蘇聯不敢貿然發動對南斯拉夫的戰爭,最後只能退縮。所以,鐵腕人物鐵托所在的南斯拉夫,讓蘇聯畏懼。鐵托當政的時候,南斯拉夫已經成為歐洲一箇中等發達國家。但是,鐵托去世以後,國內的民族矛盾開始凸顯。

尤其是蘇聯解體以後,民族獨立高漲,南斯拉夫也走向瞭解體。原6個加盟共和國當中的4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北馬其頓相繼宣佈獨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徹底解體。剩下的兩個國家,塞爾維亞和黑山於1992年4月27日宣佈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其中,塞爾維亞有一個省,叫科索沃。這個省在阿爾巴尼亞的支持下鬧獨立,南聯盟運用武力鎮壓,雙方衝突不斷,造成大量的平民流離失所,最終給西方介入科索沃提供了藉口,所以1999年爆發了“科索沃戰爭”。

其實,南斯拉夫聯盟存在巴爾幹半島本身就是一個火藥桶。因為南斯拉夫屬於社會主義國家,他的存在直接威脅美國的霸權,和西方國家的安全。所以,歐美國家所期望的就是他解體,甚至四分五裂。蘇聯解體以後,美國稱霸全球,他可以無所畏懼的干涉他國內政。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斯拉夫進行了狂轟濫炸,中國的大使館還被美國的導彈擊中,導致3名記者犧牲和數十人受傷。可見,從那時美國的強權主義已經暴露無遺。所以,進入21世紀,美國是想打誰就打誰,好像沒人阻止得了他。


謀士說


蘇南兩國兩黨曾經是世界社會主義陣營里老大哥和小兄弟一般的友好夥伴,南斯拉夫作為莫斯科最親密和重要的盟友,同樣,在斯大林眼裡鐵托也屬根紅苗正的鐵桿夥伴。出人意料的是,1948年6月28日,工人情報局在布加勒斯特召開會議,在蘇聯的高壓下,通過了《關於南斯拉夫共產黨狀況的決議》。情報局認為,民族主義分子在南共內佔了上風。於是,蘇聯領導人採取了不恰當方式對待南斯拉夫的“鐵托主義”。從此,“蘇南婚姻”破裂!美國前副總統華萊士對此有個形象的評論:“馬克思是共產黨人的上帝,列寧是共產黨人的耶穌·基督,斯大林是共產黨人的第一任教皇,鐵托是共產黨人的第一個馬丁·路德。”

雖然鐵托沒有形成自己的教派,但是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共產黨人創立了自己的政治思想體系———“鐵托主義”,即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拋棄僵硬的冷戰思維,擺脫意識形態的狹隘偏見,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尺度,獨立自主地處理本國的內外事務,抵制蘇聯的干涉和控制。

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南斯拉夫從20世紀50年代起開始了以“非國家化、非集中化、非官僚化、權力分散化”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實行企業自治、共和國和自治省自治以及全社會的自治。國家全面下放管理經濟的權力,由自治利益共同體管理社會事務。

20世紀50一60年代,當社會主義各國自我封閉,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冷戰之際,南斯拉夫較早地實行了政治民主和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對外開放,引進外國資本,同世界各國進行貿易往來。公民出國和勞務輸出自由,上百萬南斯拉夫公民在歐洲國家從事生產勞動,外國人也到南斯拉夫自由旅行。政治民主和對外開放使整個國家充滿生機和活力,既獲得了西方國家的大量經濟援助,又築起了獨立自主的物質基礎。

本世紀50年代,當蘇聯式的高度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被社會主義各國尊為樣板之際,南共聯盟己經認識到市場的作用,把發展商品生產看做發展自治關係的必要前提,視社會主義企業為商品生產中的自主經營組織。在建立社會主義自治制度過程中,南斯拉夫特別注意向企業下放權利,給企業和勞動組織一定的經營自主權,使企業掌握了生產計劃權、產品定價權、對外銷售權和投資積累權,後來甚至掌握了收入分配權,並建立了一套職工監督經理廠長的制度。

這些做法,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發揮了積極作用,體現了工人的經濟民主權利,使企業表現出較大的靈活性和生產經營的積極性。特別是20世紀50一60年代,當國家還沒有把管理經濟的權力完全放下去的時候,企業自治與國家宏觀管理同時並存,發揮出了較大的優勢,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使南斯拉夫獲得了20多年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60年代中期以前曾出現過社會產值年均增長8.1%,個人收入年均增長5.3%的良好形勢。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孔寒冰2010年訪問南斯拉夫的時候,一位接待他的貝爾格萊德大學歷史系的教授,有一輛在1985年購買的小汽車,那時中國的大學教授恐怕連想都不敢想,甚至連買輛諸如飛鴿、永久、鳳凰之類的名牌自行車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要麼缺票證,要麼差錢。1985年前南斯拉夫的教授和中國的教授之間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


諍聞軍事


鐵托時代的南斯拉夫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聯邦制國家,一共有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黑山等6個民族和共和國,信仰2個文明圈——基督文明圈和伊斯蘭文明圈。

在經濟建設上,鐵托時代的南斯拉夫對外開放程度已經超過了中國。當時南斯拉夫人均住房面積為18平米,汽車擁有量為8人/輛,市場十分繁榮。國內人民都以作為南斯拉夫人感到自豪。

但是市場繁榮的狀態下已經危機暗藏。首先是政治權力下放,這是鐵托實行民主制的做法。到80年代他去世前夕整個南斯拉夫政府就只剩下了外交權和國防權,之後的國家元首輪流坐莊的做法更是導致6個民族和6個共和國離心離德,最後分裂。有意思的是,鐵托臨終前的一句遺言就是“我們一定要團結!”

其次是經濟建設違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政治建設一樣,鐵托總是想搞所謂的公平,每個國家的建設要同步,一個共和國建廠,另一個共和國也要跟著建,結果導致國家沒能形成一個統一、高效的國內市場,從而失去了統一的堅強經濟基礎和制度架構,在與國際競爭中全線潰敗。


大將軍威武K


鐵托時代的南斯拉夫算是一個小康社會。鐵托死於1980年,2019年的塞爾維亞的人均GDP指標和40年前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經過分裂、戰亂、制裁,塞爾維亞有40年沒有發展了。

1,1981年的南斯拉夫經濟

南斯拉夫採用獨特的公有企業自治模式。

1981年,南斯拉夫的人均GDP為2800美元。

看上去好像不多,但是從美元價值上比較,1981年的南斯拉夫和2014年的中國人均GDP是差不多的。

從1981年到2014年,美元貶值了2.7倍。

2014年,中國人均GDP是7683美元,南斯拉夫1981年的人均GDP按相對價值換算為7560美元。

還可以做個比較。

1981年,西歐葡萄牙的人均GDP是2520美元,韓國的人均GDP是1700美元。

從1947年-1981年,南斯拉夫的GDP平均增長率是6%,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工業產值佔40%,農業產值佔14%。

南斯拉夫缺乏石油、煤炭等能源,是其經濟結構的致命傷。

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外匯都要去購買能源。

2,南斯拉夫汽車普及率

南斯拉夫Zastava汽車公司根據意大利Fiat的型號設計了南斯拉夫入門級的小汽車Yugo。

還出口到美國和英國。80年代的中國也進口過南斯拉夫Zastava汽車。

Yugo在80年代,是美國售價最便宜的普及型汽車。

一臺Yugo GV的價格是3990美金。是一名南斯拉夫普通工人兩年的工資。

Yugo一共生產了80萬輛。

80年代,南斯拉夫很多普通工人都買了Yugo,大街小巷上都跑著Yugo,就像前幾年中國滿大街的BYD和QQ。

據東德《公路》雜誌,在1979年第七期報道:

南斯拉夫的公路建設發展迅速,小汽車保有量從1970年的72萬輛增加到1976年的173萬輛,增長了2.4倍。有路面的公路網總長度約11000公里,其中有150公里是現代化高速公路。

1976年,南斯拉夫有173萬輛小汽車,人口2000多萬,多是四口之家。

在1976年,南斯拉夫30%的家庭都有小汽車了。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聯邦)是上個世紀40年代至90年代時存在於歐洲南部的一個區域大國,也是巴爾幹半島上存在過的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但從1992年過後,這個國家瓦解為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波黑)六國,至今已不復存在。


(南聯邦分裂出的國家)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約瑟普·布羅茲·鐵托(克羅地亞人)領導南斯拉夫共產黨組建了南斯拉夫聯邦,並當選為南聯邦領導人。在美蘇冷戰的時期,許多亞歐國家都被迫站隊,但鐵托所領導的南聯邦一直拒絕參加任何集團的結盟運動。同時,南聯邦一直保持著六十萬規模的陸軍部隊,使得美蘇等國不敢小覷。

約瑟普·布羅茲·鐵托(左一)

在鐵托和南斯拉夫人民的努力下,南斯拉夫很快就從二戰時的滿目瘡痍中恢復了過來。從二戰結束到上世紀70年代的短短20年時間裡,南斯拉夫實現了高度工業化,經濟穩定化,人均收入也水漲船高。從1960年到1970年,南斯拉夫的國內GDP以每年6.1%的速度穩定增長,直到石油危機的爆發。

在70年代初,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汽車擁有率達到36%,電視普及率達到50%,人均GDP在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中位列第一,被稱為“南斯拉夫的奇蹟”。

在經濟強盛的同時,南斯拉夫的旅遊業也相當發達。由於南斯拉夫地跨地中海,因此成為世界聞名的度假勝地,在70年代~80年代初,平均每年到南斯拉夫旅遊的外國人超過800萬,給當地帶來了很可觀的旅遊收入。

不過,由於1973年發生的石油危機和西方國家設置的貿易障礙,使得南斯拉夫的經濟受到很大影響。為此,南斯拉夫欠下了大量的外債。在鐵托去世的時候,南斯拉夫已經債臺高築,從IMF組織欠下了20億美元的外債。同時,由於經濟危機和人口失業問題得不到解決,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愈演愈烈,埋下了後來國家解體的隱患。



另外,鐵托還被指責生活過於腐化與長期獨裁,他享受的是陳年美酒、名牌雪茄、高級服飾。在他的影響下,南斯拉夫的幹部們過著奢華的生活,而南斯拉夫的經濟卻沒有任何起色,因此鐵托的聲望在70年代末大幅滑落。1980年,隨著鐵托的去世,南斯拉夫正式進入了十年動盪時期,最終解體。
(鐵托的葬禮)


歷史的荒野


如今已經在地圖上消失了的南斯拉夫,曾經是歐洲乃至世界上相當強盛的國度之一。尤其在著名的“鐵托時代”的南斯拉夫,其更是當時少數幾個能夠在美蘇爭雄的夾縫裡持中的國度之一,也被稱作“巴爾幹猛虎”。

鐵托時代的南斯拉夫,經濟繁榮軍力強大可謂是盛極一時,而且其包括體育、電影、服務業等領域的文化影響力也相當深遠。當然,南斯拉夫的強盛之下也存在著諸多弊端,鐵托身後,南斯拉夫迅速衰落走向了瓦解。


經濟繁榮,甚於蘇聯

南斯拉夫由多個主體成員構成,總面積超過25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2000萬,其經濟在當時同陣營成員裡數一數二。南斯拉夫是當時為數不多擁有自己工業體系與軍工業的國度之一,其人均GDP超過了同陣營除東德外所有成員,包括蘇聯一度達到發達水平。

鐵托時代,南斯拉夫70%以上家庭已經普及了電視機,平均每三個人也就是一家就有一輛汽車。其首都貝爾格萊德四處高樓林立,汽車密集,是東歐為數不多的繁榮都會之一。


兵力強大,不負“猛虎”之稱

雖然當年二戰時期的南斯拉夫王國迅速覆滅,但納粹軍在南斯拉夫也損失慘重,被消滅超過90萬。鐵托時代的南斯拉夫,其軍力規模與實力不僅在巴爾幹半島稱雄,即便是放眼當時的世界也不是泛泛之輩。

70年代,南斯拉夫擁有超過60萬陸軍以及200多萬的預備役,坦克超過1000輛,1300多輛重型裝甲車與上千門大口徑重炮,還有4個防空導彈團。空軍超過3萬人,在亞得里亞海遊弋的南斯拉夫海軍艦艇近百艘,海軍人數過萬。正因如此強的軍力,使得南斯拉夫不依附蘇也不需要親美,自己做自己的主。


曇花一現,盛極而衰

被譽為巴爾幹猛虎的南斯拉夫,無論經濟還是軍事實力在當時的歐洲都算得上是個非常強勁的存在,也是那個時代罕見可以中立的國度。

除了經濟與軍事,南斯拉夫當時的文化、體育等軟實力也非常強大。每年入境的外來遊客超過800萬人,南斯拉夫的電影與音樂製作都具有相當的水平與影響力,無論足球、籃球還是其他的體育領域,都是一支勁旅。

澹奕認為,南斯拉夫的強大與鐵托個人過硬的能力有很大的關係,但鐵托並沒能真正解決南斯拉夫所存在的各種危機問題,反而誘發了各種危機,比如族群均等化與廢除總統等。南斯拉夫終究還是曇花一現,鐵托之後十來年,南斯拉夫便一分為七,徹底湮滅在歷史長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