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典型的我国北方民居四合院建筑,河南开封市刘青霞故居景区

刘青霞故居,位于河南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北土街刘家胡同,故居原为尉氏县大地主“刘半县”庄园的一部分,位于尉氏县城正中央,跨东西两条大街是有名的“师古堂”大院。昔日大院十分雄伟,一排三座插花走兽大门,门前出平台,台前是存放轿车、拴马的广场,全师古堂约有房三百余间,占地约19亩,这里是“刘半县”家族中最集中最好的建筑群。

清末典型的我国北方民居四合院建筑,河南开封市刘青霞故居景区


昔日刘氏家族的庄园大致分布在县城东大街至西大街,西大街至后新街之间,东大街和新民街路东还有其当铺、钱庄和商号,人民路南有其南花园,北门里还有其北花园,总之刘氏家族的房产占据了半个县城,古称“刘半县”。

清末典型的我国北方民居四合院建筑,河南开封市刘青霞故居景区


现在保留下来的“刘青霞故居”分东西两部分,座落在西大街两侧,东院有房36间,分内外两进院落,内院堂楼面阔五间,进深丈八,通高三丈七,东西楼略低,仍面阔五间,进深丈五,水磨砖出厦天井院,檐下透雕花砖,青瓦高叠脊出兽,下层木柱出厦一周,厦下大亮窗,室内雕花木隔扇,室中有楼梯可登上层,昔日院内怪石并奇花装点,牡丹、桂花、丁香、腊梅四时芳香,目前尚存有刘青霞女士亲自栽种的腊梅一株。

清末典型的我国北方民居四合院建筑,河南开封市刘青霞故居景区


西院分三部分,其中:南跨院有南、北、西两层三座楼各10间共30间,东为迴廊和门,门两侧各有房3间共6间,北跨院北楼一座两层共16间,西屋一座5间,东客厅一座进深三丈面阔5间,西跨院有西楼一座10间,南北楼各一座均为6间,共12间,跨院南还有方三丈客厅一座,耳房一间,整个西院共有房88间,其建筑风格同东院。

清末典型的我国北方民居四合院建筑,河南开封市刘青霞故居景区


这些建筑,既有北方四合院的的典型面貌,又有河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刘青霞故居纪念馆作为刘青霞生活及奋斗的实物载体,不仅市人民群众更了解到她的传奇人生,体现了她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核心价值观的追求,而且对当代社会就、教育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上,有两位女性声望极高,一位是秋瑾,另一位是刘青霞。"南秋瑾,北青霞",曾是当时传遍大江南北的声音。

1895年,18岁的她嫁给尉氏县豪门刘耀德,改姓刘,故人称刘青霞。25岁时夫亡,刘青霞开始步入社会,参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

1907年,刘青霞随兄马吉樟携义子鼎元东渡日本,成为她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在东京,她接触了孙中山及同盟会人士,通过与留日进步学生的频繁接触,深知清王朝的腐朽没落,逐步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并加入同盟会,成为一名社会活动家。留日期间,了解到豫籍留日学生中的同盟会会员因缺款不能办《河南》杂志,于是慷慨捐资,使该杂志在东京出版。她与友人在东京创办《中国新女界》月刊,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刘青霞的日本之行,奠定了她革命思想形成的基础。从此她全身心地倾注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民国的事业上,并捐出大量财产支持革命事业。

回国后,刘青霞又捐巨款资助同盟会河南支部在开封开设的"大河书社",作为开展革命活动的经费。1908年,河南创办的公立中州女子学堂附小(今开封市二师附小)的创办人之一便有刘青霞。1909年,刘青霞在尉氏县创办了华英女子学校,这是当时河南省的第一所女校,后又捐地2公顷,兴办蚕桑学校。她还出资先后在尉氏县开办刘氏小学堂、孤贫院、平民工厂,还在贾鲁河上建造了歇马营大石桥。

民国初年,刘青霞曾两次赴上海晋见孙中山,并通过马吉樟掩护同盟会成员从事革命活动,并捐巨资作为武装起义经费。在国内,刘青霞享有很高的声望,她曾先后被聘为北京女子法政学校校长、北京女子学务维持会会长、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河南国民捐总经理等职。

1922年,冯玉祥任河南督军,刘青霞毅然将全部家产捐给国家,以作为河南的办学经费。1922年末,刘青霞因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生活和为社会、为革命奔走操劳,积劳成疾,不久病逝于安阳。其侄将其遗体运回尉氏县,葬于尉氏县大桥庄刘氏祖莹。在刘青霞故居仍完好保留有两处四合院、35间房屋,院中她生前栽种的一株腊梅花,依然枝繁叶茂、幽香袭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社会转型期改革思潮的激荡,使刘青霞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地融入到时代的潮流中,从而使她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不多的爱国革命女性之一,成为辛亥革命时期与秋瑾齐名的杰出的妇女活动家、教育家、政治家。她的一生,坎坷传奇,胸怀天下,孙中山曾亲笔题写"巾帼英雄;天下为公"盛赞刘青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