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朝电视剧有哪些常识性错误?

别酒怯流年



既然说到常识性错误,那么接下来宋安之就以历史角度来说说。

一、在清宫剧中基本上所有男子都梳的是阴阳头,何为阴阳头呢,简单来说就是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留下,然后编成发辫。

但真实历史上,清朝的发式分为三个时期,并非一成不变的。

清朝入关以后到乾隆时期,都是金钱鼠尾发式,也就是留的发辫要能穿过铜钱中那个小方孔才算合格,基本上就是光头上面留一个小小的辫子了。

这段时期大概持续了150年之久。

到了嘉庆时期,随着清朝承平日久,加之嘉庆帝废除了文字狱,对于民间舆论之类的把控减轻。所以人们因为爱美之心,在金钱鼠尾的基础上,开始了蓄发,形成了猪尾巴发式。

随着嘉庆年间的开始蓄发,及其清朝统治的松弛,之前150年都没有变动过的金钱鼠尾发式,随着猪尾巴发式的出现,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到了清末大家熟悉的阴阳头开始闪亮登场。

所以说现在的电视剧里面的阴阳头,除了清末题材的电视剧,其他历史时期的电视剧,简直是太不严谨了。按照清朝“剃发不如式者亦斩”的规矩,你们要顶着阴阳头发式穿越回去,肯定是被咔嚓的命。


二、再有一个历史性错误就是生前称呼自己的谥号和庙号,在古代,谥号和庙号都是人死后才上的。

偏偏很多电视剧不按套路出牌,比如大家熟悉的康熙王朝电视剧,孝庄太后还活着,就动不动说道“我孝庄xxxxxx”。

简直了…你们还真是拍电视剧,排出了高度还原,拍出了将已逝之人复活的既视感。

三、诸如甄嬛传这种电视剧,不只是将清朝皇帝的智商摩擦在地,更是无视了清朝对于后宫妃子的严格管控。

这部电视剧里面,雍正很忙的一个皇帝,却天天没事在宫里待着,陪着这些妃子玩过家家。更是被妃子戴上绿帽子而喜当爹,简直太扯淡历史了。

类似于这种将历史电视剧活生生拍成言情电视剧的太多太多了,简直没点历史常识。

四、王刚、张国立、张铁林三个人因为出演纪晓岚电视剧,被称之为铁三角,可谓是一代人的经典回忆。

其实历史上纪晓岚和和珅压根不是死对头,纪晓岚比珅大26岁。纪晓岚一直在文化部门上班,是一个纯文官。和珅因为乾隆帝的赏识,是平步青云,一直到位极人臣。

两个人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纪晓岚就是想和和珅斗,也没有那个实力。更何况纪晓岚这个人为人还是比较圆滑的。


五、清宫剧中清朝皇宫是后宫佳丽三千,美女如云。而皇子们都是有着必不可少的爱情,都是美女配英雄的画面。

其实真实历史上,不只是这些皇子是金钱鼠尾的神奇发式。根据那些清末老照片来看,清朝宫女和妃子之类的,颜值普遍不高,基本上都是歪瓜裂枣的样子。

如果以现实历史来拍九子夺嫡这种题材的电视剧的话,就是九个顶着金钱鼠尾长相各异的皇子,在三千歪瓜裂枣的宫廷之中,展开了一轮轮的政治斗争。

六、清朝大臣对皇帝的称呼。

一般清宫剧中,大臣面对皇帝,基本上都是称呼自己为奴才。但其实历史上,清朝汉人大臣面对皇帝是自称“臣”,满人大臣是自称“奴才”。

这点来说,雍正王朝电视剧表现的就很不错,像张廷玉是汉臣,面对皇帝就自称为“臣”。图里琛是满人,就自称为“奴才”。还有像剧中每次大起上朝打鞭子,就比较符合历史,现在很多电视剧都没有这个细节的。

七、清宫剧中,基本上皇帝下达命令,动不动就是圣旨宣布。其实真实历史上,清朝皇帝发布命令,一般是以上谕黄纸的方式发布的,很少有用圣旨的时候。

这点上面,雍正王朝电视剧就还原的很不错。

最后再吐槽一句,就算你们动不动用圣旨,但是能不能走点心,那圣旨一看就是伪劣产品,简直是大大的有损了皇家颜面啊!


宋安之


盘点清朝戏中经常出现的常识性错误一般有一下一些比较突出的:\r

错误1、自称谥号\r

关于谥号的常识性错误,想来最经典的当然是被很多人说烂了的《康熙王朝》。\r

“我孝庄……”一出历史老师都汗颜了。\r

古代社会地位特别高的人死后可以请清朝廷赐谥号。实际上就是清政府对于逝世的人给予的官方定论。好比,李鸿章死后谥号为李文忠公;曾国藩去世后谥号为曾文正公。\r

孝庄皇后死后,康熙帝为祖母上的尊崇谥号则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其简称则为孝庄文皇后。故而,孝庄太皇太后生前是不知道自己死后的谥号的,自然不可能会出现“我孝庄”这样不知所云的称呼了。\r

错误2、皇帝召见时,大臣呼万岁\r

在不少清朝剧集里,经常有某大臣进来见到皇帝便称万岁的情节。但实际上清朝大臣进门见皇帝,又是直接请一个跪安,接着说一句臣某某恭请皇帝圣安的话即可,而不是知乎万岁。\r

一般满洲旗人常称皇上为主子,万岁则是一般戏曲舞台上的称呼。后来到了清朝中后期之后,皇帝身边的一些太监宫女等才能开始称呼皇帝万岁爷,但大臣还是绝对不允许如此称呼皇帝的。\r

错误3、皇帝召见臣工时,太监站在皇帝左右\r

当臣工来向皇帝请示汇报具体工作时,是由太监挑起帘子放大臣入内。大臣进入后,太监则要自动退出门外等候。故而在清朝最常见的情况下,皇帝和大臣商讨事宜,身边是不会站着太监的。\r

错误4、“臣罪该万死”“谢主隆恩”\r

清朝时候,大臣向皇帝汇报工作时,如果出现触怒圣颜的情况,是不会出现大臣说“臣罪该万死”一句的。\r

这时候实际情况是大臣需要摘下顶戴花翎向地上磕响头,且头必须掷地有声方可。\r

反之,如若大臣得到了皇帝的表扬,则大臣要在原地磕个头便可,也没有电视剧中那句“臣谢主隆恩”一事。\r

错误5、所谓满汉全席\r

实际上在清朝年间,皇帝或大臣设宴是没有满汉全席这类的说法。\r

那时候,由于满洲旗人的传统食品是烧烤类,故而一般比较正规的宴席之上,先是会呈上满席的烧烤类食物,后来才会摆上汉席。\r

满汉席其实是上菜的顺序。\r

而到了民国时期,才出现了一些炒作满汉全席的事例,但这只是企图扩大自身的影响力。\r

错误6、大圆桌\r

在清那会儿,最常见的桌子其实是八仙桌,一般最多可坐6个人。而到了民国我国才出现了大圆桌,一般只坐9人,不能10人。这则是为了留下个口子来方便上菜。\r

错误7、“大人”一称\r

清朝那会儿,京城里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被称为“大人”;三品以下的则不能。\r

故而知府不能称之为“大人”,更低一层的知县更是如此。\r

大多数影视作品里县令或知府都称为大人,这其实是不对的。作为父母官的县令,最常情况下被称为“老父母”、“老父台”,知府被称为“太尊”,却没有“县令大人”、“知府大人”一说。\r

错误9、汉人自称奴才\r

其实在清朝时,奴才不是人人都能做的。称奴才是满汉洲旗人的特权之一,故而还代表着一种身份的象征,并不是随便人可以随便用。\r

奴才一词在这里往往象征着与帝王的关系亲密,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圈内”。\r

错误10、当着慈溪面直呼其“老佛爷”\r

老佛爷的称呼是慈禧太后后期出现的。但也是慈禧身边一小部分近侍太监或者内务府官员在背地里对慈禧的称呼,这表示受慈禧宠爱或者与其关系亲近,可即使这样也绝不会有人当面如此称呼慈禧太后“老佛爷”。\r

错误11、每日早朝\r

清朝皇帝上朝有其特点,上朝成为“叫大起儿”。而清朝的皇帝并不是每天都上朝,而且皇帝上朝的地方也并不是金銮宝殿,而是乾清门的门洞里。\r

清朝皇帝一般都是在乾清门门洞接见几百位大臣,这叫御门听政。\r

另外官员上朝挺惨,为了避免迟到,都是天不亮就起来。\r

错误12、移驾某某宫\r

清朝皇帝掀翻牌子,然后才有太监把这位妃子一丝不挂地用被子卷起来扛到皇帝睡觉的宫殿。一丝不挂是为了怕有人行刺暗杀。\r

故而某些剧中的“今日皇上移驾某某宫”都不大可能实现,没有皇帝的召见妃子甚至都没有资格觐见皇上。\r

错误13、皇后在皇帝在位时,自称“哀家”\r

哀家,这是古时候戏曲里的词,是皇帝已经去世的皇后的自称。其意为:可怜之人,无夫之哀。\r

故而这是只有在皇帝驾崩后皇后才能如此自称。\r

通常情况下,皇后对于皇帝自称为“妾”,对臣子时自称为“我”。这是有极严格的规矩区分的。但在影视作品里,皇帝在位时,皇后就不管不顾大庭观众自称“哀家”,这就实在是太可怕了。\r

错误14、本宫的乱用\r

本宫顾名思义便是一宫之主,换句话说只有一宫之主可自称“本宫”。\r

皇太极的五官,分别是清宁宫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关雎宫宸妃博尔济吉特氏,麟趾宫贵妃博尔济吉特氏,衍庆宫淑妃博尔济吉特氏,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说只有这五人才有资格自称本宫,剩余的皇太极的女人是无权如此的。\r

而太子也是可以自称本宫的,因为太子是东宫之主。\r

故而本宫并不只是皇帝女人的专有称呼,而也并不是只要是皇帝的女人都有权如此说的。\r

错误15、臣妾的乱用\r

臣妾的本意是天下的男女,特别指低贱的男女。\r

一般情形下,皇后和妃嫔与皇帝说话时自称为“妾”“妾身”“贱妾”“小妾”等,极少会有自称臣妾的情况。\r

错误16、人名的乱用\r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和珅。和珅全名为钮祜禄和珅,和珅只是他的名字。但是拜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的叫法,现在和大人一词已经深入人心,但实际上即使叫也该叫“钮祜禄大人”。就算是再不济好歹也叫人家“和珅大人”吧,这“和大人”就过分了。\r

错误17、清朝的发式\r

清初年间,清政府颁布剃发易服令,要求汉人以及在其之下其他民族全部剃成女真发式。汉人愤然反抗,故而造成有名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满清镇压惨案。\r

清初期的发式是金钱鼠尾,也就是后脑勺一撮头发而后垂直留辫子。\r

而现在有关清朝的影视作品里德那种后脑勺大辫子则是在清朝末年才形成的,清朝早期和中期并不是如此的发式。\r











巴比龙Papillon


我是枣儿,我来回答。以前写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现代电视剧中古装剧如雨后春笋,将各朝各代以历史为题材的剧情搬到了荧幕上。尤其清朝剧最多,因为剧情的需要和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是严格按照历史来拍摄的。清朝剧中的历史错误你知道哪些?让咱们一起涨涨知识吧!

《铁齿铜牙纪晓岚》和珅与纪晓岚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什么关系?

《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电视剧中,和珅和纪晓岚可谓是欢喜冤家,但历史并非如此。首先需要更正一点的是历史上的纪晓岚大和珅26岁,并非像电视剧中那样,和珅和纪晓岚年龄相仿。然后说说他们在朝中的地位。和珅作为乾隆最喜爱的臣子,身兼数十个关键要职,权倾朝野。家中的财产更是富可敌国,据说乾隆死后,嘉庆皇帝将和珅革职处死,收缴的和珅财产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总和!再说说纪晓岚,一生清廉,虽说文采出众,但受乾隆的喜爱程度远不及和珅。虽同为朝中大臣,但纪晓岚未掌实权,朝中地位更无法与和珅相提并论。不管是身价和权,纪晓岚和和珅根部不是一个级别的,纪晓岚不会傻到和和珅正面对抗,他对和珅也是持不亲近,不得罪,不迎合的态度。历史中的他们虽有过节,但两人一直相安无事。最后补充一点题外话,剧中纪晓岚一生未娶,但实际中的纪晓岚不是没老婆,据说有七八个呢!


影视剧圣旨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你读对了吗?

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见小太监拿着圣旨宣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这种读法是错误的,真正的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是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才有的。如果说古装剧以明朝之前的历史为题材的话,圣旨中就不应该出现这句话!

影视剧中顺治之母,康熙祖母活着时被人称之为孝庄太后有何不妥?

顺治即位时称其母为圣母皇太后,康熙即位后称其祖母为太皇太后,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孝庄为谥号,是人死之后被人追加的称号。影视剧中孝庄太后健在时被人称之为孝庄太后或自称孝庄太后,是非常不合理的。

电视剧作为一种传播媒体,古装剧虽不可避免有些历史错误,但编剧和导演应该在此方面多下功夫,尽量避免剧中出现常识性错误的发生。更不应该一味追求收视率和利益,而随意篡改历史。 对于清朝剧你还发现了哪些历史知识性错误?一起分享一下吧!


枣儿你好晕嗷


现在的清宫剧可以说是当红“明星”,颇受人民欢迎,尤其是广大女性,但实际上,为了追求收视率或者导演不愿深究历史的原因,清宫剧中存在诸多历史错误!

1.首先是辫子发型。现在清宫剧中的男人发型无论清初还是清末都是清一色的头前半部分被剃光,后面是长长的辫子。其实历史中的满清发型是经过演变的,由前期的鼠尾辫,到中期的蛇尾辫,再到后期的牛尾辫,历尽三个时期,现在清宫剧中所看的普遍是后期的牛尾辫!



2.纪晓岚没那么牛。《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不电视剧曾经风靡全国,其中把纪晓岚塑造成了一个聪明、灵活、有智慧的人物,深的皇上喜欢,喝大贪官和珅斗智斗勇,而且总能胜利。

而实际历史中,纪晓岚并没有那么高的地位,他确实是的文学家,相当于皇帝身边的御用文人,一介书生,是没有地位和能力和和珅斗。而且纪晓岚极其好色,据说每天都要爱爱,是个极度的好色之徒!



3.老佛爷不是随便叫的。现在清宫剧中随便一个太后都可以称之为老佛爷,好像就是太后的一种尊称,其实不然,满清建国以来,也就慈禧被称为“老佛爷”,其他人是没有的!



4.万岁爷也是不能随便叫。一般清朝比较得宠的会称皇上为“主子”,在朝堂上成万岁爷是不允许的,私下也就得宠的宫女或太监会叫“万岁爷”!

现在的清宫剧基本上都是导演艺术加工过的,切不可当历史看!


木子夏锦论史


清宫电视剧误导了广大的观众,粉饰大平,对帝王将相歌功领德。!而大清朝落后性,保守性,闭关锁国的一系列的做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的封建性专制性遗害了中华民族,制造特权社会对我们的国家危害极大,所以无论是编剧到导演到演员都操取大量的财富,还危害了国民,他绝不是常识性的错误!二月河写的三本清朝皇帝书是为封建社会歌功颂德如请电视剧一样危害社会,愚弄百姓,对社会对人民都产生极大的危害和误导了广大观众,不应提倡,应该充分认识他的危害性。


伟岸的根


清宫戏里皇上的主要上班地点也就是和大臣们商量国事的地方都是要在朝上,要上朝。

其实皇帝平常和大臣们不总是上朝的,平常都是在御书房或其他时候商量大事,会每个10天左右上一次朝。因为要上朝的话皇帝需要4.5点起,大臣们更早。


言谷姗姗


比如说康熙王朝中,孝庄皇太后经常以孝庄自称,但是实际上她的这一称号是在她死后才被赋予的。


杨大仁iii


宰相刘罗锅:清朝就没有宰相

铁齿铜牙纪晓岚:首先历史上的纪晓岚是一个离不开女人的色徒,而且和和珅的官位差距太大

主要也没看几部清朝的剧。


浮生为悲


了解历史不应该通过电视剧了解,应多看些历史纪录片。


背影9527


太多与历史不符的事情,太感情化了,在一个王朝里,不会有那么多的儿女情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